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影的告别:影的告别
- 格式:docx
- 大小:17.83 KB
- 文档页数:2
从《影的告别》看鲁迅的精英主义作者:叶晨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7期摘要: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刻画了一种独特的精英形象,他生存于明暗之间,在徘徊中追寻自我内心的冲动和本能,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反抗绝望,是一位悲剧式的英雄,“影”所代表的精神,体现了鲁迅那满怀孤绝感的精英主义思想。
关键词:《影的告别》;鲁迅;自我意识;精英主义《影的告别》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夜,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八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后收入《野草》。
期间正值鲁迅精神上的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新青年》的解体、兄弟的失和、官司的失利以及身体的病弱使鲁迅的内心感到异常的痛苦与寂寞。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飘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 鲁迅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出的《影的告别》充斥着大量的隐喻,被认为是鲁迅《野草》中最难读懂的一篇,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模式,鲁迅在文中创造性的记录了“影”对“形”的独白,利用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荒诞独语来表达自己的强烈的感受——一种对精英主义的宣言。
如果把“影”视作鲁迅潜意识里的精英形象,那么“影”出现的时刻就可视作精英诞生的社会环境。
人只有在进入深度睡眠时才能达到“不知”的状态,这是一种完全放松毫无戒备的状态,使那些潜意识得以浮现,夜的漫长与漆黑给了“影”绝对的自由,那些白天压抑的话语得以在此刻宣泄。
精英就是在群众的无意识中独自醒来高昂,打破这寂静与安宁的人,鲁迅眼中的精英是带有破坏精神的,他们打破固有的秩序,反抗世俗,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唤醒民众。
像摩罗诗人一样,这些精英对于传统的世俗与政治家来说,是恶魔,他们“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
《影的告别》《死后》分析哲学“影”究竟何指?它要告别什么?为什么要告别?告别后如何?这是理解《影的告别》最为关键的几个问题。
影最突出的特质是其依附性,若不依附他者就没有办法独立存在,而这失去依附就不能独立存在的影子,放置在“立人”视域中看,岂不就是奴隶的象征吗?它所要告别的正是其依附的对象,而告别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根据自己的意愿成为其自己,做一个“有己”的个人,不想成为任何别人的“影子”。
这显然不是一个一般的奴隶,而是一个觉醒了的奴隶。
影之觉醒的标志就在于,他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比自身“告别”依附关系成为独立自由的“个”更为重要的事情,包括“天堂”和“黄金世界”里的美好生活。
于是,我们读到了可为永世传唱的一段文字: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连用12个“不”字,把其重要性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摆脱依附性,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何以如此重要呢?首先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是人与奴的根本区分点;同时又是国家民族复兴的逻辑起点和核心支点。
因此,在“天堂”与“自我”之间两居其一的选择,影的不二选择是后者;在“黄金世界”与“自我”之间两居其一的选择,影的不二选择依然是后者。
纵然彷徨于无地,自我之独立自由的意愿绝对不能违背,这就是人与奴隶的根本区分点。
影对形断然地说:“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
”这里“朋友”的称呼颇富意味。
在一般奴隶眼目中,没有形,何来影?形之于影何异于恩重如山的父母?岂能以朋友关系指代?但影是奴隶世界中的独异者,他偏偏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恩情,只有平等的朋友关系,正如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所说:“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
从《影的告别》看鲁迅的多重否定思维作者:李晓滨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摘要:鲁迅的《影的告别》是一篇象征意味十分浓厚的散文诗。
停止行进、沉沦于阴暗冲动的鲁迅和持之以恒进行“绝望的抗争”的鲁迅之间的对抗,正如影和形的博弈一直反复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
本文主要以《影的告别》为切入点,谈谈鲁迅的多重怀疑双向否定思维。
关键词:影的告别;怀疑;多重否定正如孙玉石所说,“《影的告别》是鲁迅剖析自己内心深处和生命哲学中存在的阴暗面的一篇特异的作品。
”是鲁迅在抗争者生涯里抵挡不住生命里阴暗的孤独感下的产物。
但《影的告别》一方面揭示了常人眼中的虚无和退让,另一方面却也暴露了鲁迅自傲与自弃的另一重博弈的奇妙景象。
本文尝试让“影”暂时脱离出常规价值判断下居于低位的评价位置,试图通过文本解析还原“影”对应的一个真实的、充满矛盾的鲁迅。
影是鲁迅行走过程里的一重衍生物。
行走于灰色地带的它,也并不知现在是黄昏还是黎明。
但之于它,这个未知似乎不见得有意义,因为它注定不容于纯粹的黑暗与光明。
《影的告别》是鲁迅左右手互博的散发奇异魅力的散文诗。
形与影是一个人的挣扎与放逐的两面。
形是踽踽独行的挣扎者,之所以以“挣扎”代替“斗争”,是因为鲁迅并不是壮志满怀的战士,永远执笔如匕首投枪,勇往无前。
在影的自白里,形其实是处于一种“荷戟独彷徨”的尴尬境地。
虽然在朋友的裹挟下,鲁迅不愿“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一发不可收地写文章。
但是鲁迅的多疑思维结构却从未停止过对现行一切的追问。
“然而我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
”鲁迅不仅怀疑未来的黄金世界,怀疑自己所为的意义,他也在怀疑自己的怀疑。
当怀疑涉及自我,即失去一个坚定的中心点来辐射世界,对整个世界做出符合自身思维逻辑的判断。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北京市第八十学喻祖权贾小林《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观”,特别是“将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鲁迅散文诗1. 《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2. 《影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3. 《求乞者》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也忽而低下了,忽而又弯过了。
有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人,声音很自然。
4. 《希望》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倘若用一柄尖锐的利刃,只一击,穿透这桃红色的,菲薄的皮肤,将见那鲜红的热血激箭似的以所有温热直接灌溉杀戮者;其次,则给以冰冷的呼吸,示以淡白的嘴唇,使之人性茫然,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而其自身,则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5. 《雪》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6. 《过客》“过客,你向哪里去?”“我从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
”7. 《好的故事》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眼前昏张张地伸开去,星点和灯笼的光也在里面闪烁着。
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8. 《死火》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9. 《墓碣文》我梦见自己正伏在一个石墓碑上,这墓碑不知谁埋在里面,但前面刻着古篆的墓碣文:“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10. 《立论》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鲁迅写的文章节选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迅写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鲁迅写的文章:影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鲁迅写的文章: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中,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中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中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中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中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中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中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来观”,特别是“将来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影的告别》的误读与再阐释学界对鲁迅著名的散文诗《影的告别》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存在着误读。
主要体现为将“‘影'的告别”与“影的告别” 混为一谈,其思想方法是从“形—影”关系论来解读其艺术构成和思想价值,从而遮蔽了《影的告别》本身的诗学意义和价值。
一、学界对《影的告别》的诸种解读与误读《影的告别》究竟告别了什么?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观点是内心解剖说,认为“影”是“鲁迅先生在作自我解剖时,另一个自我的体现,是鲁迅先生在那个时期的内心世界的另一侧面的流露或写照” {1} 。
比如,有学者认为它“借‘影' 向‘人'的告别,来解剖自己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最后摆脱了彷徨和苦闷” {2} 。
也就是说“影”告别了令人烦恼的彷徨和苦闷。
还有学者认为它“主要是剖析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是向虚无和失望的阴影告别”。
{3} 第二种观点是“形影象征”说,它们视“影”与其所告别的对象关系为一种形影关系,而这种形影关系又是一种象征关系:“‘影'象征‘战斗的我',‘人'象征‘消沉的我'。
在‘影'的形象里寄托着作者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 {4} 或者说,“形”指躯体、肉身,而“影”代表着精神:“《影的告别》是精神之‘影' (‘我')对肉体之‘你'的告别演说,精神之‘影'宣布‘不想跟随'身体,‘不愿住'在身体里面,要离开身体,‘独自远行'了。
”{5} 这里暗示着《影的告别》“贬抑肉体而崇尚精神”,是想表达精神向肉体的告别。
第三种观点是爱情隐喻说,认为告别的影与告别对象(“形”)之间的关系暗含着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爱情关系,“形”则“暗示许广平;而来告别的影,则隐喻诗人自己” {6} 。
人们常用形影相随描述情侣之间的亲昵关系,而在《影的告别》中通过影向形的告别表达鲁迅灵魂的自卑、矛盾、痛苦、焦虑和彷徨。
散文精选(《从前慢》木心)鲁迅杂文选,刻骨铭心的文学名著!《影的告别》当人们睡到不知道的时候,他们会有阴影来说再见和说那些话。
不想下地狱就不想下地狱;不想下地狱就不想下地狱;我不想去你未来的黄金世界。
然而,你是我不想要的。
朋友,我不想跟着你,我不想活了。
我不会!呜呜呜呜呜呜,我不想,我还不如在这片土地上游荡。
我只是一个影子,没有你我会沉入黑暗。
然而,黑暗会吞噬我,而光明会让我消失。
然而,我不想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徘徊。
我还不如在黑暗中沉沦。
然而,我终于在光明和黑暗之间徘徊。
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让我用灰色的手假装喝一杯酒,在不知道时间的时候独自旅行。
呜呜呜呜呜呜,如果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把我沉下去,否则我白天就消失了,如果是黎明。
我的朋友,时间快到了。
我将在没有土地的黑暗中游荡。
你还是想要我的礼物。
我能为你提供什么?没有存在,依然是黑暗和虚空。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消失在你的日子里;我愿意空虚,永远不要你的心。
我愿意这么做,朋友。
我独自旅行,不仅没有你,黑暗中也没有其他影子。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世界属于我。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复仇》人的皮肤厚度不到半分钟,鲜红的血液跟在后面,在血管里奔跑着,比一层层爬在墙上的蝗蚕还要密集,散发着温暖。
于是每一个人都用这种温暖去蛊惑、煽动、拉扯对方,拼命地希望能依偎、亲吻、拥抱,以获得生命的深深喜悦。
但是如果你用一把只有一击的利剑穿透这粉嫩的皮肤,你会看到鲜红的血液像箭一样奔腾,把所有的温暖直接浇灌到凶手身上;其次,给予冰冷的气息,露出苍白的嘴唇,让人性空缺,获得飞翔人生的终极喜悦;而它自己,则永远沉浸在飞翔的人生极致的快乐中。
就这样,就这样,他们两个赤身裸体,手持利剑,走向对面广阔的荒野。
他们要拥抱和杀戮.路人从四面八方跑来,密密地层层叠叠,像蝗虫蚕爬上墙,像马蚁驮着猫头鹰的头。
衣服好看,手空。
然而,他从四面八方跑过来,拼命伸长脖子欣赏这个拥抱或杀戮。
之后,他们已经预先感觉到舌头上有汗味或血腥味。
《影的告别》评论《影的告别》这首诗歌,写于1924年9月,收入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影的告别》与《野草》集中的《墓碣文》、《死后》、《死火》等篇什一样,写离奇诡谲的梦境,读来晦涩难懂。
我们只有了解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态,就不难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意义。
正如鲁迅晚年所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1924年,正是鲁迅在精神上处于第二个寂寞苦闷的时期。
“1920年末《新青年》团体的分裂,标志着‘五四’退潮时期的开始。
……那些在‘五四’高潮中一度热血沸腾,勇于反抗旧社会、旧礼教的新式青年,在‘五四’退潮后,却变得消沉、颓唐。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面对依旧“太平”的街市,日渐沉默的青年,作为主张战斗要带“兽性”的革命斗士鲁迅,自然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的寂寞,他不得不发出:“新的战友在哪里呢?”的呼唤!《影的告别》,正是诗人孤独,彷徨心境的写照。
诗歌以象征手法,写影与人告别时的一席话。
这个“影”无疑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个“人”(“朋友”)当是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的热血青年。
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形”与“影”可谓须臾不可分离,无论是“影”告别“形”,还是“形”抛弃“影”,似乎都是难以发生的现象。
然而,“形”为实,“影”为虚,由这种虚实相伴相随的关系,人们可以引发无数的联想,比如,人的生存、生活为实,人的思想 、理想为虚,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一种“形”与“影”的关系。
人的思想 、理想依附于生存、生活,但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思想 、理想又确可以借助于如言语、纸张、影视等媒介,别离了一个人的生存、生活,而独立地在另一个世界生发影响。
一H分折鲁迅野草影的告别不少于 400 字
《野草》是以隐晦、含蓄、深邃的艺术风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影的告别》则是其中最为曲折、最为复杂、因而也最为难解的篇章。
那灰黑的“影”在向“人”告别,它终于要远行,因为它不愿随同“人”去“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可是它并没有更美好的未来,沉沉的黑暗是它的唯一归宿。
“影”是谁?“人”又是谁?那“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又是什么?研究者们反复论辩,却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这就促使笔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作品的艺术构思进行迫根寻源和比较分析。
以“影”和“人”的分离来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这种艺术构思无疑相当奇特。
不过,检视中外文学史,这样的作品也不乏其例,如安徒生的童话《影子》、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当我一个人的时候》、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沙米索的长篇小说《彼得·史雷米尔》……尤其是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第四部第六十九章《影子》,描写影子与查拉斯图拉的对话,在构思和语言上与《影的告别》显然有相似处。
比如查拉斯图拉对影子说:“……你的危险不小!你有很坏的白天:注意更坏的夜晚不要再来吧!”①《影的告别》中则有:“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在是黎明。
”
查拉斯图拉最后要摆脱影子:“我愿独一人弁跑,使找的周围又变得光明。
因此我必须走得很远而且快乐。
但在晚间,在那里和我跳舞罢!”②《影的告别》中则有:“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关于鲁迅的散⽂名篇(经典) 【篇⼀】狗的驳诘 我梦见⾃⼰在隘巷中⾏⾛,⾐履破碎,像乞⾷者。
⼀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刚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呢。
” “什么!?”我⽓愤了,觉得这是⼀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 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声挽留。
我⼀径逃⾛,尽⼒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的床上。
【篇⼆】影的告别 ⼈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世界⾥,我不愿去。
然⽽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地。
我不过⼀个影,要别你⽽沉没在⿊暗⾥了。
然⽽⿊暗⼜会吞并我,然⽽光明⼜会使我消失。
然⽽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暗⾥沉没。
然⽽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的⼿装作喝⼲⼀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远⾏。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夜⾃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暗⾥彷徨于⽆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已,则仍是⿊暗和虚空⽽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远⾏,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暗⾥。
只有我被⿊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
更多热门⽂章:1.2.3.鲁迅散⽂集4.5.散⽂美⽂欣赏——鲁迅6.鲁迅散⽂:求乞者7.关于鲁迅的散⽂精选8.9.。
作者: 傅荫先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主题词: 《影的告别》;《野草》研究;鲁迅;影子;思想矛盾;陨灭;黄金世界;形影;书信;有毒气
摘要: <正> 常言道:形影不离。
有其形,才有其影。
如今影子要与形体“告别”了,真是奇特的构思。
鲁迅运用这一方式暗示了对自我的否定与批判,来解剖自己,发人深思。
读与本文写在同一天的鲁迅书信“致李秉中》里,有如下一段心情剖析: “其实我何尝坦白?我已经能够细嚼黄连而不皱眉了。
我很憎恶我自己,因为有若干人,或则愿我有钱,有名,有势,或则愿我陨灭,死亡,而我偏偏无钱无名无势,又不灭不亡,对于各方面,都无以报答盛意,年纪已经如此,恐将遂以如此终。
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
……。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影的告别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有人告别了,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下面是有鲁迅散文影的告别,欢迎参阅。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影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