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问题的主要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香港的社会工作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战后的香港百业凋零,由于大批新移民的到来,又使香港的人口急剧增加,贫困、就业、住房、犯罪等社会问题十分严重。
在社会团体的推动下,香港开始采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2、进入70年代,香港的经济逐步起飞,经济的繁荣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能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居民的服务需要,协调社工机构的服务工作,整合利用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港英政府在80年代大力开展了服务热线和社会工作转介机构的建设。
进入90年代后,香港社会工作界进一步提出“发展全面照顾,提供优质服务”。
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香港的社会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条例和政策,大力推进香港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实行了专业社会工作者注册制度,并努力促进香港与内地在社会工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香港目前正在试行对非政府社会工作机构服务质量的考核和拨款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都市社会。
为了解决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香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与其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社会工作(Social Work)体系,各种旨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服务,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专业社会工作是香港社会安全与调节机制中与社会救助性保障相辅相成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初期的香港社会工作是以福利性救济服务为主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香港大力推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香港回归后,专业社会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近年来,笔者曾数次应邀赴港就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深感香港的专业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对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特殊的积极功能。
这对于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内地有着直接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香港发展历程经济香港的发展经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国清政府的不稳定和香港地理位置的优势,香港成为了一个繁忙的港口和贸易中心。
同时,香港还发展起了一个重要的航运业务。
20世纪初,香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但在战后迅速恢复并重建了港口和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香港成为大批中国人逃离共产主义政权的避难所,这对香港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助力。
随后,香港开始逐渐发展低成本制造业和轻工业。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香港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这段时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内地需要香港作为窗口来吸引外国投资和进行外贸。
与此同时,香港开始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建设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成为了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香港回归中国的日期为1997年,并确保香港可以保持高度自治和资本主义体制50年。
这个决定为香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的稳定和保障。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继续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1990年代,香港成为了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贸易和金融业务繁荣。
2003年之前,香港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贸易、金融和房地产等服务业。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香港的经济开始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和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香港开始积极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
特别是在近年来,香港政府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创新创业和科技产业的发展。
此外,香港还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和推广国际会展业来拓宽经济发展领域。
总的来说,香港的发展历程经济从一个繁忙的港口和贸易中心起步,逐渐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断调整和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香港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动力和潜力的地区。
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香港开埠文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1年,当时英国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占领香港岛并建立了维多利亚城。
自此以后,香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商人。
这个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开始了其开埠文化发展的历程。
香港开埠初期的文化发展主要受到欧美文化的影响。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开始进行西式教育和文化传播。
在这一时期,英国人带来了体育运动、西方音乐、舞蹈和绘画等传统。
很快,这些西方文化在香港得以普及,并对香港的文化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逐渐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和商人,尤其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
这些移民带来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丰富了香港的文化多样性。
这也使得香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特殊地区。
20世纪初,香港开始出现了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文学、电影和戏剧。
香港本土作家开始关注香港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以小说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同时,香港电影工业也开始兴起。
大批华人导演和演员开始涌入香港,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二战后,香港的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经济的繁荣,香港开始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等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例如,著名作家金庸和亦舒,以及歌手陈奕迅和周杰伦等。
他们的作品和表演为香港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
这一事件对香港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香港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例如,香港电影工业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表达,并继续在国际上取得重要地位。
此外,香港的街头艺术和时尚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成为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香港的文化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商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一些商业化的文化制品开始挤占香港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此外,政治和社会问题也对香港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目标1、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间及其意义,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及其含义、特别行政区的含义。
2、联系近代列强侵华的史实,归纳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初步归纳问题的能力。
结合史实综合分析“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理解中国能够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引入新课图片反映出中国人民热切盼望香港回归祖国,反映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结和爱国情结。
二、阅读教学目标三、自主学习:依据自学提纲自学全文,在文中把问题和答案标注出来自学提纲:(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2、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是什么?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提出者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那一年(1982年)提出来的?最初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来的?4、“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一国两制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
它既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稳定,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一条新的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作出了贡献,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6、“一国两制”的构想有哪些成功实践?(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是什么?2、澳门回归祖国的历程是什么?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四、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由组长带领统一答案五、小组展示自学成果,师生订正六、质疑问难:小组内、班内交流并订正七、教师综述全文知识,点出重点。
八、学生综述全文知识九、学生背诵全文知识十、达标检测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A、一个中国的原则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C、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港澳台有完全自主权2、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A、社会主义制度B、封建主义制度C、资本主义制度D、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3、“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历程作者:刘树燕来源:《北方经贸》2013年第02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回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基本过程,对于以创新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基本历程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011-01一、香港回归祖国的基本历程“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却最早在香港、澳门问题解决中得到成功实践。
1959年,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毛泽东曾说“香港还是暂时不收回来好,我们不急,目前对我们还有用处。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尤其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与发展,香港回归时机已经成熟。
1980年 1月16日,邓小平提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三大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
实现祖国统一,就是要收回香港与澳门的主权。
从1982年9月22日开始,中英两国进行了几次重要会谈,讨论解决香港问题。
整个会谈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中国要收回的不仅仅是新界,而是整个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
经过邓小平等人与撒切尔夫人等人多个回合的较量,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终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会谈成功的奥秘就是他的“一国两制”构想。
这些实践进步,并非英国主动放弃的结果,而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成效,是在“一国两制”前提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中、英双方对战争与和平、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进行综合考量后做出的合理选择。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收回主权后,中国政府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政府管辖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香港的城市发展历程香港的城市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渔村时代。
在19世纪初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香港成为了一个繁忙的港口。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贸易中心。
在1880年代,香港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
工厂和制造业逐渐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移民。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开始建设,如电力供应、水务系统和市内交通等。
20世纪初,香港经历了几次劳工运动和社会运动,为劳工权益和社会福利争取更多保障和权力。
此后,香港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地区,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企业到来。
在二战之后,香港迎来了更快速的发展。
香港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成为了亚洲的制造业中心,许多外国企业在此设立了工厂,并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逐渐从制造业转向了金融、贸易和服务业。
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了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自此以后,香港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香港成为了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和金融机构到来。
近年来,香港积极推动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希望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同时,城市也着力于提升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香港的城市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渔村到国际贸易中心、从制造业重镇到金融服务枢纽的转变。
城市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压力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然而,香港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有望继续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都市。
莩 ‘梅矗 2017年第5期 港澳研究 香港回归20年经济发展:历程、特点与挑战
蔡赤萌 【摘要】回归20年,香港经济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回归之初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及其后持续调整期 (1997--2003年)、内地与香港深化经济合作制度性红利推动期(2003--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影响发酵期 及经济增速趋缓期(2008--2016年)、“十三五”时期内地深化改革与香港再起步共赢探索期(2016牟至今)。 从经济增长走势看,经历两次危机冲击,在波动中逐步趋缓;从增长动力看,外需拉动力趋弱,内地作用显著。 总体动能弱化;从经济功能看,西方再工业化及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削弱了香港传统功能,同时催生新的功 能需求。香港未来发展动能的构建,是要强化在国际分工中的节点功能与优势地位,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需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提升创新科技与高端服务业,强化作为全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香港回归20年 经济发展 增长动力 发展历程 经济功能 挑战 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7)05一ol55—11
香港之所以被全球关注,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源自其二战后的经济增长“奇迹”:持续40多年的高 增长,率先迈人新兴经济体行列,人均GDP一度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被视为“香港现象”、自由 市场经济的典范,也有呼吁要“再造香港”。回归时也曾有国际媒体预言回归后在“一国两制”下香港 将死。从回归20年的发展实践看,香港依法实施“一国两制”,期间虽经历数次金融危机和其他冲击, 但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民生改善、管理稳健,西方预言者早已重新矫正判断。但进入高收入阶段后的香 港,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有必要梳理与研判其内在的深层原因。本文在划分回归后香港经济 发展阶段时,主要以香港经济周期性特征为考虑因素,同时结合重大政治及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探 讨香港经济20年风雨历程基础上,对其表现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面临挑战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
《香港和澳门回归》(说课稿)孙秀英刚察县民族寄宿制初级中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
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
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
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能力目标:由于本课是多媒体教学,有很多图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由于要联系旧知识,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通过中国共产党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中国才能顺利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4、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
(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二、说教法1、媒体运用:多媒体电教室。
2、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3、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三、说学法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要事前预习,对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上课的时候,要认真,而且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2、能力培养:(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香港问题的主要历程
①中英会谈: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会谈,最后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挟马岛之战胜利的余威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以主权换治权,即中国拥有香港的主权的前提下,英国政府掌握香港的治理权。
但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非马岛。
②中英联合声明的发表:1984年12月,中英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胜利回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