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38.62 KB
- 文档页数:2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与活动能力的影响脑梗死是指大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便是偏瘫。
偏瘫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身体一侧肢体功能受损的症状,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是指在疾病发生后的最初阶段即开始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来说,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减轻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1. 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来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改善肢体功能。
康复护理师可以利用各种物理疗法和功能训练来刺激受损神经的再生,促进新的神经通路的建立,从而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肢体功能。
2.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康复护理还可以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和肢体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肌肉萎缩等并发症,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通过合理的体位转换和肢体功能训练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能够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
3. 提高患者的康复动力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会因为肢体功能的受损而丧失信心,对康复训练产生消极情绪,而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
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由于肢体功能受损而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早期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活动能力,加快康复进程。
1. 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通过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掌握自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这包括如何独立进行洗漱、穿衣、进食等基本生活技能的训练,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 开展社会参与训练早期康复护理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参与训练,帮助脑梗死偏瘫患者较快地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的应用观察发布时间:2023-02-21T02:49:35.238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31期作者:陈思伶1 陈星杭2[导读] 观察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陈思伶1 陈星杭21.湖州学院附属南太湖医院浙江湖州 3130002.湖州吴兴区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湖州 313000【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4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与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均组2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1.5-2022.5被我院收治,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关键词】脑梗死;综合护理;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发病率。
临床研究表明[1],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式。
溶栓时间窗一般指在患者发病的4.5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开展溶栓治疗,其治疗效果取决于溶栓时间,越早治疗,其疗效便会越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
患者在溶栓治疗期间因长期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受限,极易出现下肢疼痛或水肿等症状,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2]。
故此,护理人员在开展溶栓治疗后,应当联合优质的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本文旨在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纳入我院2021.5-2022.5收治的4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干预组,均组20,参照组男女各11、9例,年龄40-75岁,平均(51.28±4.58)岁;干预组男女各13、7例,年龄40-75岁,平均(51.31±4.26)岁。
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12月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的6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脑血管病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30例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经康复训练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 1.4 统计学方法用sas 8.2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p < 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有所提高(p < 0.05),且实验组经康复护理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见表1。
3讨论各种康复护理手段各具特点,但单一使用力量单薄,本科通过对大量脑梗死患者长期进行治疗、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总结运用了早期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治疗脑梗死后遗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项措施突出了整体护理特色,将整体观应用到脑梗死后遗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中是我们经过十余年临床实践的初步探索和总结。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显示脑梗死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明显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了致残率。
康复训练可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和反复学习强化等手段,促进了运动反应出现,从而改善了运动功能,表明早期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是安全有效的。
本研究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协助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康复训练,通过心理护理,物理理疗,饮食起居的调养等方式对脑梗死后遗症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整体护理突出中医护理特色的优势,护理人员以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恢复或增进护理对象的健康为目标,运用护理程序评估、诊断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护理程序结果制定并实施了康复指导、心理护理、理疗、饮食等康复护理措施,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致残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行综合康复干预护理,在护理前及出院后4周各评定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
结果:护理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可使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脑梗死;偏瘫【中图分类号】r5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43-02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cvd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cvd的80%[1],偏瘫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通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08-01~2011-01在我院住院经临床诊断为脑梗死,伴有偏瘫的患者,选取74例,全部病例均符合采用2005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并经ct或mri确诊。
随机单盲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干预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3岁,平均(56.9±8.5)岁,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23例,后循环梗死12例,腔隙性梗死5例;对照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57.3±8.2)岁,其中部分前循环梗死20例,后循环梗死11例,腔隙性梗死3例。
两组年龄、性别、梗死类型、病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按医嘱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内容包括:1.2.1 认知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和意义,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临床特征、主要诱因、先兆症状、治疗及预后。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03T12:49:56.36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0月20期作者:刘念[导读]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刘念(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部门诊部;重庆400010)【摘要】脑卒中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好发于老年人,而我国老龄化加剧,导致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
脑卒中患者即便经过抢救,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也有部分患者会遗留各类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是比较常见的类型。
脑卒中偏瘫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导致他们的生活受限,从而影响生存质量。
从相关文献与研究中看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其早期康复阶段十分关键,是肢体功能障碍与语言障碍等恢复最佳时机,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要加强早期康复干预。
中医对脑卒中偏瘫有独特的认识,而且随着中医医疗技术发展,已有成熟的体系服务于脑卒中偏瘫患者。
中医护理在多种疾病中均有应用,为了探讨中医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本文展开了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中医护理;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质量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而偏瘫则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患者会出现肌张力、平衡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他们的步行能力与整体运动功能受限,不利于正常的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脑卒中偏瘫患者会有典型的肢体运动困难与活动不利[1],特别是在康复期,因脑卒中病情干扰,患侧肌力受损,偏瘫会加重肢体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日常社交与出行,造成他们心理负担加重[2]。
通常情况下,大脑神经呈交叉支配现象,即左侧脑出血,偏瘫则为右侧,而右侧脑出血,则偏瘫为左侧,只有针对患者的偏瘫加强运动功能恢复指导,才能更全面的促进他们的身体状况恢复。
脑卒中偏瘫患者致残风险与死亡风险极高,大多数经抢救后重获生存机会,但依旧面临身体机能丧失可能,只能依靠家人照护来延续其生存[3]。
中医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早期康复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部分治疗手段疗程长、费用高、专业技术强等,导致其应用受限。
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康复训练指导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脑梗死偏瘫的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成2组,各为28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内科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指导,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与护理前对比有显著改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内科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加入康复训练指导,被动活动的康复训练方面,由临床护理人员对偏瘫患者的患肢定时进行按摩,注意按摩的力度要先轻厚重、顺序要由远及近、节奏要先慢后快,以手部、肘部、肩部、下肢为按摩的重点部位。
对偏瘫患者的肩部、肘部、腕部、手指的关节进行屈曲、伸展、抬举等活动,对髋关节进行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对踝部关节、趾关节进行屈曲活动。
每个关节每次的活动次数为15次,每天3次。
主动运动的康复训练方面,在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的康复训练结束后,由临床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偏瘫患者进行床上的主动活动,由举抬伸展手脚开始,过度到扶物站立、左右两侧活动身体、下蹲,最终达到扶拐行走或者徒步行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要由易至难、循序渐进,日常生活活动能的力康复训练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指导和鼓励偏瘫患者自行进食用餐,给予使用勺子或者带有放掉套的筷子辅助进食用餐。
指导患者自行穿衣、洗脸等以协调四肢的练习,使用健侧手带动患侧手进行活动。
等到患者能够自行走动后,叮嘱其走路一定要高抬腿,并根据患者康复的程度,进行跨门槛运动和上下楼梯运动。
正常情况下在、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28天左右即可进行上下楼梯运动。
心理的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临床护理人员应对偏瘫患者解决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意义和作用,使偏瘫患者能够认识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指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