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一章第1节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3.51 KB
- 文档页数: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成果,是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它蕴含的大量规律不仅能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规律,而且更能加强学生的观察、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与能力双赢。
本节教材共分四部分: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二、位一构一性的关系;三、同位素四、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很明显,促使学生深刻把握、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应用元素周期表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
笔者结合本校“化学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设计出《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方案,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能够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够说出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族、主族、副族、零族、第八族的概念;了解过渡元素、镧系元素、锕系元素、超铀元素的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元素的性质及递变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的概念。
3、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征。
能力培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解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思考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求知与探索“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重点、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族及其位置。
2、结构上的规律。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课时】:1课时【教学设备】:投影仪、元素周期表挂图【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实验,读书指导→学生探究→规律总结【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同学们,我们做个试验,请大家仔细查看《元素周期表》(此时板书“元素周期表”)(2分钟后)请大家在纸上画上元素周期表的框架图。
[设计意图]其一:激发学生兴趣;其二:为把元素周期表植根学生脑海作铺垫。
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核素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出现的元素、核素、同位素的知识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体现了教材注重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结构。
2、知道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重点)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了解假说、模型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图表分析,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了解微观世界物质性,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课堂学习,学会关注化学在生活上的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元素、核素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
四.教学方法问题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五.教学过程【板书】【媒体显示】【思考、讨论并提问】【归纳小结】【归纳板书】【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一.原子核核素1.原子核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如果用AZ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微粒电子质子中子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相对质量0.005484 1.007 1.008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0电荷-1 +1 0【学生阅读】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表的分析与应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和知识基础,它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展示了众多元素的属性和特征。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与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及其化学行为,并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进行有效应用。
本教案将围绕元素周期表的分析与应用展开,帮助高中化学教师设计详尽而清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了解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介绍元素周期表由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数据构成,并解释各个数据间的关系。
2. 元素的分类与排列解释元素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并描述原子序数增加顺序下元素特定性质如电子亲和能力和电离能变化规律。
3.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阐述同一主族内元素化合价相同、类似物理性质和其他周期性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力随原子序数变化等。
二、分析元素周期表1. 分析主族元素解读与描述周期表中的主族元素,让学生了解它们常见化合物和典型化学反应。
1)碱金属探究碱金属的性质和应用,如钠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等。
2)碱土金属分析碱土金属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如硬水软化剂及高岭土制陶瓷中的镁的应用。
2. 分析过渡金属元素着重介绍过渡金属元素的特征、共有和差异性质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内容。
1)铁系元素讲解铁系元素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磁特性,广泛用于建筑、交通工具等领域。
2)铜系元素分析铜系元素导电、导热性能优秀,并探索其在电子器件等技术领域上的应用。
三、应用元素周期表1. 元素的命名与符号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非金属元素名称、符号及其重要化合物。
1)氧气、氮气与二氧化碳解释氧气、氮气与二氧化碳的用途,如氧气在制火焰喷射器中的应用等。
2)硫、硝酸及亚硫酸探讨硫在橡胶工业和加工菜籽油中的应用。
2. 化学反应与元素周期表解释化学反应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展示不同反应类型在周期表中元素变化的轨迹。
1)金属与非金属反应分析典型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如锌在盐酸中发生置换反应等。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基本技能。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运用讲解法,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
3.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4. 利用互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以便进行直观演示。
2.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准备一些典型的案例和练习题,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 演示:通过展示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课程标准
描述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考试大纲
描述
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教材内容
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以后内容的关键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对学习周期表有一定帮助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重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难点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
注)
导门捷列夫绘制了
第一张周期表
听
惠顾旧知,引入
新知
思监督学生完成《导
学提纲》
自主完成
导学提纲
自主学习,理解
记忆新知识,发
现问题
议监督学生讨论,观
察每一组的讨论
小组内讨
论《导学
学生通过讨论
补充、完善知
情况,解答小组个
别问题提纲》识,同时增进对
知识的理解
展安排小组展示小组主动
展示《导
学提纲》
进一步完善知
识,加深理解
评1、周期表的周期
和族
2、每一周期中元
素种类
3、周期表中元素
位置的判断方
法
理解、记
忆
突破重难点
检布置堂测完成堂测巩固新知教学反思教学后完成。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明确宏观上的元素周期表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理解门捷列夫利用已知元素的性质推理出元素周表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认识化学知识的规律性,理解化学知识从实验到理论,再由理论推测出实验结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这就是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我们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有怎样的结构呢?表中各元素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二、讲授新课【板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二、元素周期表【讲解】由于在门捷列夫的时代,科学家对于原子的结构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门捷列夫绘制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排列的,随着科学家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依据也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核电荷数。
【讲解】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方式为: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由左向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向下排成纵列。
【投影】现行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讲解】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作为1个周期,每一列作为1个族(第8、9、10三列统称为第Ⅷ族),周期表有7个横行和18个纵列,分成了7个周期和16个族。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填写下表,并思考周期序数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间的关系。
【讲解】由上得到元素的周期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周期表的前三周期统称为短周期,其余周期统称为长周期。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案一、引言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基础,它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了所有已知元素及其重要性质。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教授和理解元素周期表对于学生建立起对元素间关系的认识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一系列互动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元素周期表。
二、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2.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预测其基本属性。
3.能够解释各种元素之间存在的模式和趋势。
4.培养学生对于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化学键类型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原子量的含义及表示方式•元素周期表的分类:主族、过渡族、稀土与放射性元素•元素周期表中行与列的关系•元素周期表上存在的模式或趋势(如电离能、原子半径等)2. 共价键与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及形成条件•离子键的概念及形成条件•通过元素周期表判断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类型3. 金属键与金属活性•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金属活性的定义及相关实例•元素周期表中主要金属元素的位置和特征四、教学方法1.板书讲解:通过板书展示元素周期表结构、分类和基本规律。
2.活动实践: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用元素周期表进行预测和分析。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负荷最多或有效核电荷等概念,并给出相关案例。
五、评估方式1.综合测试:对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行考核。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元素的性质,并撰写相关报告。
六、教学资源1.元素周期表手册和网站资源。
2.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七、教学时长安排总时长:5个课时 1.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基础知识(板书讲解和互动活动)- 40分钟 2. 第二课时:共价键与离子键(小组讨论、练习题和案例分析) - 50分钟 3. 第三课时:金属键与金属活性(实验演示和观察讨论) - 60分钟 4. 第四课时:复习和练习巩固 - 30分钟 5. 第五课时:综合测试和实验报告收集 - 40分钟以上是一个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案的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规律和应用。
专题5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章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节 元素周期律本节课是化学必修2本单元是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5第一单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
在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是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加深对元素性质的理解。
1.结合有关数据,运用实验探究等方法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1.幻灯片 2.化学实验板书设计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原子半径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原子、离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1)一般情况下,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半径逐渐越小;(2)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三、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价=最外层电子数-8四、元素性质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五、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根据事实总结规律为主,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通过一系列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这里面更主要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思想的形成:根据大量客观事实,研究其中隐含的规律,得出科学结论。
在上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化合价总结时,学生只注意了正、负化合价由低到高,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教师指导。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表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以按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所以,本节教学的注意目的在于协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使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②.设计多种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一边复习旧知识一边学习新知识。
让学生在知识的延伸过程中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同时恰当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二. 学法本节课我在讲授周期表的结构时,让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会观察,善于动脑、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指导他们学会使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结果,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理解事物的规律。
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动,协调发展。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水平,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高二选择性必修2§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进一步探究了元素周期表。
在必修课程中已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
本部分内容从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出发,并进一步研究了元素周期表,重点介绍了两个问题。
(1)利用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2)利用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深入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材设置了一个探究即“再探周期表,”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思考性,涉及元素周期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对是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高度概括。
总之,教材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把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
【课程目标】1.深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2.能从原子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和族的划分,促进对“位置”与“结构”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教学过程】【讲解】请同学们先思考第八周期价层电子填入的能级顺序,8s-5g-6f-7d-8p,s能级最多填入2个电子,g能级有9个轨道最多填入18个电子,f能级有7个轨道最多填入14个电子,d轨道最多填入10个电子,p能级最多填入6个电子,所以元素个数为2+18+14+10+6=50种。
我们把前七个周期价层电子填入的能级从左到右依次排序,可以得到如下序列:把能量相近的能级合并成一组,称为能级组,能级组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大,但是能级组内部的能量相差较小,所以有7个能级组,也就形成了7个周期。
【提问】195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推荐了一张元素周期表,书末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参照其新版制作的,我们来看这张周期表,以一个方格代表一种元素,每个周期排一横排,并按s、p、d、f分段,左侧对齐,按照每个能级组的顺序,可以得到如下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全册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信息,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包括周期性趋势和元素分类。
4.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化学问题,如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等。
教学重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组成。
2.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趋势和元素分类。
3. 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趋势和元素分类。
2. 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或投影仪。
2. 元素周期表的副本或投影仪上的元素周期表。
3. 化学实验室或化学实验模拟软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组成。
2. 引发学生的思考: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组成(15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
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信息的含义。
3. 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趋势和元素分类的重要性。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趋势和元素分类(20分钟)1. 介绍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趋势,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2.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类,包括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等。
3. 运用实例说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趋势和元素分类的应用价值。
四、实践操作(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元素周期表。
2. 给学生一些化学问题,要求他们利用元素周期表解决问题,如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活性等。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综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要点,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发展。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元素周期表同一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从1—8〔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从左到右:碱金属元素——稀有气体〔2〕族: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除了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一一共16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8个纵行一一共分为16个族,其中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第Ⅷ族。
主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一一共同构成的族,用A表示: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副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ⅠB、ⅡB、ⅢB、ⅣB、ⅤB、ⅥB、ⅦB。
第Ⅷ族:8、9、10三个纵行为第Ⅷ族。
零族:第18纵行称为零族。
习题稳固进步【例1】由短周期和长周期一一共同组成的族可能是()A.0族B.主族C.副族D.Ⅷ族【例2】在周期表中,其中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________【例3】钙元素在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例4】在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考虑、答复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通过针对性练习,稳固元素周期表构造的认识用编排规律,寻原子序数与位置关系布置任务:在元素周期表,找出原子序数的差异1、同一主族元素,相邻两个周期元素的种数差是多少;查表、考虑、答复。
通过找出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异,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构造,2、同一周期,第ⅡA族与第ⅢA族元素差是多少;总结归纳〔1〕相邻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为:第Ⅰ、Ⅱ主族相差数目为上一周期的元素种类,如:Na与K,相差为Na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8);第Ⅲ、Ⅳ、Ⅴ、Ⅵ、Ⅶ主族相差数目为下一周期的元素种类,如Cl 与Br,相差为Br所在周期的元素种类(18)。
〔2〕第ⅡA族与第ⅢA族相差的元素为二者中间的元素种数+1;第三、四、五、六周期分别为1、11、11、25。
总结、归纳,得出规律特别是每周期、族中元素的种数以及过渡系元素种数的认识。
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及应用【讲解】〔1〕可以获得元素的一些信息,如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重要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和族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历程,介绍门捷列夫、莫塞莱等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贡献。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周期)、纵列(族)以及周期表中的空白区、稀有气体元素等。
3. 周期和族的分布规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分析主族、副族、Ⅷ族等元素的分布特点。
4.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介绍元素周期表在化学键类型判断、化合物性质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和族的分布规律。
2.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如化学键类型判断、化合物性质预测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结构及应用实例。
2.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
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和发展,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背景。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掌握周期表的横行、纵列等概念。
4. 分析周期和族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表中的奥秘。
5.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元素周期表,加深对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1节 元素周期表
本节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④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
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
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金属性与非
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教学难点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
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知识,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
单介绍,要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探究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2
(2)学生在必修1阶段已经学习金属钠和氯气的相关知识,对于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
素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联系金属钠和氯气的相关知识,结合原子结构的变化,探究同主族性
质的变化规律;
(3)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要把握深浅度,要区分必修2和选修3有关元素周期表内
容要求的差别,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
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
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导入二
[展示元素周期表]:
[提问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
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
([学生思考]:。。。。。。)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
秘密。
导入三
1867年,俄国圣彼德堡大学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化学教授,他就是门捷列夫。他手里总
是捏着一副纸牌,颠来倒去。两年后的一天,俄罗斯化学会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了一次学术研
讨,学者们有的带着论文,有的拿着样品,只有门捷列夫只拿着一副纸牌,主持人躬身说道:
“门捷列夫先生,不知可有什么高见?”门捷列夫一会儿功夫就在桌子上列成一个牌阵:竖
看就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各一列,横看那七种颜色的纸牌就像画出的光谱段,
有规律地每隔七张就重复一次,然后门捷列夫口中念念有词地讲着每一种元素的性质,滚瓜
烂熟,如数家珍,他的牌阵就是历史上最初的元素周期表。那么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元素
周期表吧!
导入四
同位素示踪方法是引入少量放射性同位素,并随时观察其行踪的方法。例如
在肥料中掺入少量的放射性磷-32可以找到给植物施磷肥的最好方法。用探测或
照相胶片测量辐射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植物中的位置,就能得到磷的摄入率和累
3
积率的准确资料。同样,给人体注射无害的放射性钠-24溶液,可以进行人体血
液循环的示踪实验。为了医学诊断的目的,希望引入足够的放射性物质以便提供
所需要的数据,但是放射性物质不能达到有害于人体的程度。再如,监视掺合了
放射性同位素流体的行踪可以确定许多种物质的流速,如人体中的血液,输油管
中的石油或排入江河中的污水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同位素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