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 《西游记》中的童心共15页
- 格式:pptx
- 大小:322.82 KB
- 文档页数:15
浅析李贽的“童心说”作者:柴玉如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李贽“童心说”以探究“本真”、“本心”为核心,以重真情、重个性为基本内涵,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
一、历史背景明王朝大力提倡程朱理学,通过行政机构、各级学校、编纂标准化经书、科举制度等各种措施确保社会思想的统一,以便更加适合日益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将这种教条推向了高潮。
这种对“天理”和“人欲”的二元划分,客观上造成士人意识的僵化,人格的偏执。
无疑这种压抑人性、鼓吹僵化教条的做法会促生新的思想解放。
因此晚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重真情、重个性(自我)。
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当属李贽。
李贽的“童心说”更以提倡赤子无伪之真情实感而猛烈地荡涤了当时文坛的拟古主义恶劣文风,抨击了宋明理学。
二、思想观点(一)“童心”贵真,出于本心童心说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
李贽所认为的“童心”是“心之初也”,即人最纯朴天然、源自真性情、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流露。
在《童心说》一文,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这里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就是绝假之心,就是人的真实情感,即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
它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是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
李贽的“童心说”昭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使其审美趣味表现出鲜明的自然真情和平民主义的倾向。
李贽特别突出了他对主体精神的强调。
(二)真情实感,源于自然李贽把“童心”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批评标准。
他提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童心,重要的就是要强调真情实感。
从文中我们能得到证实,一方面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是他对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强调。
另一方面,李贽认为“追风逐电之足,决不在于牝牡骊黄之间……而皆不可以语于天下之至文也。
李贽《童心说》中的“真”与“假”童心说,既是李贽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也是他文学批评观点的理论基石。
李贽在《童心说》中先是提出了“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并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以真假的辩论将文章作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阐释,表达自己的观点。
李贽在文章开头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李贽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并不只是指的就是一种真诚之心,而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本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并不是靠着博览群书和众多的所见所闻从而使自己的见解符合众人的一种审美感受和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符合社会的一种舆论,在世人的眼里认为你是真,这才是所谓的真心。
在我看来这种童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人的本性,而非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化。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完全是违背了人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把人内心的一种想法给完全束缚住,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态度。
人的各种反应都是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反应和需求,在很多的时候都是应该得到满足的,而并不只是以一味的抑制。
朱熹是将伦理道德放得太高,胜过一切。
再说李贽的童心,要求流露出人的自然性情,不必因周围的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本心。
在我看来李贽和朱熹是一种完全相悖的观点,要求自然流露,不依傍他人的理论见解,这又完完全全违背了社会道德发展的一种要求。
李贽所说的“童心者,心之初也。
”拥有一颗童心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性。
就连古代的圣人,尽管他们也是博览群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不会因己所说的和所写的就是自己内心最初的体验,完完全全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
如故因要符合众人的一种满足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那这就是所谓的假人假事。
“夫既以闻见道为心,则所言者皆以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用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要求“发乎情,止乎礼”,在李贽看来,我们的这种行为方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虚假的行事作风。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12——浅析李贽的《童心说》3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4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56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7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89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10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11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12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13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415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16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1718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19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20“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21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22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23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24“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25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26挂在嘴边的。
“童心即真心〞──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许苏民“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无所不假〞“满场是假〞。
封建的道德教化中充满着假话、空话、大话;官场和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除了老百姓还不知道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外,举人、进士的头衔,乃至官职和爵位,无不有假;在道学氛围和官场交际中,谦恭〔实为谄媚〕往往是狡诈的欺骗,雍容揖让的礼节下面却往往是波诡云谲而暗伏杀机,而“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乃是最通行的格言;多少老实善良的人们,因为要迁就这以假为荣的社会,扭曲了自己的灵魂,自己被人吃,同时也参与吃人,成为封建伦理异化的牺牲品。
正是面对这种虚伪而残酷的现实,李贽以“与千万人为敌〞的勇气,举起了“童心说〞的旗帜,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无所不假〞“满场皆假〞的虚伪丑恶的社会现实,直指作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然而却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经典的“六经〞、《论语》和《孟子》,直指那逼人说假话、做假事、作假文的封建文化氛围。
一篇《童心说》,以其与一切封建道德说教彻底决裂的勇气和冲决囚缚的豪迈情怀,奏出了中国社会开始从中世纪走出的时代最强音,它是晚明思想解放的宣言、个性解放的宣言、文学革新的宣言。
李贽对“童心〞所作的最简洁的规定是“童心即真心〞,在另一场合又说“赤子之心在予《童心说》〞〔《李氏说书·下孟》〕。
在李贽以前的中国思想史上,不乏“赤子之心〞“真心〞的提法,如何把李贽的“童心说〞与以往的“赤子之心说〞“真心说〞区别开来,是理解李贽“童心说〞的一大关键,不能不认真加以辨析。
应该看到,在传统社会中,“童心〞这一概念与“赤子之心〞和“真心〞的概念不同:“赤子之心〞与“真心〞的概念由于被赋予了先验的道德属性而成为褒义词,而“童心〞一词那么是一个贬义词。
东汉服虔对“童心〞的解释是:“无成人之志,存童子之心。
〞〔《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服虔注〕这是在消极的意义上来解释童心。
文学创作要保持一颗纯真之心——浅析李贽的《童心说》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童心说》是他著名的一篇散文,是《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主要揭露道学及其教育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阐明了李贽的读书作文教育观,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
关于《童心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拙见。
一、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晚明第一愤青李贽眼中的《西游记》李贽是一个敢说敢做的晚明知识分子,明代王阳明“心学左派”——泰州学派的泰斗。
其人狂傲任性,以其“童心说”,对整个儒家体系提出了前无古人的批判,成为明末思想革新的异端和“新浪潮”式的人物。
同时,他也是西游评点史上的一位大家。
李贽评点《西游记》既是在为自己的思想做注脚,同时,因李贽与西游作者吴承恩大抵是同时代人(李比吴小二十多岁),故而,我们可以从同时代人的评点,来更加深入地解读西游原著。
西游第十六回,在观音禅寺里已然苦熬了两百七十年的老方丈终于等来唐僧的袈裟,觊觎之心,使其丧失理智。
他的两个小晚辈,分别叫“广智”和“广谋”,适时向其献计,欲烧死唐僧与悟空(当时八戒和沙僧还未入队)。
老方丈依计行事,结果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除唐僧栖身的“禅堂”和老方丈的住所之外,一座观音禅寺,尽皆烧成灰烬。
见此惨剧,老方丈自杀身亡。
对此,李贽在此回的总评中,意味深长地写道:“饶他广智、广谋,直弄得家破人亡,亦一省之乎!”接着,李贽还补充道:“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
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李贽最后还提醒众位看官,以上诸语:“都是醒世名言,不要寻常看过。
”诚哉斯言,的确都是“醒世名言”。
“星星之火,能烧万顷之田”,此言令我也想到了毛泽东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论。
作为一个思想大家和叛逆者,李贽无疑是敏感的。
作为晚明最孤独的自由知识分子,他似乎看到了某种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犹如宋玉《风赋》所言:“风起于青萍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也如现代气象学家所谓的“蝴蝶效应”。
只不过,李贽只知道有某种“星星之火”的社会趋势,但不知这种趋势究竟要烧向何方。
毕竟,晚明社会的确是到了一个亟需转型,但又无法找到转型之路的历史阶段。
明史专家、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在其极具开创性的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里,专门为李贽设置了一个独立的章节: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的确是专制社会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大异数,科举只考到举人一级,因经济问题而无缘进士;在官场摸爬滚打,五十余岁,官居知府,却在人生高潮毅然致仕,寄居于朋友之家;再与朋友闹翻,剃发为僧,隐居山林,专一著书;儿女多夭折,只剩一女存世,他也依然逍遥;提倡思想自由,与众多女子探讨学术问题,不介意“男女之大防”,往来如友,毫不畏惧人言;被监察官员所告发,斥其败坏风气,于是万历皇帝批准逮捕他;最后他在狱中割喉自杀,死前放言“七十老翁何所求?”,一代宗师终年七十六岁。
论《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以孙悟空为例黄傲雪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 要:《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蕴含的童心思想贯穿小说始终。
本文以孙悟空为例,对《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孙悟空身上带有的额儿童特质以及其受到儿童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儿童;童心作者简介:黄傲雪(1994-),女,渤海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75-02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纯真的心理状态。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游记》无论是作为名著阅读还是影视作品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儿童喜爱的原因,除了其蕴含的深厚思想基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其较其他名著作品而言更像是一本童话,充满了童真童趣。
明代思想家李贽作为“童心说”的提出者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故以此看来《西游记》中浓厚的童趣色彩也是其能够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纵观整本书,《西游记》塑造的大环境就像是一座动物园,而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各路“动物精”都是动物园中的成员。
活泼可爱的动物对于孩子而言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而在这些动物中最活泼、最通人性、最能吸引孩子注意的就一定非猴子莫属。
孙悟空在小说第一回中以一个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石猴形象出现,就注定了他是全书中最受欢迎的主角。
除去讨喜的形象外,孙悟空也有着一颗童心,这使得孩子在阅读时好像是在看着自己的玩伴在取经途中不断耍宝,十分具有趣味性。
小说中孙悟空学艺后回到花果山,猴子猴孙们说:“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
作者所安排的猴子猴孙的这些话与小孩儿过家家时安排身份没什么区别:我是山中大王,你们都是归我保护,有人欺负你们,我就去为你做主。
我是老大、你是老二、他是老三……让读者一下就进入到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
李贽的“童心”说明代文艺上的新思潮是在嘉靖、万历时期思想文化界反理学、反传统的浪潮中壮大起来的。
以“异端之尤”名世的李贽,是晚明杰出的思想家、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也是这股体现了人性觉醒、思想解放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在接受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发展为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批评。
后被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状下狱迫害至死。
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著作约30余种。
(1)童心说:李贽反对一切虚伪、矫饰,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并把这种文学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予以肯定,这个高度就是“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天下之至美的文章应出自于童心。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明确指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他所谓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李贽的“童心”,正是指人的本性,人的自然之性。
“童心”之美,亦即人性之美,自然本性之美。
以“童心”为“天下之至文”之源,也就是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假道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以“童心”作为创作和评论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予《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童心说”不仅是批判反动道学和文学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主张革新创造的理论依据,作为正统文学的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在反对华而不实的“台阁体”所造成的点缀升平、阿谀逢迎的恶劣风气上,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
但他们的文学方向是根本错误的。
一切以古人为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导致了做诗文都得规步秦汉盛唐的不良风尚。
论《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作者:黄傲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1期摘; 要:《西游记》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蕴含的童心思想贯穿小说始终。
本文以孙悟空为例,对《西游记》中的童心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孙悟空身上带有的额儿童特质以及其受到儿童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儿童;童心作者简介:黄傲雪(1994-),女,渤海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所谓童心,就是儿童纯真的心理状态。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游记》无论是作为名著阅读还是影视作品之所以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儿童喜爱的原因,除了其蕴含的深厚思想基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其较其他名著作品而言更像是一本童话,充满了童真童趣。
明代思想家李贽作为“童心说”的提出者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故以此看来《西游记》中浓厚的童趣色彩也是其能够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纵观整本书,《西游记》塑造的大环境就像是一座动物园,而孙悟空、猪八戒还有各路“动物精”都是动物园中的成员。
活泼可爱的动物对于孩子而言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而在这些动物中最活泼、最通人性、最能吸引孩子注意的就一定非猴子莫属。
孙悟空在小说第一回中以一个吸收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石猴形象出现,就注定了他是全书中最受欢迎的主角。
除去讨喜的形象外,孙悟空也有着一颗童心,这使得孩子在阅读时好像是在看着自己的玩伴在取经途中不断耍宝,十分具有趣味性。
小说中孙悟空学艺后回到花果山,猴子猴孙们说:“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
作者所安排的猴子猴孙的这些话与小孩儿过家家时安排身份没什么区别:我是山中大王,你们都是归我保护,有人欺负你们,我就去为你做主。
我是老大、你是老二、他是老三……让读者一下就进入到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摘要:明代,程朱理学立为官学,统治学术思想,逐步走向僵化。
朝廷“存天理,灭人欲”,借泥古崇圣和所谓的天理来控制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以达到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读书人如同一台台录入机器般,被那些“假人、假言、假事”日渐浸染的麻木。
当时自称“异端”的李贽,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大胆的抨击、反对,并且提倡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在当时实为难得可贵。
但也存在着他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贽笔下的“童心”以及文中的反叛自由精神和局限性来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李贽;童心;反叛;自由;局限一、童心本人认为,李贽的“童心观”应来缘于道家思想。
在道家中,“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其初主之来源显然与老、庄影响有直接关系。
老子之婴儿实与道、自然及朴与之义同,故老子之人生目标便是见素抱朴,亦即‘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相’(《老子》二十八章),一句话,归之于浑沌虚无。
”[1]不因人事去毁灭自然,不因造作毁灭性命,不因贪得去求声名,做到这些就可以返璞归“真”。
保持自然与本真,自然可以守护“童心”。
而《童心说》开篇也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即人在没有受到一切外物影响时的那颗质朴之心,便是童心。
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读了太多所谓的“圣贤之书”,而导致了天下书生的心灵本源逐渐消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2]这又与荀子的性恶论又有几分相似,即:“人之性恶,善之伪也”,人需要通过教化手段等后天的力量来为善。
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并不是人的本真童心,而是人为的结果,用作者的话说便是“童心失”。
可见李贽笔下的童心还是带较为相对与片面的,如果推及到现代来看,恐怕就有些不合时宜。
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是中国明朝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曾经提出过“童心说”。
童心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单纯、天真、善良和纯洁的美好品质。
童心说认为,童心是人类本质中最美好的部分,它是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源泉。
童心不仅存在于儿童,也存在于成人中,只要人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单纯和纯洁,就能够拥有童心。
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们的宝藏,它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幸福和希望,也使人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因此,他倡导人们要保持童心,抵御世俗的诱惑和污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也能够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 1 -。
On 'Childlike Innocence' in Journesy to the West 作者: 刘雨过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出版物刊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页码: 65-68页
主题词: 《西游记》;心理状态;艺术价值;角度分析;艺术魅力;文学艺术;多方位;小说
摘要:童心为人类最初的心理状态,对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童心在<西游记>中有着多种方式的精彩表现,极富艺术价值.以童心在小说中的表象为基础,对其所带来的艺术魅力进行多角度分析,追溯其出现的原因,对文学艺术的多方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