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11.60 KB
- 文档页数:1
偏瘫患者的日常中医康复护理知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然而却由于其他种种原因,导致了一些老年疾病在逐渐地年轻化,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脑中出现了偏瘫后遗症,导致患者身体出现严重性功能障碍,甚至有部分患者完全不能自由活动,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偏瘫在中医上又称为半身不遂,患者通常会伴有躯体上的严重障碍,如口眼歪斜,四肢麻木,肢体活动受限等情况。
为了使患者病情得到改善,需要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还需采取有效护理措施,使患者身体运动以及生活方面的质量得到改善。
目前,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主要使用中医康复相关知识进行治疗。
从病人生活等各个方面入手,配合中医护理,有效促进了偏瘫患者康复。
以下则带大家了解对于偏瘫患者在中医上的康复护理方法。
1.精神护理偏瘫患者由于出现极端肢体障碍以及巨大生活落差会出现情绪方面不稳定情况,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暴躁易怒情绪;令家人难以忍受,对于一些本就有疾病的家人在实施护理工作时,更容易因为偏瘫患者情绪让旧病复发,严重者出现死亡,偏瘫患者能稳定好情绪对恢复有重要作用。
在精神治疗方面经常使用的疗法有:语言、行为、娱乐等疗法。
首先是需要让患者消除疑虑,明白病情;需要医务人员在家属或亲友多方面协助下,对患者抱有诚恳热情态度,委婉表达偏瘫的含义,让患者拥有对偏瘫可以治疗,可以恢复的信心。
同时,为了能让患者得到更多关注,家属或者亲友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给患者讲述有趣味故事,对于老年患者可以让儿孙们对患者亲近,让患者感到亲切与欣慰,体会到天伦之乐,减少患者空虚与寂寞情绪,也可以多与患者一起出门亲近大自然,开阔的视野以及美丽的景色都能使患者情绪得到平和,这些方法内容丰富,形式不同,需要交替进行避免患者劳累。
2.合理的肢位摆放正确的肢位摆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发病时痉挛模式,患者的关节等软组织都可以得到有效保护;有效预防以及缓解偏瘫患者突然之间增加的张力。
偏瘫患者最好是进行患侧卧位肢体摆放,具体操作如:在患者头部以及背部给予枕头,让患者能够全身放松靠在枕头上,将患者偏瘫部位的上肢肩部关节向前摆放,使肩部关节呈现前屈模样,同时在进行摆放时患者手心需要做到保持向上并将手指自然地分开,将肘部位关节进行伸展,患者上肢健侧肢体自由摆放。
中风康复护理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问题的主要疾患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的病死率逐年下降,但由于缺乏康复期护理干预,导致患者致残率增高,约有70%〜80%的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文章对180例脑中风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旨在探讨整体护理对中风康复期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脑中风康复期患者18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且已度过危险期。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3~79岁,平均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6例(%)、34例(%)、16例(%)。
对照组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41~78岁,平均岁;合并咼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分别为58例(%)、38例(%)、1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或止血治疗,给予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等一般治疗。
观察组:待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相对平稳48h后由康复护士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康复及护理: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肢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康复训练目标,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②偏瘫肢体的康复锻炼:急性期患者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
康复训练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床边训练阶段:使患者肢体处于正确的体位,防止关节变形及脱位。
如仰卧位时,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如砂袋等以防下肢外旋。
偏瘫病人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一、偏瘫患者一般来说,偏瘫指的是半身瘫痪。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任何一侧肢体失去自主正常的功能,即不能随意作出相关动作者,便可认定为偏瘫患者。
早在相关中医学古籍中,便有偏枯、偏废等与偏瘫相对应的称谓,不过,当前多称之为半身不遂。
古有“十中九瘫”的说法,意思是中风为导致偏瘫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除了少部分由脑外伤、颅内肿瘤等原因引发的偏瘫,绝大部分的偏瘫都是由中风造成。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患上“富贵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偏瘫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而偏瘫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不便,更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冲击,影响患者的生存欲望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
鉴于这些危害,为了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认为可以通过做好相关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来实现。
二、偏瘫病人中医疗法的康复护理临床上,中医疗法在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且效果十分显著,常见的相关护理有精神疗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运动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等。
1、精神疗法临床上,偏瘫患者性格各异。
在得知自己病情后,绝大多数患者的情绪波动极大,但是表现方式不尽相同。
有的患者表现为急躁易怒,喜欢发脾气;有些患者表现为沉默寡言,悲伤不已,甚至抑郁、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等。
而精神疗法是通过稳定患者情绪、促使患者心情愉悦、改善患者病情的方法。
实际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与患者良好沟通,用诚恳的态度与其促膝长谈,向患者讲解病情,解答其内心的疑问和忧虑,帮助患者建立偏瘫可治愈的信心。
此外,还可以在休闲时间分享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笑话等,让患者开怀大笑,通过收听、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愉悦心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2、针灸疗法临床上,针灸应用于偏瘫治疗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且患者及家属对该治疗手段的接受度较高。
针灸治疗偏瘫患者,主要是对患者的肢体直接作用,通过经络系统对穴位进行刺激,实现治疗目的。
偏瘫患者康复方法
偏瘫是指一侧身体的肌肉无力或瘫痪,主要是由中风、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引起的。
康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康复:物理治疗帮助恢复患肢和肌肉控制。
这可以包括进行被动和主动运动训练,通过瑜伽、推拿、腔道疗法等手段来加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2. 言语和语言康复:偏瘫患者可能遇到言语和语言障碍,因此语音治疗专家可以使用语音治疗和语言训练技术,帮助恢复患者的言语能力。
3. 康复护理:提供合理的护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并提供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活动,有助于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减轻偏瘫引起的疼痛、肌肉痉挛等症状,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痉挛剂、肌肉放松剂等。
5.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偏瘫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减轻脑部损伤或压迫神经的情况。
6. 心理康复:由于偏瘫可能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心理咨询和康复帮助可以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等。
除了上述方法,患者和家人还需要有耐心和恒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和调整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和强度,将有助于偏瘫康复。
脑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方法是通过应用神经生理及运动模式,加强肌力,包括患侧恢复和健侧的代偿,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以争取达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1、急性期康复治疗: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在不影响临床抢救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护理、按摩、被动运动(切忌粗暴)及卧床时肢体应置于抗痉挛的体位等措施来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关节痉挛、变形(如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足下垂等)等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发生,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
2、恢复期康复治疗:一般在病后3天—3周(脑出血2—3周,脑血栓3天—1周)即病人意识清醒,无进行性卒中表现,生命体症稳定了便可进行康复训练应按照人类运动发育时的归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顺序进行。
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顺序进行,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
顺序如下;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的是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力训练。
训练中应包含患侧恢复和健侧代偿。
⑴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上下肢活动(例如为端正骨盆,在床上进行单侧和双侧桥式运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⑵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先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
因患者坐位时,不能控制,常向患侧偏斜,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
⑶站立和站立平衡训练:先作站立准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训练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训练),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站立平衡训练,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
⑷步行训练:步行是偏瘫患者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
中风患者恢复期康复治疗及护理中风是以局灶性脑缺血为重要特征的脑血管疾病,表现为口眼歪斜、偏身麻木等,具有发病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目前我国有中风患者700万例,致残率达86%。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风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有50%以上患者遗留心理情感与运动障碍等并发症,与恢复期康复治疗不足有关。
中风恢复期给予患者积极有效康复护理对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中风恢复期患者治疗以恢复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由于恢复期患者具有躯体方面与心理障碍,需要重视患者生理心理康复护理。
一、中风患者恢复期康复治疗护理很重要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是以弥漫性脑补缺血为主要特征的脑血管疾病,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具有起病急复发率高等特点。
目前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150-200万例。
随着医学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中风患者致残率提升,由于恢复期护理康复治疗不足导致大多数患者遗留诸多并发症。
中风恢复期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对促进病情康复意义重大。
中医护理介入康复是实现残疾预防康复的重要措施,要加强与康复医师等协同合作,寻找个体化训练计划,使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得到系统规范化康复治疗。
1.恢复期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中风恢复期时间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意见,通常指发病后2周至6个月。
生活质量是英国经济学家提出的社会学概念,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生活质量是不同文化体系个体对生存目标期望及关注生存状况体验,医学界制定多种生活质量量表,影响中风恢复期患者生活质量因素有很多,中风恢复期患者合并有抑郁症等生活质量较低。
中风恢复期患者出现肢体活动不利,意识障碍等社会角色功能丧失,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医学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与系统康复干预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恢复期治疗护理有利于病情康复中风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进步,中风发病年龄不断提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患者致残率逐渐增加,中风急性期过后多数患者出现言语功能障碍,活动能力减弱,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心理变化,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康复护理,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改善,中风恢复期给予康复护理非常重要。
中风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中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部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健康受损和生活质量下降。
为了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中风康复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风康复护理的核心操作流程以及评分标准。
一、中风康复护理的核心操作流程1. 评估患者情况:在开始中风康复护理之前,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身体功能程度、康复需求等信息。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运动能力、感知与认知功能、语言和交流能力、吞咽功能、平衡和协调能力等。
2.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中风康复康复计划。
康复计划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症状,提供目标明确、系统性的康复方案,并确保患者和家属理解和参与其中。
3. 进行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中风康复护理的核心,旨在通过恢复肌力、平衡和协调能力等,提高患者的生活功能。
物理治疗包括使用床位转移技巧、行走和平衡训练、运动疗法等。
4. 进行言语和语言治疗:中风常导致患者的言语和语言受损,因此,言语和语言治疗在中风康复护理中也非常重要。
该治疗旨在恢复患者的语言和交流能力,包括使用语言模式和发音矫正技巧等。
5. 进行认知和感知治疗:中风常导致患者的认知和感知功能受损,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空间感知等。
因此,认知和感知治疗在中风康复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治疗方法包括认知疗法、认知训练等。
6. 提供社会和心理支持:中风患者常常伴随着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困难。
康复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增加自信心,并促进社会参与。
二、中风康复护理评分标准为了评估中风康复护理的效果,可使用以下评分标准。
1. FIM评分标准:FIM(功能独立量表)是评估患者康复进展和生活功能的指标之一。
通过评估康复患者的起居、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等,给予相应的分数。
2. Barthel指数:Barthel指数是评估康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一种量表,包括个人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等。
中风偏瘫的康复计划和方案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偏瘫。
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康复治疗成为他们重返正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中风偏瘫的康复计划和方案,为患者提供一个全面有效的康复方案。
1. 评估与目标制定1.1 评估患者情况在开始康复计划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具体情况、病史、康复前后的变化等。
评估主要包括感知、运动、日常生活技能和心理等方面。
1.2 制定康复目标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目标。
康复目标应该是明确、可量化的,既要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又要具有挑战性,以促进患者康复能力的提高。
2. 康复方法与技术2.1 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中风偏瘫康复的核心。
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运动协调性。
常用的康复方法包括:- 牵引法:通过适当牵引患肢,促进其活动能力的恢复;- 主动被动训练:通过帮助患者进行主动与被动的运动训练,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功能电刺激训练:通过电刺激患体表肌肉,促进运动协调性的恢复;- 包括物理疗法,如理疗、热敷等。
2.2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康复计划中应包括相应的训练。
常见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括:- 自我照顾训练:如洗脸、刷牙、开关衣服等;- 握力训练:通过握力球、捏东西等练习来提高手部功能;- 平衡与行走训练:通过进行平衡练习和步态训练来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
2.3 心理康复中风偏瘫患者常常有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康复对于他们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
心理康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心理咨询:让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消极情绪;- 互助小组:搭建一个互助小组,让患者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康复经验;- 鼓励和支持: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
3. 康复评估与调整为了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情况,需要定期进行康复评估。
中风后偏瘫护理常规(2009~2013)松原市中医院康复科中风后偏瘫护理常规(2013)1.基础护理每日做好晨晚间护理,重点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及排便情况。
一般来说血压平稳预示病情稳定。
血压过高要防止脑溢血的复发;血压偏低要防止脑梗塞的再发;呼吸不畅、痰音重,要及时吸痰,防止病人窒息;不少患者因排便困难,在用力排便时突然昏厥,出现中风再发,故要防止患者大便燥结,必要时可辅以开塞露或其他通便药物帮助病人排便;对行动困难,卧床不起的病人做好皮肤护理,要勤翻身,保持衣褥被褥的干净清洁,以防褥疮发生。
2.用药护理偏瘫患者要改善临床症状,早日康复,药物治疗很重要。
由于偏瘫的康复时间长,相应服药时间也久,用药护理就要求一定要看到病人定时服下需服药物。
向患者讲清按时服药,贵在坚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3.情志护理偏瘫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其心理活动也有很大变化,表现为情绪易激动,害怕孤独,焦虑恐怖反应等,而这些不良的情绪,往往又影响其康复的进程,导致病情反复,给病人增加心理压力,这就要求护士及家属共同配合,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给患者以足够的关心,使患者感到温暖,帮助病人消除恐惧,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培养病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家人要从患者细微情绪变换中,发现其积极和消极因素,采用说服、解释、启发、鼓励、对比等方法,调动患者积极因素,提高战胜伤残信心。
4.饮食护理偏瘫患者多伴有高粘血症,饮食宜高维生素,低脂肪,即以易消化清淡为主,禁油腻、煎炸食品,可常食醋蛋有利软化血管,如大便困难,可食鲜芦荟加果汁,对有烟酒嗜好的患者绝对禁止其饮酒吸烟。
5.肢体功能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功能锻炼是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如患侧肢关节未出现挛缩变形,及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可将中风后遗症降至最低水平。
早期以被动运动为主,逐渐向主动运动过渡。
被动运动主要是运动大关节如肩、肘、髋、膝等关节,患侧肢体由下而上进行,先帮助病人屈伸膝关节,再帮助病人抬腿、屈膝、抬臂等运动。
如何对偏瘫患者做康复护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更替,我国的偏瘫患者也越来越多。
偏瘫患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中风都能够引起偏瘫。
若出现偏瘫,那么就很难治愈,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方式上一般都是通过康复护理进行治疗,康复护理对于偏瘫患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偏瘫患者而言,会出现运动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能够让患者在心灵上得到安慰,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
1.偏瘫概述1.1偏瘫的概念偏瘫俗称半身不遂,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一侧的上下肢体、面部肌肉等等出现瘫痪,是脑血管意外(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1]常见的并发症。
有着非常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由于发病比较急,对我国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就目前而言,在临床上依然没有对偏瘫患者系统的治疗方案,会有嘴角歪斜、肢体麻木、失语等后遗症。
在近几年的调查当中,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大概为210/100000,70%的患者有残疾,且50%生活不能自理。
1.2偏瘫的分类按照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迟缓性偏瘫,临床表现是上下肢任意一侧伴随着运动障碍,肌张力较低,有着非常明显的随意肌麻痹感,面部肌肉比较紧绷。
但是胃肠的运动不会受到影响;②痉挛性偏瘫,一般是通过迟缓性偏瘫演变而来的,也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肌张力有所增加,在上肢上的伸肌群和下肢的屈肌群瘫痪十分明显,且肌张力明显的提升。
所以手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呈弯曲的状态,有着非常明显的僵硬感;③轻偏瘫,因为偏瘫的症状比较轻微,譬如在偏瘫的早期或者一次性发作偏瘫的间期,偏瘫比较轻微,,如果不仔细的检查很难发现,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危害到患者的生活质量;④意识障碍偏瘫,多表现为意识障碍,并且瘫痪比较明显,会有着头部不协调的症状。
按照发展时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2]:①急性偏瘫,发病比较急,临床症状在很多的时间内就达到高潮,病因一般是脑卒中或者外部刺激导致的;②亚急性偏瘫,相较于急性偏瘫,发病没有那么急,病情会随着时间而加重,在数天或者数周之内达到高潮,常见与硬膜下血肿;③慢性偏瘫,发病比较慢,病情在数个月之内逐渐的发展,一般在慢性硬膜下血肿、肿瘤压迫等病症中常见。
中风偏瘫患者的
急性期康复护理措施:
一、体位护理:
1、预防患者出现痉挛姿势,保护肩关节部位。
保持肩关节外展、外旋、前屈、伸直,手关节伸开及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抗痉挛姿势。
措施:手指关节伸展,稍屈曲,可以在患者手中放一块海绵团。
为避免足下垂,要使患者的踝关节稍稍背屈,并在外侧部位放置一些支撑物。
这种卧位,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深静脉炎,进而帮助患者肢体尽早恢复知觉。
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使其能够适当的锻炼和活动(家属可以协助进行)。
待到患者四肢肌力有一定恢复之后,可以把ADL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如:练习洗脸、吃饭、穿衣、刷牙及手功能的训练等。
三、尽早结合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热疗、拔罐等措施治疗,刺激患者的感知神经,促进肢体功能的感知能力的恢复。
四、心理干预,给患者鼓励和康复的希望和信心。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是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如果在早期就将中医中药介入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运用其中,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