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教案示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册生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包括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韧皮部。
(2)掌握导管和筛管的功能,能解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输导作用。
(3)理解植物茎的贮藏作用及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利用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认识,提高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及功能。
(2)导管和筛管在植物体内的输导作用。
(3)植物茎的贮藏作用及其在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茎贮藏作用的机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茎的结构模型或实物。
(2)导管和筛管的图像或模型。
(3)实验材料和器材。
2. 学具:(1)笔记本。
(2)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2. 教学新课:(1)讲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包括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韧皮部。
(2)讲解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和功能,解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输导作用。
(3)讲解植物茎的贮藏作用及其在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4. 实验与探究:(1)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和验证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5.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 绘制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学目的:1.理解茎的输导功能。
2.学会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方法。
3.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功能。
教学重点: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教具准备: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的教学挂图。
实验材料用具:木本植物带叶的枝条,锥形瓶,清水,红墨水,刀片,放大镜等。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与讲述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引言:我们吃的甘薯薯块,里面含有丰富的淀粉,这些淀粉都是甘薯的叶制造出来的。
显然,这些淀粉必须通过茎的运输才能到达薯块。
这说明茎具有输导作用。
甘蔗的茎,含有丰富的糖分,味道十分甜美。
这说明茎还有贮藏营养物质的作用。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是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茎位于根、叶之间。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要通过茎中木质部的导管运输到叶;叶制造的有机物则要通过茎中韧皮部的筛管运输到根和其他部位。
那么,怎么样才能证明茎有上述的输导作用呢?一、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1、在锥形瓶中注入约占容积2/3的清水,然后滴入几滴红墨水。
2、剪取一段带叶的枝条,将枝条的下端插入上述红色溶液中,并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
3、过一段时间,当有些叶脉变得微红时,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掉枝条表面的红墨水,用刀片纵切和横切茎,并用放大镜观察茎横切面上各部分是否被染色。
剥下树皮,观察树皮和木质部是否都被染色。
结论:你认为茎的哪部分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讨论:红墨水在这个实验中起什么作用?讲述:我们知道,木质中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
通过刚才的实验可以观察到,木质部中的导管被红墨水染红了,由此可以证明,根吸收的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是通过茎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到植物全身的。
概括地说,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就是通过根内的导管运输到茎,再通过茎运输到叶、花、果实等器官的。
七年级上册生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茎的输导作用,能够解释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3. 掌握植物的贮藏作用,了解植物如何通过贮藏营养物质来适应环境。
二、教学重点:1.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
2. 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的结构和功能。
2. 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茎的结构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2. 准备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教学案例或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棵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茎,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吗?”2. 讲解:讲解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包括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并解释各部分的功能。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植物如何通过贮藏营养物质来适应环境。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6. 布置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木本植物,其他植物的茎也有类似的结构和功能吗?如何体现出来的?2. 讲解不同植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差异,如草本植物的茎与木本植物的茎在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上的区别。
七、课堂互动:1. 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茎,分析其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
2. 强调不同植物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差异。
九、作业布置:1. 设计一道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初一生物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一、前言生物学的科学内容繁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物体内水、气、营养物质等的运输,这也是初一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
茎是植物体内的一部分,在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茎对水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是初一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文将结合授课实际和教学经验,为初一生物老师们提供一份教案,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
二、知识目标•能够了解植物的需水量和水分的吸收过程;•能够理解茎对水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能够理解各种因素对于茎的贮藏和运输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一些小型植物或者是植物组织样本•合适大小的容器•秤、水桶等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引入我们知道,植物体内的水和营养物质需要通过茎进行运输和贮藏,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植物需要进行水分的吸收和运输?2. 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我们可以将一些小型植物或者植物组织样本放入一些合适大小的容器中,注入适量水分,然后进行观察。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植物体内的贮水和运输茎的构造,以及吸水和输水的一些原理。
将这些操作进行下去,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地体验到水分的生物过程。
3. 茎的结构在经过了水分运输和贮存的介绍之后,我们便需要融入到茎的结构学习中来。
茎是植物体内的一部分,在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茎的结构的学习,学生们会了解到不同部位对于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与运输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加深学生们对植物贮水和运输茎构造的了解。
4. 营养物质的运输茎不仅负责水分的贮存和运输,也负责营养物质的贮存和运输。
我们可以通过重点讲解贮藏茎要求的养分组成元素和其他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茎的功能。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贮藏茎,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贮藏茎的特点和归类。
5. 影响茎运输和贮藏的因素茎的贮藏和运输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其中包括栽培方式、气候、土壤、养分和水分等等。
我们需要逐个讲解这些因素,让学生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到对茎运输和贮藏的影响。
七年级生物教案: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学目标:1. 了解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以及区别。
2. 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 知道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方式。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难点:1. 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茎的结构,并提出问题:“植物茎内部有什么结构负责运输营养物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10分钟)1. 导管:引导学生观察茎的横切面,找出导管的位置,并讲解导管的功能,即从根部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2. 筛管:引导学生观察茎的纵切面,找出筛管的位置,并讲解筛管的功能,即从叶片向下运输有机物质。
三、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分的运输过程,如将植物茎插入水中,观察水分的上升现象。
2. 讲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即从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以及水分的运输途径。
作业布置:1. 绘制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示意图。
2. 总结水分的运输途径,并写在日记中。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植物如何贮藏营养物质?”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方式(10分钟)1. 讲解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即通过筛管从叶片向下运输到根部和果实。
2. 讲解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贮藏方式,即通过淀粉、糖类等有机物质在根、茎、果实等部位贮藏。
三、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方式。
作业布置:1. 绘制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方式示意图。
2.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写在日记中。
七年级生物教案: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学目标:1. 了解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及区别。
2. 掌握茎的结构和功能,能够画出茎的结构示意图。
3. 知道植物的营养物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及区别。
教学难点:导管和筛管的功能及茎的结构。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茎的切片模型或实物3. 导管和筛管的模型或实物4. 彩色笔、白纸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植物的茎,思考茎的功能。
二、探究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导管和筛管的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
2. 讲解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3. 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导管和筛管位置和功能的理解。
三、学习茎的结构(15分钟)1. 展示茎的切片模型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
2. 讲解茎的结构,包括木质部、韧皮部和形成层。
3. 学生绘制茎的结构示意图,巩固对茎结构的理解。
四、营养物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15分钟)1. 讲解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贮藏过程。
2. 学生通过PPT或教材了解营养物质运输和贮藏的具体过程。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2. 布置作业:绘制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的示意图,简述营养物质运输和贮藏的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和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及茎的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实验活动:观察导管和筛管的运输过程(2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导管和筛管的功能和位置。
2. 学会观察和记录导管和筛管的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透明胶带和剪刀2. 彩色的水3. 显微镜4.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贴上标签,标明组号。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
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
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
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
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探讨初一生物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的差异化教学方法导言生物茎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负责植物的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初一生物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此时生物茎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内容。
本篇文章将针对初一生物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的差异化教学方法展开探讨。
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物茎、根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了解生物茎对植物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的重要性。
3.比较根、茎对植物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的异同。
二、教学内容1.生物茎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根、茎对植物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3.根、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发放拟定的小组活动表格和图片,让学生通过组间分析的方式,大致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学生可以组成几个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植物图片,分析图片中的植物构造和功能。
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2.学习环节:在此环节中,老师将要介绍正式的教学内容,生物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的功能。
老师可以在此新颖的方式分享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图表,引导学生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植物体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
生物茎对植物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的重要性也要在此过程中强调一遍。
3.活动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齐活的、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了解生物茎和根对植物营养物质运输和贮藏的异同。
这个过程中,小组间可以相互交换经验、观点和共同学习的好的方法。
这些活动都要注意力求有趣的设计和贴切的话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4.总结和评价环节: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需要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检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老师应该运用"对比"、"总结"等方法,来评价本次课程所达到的效果。
此外,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力。
七年级生物教案: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学目标:1. 理解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及区别。
2. 掌握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 了解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储存方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3. 营养物质的贮藏方式。
教学难点:1. 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茎的结构,提出问题:“植物茎内部有哪些组织和结构?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及区别。
2.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教师讲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引导学生理解水分从根部吸收,经过茎运输到叶片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用植物茎切片观察导管和筛管的位置,讨论导管和筛管的功能及水分的运输途径。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问学生对导管和筛管的理解,以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茎的切片,引导学生观察导管和筛管的结构,提出问题:“导管和筛管在植物茎内部是如何分布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导管和筛管的区别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2. 营养物质的贮藏方式教师讲解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贮藏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如何储存养分。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用植物茎切片观察导管和筛管的分布,讨论导管和筛管的区别,以及营养物质的贮藏方式。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问学生对导管和筛管的区别以及营养物质的贮藏方式的理解。
第六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茎的切片,引导学生观察导管和筛管的结构,提出问题:“导管和筛管在植物茎内部是如何分布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导管和筛管的区别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讲解导管和筛管的区别。
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示例(二)
第五章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掌握茎的输导功能:导管对水、无机盐的输导,筛管对有机物的输导。
知道保护树皮的意义和茎的贮藏作用。
通过探究茎通过哪部分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和标记法原理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有关实验的过程、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
利用环割主干树皮导致的后果,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对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难点
有关有机物输导的结论。
实验材料用具
海桐带叶的枝条及茎的横切面、锥形瓶、清水、红墨水。
教具准备
藕、马铃薯。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与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从发放海桐茎的横切面,师生共同复习茎、特别是木本茎的结构入手,为“探究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埋下伏笔。
由此过渡到对茎功能的概述,从而展开本课内容。
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内容,首先要交代清楚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特别是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然后将显示实验结果的仅有木质部被染红的海桐横切面发给同学,大家一起把先后发放的两个横切面作比较、分析,得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运输水、无机盐的功能”这一结论。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的思路,启发同学的发散性思维,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有机物在茎内的运输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采用分析课本实验和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如栓铁丝的树干也会长“瘤”等)帮助同学理解,并通过上一实验中采用的对比法和标记法(课本上的注释)进行推理,得出有机物是通过筛管运输的结论。
为了使同学加深理解,将课后动动脑的第二题“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割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子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作为问题让同学讨论,以巩固对难点的突破。
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供应给植物本身生长发育外,多余的都被贮藏在各个器官中,茎的薄壁细胞(如髓等)也能贮藏营养,还有的变态茎更是营养物质的“仓库”。
教师通过演示有关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帮助他们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要点
师生活动
过程说明
第三节茎对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贮藏
发放横切的海桐小段茎。
教师引导同学从维管束的构成去复习茎的结构。
由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写出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组成。
问题:维管束为什么是茎的主要部分呢?
观察、复习。
思考与回答问题。
导入新课。
一、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通过茎里木质部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观察下端插入红墨水的海桐枝条。
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分发浸入红墨水茎横切成的小段进行观察、思考,并与上课初发给的海桐茎进行对比。
同学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阐述理由。
师生达成共识。
教师介绍另一种实验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理解红墨水的标记作用。
观察、对比实验现象,思索形成原因,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讨论、探究。
倡导创新精神。
二、茎对有机物的运输
通过茎里韧皮部中的筛管向下运输。
了解环割一圈树皮茎的后遗症---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实验现象,及其对原因的解释。
讨论生活中铁丝拴在树干上后形成节瘤的类似现象,从而支持课本上的结论。
探讨课外读中“果树开花后,如果环剥一个结果枝条(有较多叶和一个幼果)下部的树皮,将对这个枝条的结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一问题。
同学发表见解。
共识:这个果实将长得较好。
讨论树干被环割树皮的严重后果,认识珍惜生命的意义。
联系树皮内韧皮部的结构,理解对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进行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三、茎对营养物质的贮藏
教师演示贮藏着较多营养的茎的有关实物标本。
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较全面地了解茎的功能。
了解茎功能的多样性。
学会从多个侧面观察和理解问题。
几位同学畅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深化有关知识和理念。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