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20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其作出贡献。
而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政策和机制。
本文将就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定位和导向。
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即培养具备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素养的人。
在充分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作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必须明确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首先,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
它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需求适宜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制度应建立公正的选拔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避免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此外,教育制度还应关注教育的包容性,让不同背景、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平等的待遇。
第三,教育制度应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和素质。
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
教育制度应当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制度也需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制度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这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是其指导方针;而教育制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教育制度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并注重教师的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事适龄儿童、少年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其次要神话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人族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推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面向全体,二全面提高,三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6、素质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 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调控着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地成长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二,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越说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五,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任务: 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六,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七,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出现以下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八,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智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智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九,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一是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考点资料一、教育目的概述●概述1.概念●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2.地位●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既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3.特点●规定性、社会性、时代性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部分与整体5.分类●作用特点●价值性的教育目的●操作性(功用性)的教育目的●实现特点●理想(终极性)的教育目的●现实(发展性)的教育目的●体现范围●内在的教育目的●外在的教育目的●制定方式●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强制程度●指令性教育目的●指导性教育目的●存在形态●应然(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层次结构1.(国家)教育目的2.(学校)培养目标3.(学科)课程目标4.(教师)教学目标●功能1.导向功能●指明发展方向2.选择功能●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3.调控功能●调节、控制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4.激励功能●积极性5.评价功能●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6.口诀:“想挑选鸡架”●教育目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主要观点●教育主要关心的是灵魂,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以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为最高目的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口诀:社会爸爸(巴格莱)恐(孔德)吓(赫尔巴特)涂(涂尔干)图(柏拉图)的那(凯兴斯泰纳)个儿(纳托尔普)子(孔子、荀子)●主要观点●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主张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3.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口诀:孟子(孟子)爱(爱伦·凯)啰(罗杰斯、马斯洛)嗦(卢梭),杀(萨特)了(奈勒)福禄(福禄贝尔)齐(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4.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主张教育即生活●反对外在目的,强调教育活动内在目的5.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杜威●教育适应生活说6.辩证统一论●代表人物●马克思●主要观点●综合考虑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历史回顾1.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57主席说方针”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教育目的●“82宪法定目的”3.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内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S: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在《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目的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确立3、人民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六、我国的教育目的: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教育制度】1.学校组织的管理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总务管理。
2.教育制度的概念(1)狭义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整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教育制度的特点(1)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和系统性。
(2)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客观性、取向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4.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是库姆斯和伊里奇。
5.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双轨制最早产生于欧洲,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2)单轨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类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3)我国目前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6.旧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壬寅学制颁布于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2)癸卯学制颁布于1904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3)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于191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4)壬戌学制颁布于1922年,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的是壬寅学制。
(6)“癸卯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本章是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对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形式进行考查。
侧重考查以下重点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与作用;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5、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6、教育制度的概念;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专题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
客观题考点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题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概念是指教育者要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联系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方针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策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生产产生的影响大于教育目的。
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分类作用的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社会情操的人(“心有所属”)功用性教育目的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效性和功用性。
(“身有所为”)要求的特点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重要实现的结果。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存在方式实然的教育目的特点: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化应然的教育目的特点:理论化、概念化、理想化、权威性、统一性等实际重视程度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教育目的层次结构第一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第二个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地位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指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特点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培养目标概念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又通过培养目标实现。
区别在于:①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②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第三个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概念意义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确立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确立理论个体本位论观点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
社会本位论观点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孔德、纳托普、凯兴斯泰纳。
内在目的论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教育本身的目的=活动里面的目的外在目的论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从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反对外在目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教育即生活”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各种表述1957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85 四有、两爱、两精神有思想、道德、文化、纪律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精神、科学精神1986 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目的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或:(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
Ps: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义现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义世界建接人。
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基本构成全面发展德育概念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教育意义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
智育概念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费认知因素的教育。
主要内容任务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具体任务1.向学生系统传授可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概念授与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
3.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4.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增强学生体质是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美育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形态艺术美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主要任务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是他们具有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美育功能认识成果一是对美育的直接功能(“育美”)的认识。
二是对美育的间接功能(附带功能、潜功能,具体说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的认识。
三是对美育的超美育功能(美育的超越性功能)的探究。
劳动技术教育概念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主要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五育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