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激励使课堂作业更灵动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灵动的课堂,有效的教学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是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仅仅追求教学的生动性,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将只是浮华而虚空的形式,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只有拥有灵动的课堂并注意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学才会多姿多彩,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教法活动记忆解释在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小学英语课的开设被提上日程,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于是,轰轰烈烈的英语教学拉开帷幕。
在倡导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主旨下,英语教师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努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轻松。
但是,仅仅拥有灵动的课堂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有效的教学才是英语教学之根本。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有效教学:一、运用生动教法,加深单词印象在教学单词时,如果直接出示单词,就显得唐突而枯燥无味。
形象生动的呈现方式,不但让学生耳目一新,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授文具类或生活用品类单词时,可演示实物;在教学交通工具类或地点类单词时,可以利用简笔画教学;在教学家具类单词时,可以在课前事先准备好图片,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在教学水果类单词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闻一闻水果的味道,猜对后,再让学生尝一尝,这样,单词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在教学服装类单词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一学生上身穿棉袄,下身穿短裤,请同学们帮帮他,一年四季该穿什么衣服。
于是,同学们热情高涨,饶有兴趣地出谋划策,从而引出新单词,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之深刻可想而知。
二、开展多种活动,巩固句型教学句型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而有效地学习和巩固所学句型。
在学完祈使句“get up.go to sch001.go home.go to bed.”时,我让学生分别做动作,让其他同学一起说出相应的词组。
教完句型后,还可以进行“whisper”传话活动。
教师轻轻告诉每组的第一位学生一个句子,让这位同学悄悄传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再向后传,就这样依次传下去,然后,最后一位同学说出该句子。
巧用手机摄影促成德育良机
手机摄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在使用手机摄影时,可以通过构图、
选景、色彩等方式进行创作,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手机摄影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
象力,通过自己的视角去捕捉美好的瞬间,让学生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创新,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手机摄影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手机摄影,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和
社会,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摄影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拍摄来记
录所见所闻,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培养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
的热情。
手机摄影还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在拍摄过程中,学生需要周密地策划和构思,
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和角度,需要仔细地调整光线和画面的构成,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的
耐心和细心。
通过手机摄影的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细致性,锻炼自己的耐
心和毅力。
手机摄影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摄影活动中,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共同商讨、策划和完成摄影作品。
通过合作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锻炼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还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加入手机摄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手机摄影来感受和表
达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手机摄影的实践,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徜徉,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相机引导文本细读课堂,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必有预设;课堂,也是灵动的,所以必有生成。
预设,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画地为牢;而是充分考虑受教者、施教者及教学内容三个要素,设计出最高效、最有魅力的教学流程。
充分预设,才能在瞬息万变中明察秋毫,发现教学契机,灵活生成。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孔乙己》和《变色龙》都是世界文学经典,各种赏析、评论著作汗牛充栋,可以说是“前人之述备矣”,而我却在课堂中根据学情,相机引导,让学生细读文本,生成了既有语文味又有魅力的语文课。
先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在概括孔乙己的形象时,有学生抓住孔乙己为孩子们分茴香豆吃这件事,说孔乙己有几分吝啬,有学生马上质疑,却说不出理由。
孔乙己到底吝不吝啬呢?学生既然有争议,就说明他们对人物的理解不一致。
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哪个更接近人物的真实,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教学契机,必须抓住。
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是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钥匙。
于是,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放过人物描写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句语言,任何一个修饰语。
这一段虽然短小,却写得十分精彩。
学生们读得兴趣盎然。
很快,学生们便有所领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学生抓住“围”字,读出了小孩儿众多;有学生抓住“罩”字,读出了碟子之小。
碟子小,茴香豆自然就少。
人多豆少,“一人一颗”并不能表现孔乙己的吝啬。
学生的回答已有几分见地,我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两个动作描写,“弯腰下去说道”和“直起身又看一看豆”。
一“弯”一“直”,学生反复品味后感受到:“弯腰”表现了孔乙己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孩子的喜爱;“直起身又看一看豆”中,“直”是为了看豆,“又”说明看了不止一遍,反复看豆,便是反复考虑,表现了他的犹豫。
如果豆再多一点,相信他会再分一些给孩子们的。
语言描写“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不单是表现他的迂腐,更是通过反复,突出强调了茴香豆的确不多了。
“相机引导”下的高效课堂
“相机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相机对学生进行视觉引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加轻松地掌握课堂进度和学生掌握程度。
在高效课堂中,使用相机引导的方法尤为重要。
以下是几种相机引导的应用方法:
1. 示范演示
教师可以用相机拍摄自己进行操作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可以用相机拍摄自己进行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更容易理解实验的原理和细节。
2. 明确重点
教师可以利用相机对难点、重点内容进行突出,让学生更加关注和记忆。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用相机进行重点句子的拍摄和呈现,从视觉上让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
3. 互动引导
4. 反馈评估
教师可以利用相机进行课后反馈评估,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和短板。
例如,在英语课上,教师可以用相机记录学生的朗读、对话等表现,让学生在课后观看视频自我反思和评估。
素养导向的中职校数学“做学教合一”课堂特征及教学设计作者:郑步春王峰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18期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是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
本文分析了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路径,阐述了构建中职数学“做学教合一”课堂的必然性,明晰了“做学教合一”课堂的主要特征及其设计的关键环节,并以“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课程为例,阐述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思想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做学教合一;课堂特征;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32-05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评价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培养核心素养体现跨学科、综合性等要求,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必然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并且每一个学科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数学学科更是如此。
一、中职校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基本路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众多的数学素养中最关键的、体现数学本质的、使用频度较高的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数学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
新颁布的中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的意识、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细致准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职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数学运算、数学推理、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素养,素养形成的载体是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活动经验,而素养形成的路径应该是学习知识的活动。
纵观数学教学实践,对“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思考得少、探讨得也较少。
关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模式前言:最近到山西新绛中学去考察了课堂教学改革,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思考。
其实,任何改革,它的宗旨都是打破满堂灌,解放学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模式不同,本质一样,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课堂改革的精髓。
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找到创造的源泉。
下面三种课堂教学模式,是不是给我们以启发呢?一、山西新绛中学: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新绛中学系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业绩的百年名校。
学校现共7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人。
现有教职工400余名,专任教师308名。
宁致义校长2007年初上任,锐意改革,推行学案课堂和环形座位法,在2008年高考达线514人,达线人数比上年增加127人,其中文科状元宁寿辉同学以629分荣获全省第二、全市第一。
2009年高考总达线567人。
该校最大的特点: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
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报道,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说:“在新绛中学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和未来。
”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接见过宁致义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杨东平专门去考察过。
新绛中学的做法已经在山西全省五分之一的县推广这一教学模式。
其实,新绛中学的改革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在2004年以后,学校一度遭遇办学危机,市区学校的强大,民办校兴起(主要是处于运城市的康杰中学,处于新绛县的私利学校海泉学校对他们威胁很大),学习成绩好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都选择到市区和民办学校就读,导致学校生源明显下降,部分教师也辞职到民办学校去拿高薪了。
这样,他们必须打倒“满堂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说来,他们的改革对我们有三大启示。
一、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解放学生,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大特点:半天授课制、学案引导制、写学习报告。
课堂分为两种:自主课和展示课。
所有的行为都围绕展示课而展开。
找准“切入点”,激活课堂湖北口中心小学张富和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曲折便是死水,课无波澜便是枯课。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吸引力,按部就班,刻板单调,波澜不惊,学生只会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恹恹入睡。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趣味盎然、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呢?我认为:以“点”导学,活化课堂,让语文课堂因“点”而生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找准切入点,使课堂事半功倍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教学切入点,找准这个“点”,进行突破,比繁琐,罗嗦地分析费时少,效率高,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1、从文章题眼切入,窥一斑而见全豹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如在教《菩萨兵》时,可从题眼“菩萨”切入,引导学生讨论:“菩萨”是什么?课文为什么要以“菩萨兵”为题?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初读课文,从而学生了解“菩萨兵”其实就是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的兵。
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菩萨兵”是指谁?为什么称他们为“菩萨兵”?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也可抓题眼“破”与“陋习”引发讨论:“陋习”是什么?“怎么破?”“破了什么陋习?”教师依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找出本文就是以“破”为线索、以“陋习”为中心,文章就迎刃而解了。
2、从文章疑点切入,明一点而悟全文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的源泉,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相机激励使课堂作业更灵动
相机,百度词典基本解释是:看情况,抓时机。
激励,百度词典基本解释是:激发勉励,使振作。
灵动,“苏派”教学的风格之一,意为苏派教学是灵秀澄明的,是灵活激荡的、灵性扑闪的,显示着灵动不拘的风格,折射着水的光泽。
语文课堂作业形式有写字、习题、习作(写话)等多种形式,学生在做语文课堂作业时会出现字迹潦草、答题呆板、习作“流水账”等多种问题,教师就要根据这些表现相机采用合适的激励语言和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灵性,使语文课堂作业更灵动。
一、写字教学,及时激励
当孩子们在自己做出一定的成绩时,总渴望及时得到老师真诚的激励,此时老师对孩子进行激励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学生写字时,许多老师都是等学生写完以后收上来课后再批改,这样就延误了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
笔者总是在讲完字的书写要点后就拿着红笔走进学生中间,及时给孩子写得好的字上画上五角星或者笑脸,并且表扬他:“哎呀!你这个字写得太棒了,跟写字册上印的一模一样!”、“哇!你的这笔捺写得可真带劲!”、“你每个字都写得这么漂亮,可成了我们班的小书法家了!”在必要时,笔者还会向他竖起大拇指,或者拍拍他的头,对于小学生,这些亲昵的举动,会使他大受鼓舞。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
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
对于书写水平不高的的学生,我尽量看他们的闪光点,降低对他们写字的要求,对他们这样激励: “今天,你的字写得不错,没有出格,能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可真了不起。
”这样的激励很真实,又能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明白:进步比优秀更重要。
用这样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情况激励学生写字的教学方法,本班每位学生的写字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级整体书写水平也大幅上升。
二、习题练习,激励语言更灵活
来自扬州的特级教师陈萍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出反对教师使用“棒棒棒,你真棒!”、“good,good,very good!”这样的套话式的激励语来表扬学生,陈萍老师反问:“这样的表扬,你强化了孩子的什么?”学生受到这样的激励,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便不能强化自己的优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研究和磨练自己的教学语言,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
在设计课堂激励语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利用教育机制,灵活地给予学生激励。
在学生做习题时,对于答题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这样激励:“你的知识真渊博,见解很独到,真让老师对你刮目相看。
”对于书写美观的学生,这样激励:“看你的习题本,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对于做题正确率高学生,这样激励:“你可真是细心,小马虎可打败不了你!”对于做题有进步的学生,这样激励:“我真不敢相信,你今天能完成得这么好,进步真大!老师可真佩服你!”……这些语言,听起来有些夸张,却能使学生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使他们对自己的习题练习充满了信心。
三、习作考核,奖励由虚到实
苏派教学名家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里讲述了他激励孩子写作文的一些方法。
管建刚老师为了激励孩子多写文章,将他们发表文章的字数折算成“稿费”,进行“消费”,如:购买“免做语文家庭作业”、购买“免考单元测试”、购买“编辑权”……
这个方法非常有效,能够极大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在班级中,笔者建立了详细的考核机制:在校级报上发表的文章每篇折算1分,在市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每篇折算5分,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每篇折算8分……分数满5分,作业减半;满10分,作业免做;满20分,早上协助老师检查同学的家庭作业……这个激励方式使同学们跃跃欲试,争相投稿,本班一学年内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共达50余篇。
四、日常教学,完善激励机制
去年,笔者看到一所英语培训机构非常吸引小孩子,只要去学过的小孩子便再也不愿中途辍学了。
怀着好奇心,笔者进行了一番调查,原来,他们具有很完善的奖励机制,每堂课学生们会得到很多贴花纸,这些贴花纸积攒到一定的数量,可以兑换到更高级别的贴花纸,高级别的贴花纸积累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摆放在橱窗里的各种奖品。
比如:芭比娃娃、直升飞机……总之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或学习用品。
孩子们大多都为得到奖品制定目标,上课的时候也就会更投入。
这种现象引发笔者思考:这种奖励机制能否引用到语文课堂作业辅导中来呢?但物质奖励作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往往喧宾夺主。
当教师给课堂作业质量高的学生以物质奖励时,其他学生往往就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奖品上,从而对课堂作业本身有所忽视。
所以笔者模仿了该所学校系统的奖励机制,只是把奖励手段改为“红星榜”。
笔者在班级的黑板旁边设立了“红星榜”,红星榜上有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设了两个大栏目:“我真棒”和“我进步了”。
在“我真棒”一栏又分为写字、习题、习作三个项目。
在“我进步了”一栏又分为美观、正确、坐姿三个项目。
孩子做得好,或者取得进步便可以得到红星,得到的红星达到一定数量便可以早上领读、当语文小组长、当语文学习委员,最高级别的是可以在“红星榜”上为其他同学加星。
孩子的进步源于老师的鼓励,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得掌
握和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有效运用激励这个武器,激发孩子的潜力。
及时激励、灵活激励、虚实结合激励、系统激励手段的使用,使孩子们的语文作业质量大幅提高,写字、答题、习作充满灵气,显示出灵动不拘的风格。
【作者单位: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