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 格式:pptx
- 大小:908.26 KB
- 文档页数:29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惊厥、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为特征。
根据病情及神经系统症状的轻重,乙脑可分为轻、中、重、极重四种类型,重型及极重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达20%~50%,重症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病原学本病病原体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第1亚群,呈球形,直径40~50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发病机理感染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不断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当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强、机体免疫功能又不足,则病毒继续繁殖,经血行散布全身。
由于病毒有嗜神经性故能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在血脑屏障低下时或脑实质已有病毒者易诱发本病。
病理改变可引起脑实质广泛病变,以大脑皮质、脑干及基底核的病变最为明显;脑桥、小脑和延髓次之,脊髓病变最轻。
其基本病变为: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可见脑膜与脑实质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套式细胞浸润;②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液化溶解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筛状软化灶;③局部胶质细胞增生形成胶质小结。
部分患者脑水肿严重颅内压升高或进一步导致脑疝。
镜下主要表现为变质性炎:(1)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若在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围绕时,称神经细胞卫星现象;若小胶质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内,则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2) 软化灶形成神经组织发生局灶性坏死液化、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
(3) 脑血管改变血管扩张充血,管周间隙增宽,常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浸润。
(4)胶质细胞增生增生的小胶质细胞若聚集成群而形成结节,称胶质细胞结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变主要在大脑,临床特点是夏秋季多见,病人表现为突发高热,持续不降;意识障碍:嗜睡、昏睡,伴惊厥、抽搐,或脑膜炎刺激征,或中枢性呼吸主衰竭,或其它神经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病的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传播媒介是蚊,蚊虫叮咬后病毒侵入人体,在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引起病毒血症。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免疫)引起隐性感染或发病。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大脑的变质性炎,以大脑实质(灰质)、皮质、基底核、视丘病变最为严重。
肉眼观,脑膜充血、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浅),切面可见点状出血或粟粒大小软化灶(散在或成群)。
镜下,①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血管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套状浸润);②神经元变性、坏死,甚至软化灶形成:神经元肿胀,Nissl小体消失,核偏位、空泡变;神经元核固缩、溶解、消失。
增生的胶质细胞围绕,小胶质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侵入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内。
③小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修复作用),及胶质细胞弥漫或灶性增生,胶质细胞增生聚集成群。
临床病理联系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患者出现嗜睡、昏迷。
可有颅内压升高、颅神经损害和痴呆、失语、瘫痪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