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14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人民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其作出贡献。
而教育制度则是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政策和机制。
本文将就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展开讨论,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制度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定位和导向。
它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即培养具备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素养的人。
在充分理解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作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和方式,必须明确其核心价值和功能。
首先,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
它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需求适宜的教育资源,为他们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并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制度应确保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制度应建立公正的选拔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并避免社会经济条件对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此外,教育制度还应关注教育的包容性,让不同背景、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在教育体系中得到平等的待遇。
第三,教育制度应确保教师的专业性和素质。
教育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和专业知识。
教育制度应当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
此外,教育制度也需关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在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制度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这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是其指导方针;而教育制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教育制度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并注重教师的专业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事适龄儿童、少年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措施: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的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其次要神话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人族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特点是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
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推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面向全体,二全面提高,三主动发展。
5、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6、素质教育的误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66道题)1单选: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2单选: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3单选: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教育机构,所以教育首先是为了达到()的目的。
A.全民教育B.社区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4单选: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
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5单选: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是为谁服务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C.什么人应接受教青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6单选:()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7单选:()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8单选: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的是()。
A.教育规律B.教育任务C.教育性质D.教育目的9单选: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培养目标B.考试C.小学教育目的D.教学内容10单选: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11单选: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及出发点、归宿。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政策12单选: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A.教育目的B.课程C.教育评价D.教学13单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14单选: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15单选: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
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1.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
A.泛目的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相关知识点: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2.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
A.质量规格
B.社会价值
C.发展方向
D.发展速度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相关知识点:教育目的的结构
3.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检查和规定是( )。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答案】B。
【中公专家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这三个概念的辨析,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应注意理解清楚。
教学目标应该是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体现出来的,而教育目的是规定培
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的,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相关知识点: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内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S: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2010在《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目的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师的教学目标。
国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确立3、人民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六、我国的教育目的: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宪法》。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本章是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对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形式进行考查。
侧重考查以下重点内容: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与作用;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5、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6、教育制度的概念;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专题一:教育目的的内涵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
客观题考点二: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专题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内涵(一)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属于理想的范畴。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特点: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方针的内容:(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基本途径“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目的是方针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中长期规划》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时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1、联系: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2、区别:A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范畴,属于教育政策范畴。
B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总要求;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C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由政府和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约束力。
D教育方针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因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一)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三个作用: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作用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个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体现在教育文本和法令中、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区别: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要点:1公民意识、2价值观念、3社会责任感、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6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因素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1、着眼于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2、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3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4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的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得以实现,就会见此达成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四: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A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B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C人的教育理想D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内容有五: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A个人本体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和社会本体论(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巴格莱)★我国的教育目的较好地体现了个人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B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把教育目的分成两类: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
体现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
C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六、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各种表述:山香2013版见课本55页我国的各种表述:1.1957年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2.1958年,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外表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1.完人:智力、体力、情绪、伦理等各个方面综合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完人。
2.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
3.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4.联合国提出“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合作)、学会生存★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一个基础、三个基本因素):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意提高全民素质。
总的来说,其体现的精神实质是:第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第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质量标准;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根本性质和特点;第四,坚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同时所体现出了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第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德智体美劳五育。
德育:保证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
基本任务: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
智育:主要任务和内容——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具体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个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教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领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是五育的灵魂,智育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物质保障,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五者紧密结合,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
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2、存在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危害——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解决措施:首先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分为成人与成才两个层次。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三大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任务。
三要义:面向全体(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灵魂)(2)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地说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是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成的基础教育。
狭义的看,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3)素质教育的内涵:A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C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D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4)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A.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准备好劳动者和人才资源。
B.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立足发展人,应试教育立足选拔人来培养人。
C.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6)素质教育中的七大误区:A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B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C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D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E素质教育就是多开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F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G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