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47 MB
- 文档页数:20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
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2、建立过程(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国别主要目的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
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
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郭吴新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在这40多年中,发生了近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空前加剧,世界经济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单极格局进一步演变成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多极格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政治矛盾极度尖锐化,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大战。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变化首先是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迅速开展。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继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近代物理学、化学等的发展,包括经典热力学理论体系和电磁学的建立,以及门捷列夫化学原素周期率的提出,为这次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炼钢、电力、化工和石油采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
1856—1877年,贝赛麦炼钢法、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和托马斯炼钢法相继问世,为机械工业等提供了比铁质量更优的、品种日多的金属材料,使整个工业生产进入了“钢铁时代”。
德国人西门子先后发明自激式发电机(1866年)和电动机(1878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照明系统(1870年)和大型直流发电机(1880年),法国人德普勒又成功地进行了高压直流输电实验(1882年),这些成就开辟了电能运用及电力工业的新纪元。
恩格斯和列宁对此有很高评价。
恩格斯指出:“蒸汽机教我们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循环完成了。
”¹列宁则称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的技术成就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º另一重要的新能源是石油,1859年美国第一口油井钻探成功, 1906年俄国铺通了第一条输油管,这些标志着石油的开采和输送进入新时代,并为内燃机、汽车、拖拉机、飞机等的发明采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20年代协约世界史上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格局(1)维也纳体系:是指由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后,由维也纳会议总协议而形成的19世纪前半期欧洲统治秩序和国际关系体系。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是维持维也纳体系的工具。
维也纳体系暂时构建了大国在欧洲的均势,在欧洲诸强国大体势均力敌的基础上,英国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再次控制了欧洲。
该体系不仅恢复了被革命推翻的欧洲君主的封建统治,而且企图从政治、军事、外交上来防止和镇压新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的历史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维也纳体系只顾大国利益,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压制和扼杀民族解放运动。
维也纳体系强加给欧洲的反动政治局面是历史的逆流,是欧洲封建专制君主企图使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
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在于该体系下存在着三组矛盾: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欧洲大国之间矛盾。
其瓦解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神圣同盟”的破裂使该体系开始瓦解;第二阶段,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使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被打破,该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陆续被破坏,体系名存实亡;第三阶段,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尤其是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使该体系彻底瓦解。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初期协约国以实力为基础重新确立的瓜分世界的体系。
这一体系是在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来的,维护它的国际机构是国际联盟。
它最终使一战前英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让位于英美、美日激烈竞争的格局,该体系的确立,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西方的矛盾,但又充满着新的矛盾。
该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作出了局部调整,主要是针对当时国际关系的两个焦点:即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
道威斯计划的制定,使德国摆脱了凡尔赛和约的经济束缚,成为其经济复兴的起点;洛迦诺公约的制定,使德国由被制裁转为被扶持,成为其政治复兴的起点。
【专题四】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0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国际体系的大变化也反应了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几经转移。
一、三次演变:★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战后力量对比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亚政治版图,调整在欧洲、亚太地区而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和争霸战争的产物,是协约国分赃的产物。
5、存在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为一战后初期世界最主要的矛盾)6、评价:①它维持了战后和平,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②该体系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胜国分赃不均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1、形成背景:是二战以来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形成:雅尔塔会议形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初见端倪;1949年成立的和1955年成立的标志着和对抗的两极格局形成。
经济评论1997年第3期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格局郭吴新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
在这40多年中,发生了近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最终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空前加剧,世界经济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单极格局进一步演变成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多极格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政治矛盾极度尖锐化,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大战。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变化首先是第二次技术革命的迅速开展。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继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近代物理学、化学等的发展,包括经典热力学理论体系和电磁学的建立,以及门捷列夫化学原素周期率的提出,为这次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炼钢、电力、化工和石油采用为主要标志的技术革命。
1856—1877年,贝赛麦炼钢法、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和托马斯炼钢法相继问世,为机械工业等提供了比铁质量更优的、品种日多的金属材料,使整个工业生产进入了“钢铁时代”。
德国人西门子先后发明自激式发电机(1866年)和电动机(1878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电灯照明系统(1870年)和大型直流发电机(1880年),法国人德普勒又成功地进行了高压直流输电实验(1882年),这些成就开辟了电能运用及电力工业的新纪元。
恩格斯和列宁对此有很高评价。
恩格斯指出:“蒸汽机教我们把热能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
循环完成了。
”¹列宁则称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的技术成就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º另一重要的新能源是石油,1859年美国第一口油井钻探成功, 1906年俄国铺通了第一条输油管,这些标志着石油的开采和输送进入新时代,并为内燃机、汽车、拖拉机、飞机等的发明采用创造了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