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沟通技巧急症患者是指患者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
急诊患者发病急,变化快,必须要有效的措施缓解症状,维持器官功能。
作为护理,了解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科学护理很关键。
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1)紧张、恐惧和焦虑。
此反应是人在某种压力作用下产生的情绪反应,多见于慢性病、创伤、急诊患者,其原因为突发疾病或慢性病加重。
比如,创伤多为遭遇天灾,对创伤所致残疾、疼痛缺乏准备。
再加上对医院环境陌生,出现紧张、恐惧心理。
急腹症发病突然,疼痛剧烈,产生紧张、焦虑心理,迫切需要止痛。
(2)烦躁、抑郁。
这种心理多发于慢性病时间长,病情反复的患者。
受自身病情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烦躁心理。
还有部分年轻人,由于感情、学习受挫,产生悲观、抑郁心理。
(3)愤怒、急躁。
此心理多见于打架斗殴、酗酒的患者,发生原因为难以承受当前受到的创伤,从而产生急躁心理。
一旦稍有不顺,就会出现脾气暴躁,甚至攻击他人的现象。
比如,酗酒者会失去理智,过于兴奋且伴有创伤,受伤后不了解原因就暴怒,常借机寻找发泄机会或对象,甚至打骂医护人员,影响临床治疗的进行。
(4)迁怒。
由于病情危重,多数患者常将自身痛苦迁怒他人,一旦个别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发脾气。
若接诊时稍有疏忽,患者就会有很多怨言,拒绝配合治疗。
(5)绝望自杀。
此类心理常见于青年女性,她们心胸狭窄,不能正确面对人生得失,用安眠药、喝农药的方法自杀。
出现这类心理的患者,通常会拒绝治疗,需要他人协助才能施救。
2、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1)热情服务,快速接诊。
急诊患者病情凶险,发展快速,渴望尽早得到确诊和治疗。
当患者进入诊室后,护士要快速接诊,耐心、热情的询问病情,安排其在候诊椅上候诊。
同时,用关切、礼貌的口吻安慰患者,根据病情妥善处理。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护士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首先,充分尊重和关心患者,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科室环境,多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在医院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近些年,急诊所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态势。
急诊重症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其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适宜的护理方式能够对治疗效果起到辅助作用,临床上强调给予急诊危重症患者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服务。
危重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在救治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护理该类患者过程中应将心理护理作为重点内容,不断提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那么,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呢?应当如何对该类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呢?1.急诊危重病人心理特点暴躁易怒。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患者其身心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内心会产生明显的变化。
而在巨大心理反差下部分患者会出现暴躁、谩骂等情况。
且在此期间护理人员的不适宜的行为举动会加剧患者过激行为。
焦虑。
急诊所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往往具有发病突然的特性,或者患者遭受了意外情况。
患者在并未对自身疾病进行全面认知的前提下出于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会产生严重的不安与焦虑情绪。
如若患者遭受了事故,事故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会认为事故对自身生命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紧张。
患者会因病情恶化或者遭受意外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入院后会产生精神紧张的情况。
情绪低落。
因工伤或车祸而来急诊就诊的患者其心理会受到一定的打击。
且患者会因自身病情较为严重而出现不愿接受现实的情况。
在此时患者会出现表情淡漠、不言语,对周围刺激物的反应不敏感等情况。
负面情绪累积。
人是情绪化动物,通常情况下情绪可分为负面与正面两种。
正面情绪会使人愉悦,而负面情绪则会使人悲伤。
情绪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患者在就医后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医疗程序。
而这些复杂的情绪会致使患者负面情绪叠加,并在某个节点集中爆发。
患者病情越严重,爆发往往会越为强烈。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急诊病人心理护理要点介绍:
(1)有急有缓: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处理紧急的、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心理反应我们`搜集整理。
(2)沉着冷静:在患者面前医护人员必须沉着、稳重、严肃,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护理工作,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也是对病人最大的支持和鼓舞。
(3)有的放矢:积极寻找导致病人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护理。
如对疾病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焦虑,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解释和教育。
(4)与抢救同步:情况允许时,心理护理可与抢救同步进行。
护士可边观察,边了解患者的心理反应,或边实施操作边说明意图,以消除患者疑虑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5)心理换位:护理人员应处处从病人角度考虑,谅解病人及家属的过激行为,更不能对病人进行训斥、嘲讽。
及时医治或积极预防病人的心理创伤,想方设法使其在心理上尽快适应急诊情况。
(6)社会支持系统:急诊病人多由亲友或同事陪送。
护士应从言谈举止上给其以适当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支持和鼓励病人使其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少数预后不良的危重病人,应预先告之家属,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救治无效死亡的病人,应和家属一道做好善后工作。
急危重症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作者:杜营营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医院的服务水平是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医患矛盾也成为一大热点。
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各方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趋激化。
所以提高服务质量是医院工作的一项要务。
因此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就是提高质量的又一大步,急危重症病人是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加强其心理护理自然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紧张情绪;应激状态;恐惧心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37—011 患者的心理状态[1] 急危重症患者,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和时刻需要监测生命体征的病人。
由于起病急、病情重,病势凶险,病人对疾病缺乏认识,心理适应能力差,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其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乍然而至的天灾人祸、或者恶性事件,或者原有病的病情加重等超常的刺激,心理处于应激状态,如果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比较经常出现的是濒死感,伴随着绝望、恐惧、无助等极度消极的情绪,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
当然,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社会适应性不同等会对病情有不同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心理护理工作之前,必须具体分析每一个病患的具体情况,以便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2 心理护理[2,3]2.1 增强病患的信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逐渐加重的病情,病人的绝望心理可想而知,为了让病人积极地配合治疗,必须安慰病人,稳定其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得到有效的治疗。
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分析,向病患说明心理强大了有助病情的恢复,家人和关爱他们的人是始终陪护在他们的身旁的,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尽力为他们服务。
总之,病人不能自暴自弃,并且有足够的信念活下去。
急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危重患者一般护理常规1、将患者安置于抢救室或监护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2、卧位与安全:根据病情酌性给予卧位,使患者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
3、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和神智、瞳孔等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给药,保证治疗。
5、加强基础护理,做到患者卫生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6、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摄入高蛋白、低脂肪、含维生素高的易消化食物。
7、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储留者,行诱导排尿无效可行导尿术,需保留尿管,按保留尿管护理,大便干燥便秘给予灌肠。
8、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逆行感染。
9、心理护理:勤巡视,关心病人,多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一章急救护理常规一、心脏骤停的急救护理常规(一)、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护理常规按急诊抢救患者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迅速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姓名,轻拍患者肩膀,观察其对刺激有无反应,判断意识是否丧失,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
确认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2、判断呼吸看:患者胸部有无起伏;感觉:面部贴近患者的口鼻,感觉有无气体呼出;听:耳听患者呼吸道内有无气流逸出的声音,判断有无呼吸,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
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术者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头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
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护理措施】1、一旦确诊心脏骤停,立即向周围人员呼救并紧急呼叫值班医师,积极就地抢救,立即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CPR)。
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焦文芬
摘要:目的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结果病人身心舒适。
结论急危重症病人良好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以从“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
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
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科学。
1.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
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
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惊慌恐惧的心理这类患者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
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
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患者最容易够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痛常给患者以一种频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患者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
焦虑不安心理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有些急重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
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
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
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孤独压抑心理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
如心肌梗死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
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
挫折抗治疗心理多见于工伤、事故伤和服毒自杀者,表现为暴躁、易怒、呻吟、哭喊以及不合作和对立行为。
如服毒者常因某些难言的内心苦楚而抗拒洗胃和各种抢救治疗。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
临终患者接近死亡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在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E.Kubler-Ross将大多数患者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否认期病人往往不敢面对病情恶化的现实,对死亡的后果没有具体思想准备,希望奇迹会出现。
此时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多数病人的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都很短暂,很快会转而进入下一阶段,但是也有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
2.愤怒期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愈发明显,病人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病人会出现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反应,无缘无故摔东西或呵斥医护人员和家属。
病人的愤怒来源于恐惧和绝望,其愤怒指向可能是多方面的。
3.协议期此阶段病人的
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延缓死亡的乞求,是人类生命本能和存在欲望的体现。
在愤怒的心理逐渐平复后,病人意识到愤怒和怨恨对疾病无济于事,相反还可能加重疾病过程。
此阶段病人对生存还抱有希望,会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希望用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表现来换取生命的延续。
此时病人心态较为平静并珍惜和家属相处的时间。
4.抑郁期前三个阶段过后,病人以深刻领悟到自己的即将逝去,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和悲伤,以及无所适从的失控感。
病人会表现出对周围事物淡漠,语言减少,但内心又害怕孤独,希望家属能无时无刻在身边陪伴,有的病人可能会出现自杀倾向。
5.接受期是生命的最后阶段,此时病人已经对死亡有了心理准备,默认了残酷的现实,既不感到痛苦,也没有恐惧。
病人认为自己已经处理好后事,在等待着与家人最终的分别。
病人的情绪趋于平静,喜欢独处,睡眠时间逐渐增加,极度疲劳衰弱,死亡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解脱。
2 方法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
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
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4.临终病人心理护理
1.否认期对于否认期的病人,护士应当劝说家属不可当着病人面表现出难过,即使这样彼此心照不宣。
也可使病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2.愤怒期护士要谅解宽容病人,真诚相待,说服家属不要计较和难过,并与医护合作,帮助病人度过愤怒期。
3.协议期护士就尽量地安慰病人,为之解除疼痛,缓解症状,使病人身心舒适。
4.抑郁期护士要同情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允许亲人陪护和亲友探望,让病人同亲人在一起度过不可多得的时刻。
嘱咐亲人要控制情感,不要再增加病人的悲痛。
5.接受期协助病人安详、肃穆地离开人世,使病人、家属感到安慰是护士的崇高职责,是情操高尚的表现。
护士是一直守护在临终病人身旁的人,要帮助病人整容,用生理盐水擦拭眼睛、鼻孔和面部的污迹。
病人听觉是人体最后的丧失知觉的器官。
故不可议论不利病人心情的话,不可耳语。
有的病人来不及等到亲属到来就离开人世,就由护士代替其亲人接受并保存遗物,或记录遗言。
3 结果
在护理这类病人的时候,要尽量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支持病人的悲伤反应,积极劝慰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患者社会支持,耐心听患者的倾述。
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找到支持的力量,如和亲密朋友诉说等;通过和病人的深入交谈,提高病人自身价值;对病人表现的愤怒、哭泣和诉说表示关心和同情;对有孤独、抑制、愤怒情绪的病人,要劝说病人摆脱过去,面向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4 讨论
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各种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把握患者心理调整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准确全面的评估患者的心理,选择合适的时机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了解,并积极地,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康复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工作中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评估技术,有针对性地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指导,并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得到明
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史宝欣,戎华刚,刘大川,等.急危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2 史宝欣,戎华刚,刘大川,等.护理心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1~162
3 王艳丽,万幸,等.眼外伤患者心理评估及心理干预效果分析.湖南:当代护士,2016,6(92)
4 戚凤琴,彭解英.心理护理在局部封闭联合药物治疗灼口综合征中的应用.湖南:当代护士,2016,,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