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节 制定决策
- 格式:ppt
- 大小:845.50 KB
- 文档页数:60
公文的基本常识(整理:谷士禄)第二课决定与决议第一节决定一、文体特征对重要问题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及决策用“决定”。
《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决定”的文体做出了基本相同的定义。
“决定”的特征在于“重大”、“重要”。
只有重大重要的问题需要决策时,才使用“决定”。
一般性的问题、事项不宜采用“决定”。
“决定”的特点,重在“决”字上,它产生于决策之中,又直接为决策服务,属决策性文件。
它虽然与“决议”同属决策范围,但与决议相比,决定产生程序不像决议那样,它可以是会议集体讨论通过的,也可以是领导机关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作出的。
二、“决定”分类决定按其内容和使用情况可分为四类:一是“法规政策性的决定”。
此类决定的作用在于用来统一对某一方面或某类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的认识,确定大政方针。
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二是“部署指挥性决定”。
此类决定的作用在于部署某一重要工作或安排某一重要活动。
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1982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12月3日)。
三是“决策知照性的决定”。
此类决定的作用在于用来解决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事项。
如《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恢复沈雁冰同志党籍的决定》。
四是“表彰处分性的决定”。
此类决定的作用在于某一级党政组织,按照有关政策、章程给予有功人员或有过人员所做的表彰或处分的正式书面文件。
三、“决定”文体的结构形式“决定”文体没有固定格式。
要切实把握决定的多种结构形式。
(一)法规政策性决定的结构法规政策性决定结构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分部分”的结构形式,把全文分成几个大的层次,层次与层次并列各自相对独立。
第六章:制定决策1.决策的定义:决策理论认为,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决策制定过程包括8个基本步骤:(1)步骤1:识别决策问题:决策制定过程开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具体说是开始于现状与希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1.管理者怎样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呢?显然他需要比较事情的现状与希望状态之间的差异。
如果事情的进展没有像他希望的那样,那么显然存在问题,或者说存在着不均衡的状态。
2.问题的识别带有是识别性 3.在事情被确认为问题之前,管理者需要意识到问题,感到有采取行动的压力,以及拥有采取行动的资源。
(2)步骤2:确认决策标准:管理者必须决定什么与制定决策有关。
这个步骤上,什么不作为标准和什么作为标准同样重要。
这些决策指标将影响决策者的做好选择。
(3)步骤3:为决策标准分配权重:第2步中确认的决策标准并非都是同等重要的,所以决策者必须为每一项标准分配权重,以便正确地规定它们的先后顺序(4)步骤4:开发备选方案:列出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这些方案能够解决决策所面对的问题(5)步骤5:分析备选方案:对每一种方案的评价是将其与决策标准进行比较。
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决策都包含了管理者的个人判断。
(6)步骤6:选择备选方案:所选择的方案是在第5步中具有最高得分的方案。
(7)步骤7:实施备选方案:实施包含了将决策传送给有关的人员与部门,并要求他们对实施结果作出承诺。
如果即将执行决策的员工参与了决策的制定过程,那么他们更可能热情地支持决策的执行,以及取得结果。
(8 ) 步骤8:评估决策结果:看看问题是否已得到了解决,是否达到了期望的效果。
结果可能要求管理者重新回到决策过程前面的某个步骤,甚至可能需要重新开始整个决策。
3.科学决策理论的基本观点: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的:决策或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
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没有问题则无需决策。
2.决策要有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一个方案无从比较其优劣,也无选择的余地。
第二节决策与计划职能一、决策与决策理论1.决策的含义决策在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关于决策的定义,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本书认为,决策是管理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关于对决策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二是决策的本质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三是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2.决策的依据和原则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来讲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难以正确做出决策,所以。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要做出最优的决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获取全部的信息;二是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三是能够预测每一个决策方案可能的执行结果。
但事实上这三个条件是不可能全部具备的,正是这个原因,决策时不能遵循最优的原则,而只能遵循满意的原则。
3.决策的普遍性决策问题的普遍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决策角色的普遍性。
在日常生活或社会组织中,每一个人都要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决策,因此,决策者角色具有普遍性。
(2)决策活动的普遍性。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认为,“管理即是决策”,制定决策是管理者所有五个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的核心。
表3-1列举了管理职能中所面临的部分决策问题。
4.决策理论(1)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
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西蒙在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其后的学者对决策行为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巩固训练1.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这种方式()A.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C.保证了每个公民都有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机会D.表明信息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同时这种方式也保证了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A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B项说法错误;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D项说法错误。
2.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请市民参与城市规划,“把城市建在民意上”,将决策过程公开,避免了城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摩擦和困境,让政府决策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这说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①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②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③有助于推动决策的实施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治本之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错误,城市规划征求民意是对公民权利的落实,而不是扩大;④夸大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作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避免了摩擦、让政府决策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②③。
故选B项。
3.2021年5月11日,济南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济南市区际公交票制票价听证会,就市内县际客运班线改造为区际公交后票制票价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公开听证。
本次听证会共设立24名听证会参加人,23人到会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不同方面对听证方案进行了论证。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举行听证会必须采纳民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决策在民②参与听证会有利于公民监督发改委调价行为,防止提高票价③参与听证会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决策利民④举行听证会可以帮助发改委发现方案中的问题,加以修正、完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政府在举行听证会的过程中可以听取公民关于决策的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反应,但不意味着政府必须采纳民众所提出的所有意见和建议,同时,公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但不能认为“决策在民”,决策权应由决策机关行使,①不选;公民参与票价听证会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表现,目的并不在于防止或阻止政府有关部门提高票价,而是为了帮助政府有关部门作出正确的决策(也可能是涨价),②不选;参与票价调整听证会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决策利民,举行票价听证会可以帮助发改委发现方案中的问题,加以修正、完善,③④可选。
管理决策的过程模板管理决策是组织领导者经常需要做出的重要选择,决策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组织的运营和发展。
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决策,领导者可以使用下面的过程模板来指导决策的执行和实施。
1. 定义决策目标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明确决策的范围和影响范围。
确保决策目标与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2. 收集信息在做出决策之前,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
从内部和外部渠道获取信息,包括市场趋势、竞争分析、财务数据等。
确保获得的信息准确、完整。
3. 分析信息在获取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帮助领导者理解当前形势,识别问题和机会。
确保在决策过程中考虑各种可能性。
4. 制定备选方案根据信息分析的结果,制定多个备选方案。
每个备选方案应该清晰明了,包括实施步骤、成本和风险等方面的考虑。
5. 进行决策评估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
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势和劣势,风险和回报,并选择最适合的方案作为最终决策。
6. 实施决策一旦做出决策,需要及时将其实施。
确保决策的有效执行,需要指定责任人和时间表,并监督实施过程。
7. 监控和评估决策执行后,需要不断监控和评估决策的效果。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8. 沟通与总结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及时和相关方沟通,保持透明度和信息畅通。
最后,对决策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决策提供借鉴。
以上是管理决策的过程模板,领导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定制,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希望这个模板能帮助你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推动组织的发展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