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7.95 MB
- 文档页数:66
医学讲义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血栓与止血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血液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医学讲义中,通常会详细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以下是一个超过1200字的讲义示例,涵盖了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各个方面。
一、血栓检验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指标,也常用于观察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比较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参考范围的比值,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一般来说,INR低于1表示凝血功能正常,高于1则表示凝血功能异常。
P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11-13秒。
2.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指标。
类似于PT,APTT的正常范围通常为30-40秒。
延长的APTT可能与继发性凝血因子缺乏或特定抗凝药物(如肝素)的使用有关。
3.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酶浓度,以及血浆中抗凝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时间为15-20秒。
4.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降解纤维蛋白过程的产物,因此,它的水平可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分解程度。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表明存在血栓形成或者纤维蛋白分解增加。
因此,D-二聚体被广泛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的可能性。
5.血小板计数与活化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凝聚能力。
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通常在150-450×109/L之间。
此外,血小板功能的评估可以通过使用成熟的血小板活化试剂和流式细胞术等检测方法进行。
6.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血浆蛋白,也是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为2-4g/L。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异常可能与出血或血栓形成有关。
二、止血检验1.出血时间出血时间是评估止血过程的指标之一、此测试方法通常通过在特定部位划开一小段皮肤,并观察血液停止流出所需的时间。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和ADP酶。
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止血与血栓教学大纲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血管系统运输氧气和养分到达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然而,当血管受到损伤时,人体就需要一种机制来防止过多的出血,这就是止血的作用。
与此同时,血液在凝固过程中也会形成血栓,以防止血液过多凝固或流失。
因此,对于止血与血栓的教学是医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止血的基本原理止血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来阻止出血的过程。
在人体受到创伤后,血管会收缩以减少出血量,并通过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壁的收缩来形成血栓。
同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网。
这些机制共同作用,最终实现止血的效果。
二、止血的分类止血可以分为局部止血和全身止血两种方式。
1. 局部止血:局部止血是指通过直接处理创伤部位来实现止血的方法。
常见的局部止血方法包括手指压迫、冷敷、止血带的使用等。
这些方法能够暂时阻止出血,为后续的处理提供时间窗口。
2. 全身止血:全身止血是指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实现止血的方法。
例如,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来促进凝血过程,或者通过手术修复血管来达到止血的目的。
三、血栓的形成与预防血栓是指在血管内形成的凝结物,它可以阻塞血管,导致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对于血栓的形成与预防也是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1. 血栓的形成:血栓的形成与止血过程有相似之处,但其机制更为复杂。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并释放血小板因子,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血栓。
此外,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也会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进一步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2. 血栓的预防:为了预防血栓的形成,教学大纲中应包括相关的预防措施。
首先,教学内容应涵盖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如长时间的静脉穿刺、长时间卧床、手术、肿瘤等。
其次,应介绍预防血栓的方法,如积极活动、使用抗凝药物、戒烟等。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一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出血血栓止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血液凝固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按管径分:大血管:管径>100μm ,在血栓止血机制中作用不明显小血管:管径<50μm,参与止血作用的主要血管,分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微循环血管。
血管壁的结构:内膜层:主要由内皮细胞粘合质组成,含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容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连接蛋白(Fn),层素(Ln),纤容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和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表面有糖萼,是多种受体所在的部位。
内皮细胞之间由粘合性物质连接,试内皮细胞信息传递和维持血管通透性的物质基础。
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等构成。
内皮细胞和中膜)合成酶和ADP酶。
层还含有组织因子(TF)、前列环素(PGI2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
1 主要是内膜层的内皮细胞的止血作用参与小血管的收缩激活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作用血液凝固的调节作用2 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调节血管松弛和舒张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血液凝固和调节作用3 血管内皮的异质性何谓异质性?不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特性,有的很活跃,有的很安静;有的呈扁平状,有的较肿胀;还有的具有高生物合成能力。
4 血管内皮的生长及调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HBGF):对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和趋化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内皮更新作用转化生长因子(TGF):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
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具有相应受体的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FGF)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1)血小板的结构:正常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呈双凸碟形,平均直径2-4μm ,电子显微镜下血小板表面有一些小的凹陷,称开放管道系统(OCS)。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一、血液凝固基础理论(一)凝血系统(二)抗凝系统(三)纤溶系统凝血因子及其特征凝血机制简图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ⅫⅫaⅪ Ca2+ Ⅺa Ⅶ ⅦaⅨⅨa IIICa2+Ⅹa Ⅹ共同途径2+Ⅱa(凝血酶)Ⅰ(纤维蛋白原Fg) Fb(可溶性纤维蛋白)Ca2+交联Fb(不溶性纤维蛋白)凝血作用二、血栓与止血检测的临床应用(一)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PL T、APTT、PT等(二)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变、血栓前状态、糖尿病、肾小球疾病、肝脏疾病、大手术后、周围血管病等;vWF降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
2、血小板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PAgT(血小板聚集率),PAgT增高的原因可能与血栓素A2释放增多、血小板生存时间的缩短以及年轻血小板增多有关,在体外则与纤维蛋白原、vWF的增多有关。
3、凝血功能主要检测指标为凝血常规四项P T、APTT、FIBG、TT(1)、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的筛选试验,又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参考值APTT 30-50秒1)APTT延长见于:①因子VIII、IX、XI、VII明显减少,如A、B型血友病、因子XI缺乏症。
②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Fibg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应用肝素,口服抗凝药、纤维蛋白缺乏症等。
③纤溶亢进使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加。
④循环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物质增多。
2)APTT缩短见于:①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
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脑②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症、肾病综合症。
3)监测肝素治疗:APTT对血浆肝素的浓度很为敏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验室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