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5奇妙的透镜粤教沪版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28
教案: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5奇妙的透镜》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奇妙的透镜》。
本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种类、特点以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透镜的种类: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2. 透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3.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使光线聚焦于一点;成实像。
4. 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发散光线,使光线分散;成虚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说出透镜的种类和特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运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光具座。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凸透镜、凹透镜、蜡烛、白屏、光具座)、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看报纸,引入透镜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介绍透镜的种类和特点,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大镜、近视眼镜等。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会聚光线,成实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发散光线,成虚像。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并说明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答案: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会聚光线,成实像;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发散光线,成虚像。
2. 题目:请举例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凹透镜如近视眼镜。
3.5奇妙的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难点】利用平行光测焦距的办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
比如说: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
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历史的画卷。
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观察凸透镜、凹透镜的形状区别凸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凹透镜:中心部分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透镜可分为两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2.透镜对光的作用【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
【提示】透镜距书较近。
【议一议】看到物体的像相对于物体来讲,像的大小有何变化?【小结归纳】通过凸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放大的;通过凹透镜看到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思考】那么如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呢?【点拨】师:辨别某一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1:根据透镜的厚薄来区别。
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
方法2:可以透过透镜观察物体,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像和凹透镜成缩小像的特点。
方法3:利用太阳光来区别。
让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能会聚于一点的是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5 奇妙的透镜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透镜的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
为今后学习“透镜在生活中应用”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五、实验器材: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有浑浊液体的透明杯、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仪、多媒体等。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
七、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5 奇妙的透镜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透镜的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
为今后学习“透镜在生活中应用”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五、实验器材: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有浑浊液体的透明杯、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仪、多媒体等。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
七、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