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导学检测:第2课 第1框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同步导学检测:第1课第2框含解析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钱学森生前带研究生时,一开始不上专业课,而是让学生学习《自然辩证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经考试合格后,才开始学习专业课。
钱学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 D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科学领域规律的概括和总结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母”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解析] 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B、C均错误,D正确。
2.2018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
这表明( C )A.理想信念对先进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C.世界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作用于世界观[解析] 感动中国人物之所以能做出突出贡献就是因为其受到“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等的激励,这体现了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C正确。
A观点错误,理想信念作为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
B混淆了世界观与哲学的区别,观点错误。
材料是在强调世界观对方法论的决定作用,没有强调方法论反作用于世界观,D不符合题意。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面对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层出不穷,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位美国科学家预言:人类社会发展到如此程度,可以断言,至少在一百年内,无人能够对当今时代地球人类发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科学、新成就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与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
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 000万年。
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C )①物质决定于意识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科学家的新发现表明思维能反映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
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但思维不一定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④观点错误。
2.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的法案。
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
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A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作出判断④感知无法对“现实”作出“真实”的回答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中对于现实与扭曲的理解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故①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故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而不是是否换位思考,排除;④说法错误,人的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排除。
故选A。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2框一、选择题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生活上,这一思想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
在哲学上,这一思想属于(B)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朴素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解析]“心远地自偏”是说只要心志高远,所处的地方自然就感到僻静了,这种观点有“心态”决定一切的意思,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对这一思想的正确归纳,不选。
2.下面漫画《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从哲学上看是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A)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认为物质是由客观精神派生的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解析]由题中“只要闭上眼睛”可看出漫画中的人是把自己的主观精神当成了本原;由“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可看出漫画中的人认为客观事物(悬崖)依赖于自己的主观精神,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A正确。
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下列说法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是(C)①“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③“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④“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的相关知识。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一个为本原的问题。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分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体现不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①不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探讨的是事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无关,②不选;“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一个是认为“气”这个物质是本原,一个是认为“理”这个意识是本原,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③正确;“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个是认为“原子”这个物质是本原,一个是认为“心”即意识是本原,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④正确。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选择题1.(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相对于科学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哲学的主题在不间断地变换或转向,但不论如何变换或转向,其基本问题依然是( )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答案选D项。
2.(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又称哲学根本问题或哲学最高问题。
下列选项中,能够说明并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回答的是( ) ①人类的一切认识都不能超出感性知觉所提供的范围②中央主要领导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前分赴各地密集调研③“营改增”税收改革扩大至全国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④2017年1月1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面启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②符合第一方面内容的要求,④符合第二方面内容的要求。
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没有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回答。
③没有涉及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故答案选C项。
3.(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从哲学上看,两者争论的焦点是(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C.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D.世界观与方法论谁决定谁,情感属于思维范畴,审读材料可知,两者争论的焦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故答案选A项。
4.(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下图漫画《鬼城》给我们的哲学警示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鬼城①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②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③认识到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认识到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①②是其应有的启示。
③④与题意不符。
5.(考查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世界上的现象尽管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
课时作业哲学的基本问题1.恩格斯指出:“全部的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论断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和同一性的问题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④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问题A.②④B.①②C.①③D.③④解析:B 本题考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在回顾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不难作出选择。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据此回答 2、3题。
2.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对________的回答。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解析:C “形”“存在”“物”即指存在,“神”“观念”即指思维,故C项正确。
3.从哲学上看,这两种观点( )A.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B.都认为存在决定思维C.都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D.前者肯定了存在决定思维,后者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答案:D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种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C.怀疑论 D.不可知论解析:B 该观点承认人能够认识世界,故答案选B项。
5.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 B.望梅止渴C.画饼充饥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解析:D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思维。
A、B、C三项实质上都坚持了唯心主义,即思维决定存在,因此均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有D项符合题意。
6.漫画《工作汇报》中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 )A.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B.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C.没有正确处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D.没有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解析:B 这位专家“汇报工作”不从客观情况出发,任何事情都是用“喜”字来概括,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故选B项。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学情展示·定方向课标要求1.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表达无神论立场。
学习目标1.说出物质的含义,描述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懂得意识根源于物质。
2.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从多个角度阐释意识的本质,懂得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素养坐标课前预习·固基础自主梳理知识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知识点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知识点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3.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4.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5.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2018年2月26日凌晨2时28分40秒,台湾宜兰县海域(北纬24.43度,东经121.97度)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
对此,人们不可回避地思考一系列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人们能否准确预报地震?如何把地震的损失降至最低?这表明(B)A.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B.哲学思想产生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D.实践活动是为了适应哲学发展的需要[解析]材料并未强调哲学的作用,故A项与题意无关;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带有哲学性质的思考,这表明哲学思想产生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旨在强调哲学的产生而非作用,故C项与题意不符;哲学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故D项错误。
2.“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B)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现世的智慧③哲学就是人们的主观情绪的产物④改变自然界更需要发展人的智力A.①④B.①②C.②④D.③④[解析]材料揭示了哲学智慧产生于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现世的智慧,①②正确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推动了人的智力的发展,④不符合材料主旨。
3.下面漫画《“听话”的哲学》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分析问题,要知道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
这说明(C)A.哲学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B.哲学是本来就存在的C.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D.哲学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漫画所说明的哲学道理,题干主要强调了漫画《“听话”的哲学》给我们的启示。
从生活问题中得到哲学启示,这说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故答案选C项。
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的产物,故A、B、D三项观点错误。
4.不知从何时开始,“今天你低碳了吗?”已不知不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句问语,人们在经过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落实新发展理念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框
一、选择题
1.思维和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关键。
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
①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②体现着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③是一切哲学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④是人们在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A.③④B.①②
C.②③D.①④
[解析]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在于首先弄清世界的本质和根源,而这正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①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同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观点错误。
②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设要求。
2.哥白尼堪称哲学家,因为他将宇宙中心从地球移向了太阳;达尔文堪称哲学家,因为他证明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血缘演变关系;爱因斯坦堪称哲学家,因为他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A)
A.让人们更接近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B.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与哲学相同
C.揭示出了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
D.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和哲学的任务。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人们揭示整个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材料中的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等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让人们更接近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选A;B不选,因为具体科学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C不选,材料和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无关;D不选,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3.“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C)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解析]“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中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感情,何来景物”是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因此C项正
确;其他选项均不属于根本分歧。
4.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大师们都有一个特点:心灵极为丰富。
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都能勾起一缕潜在的心绪,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
这说明(A)
A.存在决定思维
B.存在离不开思维
C.思维完全再现存在
D.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
[解析]自然界中的一片叶子、一滴露珠诱发他们的旷古愁思,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A正确符合题意。
思维离不开存在,B颠倒了二者关系,观点错误。
D中“二者相互转化”说法错误;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但不是再现,C错误。
二、非选择题
5.材料一“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
材料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
(2)你对这两个哲学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材料二反映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共同构成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解析]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原因。
结合材料,联系知识,就可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