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7 红山文化玉器 收藏考古版
- 格式:pdf
- 大小:700.68 KB
- 文档页数:1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制品的质地不十分通透,也不是新疆和阗玉的那种精光内敛似的半通透状,而是一种光泽弱而外溢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靠实物对比才能体会的,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
进入清代以后,尤其到了民国,岫岩玉的玻璃光泽开始比较凸显了,质地与红山文化时期的差距很明显。
而现代的新岫岩玉工艺品的质地几乎可以与玻璃相媲美,完全丧失了玉的美的本质体现。
现在的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了规避玉质的明显破绽,多采用独山玉或石性较强的地方类玉,这样的仿品一般仅从质地上就可以鉴定其伪。
红山文化玉器进入收藏者视野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此以前的二十多年中,红山文化玉器仅仅是北方考古工作者所关心的新石器石器晚期的出土物而已。
如果从这一收藏年代上估计,红山文化的传世品最多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所以玉器的表面不可能附着古旧的包浆,甚至不可能带有明显的熟坑包浆,这是比较合理的时间推算。
尽管如此,仍不能排除清代、民国时期发现零星红山文化玉器传世的的能性。
据老一代收藏家说,民国以前的古玉收藏家往往将偶见的红山玉器认定为老三代古玉。
所以说,如果发现一件典型的熟坑红山文化玉器,应该高度注意,但决不能简单加以否定。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为何如此之高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
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
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
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
造型有时代性。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的神韵。
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
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个时代的特征。
一、玉猪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已发现10余件,时代距今5500—5000年,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
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
龙的形象源于猪首蛇身,是红山先民创造的一种抽象化的神灵,并产生了对龙的崇拜。
为什么是猪首呢?这与当时的经济形态有关,红山人生活的时期,农业比较发达,养猪是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致使人们对猪十分崇拜,并祈求养猪业繁盛。
龙的形象为什么源于蛇的身子呢?这应源于红山人对蛇的崇拜,因为蛇的活动是与季节循环相符合的,当春天到来时,冬眠中的蛇复,秋天来临时它隐身而居,古人以蛇象征繁殖。
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
二、勾云形玉佩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一般都出土于中心大墓,这件出土于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年代距今5500—5000年。
青绿色玉,中心透雕,呈卷云纹,四边卷角,佩的正面磨出与纹饰相应走向的线沟槽,背面钻有四鼻孔。
勾云形玉佩造型各异,抽象、幻化而神秘,其形状似鸟非兽,令人产生无限暇想,对它的解释也莫衷一是。
概括地说有龙神说、凤鸟说、饕餮说、鸟兽合体说、云气说。
有专家这样认为,勾云形玉佩的基本形态源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的卷勾,可称为“玉雕玫瑰”。
但有的专家则认为这种玉器很可能是权力的象征,因为它多半出在人的头部左侧,而且是竖置,反面朝上,在史前文化比较多的是石斧石钺出土在这个位置,它不是人身上的佩饰,如果有柄相系可能就是权杖,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一种体现。
三、双熊首三孔器双熊首三孔器出土于省凌源市三官甸子墓地,即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墓。
豆青色软玉制成,为圆雕,两端雕成熊首,中间透雕三个相连的圆孔,底端钻有数个孔眼,用以穿系。
熊首形象生动传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精品,代表了当时玉雕工艺的水平,距今5500—5000年。
红山文化玉器材料鉴定红山玉石的第一步就是看它的材料。
红山玉器一种是用老岫岩玉,主要产自辽宁省一带。
老岫岩玉的硬度较低,有5到6度,达不到6度那么硬。
再一种就是新的岫岩玉,还有一些是杂玉、玛瑙和水晶。
周南泉认为,如果材料不对,再好的做工和玉料也不可信。
例如,冒出像和田玉的制品,即使材料再贵重,也不是红山文化玉器。
工艺在红山文化时期,穿孔工艺是用棍子带动解玉砂磨制出来,据现有资料了考证,红山文化时期尚未使用金属工具,制作时是不可能使用金属工具直接或间接去完成的。
红山文化玉器打磨,主要使用的物质是皮革,不是通常那样用它们包在轮子上,用器具带动轮子转动,直接在玉器表面摩擦,而是用手拉动皮革两端压住砂浆在玉器表面来回拉动琢磨。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边缘较薄,多有刃状感。
另外,红山文化玉器的阴线刻纹,主要是用动物骨或棍条拉动解玉砂完成,所以线条较粗放。
周南泉给记者对比了两件真伪红山古玉,真品的凹槽处没有砂轮磨痕,而赝品的凹槽处有明显直接用轮子磨出的痕迹。
颜色从颜色上来看,红山玉器除了少量以外,大部分颜色比较淡,不是很深。
五六千年的时间,颜色基本上比较淡薄,加上古代留下了沙的感觉,颜色比较均匀,比较旧。
周南泉拿出一块红山玉器赝品,颜色有明显差异,“一些赝品中有很明显的色彩差异,一看就是染色的。
”造型红山古玉的造型都很有特色。
总的感觉比较神秘。
做出的造型似像不像,例如玉猪龙,从图案上看就是猪和熊的造型结合,它的耳朵像猪,身子像熊。
红山玉器就目前来看,固定的造型大概有几十种,像猫头鹰就是一种图腾崇拜。
周南泉认为,红山文化时期的人对于这种昼伏夜出的动物感到很神秘,还有蝉的造型也较多。
上面提到的真假赝品中,赝品是兔子造型,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兔子造型的红山玉器。
另外,立体的器皿较少,但也有一些,比如口呈椭圆形的罐子,现代机器也很难做出这种造型。
用途红山先民制作玉器的用途就是三种:使用、佩用、祭祀。
周南泉猜测马蹄形玉器在红山文化时期有可能是用来做枕头的,和他收藏过一个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枕造型上颇为相似。
考古专家发现红山文化影响商代玉器的证据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获悉,经过考古学家不懈努力,红山文化对商代玉器影响的直接证据现已被找到。
据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从商代出土玉器分析其形态构成、装饰风格及工艺特征,红山文化玉器至少在四个方面对商代玉器或多或少有影响:——玉材的使用方式。
商代立体动物形玉器多用子料雕刻琢磨,依玉材的形状与大小施以合适的艺术题材,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材。
这种巧用其材的琢玉方法始见于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动物玉器多用此艺琢磨。
——构图方式,尤其是一些玉龙、兽形玉器的构图技巧,明显来源于红山文化玉龙。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两件龙形玦,蜷体圆润厚实,头尾间出缺口,双耳外突,与红山文化兽面玦形龙的要素构成与形态特征相同,与商代扁平玉龙明显有别,只有龙身上的双勾线龙衣才显示出商代玉器特有的装饰风格。
——装饰技巧。
在装饰方面,商代玉器有不少独创的发明,也有一些装饰技法源于红山文化玉器。
如商代玉戈上的突棱纹,既有实用方面的科学道理,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曾让现代玉雕工艺大师赞叹不已。
这种看似简单实际难度很高的装饰技艺,最早见于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瓦沟纹。
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瓦沟纹,多出现在钩云形玉器、玉璧饰上,是反映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与装饰技巧的特征性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对商代玉器工艺直接起了示范作用。
商代玉器多方面受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影响,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商代玉匠直接看到了不少红山文化玉器,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显得尤为重要。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勾形器,长91厘米,与内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玉勾形器一模一样,应是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范围以内蒙古东南部、辽宁省西南部为中心,影响范围广阔,距今约6500至5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期考古文化之一。
从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统称“泛红文化”,各个文化均有玉雕制品,顶峰期的玉制品更具有立体圆润的独特风格,实为罕见。
古玉居珍藏23~红山文化玉石锛
红山文化玉石锛,长约35厘米,生坑,内蒙宁城出土,由于现场民工哄抢造成损坏,断成3节,辗转入藏,现已基本修复,器物浅灰色,当为球粒凝灰岩质地,非现代艺术审美范畴上的玉器,在良渚文化遗址和墓葬中,也出土过相似质地的石斧和石钺,作为工具和仪仗器使用。
近年来在内蒙北部,随着现代化生产和建设的加速,不断有红山和夏家店时期的玉石器出土,但如此大件的石锛却很少见。
形制也非常特别,截面为扁圆状,顶端有明显的使用砸痕,刃部稍宽厚,有使用划痕和磨砺的痕迹,符合力学原理结构。
比照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龙山文化往西至仰韶、往南至良渚,出土物中有段石锛较为常见,锛的后部可嵌木质手柄,延长了力矩。
而红山文化毕竟较之早了2000多年,在工具制作和实用技巧方面还是较为原始,但在收藏价值方面却较之其他史前文化的器物为高。
在红山文化的玉石器表面,经常会看到一种覆盖在器表的会白色次生物,当地居民叫之“嘎巴”,是由于埋藏环境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附着在上形成的皮,也见过仿制的石犁,其上也有嘎巴,但是一般是用熟石灰仿制,纯白较新,与真品的老化痕迹有明显区别,藏家当细辨之。
红山文化玉石器作为当时的生产工具,前后差不多经历了约2000年,应该数量是比较庞大的,但是毕竟在生产过程中损坏的较多,早些出土的也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随意放置,时至今日已经很少见了。
早先有藏友拿了一些山东老家挖水道出土的石器,包括石斧、石犁、石刀等,当属龙山文化时期的实用器物。
此红山石锛造型别致、体形硕大,虽然当下的市场价值不是很高,但随着收藏热的升温,此类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作必然会有大幅增值的空间。
【市场参考价格】30万元,【藏友转让价格】15万元。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之红山文化篇,(稀世之珍)古玩古董艺术交流今天和大家掰扯收藏的话题了,最近又有人开始打探收藏的消息,古玩古董艺术交流就满足一下他们的求知欲红山文化是距今一个五、六千年间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
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
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000~前4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
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
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
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
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
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以及环境和监管环境回归环境回归价格监管环境好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古玉居珍藏7~红山文化方形玉璧玉钺
红山文化方形玉璧,辽宁阜新出土,1997年入藏,6×7CM,浅绿色透闪石玉,为红山文化特有形制;器表局部土咬、开裂,零星分布有蛀孔,蛀孔外小里大,现次生结晶,流露出5千年岁月流逝的痕迹;此璧成梯形,上大下小,中间打孔,肉厚薄刃,一说为璧,另说为钺,学界尚未有定论;两个斜钻小孔,可供系挂。
孔壁隐现螺旋纹,为早期解玉砂工艺所成;从红山馆藏标准器看,一般为两个对钻正向小孔,斜钻孔甚为少见,民间有红山器物分雌雄之说,需待考古学者进一步考证;皮壳包浆厚重,局部土沁斑,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土样附着物,其下有沁斑,连为一体,在不损害玉质的情况下,无法用工具清除。
此器从出土位置分析,为红山贵族的随葬佩饰,应该属于原始萨满教巫师生前使用的法器,也可能是原始部落酋长权力的象征。
流露出浓郁的原始宗教气息,具有较高的收藏研究价值。
【市场参考价格】:15~20万元,【藏友转让价格】:5万元。
古玉收藏之商周古墓出土的文化期玉器
一是商周古墓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
1
2
3
上图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佩
1
2
3
上图为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二是商周古墓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
1
2
3
上图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齐家文化三璜玉璧
三是商周古墓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
1
2
3
上图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凤
1
2
3
上图为曲沃晋侯墓出土的玉神人头像,应为石家河文化玉器四是商周古墓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
1
2
上图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山文化双璜玉璧
1
2
3
上图为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山文化玉璇玑
1
2
3
上图为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出土的龙山文化玉琮
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前代玉器还有好多,特别是一些西周、春秋、战国古墓出土文化期、夏商古玉比较常见,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这一有趣的现象。
细品馆藏古玉——一组红山文化勾云佩欣赏馆藏红山文化古玉中勾云佩的数量较多、造型丰富,是红山文化玉器代表器型之一。
对这种玉器造型的寓意,有的认为它是由玉鸟组合面成,代表一种鸟崇拜;有的认为它是由一组C形龙组合而成,是龙崇拜;有的认为它是兽面,代表一种猛兽崇拜;还有的认为它的造型是云朵,代表自然崇拜,种种观点到底谁是谁非,需要留待更多的考古成果去论证。
从馆藏和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佩看,有的造型简单,有的相对复杂,有的呈平板状只镂空未刻纹饰,有的则整器用瓦沟纹来装饰,还有的将瓦沟纹与阴刻线、凸弦纹结合起来装饰。
本文遴选一组有代表性的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供欣赏。
天津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这件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勾云佩,从造型上看鸟崇拜、龙崇拜、自然崇拜兼备,造型还有些像乌龟。
玉质为青玉,肥熟感明显,瓦沟纹典型,从沁状看典型的东北坑口。
天津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这件天津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勾云佩,与之造型相近,但玉质、沁状、瓦沟纹的磨刻又明显不同。
天津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上图这件天津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确实有些像兽面或者猫头鹰脸的造型。
比这件天津馆藏更生动的红山文化勾云佩还有不少,比如下图牛河梁出土的这块。
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佩牛河梁出土的这件红山文化勾云佩,正面看像极兽面,嘴边的獠牙都有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勾云佩上图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勾云佩又是另一种风格,在造型像兽面的同时,牙齿雕刻更加写实,瓦沟纹磨刻比较简略,眼睛以两个小孔来代表。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古玉比较多,其中勾云佩是一个重要的系列,请看一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勾云佩。
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辽宁省博物馆藏红山文化勾云佩台北故宫收藏的红山文化勾云佩也比较多,有的造型十分特别。
台北故宫藏红山文化勾云佩台北故宫藏红山文化勾云佩台北故宫藏红山文化勾云佩上图这件台北故宫收藏的红山文化勾云佩,国内馆藏中比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