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防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猪的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知识和防治一、概述: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
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
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
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二、病原: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
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
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
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
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
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
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
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
乙脑防治知识
一、什么叫“乙脑”?
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节常见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二、感染乙脑后有哪些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三、乙脑是怎么传播的?
主要传播媒介是蚊子,猪是乙脑的主要扩散宿主,感染有乙脑病毒的猪可提供大量病毒给蚊。
四、公众如何预防乙脑?
1.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10岁以下儿童均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接种,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
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
2.灭蚊防蚊: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
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不提倡露宿。
3.健康教育: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要及早就医,以便得到及时救治,尽可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人或动物间传播。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而且部分人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特征:乙脑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嗜神经病毒,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40nm,乙脑病毒对不耐热,56℃30分钟,100℃2分钟或37℃48小时均可灭活,病毒对酸、脂溶剂敏感,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
该病毒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用5%碳酸溶液或5%来苏尔与病毒接触1分钟即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自然界中许多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乙脑病毒,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猪由于其高的感染率、较长的病毒血症期、较高的血内病毒滴度成为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而人感染后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本病主要由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
主要传播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隐性受染相当普遍。
流行地区人群往往多次隐性感染而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故发病多为无免疫力的儿童。
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见。
我国乙脑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病例的9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已流行过的地区,发病主要在10岁以下儿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乙脑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多数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表现为隐性感染。
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只有少数人因感染较重而发生脑炎。
乙脑临床的基本症候群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肌紧张及各种病理反射,部分病人可表现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等。
典型病例可有以下病程经过。
1、初热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
202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引言: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病毒主要在夏秋季节活动。
在2023年,预计流行性乙型脑炎依然会带来一定的健康威胁。
为了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减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影响,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1.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数据监测和预警系统,实时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数据。
2. 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当疫情达到预警指标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并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二、强化疫情防控措施1. 对疫情高发地区加强蚊虫防控工作,包括加大蚊虫清除力度,推广使用蚊虫灭活剂和驱蚊剂等防护措施。
2. 对疫情高发地区的学校和公共场所,加大清洁卫生和消毒力度,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 对疫情高发人群,如农民工等密集人群,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并提供适时的宣传和健康教育。
三、加强医疗救治和科研攻关1. 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救治能力,培训医务人员更加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利用相关科研力量加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础研究,包括疫情传播规律、病毒变异情况等方面的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3. 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以提供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四、加强公众宣传和健康教育1.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提醒大家注意蚊虫叮咬的防护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 利用互联网和媒体平台开展大规模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传递相关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五、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与协作,共同应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
2.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和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
六、紧急应对措施1. 一旦出现疫情的暴发,各级卫生部门要立即启动紧急应对措施,并在最短时间内组织调集医疗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开展应急救治工作。
一、预案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乙脑疫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指挥部成立乙脑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乙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 指挥长: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
- 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 成员:由卫生健康、公安、教育、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疾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2.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具体工作。
- 主任:由卫生健康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 副主任:由疾控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
- 成员:由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
3. 相关部门职责-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疫情监测、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疫苗接种等工作。
- 公安部门:负责疫情信息的收集、核实和发布,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协助开展疫情调查和防控工作。
-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卫生管理,组织师生开展乙脑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疫情交通管制和运输保障工作。
-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市场监管,确保疫苗和防疫物资质量安全。
- 疾控中心:负责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导和培训等工作。
四、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 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
- 利用网络直报系统,确保疫情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报告。
-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2. 疫情报告- 发生乙脑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上级卫生健康部门。
- 对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疫情。
五、病例调查与处理1. 病例调查- 对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来源、传播途径和范围。
-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接触史、活动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学校乙脑应急预案一、目的和原则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应对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疫情在学校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乙脑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蚊子叮咬传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乙脑疫情,容易造成快速传播和严重后果。
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乙脑的防控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师生安全。
二、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乙脑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乙脑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卫生保健老师、班主任等相关人员为成员。
三、预防措施1.宣传教育:通过校园广播、班会、海报等形式,加强对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环境整治:定期清理校园内的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3.防蚊措施:师生应采取穿长袖衣服、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
4.疫苗接种:鼓励师生主动接种乙脑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力。
四、疫情监测1.师生健康状况监测:定期了解师生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2.疫情报告:发现乙脑疫情,应及时向学校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上报上级卫生部门。
五、疫情处置1.疫情确认:一旦确认学校发生乙脑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3.消毒灭蚊:对学校环境进行喷雾消毒,降低蚊虫密度。
4.救治患者:联系医疗机构,确保疑似病例得到及时救治。
5.健康教育:加强对师生的健康教育,提高防蚊、防疫意识。
六、应急演练定期组织乙脑防控应急演练,提高师生的应对能力。
七、总结和改进学校应对乙脑防控工作进行定期总结,查找不足,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防控能力。
通过制定和完善学校乙脑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乙脑防控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预案背景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领导小组- 组长: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 副组长:由卫生健康、疾控、教育、公安、宣传等部门负责人担任。
- 成员:由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2. 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制定乙脑防控工作方针、政策和措施。
- 协调各部门开展乙脑防控工作。
- 及时掌握乙脑疫情动态,指导各部门开展工作。
3. 业务指导组- 负责乙脑疫情监测、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
- 制定乙脑防控技术方案。
-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4. 宣传教育组- 负责乙脑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 组织开展乙脑防治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
- 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乙脑防治知识。
5. 防控措施落实组- 负责乙脑防控措施的落实,包括蚊虫孳生地治理、疫苗接种、疫情监测等。
- 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 落实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
三、疫情监测与报告1. 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乙脑疫情监测网络,加强病例监测和报告。
- 定期对蚊虫孳生地进行监测,掌握蚊媒密度。
-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趋势。
2. 疫情报告- 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上报疫情信息。
- 对乙脑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及时报告。
- 对未及时报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
四、预防控制措施1. 疫苗接种- 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力。
- 对重点人群(儿童、青少年)进行疫苗接种。
- 加强疫苗接种工作的宣传和指导。
2. 蚊虫控制- 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清除积水、垃圾等。
- 开展蚊虫杀灭工作,降低蚊媒密度。
- 开展灭蚊活动,减少蚊虫叮咬。
3. 健康教育- 开展乙脑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 普及蚊虫叮咬的预防措施,如使用蚊帐、蚊香等。
五、应急处置1. 疫情发生-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开展应急处置。
乙脑防治实施方案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乙脑防治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乙脑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提出一套全面有效的防治实施方案。
一、加强病毒监测和疫情监测乙脑的传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因此要加强对蚊虫的监测和控制。
定期对可能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病毒的传播情况。
同时,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加强对乙脑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二、加强宣传教育和预防接种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乙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脑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积极推广乙脑疫苗接种,特别是对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加强乙脑疫苗的推广和接种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三、加强环境治理和卫生防护乙脑的传播与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对病媒生境的治理和环境卫生的改善。
采取有效的蚊虫防治措施,减少蚊虫的滋生和繁殖,降低乙脑的传播风险。
同时,加强对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的监管和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四、强化医疗救治和疫情处置建立健全的乙脑患者救治和疫情处置机制,完善乙脑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提高乙脑患者的救治率。
同时,加强对乙脑疫情的处置和控制,及时采取隔离、消毒、医疗救治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五、加强国际合作和科研攻关乙脑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乙脑的传播和防治。
同时,加强乙脑的科研攻关,加大对乙脑病毒的研究力度,提高对乙脑的认识和控制水平,为乙脑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社会参与乙脑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校、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要加强对乙脑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乙脑防治工作的开展,提高乙脑的防治效果。
七、加强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要建立健全的乙脑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机制,加强对乙脑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2023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 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由于乙型脑炎病毒易于传播和引起严重症状,一旦发生疫情,应采取紧急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和控制病情。
本文将介绍202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案,以提供应急工作的指导和保障。
2. 预防与控制策略2.1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系统,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加强各级卫生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便于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2.2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活动,加强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认知和了解。
提供相关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教导公众如何避免被感染,如佩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等。
2.3 强化农村环境管理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应加强农村地区蚊虫的防治。
定期开展蚊虫灭绝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
2.4 加强病例追踪与隔离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追踪和隔离,及时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情扩散。
确保病例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怀,减少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
2.5 加强疫苗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是预防此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加强疫苗的供应和接种工作,确保更多的人群获得疫苗接种的机会。
3. 应急处置措施3.1 制定疫情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卫生机构的责任和任务,明确疫情应急响应的级别和要求。
根据疫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包括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措施、风险评估和通报等。
3.2 加强医疗资源调配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变化,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保持机动性和灵活性。
加大对疫情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包括人员、设备和药品的调配,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3 加强病例管理建立完善的病例管理系统,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统一管理。
做好病案的登记和记录,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确保病情的控制和病例的康复。
3.4 加强社区防控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
河南农业2021年第4期
YANG ZHI TIAN DI
养殖天地
三、临床症状
猪体温突然上升到40~41 ℃,病猪可以持续几天高热,有的长达10 d。
病猪精神萎顿,昏睡,极度倦怠,不愿站立,食欲不振,口渴;眼结膜潮红,树枝状充血;心跳增速,每分钟110~120次,呼吸一般正常;肠蠕动弱,粪便干结,尿呈深黄色。
个别猪的后肢呈轻度麻痹,跛行。
妊娠母猪的主要症状是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少数病猪在流产后发生胎衣停滞,从阴道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黏液。
公猪表现为精神萎顿、伏卧、停食、口渴,体温升高,发生睾丸炎,常有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为正常的2倍左右。
经过2~3 d,睾丸肿胀消退。
但有些病猪的睾丸会萎缩、变硬。
部的所有工具、设备用2%~3%氢氧化钠溶液、3%~5%的石炭酸溶液、70%~75%的酒精或火焰消毒器等进行彻底消毒。
对疑似患病和患病猪的排泄物使用来苏尔、70%~75%的酒精和3%~5%的石炭酸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对病死猪和患病母猪产的胎盘、死胎和木乃伊胎等采用焚烧或消毒后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制定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根据猪乙型脑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执行,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可靠。
疫苗可选用比鼠脑灭活疫苗安全的弱毒活疫苗,弱毒活疫苗首次接种时间可选择在3—4月,并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对体内抗体较低的猪在8—9月给予二次免疫,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可靠。
预防乙脑的基本措施预防乙脑的基本措施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常见于夏秋季节。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致残率,因此预防乙脑非常重要。
以下是预防乙脑的基本措施。
一、环境卫生1.清洁居住环境: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和污水。
2.消灭病媒:及时清理花盆、桶、罐等容器内的积水,避免成为蚊子滋生的温床。
3.驱除害虫:使用驱虫剂或电子驱虫器等方法消灭害虫。
二、个人卫生1.勤洗手:经常洗手以避免手部细菌感染。
2.穿着长衣长裤:在蚊子多的季节穿着长衣长裤,减少暴露皮肤面积,降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
3.使用驱蚊剂:使用驱蚊剂,尤其是在晚上和清晨,这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期。
4.避免去疫区:尽量避免前往疫区旅行或居住。
三、接种疫苗目前,乙型脑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脑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接种乙型脑炎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乙型脑炎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关于接种乙型脑炎疫苗的注意事项:1.接种时间:最好在夏季或秋季进行接种,以便在高发季节前建立充分的免疫力。
2.接种次数:一般需要接种两次才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力。
第一次接种后一个月左右再进行第二次接种。
3.适用人群: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人群,但对于老年人、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四、注意饮食饮食也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关于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1.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
2.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防感染病毒。
3.保持水分摄入: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排除体内毒素和维持身体健康。
五、加强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对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以下是关于锻炼方面的注意事项:1.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和年龄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2.坚持锻炼:坚持每周进行3-5次锻炼,每次30分钟以上。
乙脑的预防措施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乙脑在病毒感染的早期会引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抽搐、肌肉强直等症状。
目前,乙脑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蚊虫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类型。
灭活疫苗是用乙型脑炎病毒培养液制备,经一系列处理后使其失去致病性,然后注射给人体,激发免疫反应。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将乙型脑炎病毒培养在不同的动物细胞中,使病毒失去致病性,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处理得到的。
根据卫生部门的建议,一般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乙脑疫苗可以提高个体的免疫力。
2. 蚊虫控制乙脑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因此蚊虫控制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几种蚊虫控制的方法:•消除蚊虫繁殖地:蚊虫主要在水体中繁殖,因此清除水体中的积水是预防蚊虫滋生的关键。
定期清理积水容器(如花盆、桶、水坑等)避免蚊虫在家中滋生。
•使用蚊帐:在病毒流行地区,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防止蚊虫叮咬,尤其是在夜间休息时。
•使用蚊香和蚊虫喷雾剂:定期使用蚊香和蚊虫喷雾剂可以驱散室内的蚊虫,减少叮咬的风险。
3. 个人防护措施除了疫苗接种和蚊虫控制,个人防护措施也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在蚊虫活动的高峰期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可以减少皮肤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使用防蚊液或蚊香液:涂抹防蚊液或点燃蚊香可以有效驱散蚊虫。
•避免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尽量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外出,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
4. 个体防护个体防护也是预防乙脑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个体防护措施:•避免与患有乙脑的患者接触:乙脑属于急性传染病,通过密切接触可能导致传播。
因此,避免与患有乙脑的患者接触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洗澡等,有助于预防乙脑的感染。
•提高免疫力: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防御乙脑的能力。
一、预案背景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报告乙脑疫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2.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乙脑传播风险,控制疫情蔓延。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乙脑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乙脑防控工作。
2. 设立乙脑防控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信息报送、物资保障等。
3.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社区(村)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参与乙脑防控工作。
四、预防措施1. 加强蚊媒监测: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蚊媒密度监测,掌握蚊媒活动规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开展灭蚊工作:在蚊媒高峰期,组织开展大规模的灭蚊活动,重点针对积水、杂草等蚊媒滋生地。
3. 加强疫苗接种:对重点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开展乙脑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4. 强化病例报告和调查:一旦发现乙脑疑似病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5.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乙脑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病意识。
五、应急处置1. 早期发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病例监测,对疑似病例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2. 确诊病例:确诊乙脑病例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筛查等措施。
3. 疫情控制:对疫情发生地区实施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病例搜索和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
4. 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加强舆论引导,消除恐慌情绪。
六、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乙脑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2.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乙脑疫苗、抗病毒药物、隔离用品等防控物资。
3. 人员保障:加强乙脑防控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4. 技术保障:加强乙脑监测、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人或动物间传播。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而且部分人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特征:
乙脑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嗜神经病毒,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40nm,乙脑病毒对不耐热,56℃30分钟,100℃2分钟或37℃48小时均可灭活,病毒对酸、脂溶剂敏感,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
该病毒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用5%碳酸溶液或5%来苏尔与病毒接触1分钟即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自然界中许多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乙脑病毒,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猪由于其高的感染率、较长的病毒血症期、较高的血内病毒滴度成为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而人感染后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本病主要由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
主要传播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隐性受染相当普遍。
流行地区人群往往多次隐性感染而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故发病多为无免疫力的儿童。
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见。
我国乙脑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病例的90%)。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已流行过的地区,发病主要在10岁以下儿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乙脑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多数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表现为隐性感染。
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只有少数人因感染较重而发生脑炎。
乙脑临床的基本症候群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肌紧张及各种病理反射,部分病人可表现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等。
典型病例可有以下病程经过。
1、初热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
头痛为此期的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倦怠及嗜睡等。
持续约3~4天。
2、极期病程第4~10天,主要表现为:(1)高热:多数在39~40℃以上。
热度愈高,持续时间愈长则病情愈重。
(2)意识障碍: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从嗜睡至深度昏迷不等。
(3)惊厥或抽搐:是病情较重的表现,特别是小儿重症病人多见。
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者,一般预后不良。
(4)脑膜刺激征及颅内高压表现:患者常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颅内高压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等。
婴幼儿仅有前囟隆起。
(5)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发生于深度昏迷的病人。
其中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
(6)循环衰竭:仅少数病人可出现循环衰竭。
3、恢复期在此期病人体温2~5天内降至正常,神志逐渐清醒,一般2周左右康复。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在乙脑流行地区、乙脑流行季节(多在7、8、9三个月),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确诊病例:
1、曾在疫区有蚊虫叮咬史。
2、高热昏迷、肢体痉挛瘫痪、脑膜刺激征及大脑锥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巴彬斯基征阳性)。
3、高热、昏迷、抽搐、狂躁进而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
4、从脑组织、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
5、脑脊液或血液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6、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恢复期血清抗体阳性。
临床诊断:
疑似病例加1和2或1+2+3并除外细菌性脑膜脑炎。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或5或6。
四、疫情处理及控制措施
(一)疫情处理
1、个案调查:应在临床收治的医院对乙脑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见附件一),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检验结果、流行病学史及接种乙脑疫苗的情况进行确诊。
2、特异性检验:采集血清或脑脊液标本,于24小时内送至省卫生防疫站。
经特异性乙脑病毒核酸扩增或乙脑病毒抗体检查,对疫情进行最终核实。
3、疫源地调查:在病人发病前的居住地进行。
疫源地的情况,包括病人居住的环境、防蚊措施、居室周围的积水面积、蚊虫的多少、家中饲养牲畜情况。
根据蚊虫的飞行距离不超过1000米,确定疫源地的范围。
(二)防控措施:
1 、开展以防蚊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要特别注意搞好外来人口集居地、建筑工地民工居住地、农村人口居住地环境卫生工作,切断乙脑传播途径。
尽快在疫源地内采取灭蚊、防蚊措施,以降低蚊密度,减少感染机会,防止疫情扩散。
灭蚊、防蚊措施包括填平周围坑洼,及时清除粪便污水,管理好水源,消除蚊虫孳生地,扑打、烟熏或药杀室内成蚊,以降低蚊密度,减少感染机会,防止疫情扩散。
2、加强动物传染源管理,搞好家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
3、做好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工作,对当年应注射疫苗但漏种的儿童补种乙脑疫苗。
4、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多种宣传形式,开展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防病知识的正面宣传。
教育群众加强个人防护,改变室外露宿的习惯,合理使用蚊帐, 避免蚊子叮咬,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蚊子孳生地。
5、开展健康人群抗体监测和猪乙脑自然感染率监测工作。
赶场中心卫生院公卫科
二0一四年六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