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长相思1-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23.84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相思》,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这首古诗,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学习《长相思》这首古诗,理解其意思,背诵并默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 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学习古诗:让学生朗读《长相思》,理解其意思,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长相思》2. 意象:月、夜、思3. 表达手法:比喻、对比4. 情感:思乡、思亲七、作业设计1. 背诵《长相思》。
2. 默写《长相思》。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长相思》,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这首古诗,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得到了培养。
同时,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也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解读】《长相思》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单元以“自然之趣”为主题编排,《长相思》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词人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写了长途羁旅风光,抒发了相思之情。
【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聒”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生字“畔”。
2.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背诵《长相思》。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借助注释,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想象画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许多诗句都是写四时美景的,你能说出几句吗?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写四时美景的诗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长相思》。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仔细观察,看“长相思”在形式上和前面学习的《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小结:前两首是诗,这一首是词。
词又称长短句。
“长相思”就是这阕词的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渔歌子》《忆江南》《卜算子》等。
2.了解作者。
看书上介绍,这阕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
有人说,纳兰性德这一名字,本身就是一首诗,就是一阕词。
学生交流作者纳兰性德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三、一读再读,读懂古诗1.一读——读准、读通顺。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2.二读——读成一幅画。
师引:一首诗就是一幅灵动的画面,一首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②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和诗歌语言;③能够朗读《长相思》这首古诗词,体味其情感,感受其美好。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欣赏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②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如何朗诵古诗词;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感情固执;②让学生在欣赏《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爱情中的深情厚意和忠诚之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课题】《长相思》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地点】教室【教学用具】 ppt、录音笔、黑板、教学卡片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和自学1、新课引入:老师先介绍作者李白及其代表作品,再朗诵一些李白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自学环节:老师让学生自学《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内容及作者李白的生平,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
Step 2 读懂并解释古诗词的意思1、风格上的解读:《长相思》是李白的一首爱情诗,体现了作者对长期分离后的思念之情。
2、内涵上的解读:李白在《长相思》中描述了自己和他的爱人分开的插曲。
尽管在千里之外,但他仍深深地想念着那个曾经与他携手迎风雨的人。
Step 3 分析古诗词的诗歌语言1、字形分析法:运用汉字讲堂的现代教育方法,以字形分析法讲述汉字背后的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理解。
2、音韵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音韵,强调押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表达能力。
Step 4 教学卡片演练1、教学卡片的制作:根据《长相思》这首古诗词的内容,制作教学卡片,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诵训练。
2、教学卡片演练:老师让学生分成小组,开始演练教学卡片。
21古诗三首《长相思》(说课稿)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清朝的纳兰性德。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寒冷的冬夜中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共三句,每句七字,形式简洁,意境深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难点: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作者纳兰性德及其创作背景。
二、朗读与背诵(10分钟)1. 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2.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帮助学生记忆;3.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理解与体会(10分钟)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进行互动交流;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
五、板书设计(3分钟)1.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2. 学生观察板书,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1. 自主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深入理解《长相思》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四季之美第12课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设计依据与构思《长相思》是部编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上阙写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愈走离故园愈远,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表达词人对故园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下阕以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之声的聒耳,听着帐外的风雪之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让人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祥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五年级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体会词人绵绵的思乡情感。
让学生反复品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使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词中描写将士在外行军,对故园充满了思念之情。
词作自然真切、简朴清爽,自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格外真切感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读中感悟这首词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想象画面、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将士长途跋涉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榆、畔、聒”4个生字,会写“榆、畔”2个字,认识多音字“更”。
2.感知诗词大意,在读中感悟这首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体验作者身在旅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长途跋涉中将士的思乡之情。
4.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积累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知诗词大意,感悟这首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想象画面,体验作者身在旅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长途跋涉中将士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感受。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及分析▍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谈话激趣:同学们有没有离开家乡和离开亲人的经历?当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2.古诗寄情:如果让你用古人的一句诗来表达你离家后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长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3.能够通过朗读或背诵来表达古诗的优美意境。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长相思》的情感和意境。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长相思》中的抒情情感。
2.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课本《21古诗三首》2.多媒体设备3.讲义准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古诗《长相思》的音频或视频,引入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学习古诗《长相思》的内容让学生课文跟读,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抒情情感。
3.思考古诗《长相思》的内涵提问学生对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讨。
4.朗读古诗《长相思》让学生朗读整首古诗《长相思》,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体会古诗的韵律和韵味。
5.讨论古诗《长相思》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
6.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长相思》的理解,写一段感想或评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课堂作业完成《21古诗三首长相思》的课后习题,复述《长相思》的内容,或写下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想。
七、学生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本节课《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长相思》人教(部编版)》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教学目标
理解“夜深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这两句诗词。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提高鉴赏诗词中重点字词及关键句子的能力。
难点分析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
和相思之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提高鉴赏诗词中重点字词及关键句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展开想象,提出质疑,生生互相解疑,师生共同解疑,情景诵读。
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培养
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导入
“一生一代一双人”是容若对可遇不可求的苦涩恋情的真挚独白;“人生若之如初见”是容若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士人之风;“我是人间惆怅客”是容若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泣血
自语。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国词史上著名的“伤心人”纳兰性德。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读准《长相思》
榆 (yú)(榆关) 畔(pàn)(那畔) 帐(zhàng)(千帐)
(三)读懂《长相思》
默读“长相思”,结合课本注释,试着翻译这首词。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学生展示 互相答疑
师:作者的身在哪儿?
学生思考 展示答案
师: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
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学生思考 展示答案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
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
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播放音乐)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同学们自由展示,互相评比:
教师总结:翻山越岭的画面 辗转反侧的画面 眺望家乡的画面 风雪交加的画面 刀
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三)师:故园有什么,同学们畅想一下(播放音乐)
学生自由畅言:有娇妻,有朋友,有亲人,可以夫妻团圆,和朋友喝酒畅谈,和家人喝茶、唠
家常。
师:故园有家有亲人,有天伦之乐,有画眉之趣等。
(四)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指名学生回答)
这里有的只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
(指名学生回答)
师:有的只是──侵入骨髓的寒冷,深深的厌倦。
指名学生回答)
师:有的只是──孤独、思念、惆怅。
(指名学生朗读词)
小结
“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
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这里是以乐衬哀。同时“夜深千帐灯”催生的是将士们“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烈情怀,反映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