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西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问目标:相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实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造就学生学习古诗的爱好。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课前热身:疯狂背古诗(《静夜思》至《泊船瓜州》)一、紧扣诗眼,从心启程。
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很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闻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读题、释题题目很重要。
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①生沟通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此时此刻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b、组词(回忆、记忆)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3、再读课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
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受,也可能略觉孤寂,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志向,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喧闹的帝都,倍感孤寂,特别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味道呢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内容,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会背《静夜思》吗?生背古诗。
(课件出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生:感受诗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着故乡。
)2. 师:是啊,每见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啊。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不只是李白,许多人都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解题意。
师板书题目:边板书边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1)师:(板书: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生答)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
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
(2)继续看老师写。
(板书:忆)忆就是思念。
(3)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板书:山东兄弟)(4)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兄弟”在诗中指的是?(在诗中是指家乡的亲人。
)(5)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亲人。
)三、识诗人师:谁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对诗人又了解多少呢?(1)(课件出示王维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王维在十几岁时就离开故乡到长安谋取功名,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倍感孤独,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2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范读。
(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四、读懂全诗。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1、独在异乡为客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故事背景及含义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旨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重点1.概括正文2.理解比喻意义教学难点1.深层理解比喻意义2.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教学准备1.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教具: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说“九月九日,蓝天下,敬祭黄花第一缄”。
问全班同学是否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引出本节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们深刻领会节日的内涵和寓意。
通过文学阅读的方式感悟节日的真谛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节日情感。
2.呈现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故事内容,让学生们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朗读。
在阅读相应章节时,老师可透过比喻,让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3.探究对于学生们可能不太理解的词汇或者比喻,老师可让学生们阅读其上下联接的内容并询问学生们对深层含义的理解。
如:被风吹走的声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可以让学生们结合上下文,深层阐析作者的意图,理解比喻的意义。
老师也可借用诗词的比喻方式,帮助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小说中传达的思想。
4.扩充通过大量诵读,老师引导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文学作品。
让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到节日背后的情感和力量,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们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5.归纳在本课结束前,老师对于故事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给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内涵点,并且让全班同学通过对故事的归纳,总结出这篇文章的教义和意义。
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梳理故事情节,并结合比喻理解深层含义作业布置1.写自己的体验与感受2.预习下节课相关内容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故事阅读的方式,为学生描绘了一个端午节日的缘起、传说、风俗文化。
故事情节清晰,节日意义明确,经过老师的导引,学生们对节日的深层含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节日的情感也得到了培养。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型故事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重阳节2.通过阅读故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故事情节与主题3.掌握阅读理解策略,强化阅读能力教学内容1.重阳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2.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阅读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故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故事情节与主题教学难点掌握阅读理解策略,强化阅读能力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教案、板书学生:课本、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并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等。
2. 阅读与讨论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让他们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2.故事中主人公是谁?他为什么会想起山东兄弟?3.故事中传递的主题是什么?3. 阅读理解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理解策略,并让学生尝试使用这些策略来回答上述问题。
策略包括:1.搭建框架:通过预览标题、副标题、段落标记、图片等,搭建文本结构框架2.扫读:快速阅读整篇文章,抓住关键词3.细读:仔细阅读关键句,理解句子意思4.适当翻译:如果有生词或难词,在确定词义后适当翻译5.勾画思路:将上述步骤所得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勾画出阅读思路和基本结论6.验证确认:再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回顾、对结论的检验和讨论、推理等方式对理解进行确认和评价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故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掌握了阅读理解策略,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3.有表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感受课题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师板书课题) 3.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1.齐读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相互讨论:(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2)忆是什么意思(3)“山东”“山东”是山东省吗?这里指的是?(4)兄弟――此处的“兄弟”指的是什么意思?(5)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小组代表汇报。
3.齐读课题。
过渡句:你们读得太好了,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的背景。
(出示课件)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齐读古诗,想想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很孤独?(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自由读第一句话,想想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用三角形表示出来(独、异)3.重点体会“独”。
(1)请同学们说说“独”是什么意思?(2)指导朗读(感受作者那种寂寞的心情)。
(3)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请你用“独”字来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A同学们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B下课了,同学们都去操场做游戏了,只有他。
4.重点体会:异乡异客过渡句:作者感觉很孤独,是因为(异乡为异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20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法学法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
师范读。
(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