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对郭沫若散文《石榴》的有效教学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227.13 KB
- 文档页数:2
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被苏教版、语文版等多家选作初中教材。
作者“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不讲究锤炼,正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似滔滔不绝,亦能止于所当止,那潇洒之态表现了作者的富赡才情。
”(黄修己先生语)但对于刚涉及散文的初中生来说,想很好地理解这篇散文,难度是很大的。
很多学生读后却并不知先生所云。
因此,这“石榴”也就变成了生涩的石榴了。
记得我第一次吃石榴的时候也闹出了笑话:那是70年代末期,我的堂叔去县城,回来带了几个石榴,正巧碰上了我,就给了我一个,我接过来一口咬了下去,又苦又涩,连声说:“生的,没熟,不能吃!”堂叔大笑说:“错了,先把皮掰开,吃里面的籽儿。
”学生为什么感觉这篇文章难懂,不好理解呢?我想应该和我一样:没见过,不知怎么吃。
故不知如何下手。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学生的疑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比喻的生涩,二是描写的奇崛。
比喻的生涩。
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一生建树众多,贡献卓越,其富赡的才情表现在其所涉足的所有方面,仅以其文学创作而论,诗歌、戏剧、散文,无不出类拔萃。
尤其是他对古文字和金石方面的研究,更是令人敬佩。
也正是他的博学,随手写下众多妙句却使人感到十分生涩。
例如:“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石榴的花,但喻体却是“希腊式的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盅”。
对此作者仅简单注释是“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和没有注释是没有区别的。
因为,他们根本并不知道这种“安普刺”“青铜器”是什么样儿的。
这样,由这个比喻所要写出的石榴花的妙处自然也就没法品味了。
一般来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想让本来深奥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郭沫若《石榴》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所著的《石榴》。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文小结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所写的对象都是“物”,都属于状物类记叙文。
《石榴》这篇文章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学习这篇文章,既要把握石榴的特征,也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石榴的方法和优美生动语言的使用,并以此来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2、教学目标(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
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
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而且极富想象力和模仿力。
他们不喜欢被动的听课,而是想做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提问,而是想向老师提问题;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想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
进入初一下期,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在这种基础上进行提升,是一个重难点,也是老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准备的。
学生需要更扎实的课堂,更凝练的语言,更丰富的拓展知识。
5、设计课时:2课时二、教法和学法(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的影像等(有条件可以带石榴果到讲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石榴》郭沫若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郭沫若的《石榴》这篇文章。
你看那石榴,多像个俏皮的小孩子呀!文中把石榴写得活灵活现的,“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描写得多生动啊!就好像石榴站在你面前,让你能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样。
记得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哇,真的被惊艳到了!我就在想,郭沫若咋这么厉害呢,能把石榴写得这么有趣。
他写石榴花的那段,“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比喻,简直绝了!就跟咱平时看那些漂亮的花儿一样,特别直观。
我和朋友还讨论过呢,我说:“哎呀,这石榴在郭沫若笔下简直太有魅力啦!”朋友也点头说:“可不是嘛!感觉比咱平时看到的石榴都有意思多了。
”真的,这篇文章能让你重新认识石榴。
再看描写石榴果实的部分,那细致的程度,就好像作者拿着放大镜在观察呢!“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哇塞,这石榴都有表情了呢!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对石榴的感情都不一样了呢。
以前吧,就觉得石榴是个好吃的水果。
现在呢,觉得它更是个有性格、有故事的“小伙伴”。
总之,郭沫若的《石榴》真的超级棒,让你能在文字里感受到石榴的独特魅力。
观点结论:这篇《石榴》值得大家反复去读,去感受石榴的美妙,去体会郭沫若文字的魅力。
《石榴》教学研究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根据中心需要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预学篇一、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抗战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写作背景】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二、预习要点:(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 ) 枯瘠( ) 犀利( ) 玛瑙( )柔媚( ) 金罍( ) 丰腴( ) 唾津( )潜溢( ) 争妍( ) 皓齿( ) 盎然(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奇崛:2、枯瘠:3、辟易:4、陆离:5、犀利:6、丰腴:7、匀称 8、柔媚:9、忍俊不禁:(三)填空:1、石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
我国著名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考古学家、________、社会活动家。
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________,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________,而舍去了梅柳之________。
3.《石榴》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石榴、_________石榴、________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品读郭沫若《石榴》关键词:语言活泼清新比喻大胆奇特《石榴》全文虽然只有500多字,但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语言活泼清新,不落俗套,比喻大胆奇特,处处都流露出作者向往火热生活的激情。
一、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的石榴图文章入笔便突出石榴不惧“炎热”的独特风格,点明石榴的“最可爱”。
接着对石榴进行具体描绘。
描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时,与梅柳作比较。
先说相同点,“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
随后两个对偶句道出不同点。
“奇崛而不枯瘩“写石榴具备梅树盘屈横逸的奇姿异态,却无梅树的冰霜之痕枯瘠之状,给人以苍劲壮美之感。
“清新而不柔媚”则写石榴叶片有柳叶随风飘拂清新秀丽的风韵,却不像柳叶那样放荡柔媚。
通过比较,表现了石榴“兼备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的特点。
至于石榴的花则喻为“夏季的心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
再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果子和子粒,生动活泼、诙谐机智、极富情趣。
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散发着火一般热情的石榴图。
然而,作品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此,作为革命者,作者决非仅为看风景而看风景。
应该是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
不难看出,从《女神》到《凤凰涅架》再到《屈原》,无一不涌动着一股激越的洪流。
郭沫若是真正贴近人民咀嚼生活的人。
因而最了解人民的苦难。
“他们的生活如今怎样?”、“他们居住的是些败瓦颓墙,他们的儿女就和猪狗一样;他们吃的呢是草根和树皮,他们穿的呢是褴褛的衣裳”。
(《我想起了陈胜昊广》)也懂得这苦难的根源在于“我们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始皇!还有那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
(同上)而一九四二年,正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大地上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最猖狂的一年,抗战处于最艰苦的阶段,国民党统治区,悲观失望的气氛浓重,一些文官武将认贼作父,苟且偷生,丧失了民族气节。
作者曾说:“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整个是美与恶,道义与非道义斗争最激烈的年代。
也就是最须得对于斗争精神加以维护而使其发扬的年代。
”基于此,作者写下了《石榴》。
选修语文《石榴》教案选修语文《石榴》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选修语文《石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3、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jüé)枯瘠(jí)玛瑙(mǎonǎo)琢成(zhu)犀利(xī)劈刀(pī)皓齿(hào)束缚(fù)唾津(tuò)潜溢(yì)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劈刀:刀背较厚的刀,用来劈竹子、木头等。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柔媚: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竞相比美。
妍,美丽。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
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不禁,不能自制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忍笑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
二、导入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
石榴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
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人。
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石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石榴》这篇课文文笔柔美,以时节的变化,根据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来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榴的爱慕之情。
下面我为大家收拾了关于《石榴》苏教版三班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石榴》苏教版三班级语文上册教案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的讲述挨次,学习课文按时光挨次描写的办法。
3、学习本文的观看办法,按时光挨次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二、教学时光: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学生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二、自学指导:要求:1、听教师范读课文,思量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2、同学轻读课文,画诞生字词,读准字音、注重字形。
三、自学检查。
1、重音要读准: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2、指名按自然段朗诵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挨次写的?3、按照同学答复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四、指导精读: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齐读第一自然段:⑵老师老师枣庄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故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⑷老师小结:故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爱故乡的缘由。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量下面问题: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时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②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体味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跃的小喇叭表明了什么?这样打比喻合适吗?⑵朗诵第2自然段,体味的写作挨次。
五、作业:1、誊写课后的词语。
2、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六、板书:石榴春天叶________夏天花________秋天果________其次课时一、听写生字:二、继续精读课文1、指名朗诵第3自然段,答复下面练习: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状况。
2、默读思量: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石榴》教案设计——如何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技能。
2.深刻理解《石榴》的主题和艺术价值,领悟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忆《石榴》中的情节,进一步探究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2)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如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形式、语言和艺术手法等。
2.讲解环节(1)作品解析:逐段分析《石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讲解作品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2)文学鉴赏方法:介绍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如叙事结构的分析、语言表达的分析以及象征意义的分析。
(3)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练习文学鉴赏方法,掌握分析技巧。
3.体验环节(1)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践,探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作品赏析:让学生在课后再次阅读《石榴》,并结合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作品中的高潮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策略1.启发式:通过引导问题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2.体验式: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赏析,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
3.任务式:通过独立分析作品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完成文学鉴赏任务,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设置文学鉴赏试题,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2.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3.作品分析评估: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式作业,掌握文学鉴赏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案例以下是一篇针对《石榴》的文学鉴赏文章,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石榴》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以梁思成夫妇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学界在抗战时期进行的抗日救国活动。
【作品原文】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美,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似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得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作品赏析】“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树木妥协于太阳的威力,只有少数树木勇敢地开启了话。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这一句总领全文。
“奇崛而不枯瘠〞状写石榴枝干刚健、奇特、突出而又不枯槁瘦弱;“清新而不柔媚〞描写了石榴叶片清爽新鲜而又不柔弱俗气。
“兼备梅柳之长,而舍去梅柳之短〞突出了石榴的与众不同。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