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292.19 KB
- 文档页数:3
疼痛护理干预降低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评估普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对术后疼痛的效果。
方法:选取确诊为普外科手术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74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37例,常规干预纳入到对照组之中,疼痛护理干预的患者视为观察组,就组间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术后疼痛感评分实施对比。
结果:(1)护理前相关评分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
观察组的普外科手术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睡眠质量评分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
(2)手术2h后疼痛感评分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期间差异性水平较低,P>0.05。
观察组的普外科手术6h、12h、24h后疼痛感评分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能够明显发现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水平,P<0.05。
结论:普外科手术患者行疼痛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患者疼痛感得以有效降低。
【关键词】普外科;疼痛护理干预;疼痛感普外科所收治的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比例相对较高,手术作为创伤性治疗手段,患者在术后麻醉状态解除后,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尤其对于部分疼痛耐受阈值相对较低的患者,术后24h内疼痛感水平相对较高,进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睡眠质量[1]。
对此,本研究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讨论疼痛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确诊为普外科手术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74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37例。
观察组男性患者共计20例、女性患者共计17例。
普外科手术患者以22-76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49.39±11.01)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
对照组男性患者共计22例、女性患者共计15例。
普外科手术患者以22-77岁作为其年龄分布区间,(49.43±11.05)岁是患者的平均年龄水平。
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观察组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强调心理指导、病情观察和饮食护理等;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术后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程度平均3.17±1.09分,对照组平均6.94±2.47分,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普外科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普外科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疼痛程度自实施护理干预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例,研究了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观察组男22例,女59例,年龄27~74岁,平均39.57±11.25岁;对照组男27例,女54例,年龄23~78岁,平均41.26±10.09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方法:⑴对照组:采取一般常规护理。
包括专科护理和对症护理,给予患者舒适卧位,保持病房空气清新。
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并定时为患者按摩肢体和翻身。
⑵观察组:①心理指导: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开导和鼓励,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患者对未知的病症会感到不安和焦躁,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病情说明,让患者有所了解;术后医护人员和家属人员营造一个相对和谐的氛围,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1]。
②病情观察: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注意患者的脉搏、血压、心率、呼吸。
③特殊处理:仔细了解患者疼痛时的特殊生理反应,按照所掌握的资料差异,用不同方式给患者安慰和鼓励。
同时,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并记录相关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规划。
综合护理干预对普外科减轻疼痛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对普外科术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对患者疼痛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76例普外科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其中对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综合护理干预,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以及恢复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减轻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减轻速度,观察组患者心理问题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使病房环境保证良好舒适,保证护患关系良好。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对患者进行疼痛方面知识的普及,使患者对疼痛有着正确的理解。
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保证良好的护理态度,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合理的解答,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
指导患者休息时保持合理的体位,及时详细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当患者出现不能忍受且连续疼痛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医生进行反应并适当采用止痛药进行治疗。
②针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并与患者家人加强交流,帮助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③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护理人员对疼痛相关知识以及心理问题解决方法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对患者术后当天至术后三天的疼痛度进行评测,根据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进行4级评价:0级(0分)为感受不到疼痛;ⅰ级(2分)为可忍受的疼痛,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睡眠没有影响;ⅱ级(4分)为患者不能忍受的严重疼痛,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睡眠造成影响;ⅲ级(6分)为不可忍受的连续剧烈疼痛,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睡眠有严重的影响,患者自主神经出现紊乱。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疼痛减轻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减轻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在普外科术后护理干预的实践与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符合诊断标准的普外科病人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观察组病人术后应用生理、心理护理及辅助指导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与健康教育方法。
结果观察组病人疼痛减轻、舒适度及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2.1 宣传教育指导患者在感受疼痛时,不要去忍耐,改变过去“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的陈旧观念,强调大部分术后疼痛可以缓解,患者有权享受术后无痛经历等。
护理人员定期给患者指导疼痛的概念、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等,并告知患者早日活动、深呼吸以及咳嗽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术后疼痛的性质、预防疼痛和减轻疼痛的缓解方法。
2.2 生理护理保持病房周围安静、整洁,白天用窗帘遮挡阳光直射,保持光线柔和,避免不良刺激。
在患者能够运动的前提下,多辅助患者下床活动,并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伤口包扎的松紧度、血运情况以及伤口是否有出血或感染等迹象。
2.3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对手术有一定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担心手术效果,担心术后疼痛等等。
所以,医护人员在术前须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让患者坦然的去接受手术;术后要主动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温柔、耐心的听取患者的述说,并解释术后疼痛是正常生理过程,并指导预防和缓解疼痛的方法,鼓励患者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疼痛;动员家属在患者忍受疼痛的时候,分散患者注意力,主动与其聊天,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2.4 指导预防和减轻疼痛的技巧术后,患者要保持舒适的体位,下床活动时要将床头抬高45℃,由侧卧位变成坐位,然后再下床活动;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要用手或枕头按住切口,防止用力过猛拉开伤口,引起伤口疼痛;多与患者交流,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
3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h 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24 h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后,观察组的术后镇痛需求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且其首次下床的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都明显早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