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儿心理反应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27
患儿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及家长的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的希冀,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会经历一些问题。
尤其是当孩子生病住院时,不论对孩子,对家长都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在孩子的心目中,医院是她们最没有安全感、最可怕,让他们遭受疼痛的地方。
患儿家长在遭受心理压力及心身疲惫的同时,还要承受一定的经济压力。
当然,这些情况,每个家庭又有每个家庭具体的特点。
面对各种不同患儿的心理反应,各种家属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在住院期间作为护理人员的我们,我们都有责任为她们排除各种隐忧。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促进心理及疾病的康复。
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全面,患儿及家属与医护关系就比较融洽。
这就为疾病的康复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环境综合消化科疾病特点及科室自身环境特点,消化科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焦虑和紧张:陌生的环境及对患儿疾病缺乏认识,患儿家属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经济原因也是家属十分敏感且发生纠纷较多的问题,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怕留下后遗症。
孩子因突发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时,其亲属会产生一种危机状况。
2) 由于心疼孩子,面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家长在患儿接受检查和治疗时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 怀疑和不信任: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对于医院环境对于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家属了解并不清楚。
因而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顾虑,甚至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怀疑,这就需要我们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德与素质,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还需要有一份耐心与细致,更需要顾及患儿家属的心理感受。
第三章住院儿童护理第一节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与护理管理一、小儿医疗机构目前,我国儿童医疗机构大体有三种: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医院中的儿科门诊与病房,他们共同担负着我国儿童的医疗和保健工作。
(一)小儿门诊设置1.预诊室预诊室是儿科病人就诊的第一服务窗口,故应设在儿科门诊的入口处,其出口应设有两条通道,一条通向门诊候诊室,另一条通向隔离室,目的是预防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
隔离室为诊治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患儿时使用。
(1)预诊目的通过预诊,可以达到减少患儿交互感染、及时抢救危重患儿、指导家长正确就诊等目的。
(2)预诊处设备检查台、压舌板、手电筒、紫外线灯、隔离衣、洗手设备等(3)预诊方式主要为简单扼要的问诊、望诊及体检,根据季节及疾病流行特点,抓住关键的病史、症状及体征,迅速做出判断。
预诊护士一般由经验丰富、决断能力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
2.测体温处就诊前给每个小儿测量体温。
该处设有候诊椅。
3.候诊室由于儿童就诊多由家长陪伴,候诊室要宽敞、明亮、空气流通,有足够的候诊椅,便于容纳就诊的患儿及家长。
护士应将患儿的挂号条和病历按顺序排放,并通过显示屏和扩音器按先后顺序安排就诊。
候诊大厅应设有小儿娱乐玩具,如滑梯、木马、跷跷板等。
通过电视、显示屏播放卡通片、介绍医院情况,或宣传卫生保健知识。
4.诊查室数量不限,最好设为单间,避免因小儿哭闹相互干扰。
诊查室内备有检查床、检查桌椅、洗手设备等。
5.治疗室应备有诊疗床、各种治疗设备、器械及药物,能进行常规治疗,如各种注射、穿刺、雾化吸入等。
门诊部还设有饮水处、厕所等。
各室的布置应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如:室内放置玩具、张贴图画等,以消除小儿的紧张与不安。
护理管理1.做好就诊前的组织管理工作小儿门诊的特点是陪伴家属多,人员流动量大。
护理人员要做好就诊前的准备工作及患儿家长的解释工作,合理安排患儿依次就诊,使门诊的就诊秩序有条不紊。
2.病情观察小儿病情变化快,门诊护理工作人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等变化,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住院患儿的心理护理作者:秦风林李孔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89-02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发育均不完善,当受到疾病影响时可干扰正常生理功能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因住院时环境的改变,各项医疗操作的进行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看到医护人员就大声哭闹,给治疗和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少的困难,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患儿的康复。
所以对住院患儿要十分重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因为心理护理的实质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段,恰当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一、住院患儿的主要压力来源:1.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2.陌生环境使其缺乏安全感:病床,推车及各式各样的医疗器械,消毒水的气味等使患儿缺乏安全感。
3.离开亲人接触陌生人:住院需要与亲人,朋友分开。
原有的舒适及稳定被不安全感及恐惧所取代。
4.治疗限制了日常活动:如因输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动,抽血前不能进食等。
5.学龄儿童中断学习:被迫失去该年龄段应有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可导致挫败感,对自己缺乏自信等。
二、各年龄段儿童对住院的反应及护理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最小为新生儿最大者14岁,因不同年龄的患儿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对疾病的反应不同,加之住院时间的长短不同,因而对住院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护士应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使患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一)婴儿期1.心理反应:婴儿期是小儿发育最快的时期,对住院的反应随月龄增加而有所不同。
新生儿情绪状态主要取决于新生儿需要的满足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吃饱睡足时新生儿情绪愉快,相反,当新生儿饥饿瞌睡或者身体不适时就哭闹,当受到突然刺激时则产生恐惧等否定情绪[1] 5个月以前的患儿,如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即使与母亲分离入院后也较少哭闹,但住院使婴儿和母亲正在建立依偎感的过程被打断,同时因缺乏外界有益的刺激,感觉动作的发育受到一定的影响.6个月的婴儿开始懂得认生,对母亲或抚育者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依赖性,此阶段的婴儿住院,主要反应是分离性焦虑,患儿哭闹不止,寻找母亲避开和拒绝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