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特点主要体现于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方面,如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极易死亡。
近些年来,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此病的救治成功率也在随之提高,但受病情特殊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后遗症,包括运动功能、语言障碍等,生活质量较差,故重视康复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肢体按摩、减压以常规侧卧位为基础,定时协助或指导患者更换体位,以每隔1至2小时较为适宜,避免仰卧位,可将软垫置于患者的骨突处,旨在减轻受压位置,促进患者体感舒适度的提高;按摩偏瘫肢体,期间可应用按摩油,以手感为热为准,如若患者周亚部位发红,则适当的增加按摩次数,促进关节、肌肉僵硬情况的改善;可协助患者每天使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利于加快其血液循环。
精细化被动训练适当的抬高患者的患肢,予以旋转、外展等被动训练,先从小关节开始,慢慢过渡至大关节,每个关节活动次数控制在5-15次范围内,旨在加快患者肌肉及关节功能的改善。
主动训练鼓励患者展开床上锻炼,如屈曲患肢,伸直上肢并向两侧来回摆动,指导患者主动翻身,加快关节的恢复,促进血液循环;指导患者利用健侧支撑上身,尝试床边坐起,大腿和躯干间呈垂直关系,充分伸直背部,可将软垫置于臀部位置,膝关节屈曲,每天训练两次;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展开站立及行走锻炼,医护人员或家属需陪同,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患者可稳定站立后,则可让家属搀扶着患者行走,或是让其自行扶墙行走。
另外,在行走前,让患者做原地踏步动作,旨在促使其能够循序渐进的适应站立,或是行走感,将每次行走运动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并慢慢过渡至楼梯上下步行训练等。
肌电生物反馈指导或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将治疗部位显露出来,做好局部皮肤的清洁,并使用75%的乙醇进行脱脂,电膏涂抹在电极表面,将电极固定在治疗部位,即3个电极排成一行,地极置于记录电极中间,连接电极导线和治疗仪;接通电源后需合理的对旋钮进行调节,落实肌电基线的测定,当显示肌电数值且有声音信号、灯光即可,指导患者根据医护的指导及信号反馈,合理的展开肌电电压的自我调节,嘱保持放松,初期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休息约5分钟后在展开下次训练,反复训练4次,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肌肉收缩75-100次,每天训练2-3次。
脑卒中康复叙事护理案例范文一、病人基本情况患者姓名:张先生年龄:68岁诊断:脑梗死二、病史陈述2023年3月15日,张先生在家中突发头痛、口眼歪斜、左侧肢体无力,家属立即拨打120送医院急诊。
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三、护理评估1.生理需求评估:饮食:张先生目前仍存在吞咽困难,需鼻饲或胃管喂养。
大小便:需要导尿管及便袋。
活动:左侧肢体偏瘫,需助行器或轮椅代步。
2.心理需求评估:张先生对突发疾病感到恐惧和焦虑,对今后生活质量也感到担忧。
四、护理目标1.维持呼吸顺畅,预防肺部感染。
2.改善吞咽功能,保证营养供给。
3.预防压疮的发生。
4.促进肢体功能康复。
5.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
五、护理措施1.生理护理(1)指导患者有氧运动,每天进行呼吸操等呼吸康复训练。
(2)鼓励患者多喝流质饮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3)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防压疮气垫,加强皮肤评估。
(4)指导患者做康复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2.心理护理(1)耐心倾听患者的烦恼,给予精神安慰和鼓励。
(2)向患者解释病情,树立康复的信心。
(3)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互动,给予精神支持。
(4)引导患者学会正确面对疾病,重拾生活乐趣。
六、护理评价通过全面的生理和心理护理,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肢体功能逐步恢复,并树立了战胜疾病的决心。
临床症状得到良好控制,病情明显好转。
七、护理体会良好的叙事式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达到以人为本的全人护理要求。
同时通过倾听患者的述说,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指导,不仅有助于身体康复,更能帮助患者重塑生命价值和意义。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
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102例,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治疗同时,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
结果:本组102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54完全自理,41例部分生活自理,3例无明显好转,2例重残完全他人照顾,2例死亡。
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早介入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及智力等功能恢复,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残、致死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脑卒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
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颅内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中枢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有些发病后病情迅速进展,治疗不及时,短期内导致死亡。
它是一种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杀手。
幸存者中3/4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残疾,重残率在40%以上。
为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进行康复治疗与护理,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02例,男62例,女50例;年龄49~86岁,平均62.3岁。
其中脑栓塞19例,脑梗死50例,高血压脑出血33例。
大面积脑栓塞合并脑疝形成2例,脑出血合并脑疝3例。
出血量15~30ml 15例,31~50ml 75例,50~70ml 8例,70ml以上4例。
急性期康复护理:⑴康复护理目标: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修复起到积极作用,可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就是利用刺激运动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促进偏瘫肢体康复。
此期的目标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树立康复信心,尽早恢复健康,使患者回归社会。
⑵康复护理实施:1对清醒无力变换体位的患者,根据情况1.5~3小时翻身1次,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置,平卧时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在其手掌下放一软枕,呈自然握物样,足底部放一硬枕,或双膝关节下放软枕,双下肢程屈曲位,避免足下垂、内翻等畸形;侧卧位时,头稍向前,下面上肢伸直,和上身躯干保持一定夹角,另一上肢放于胸前,下面垫一头枕,肘关节稍曲,上面下肢弯曲,保持屈髋屈膝位;另一下肢伸直,呈近似三角形,两小腿之间垫一头枕,以支撑体重,避免压伤,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卒中偏瘫如何开展居家康复护理脑血管病是导致世界人口残疾、死亡的一类重要疾病,我国每年的脑卒中新发病例数目多达200万,绝大部分患者因遗留残疾而失能。
预计2010年~2030年我国的脑血管病发生率将上升50%,疾病负担持续增加[1]。
脑卒中后的功能康复十分重要,但时间漫长,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部分患者在专业机构进行康复,即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仍有80%的患者不得不在家庭中自己应对由疾病带来的诸多问题[2]。
我国医疗资源有限,脑卒中后康复体系尚初具雏形,绝大部分患者并不能在机构康复,而是出院后居家继续康复治疗,由家属负责患者的护理。
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居家得到规范、有效的康复,本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如何开展居家康复护理作一介绍。
1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要点脑卒中康复具复杂性与有多样性的特点。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并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要尽量做到整体性,如此方能使患者达到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以更健康的状态地回归社会。
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迫切的希望。
此外,患者往往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言语-语言功能、吞咽功能障碍、营养不良风险或营养不良、认知功能障碍、情绪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居家康复护理要从康复训练、营养饮食、用药、心理支持、家庭环境等方面为患者提供精心而又全面的护理。
1.居家康复护理内容2.1康复训练介绍2种传统成熟的康复训练方法,这2种康复训练简单易操作、便于家庭开展,不会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患者及家属容易依从。
康复训练的原则是保证安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1)作业疗法:训练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活动能力,减少日常活动功能障碍,同时亦能促进知觉、感觉、认知功能的恢复。
主要包括:①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摄食、洗漱、梳头、穿衣、大小便、上下楼梯等;②休闲娱乐训练:如:朗读、书画、剪纸、插花、拼图、拼积木、抓握球体等;③职业技能训练:如:刺绣作业、黏土作业等。
(2)运动想象疗法:只进行动作的想象,无实际肢体运动的输出执行,通过自发调动感官与知觉,在大脑中将运动情景进行反复的模拟排练。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关键词】 脑卒
据有关报道,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85/10万~219/10万,
生存者中,病残率高达70%~80%[1],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社会、家庭带来极大负担。所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早期的康
复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1 临床资料
我康复中心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对125例脑卒中
偏瘫患者全面进行了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其中男68例,女57例;
年龄为30~79岁,平均56岁;脑梗死72例,脑出血53例,均经CT
检查确诊,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偏瘫,平均住院日为81d。3个月后经
评定效果明显者58例,效果不明显者17例,效果最好的患者ADL(日
常生活活动能力)由0分增至75分,差者ADL由75分增至85分,ADL
分数提高平均为34.2±13.97分。治疗前后总体ADL的Barthel指数
的评价表见表1。
表1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前后ADL的Barthel指数评价
(略)
2 护理措施
2.1 体位护理、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首先,良肢位的正确摆
放是预防关节挛缩、变形的重要措施之一。良肢位是指患者在卧位或
坐位时躯干及四肢一种良好体位或姿势[2]。早期患者体位是使患者上
肢保持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患者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
下肢应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每1~2h对患者的
体位进行变换,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再到患侧卧位,但仰卧位尽量少
采用。其次,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有学者认为康复训
练越早越好[3],从发病至24h内采取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是
最佳时间[4]。但临床上多以脑梗死发病48h后、脑出血1周后[5],
生命体征平稳、疾病不再发展,给予患侧肢体、关节被动运动每日2
次,护士或康复治疗师的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
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每次每个关节至少重复活动5~7次。一般先
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患者能
完成主动运动。在护士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主动运动,每日2~3
次,每次20~30min,主要训练方法有Bobarth握手、“桥式”运动、
床上移行翻身、起坐运动等 ,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避免引起疼
痛。
2.2 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的护理由于长期卧床,机体运动
感觉障碍,血液循环不良,易发生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
根据病情每2h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为患者勤换
床单、被套、衣服,床铺平整、无碎屑,必要时受压部位按摩。应鼓
励患者咳嗽、排痰;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2.3 肩手综合佂的预防及康复护理肩手综合征早期主要表现
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浮肿、疼痛、皮温上升。后期表现为皮肤
及手部肌肉萎缩,手指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为了预防上述情况的发生,
病人坐位或乘坐轮椅时,应避免患侧上肢垂于一侧,上肢放于前面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桌子上,使腕关节轻度背屈。如出现上述症状,可采取冰水疗法、向
心压缩缠扎法,可有效减轻手的水肿及疼痛。
2.4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分析,掌握其心理状态,通
过良好的环境,热情通俗的语言,宣传疾病知识,加强护患交流,指
导其逐渐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康复训练。
2.5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按摩双侧面颊,以刺激患者麻痹的面颊;用
冰棒刺激口腔两侧黏膜、舌根及咽部,以诱发患者吞咽反射;进食时
保持坐位或半坐位,身体放松,头略前倾,选择一定口感的食物,利
于病人咽部感知,避免粘稠和容易附着口腔壁的食物,进食速度要慢。
2.6 安全护理 康复病房的床面要求较硬,以便于病人翻动、
坐起,并有床档防止病人坠床;地面应做防滑处理,保持干燥、无水
迹;走廊有扶手,厕所有座便;病人上下轮椅时,应将轮椅刹车刹好,
防止轮椅滑行、病人摔倒;病人禁穿拖鞋,最好穿尼龙扣的旅游鞋。
2.7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当病人残损水平的功能不再
提高时,ADL仍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所以,针对患者功能恢复的程
度,对其技巧性训练指导2次,如大小便控制、起床、穿衣、洗漱、
练习握笔写字、持匙进餐、扶拐行走等,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
能力[6]。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并发症较多,卒中后留有偏瘫及各种功能障碍的
人也越来越多,病情变化快,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
而且要开展早期康复护理以预防或控制继发性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尽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
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使关节活动度得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得以提高。笔者对12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体位护理,结合被动
与主动运动,明显降低了肩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
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总之,早期的康复护理和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促进其功能更好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
尽早地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姜贵云.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11-112.
[2] 燕铁斌.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82-385.
[3] 姚菊峰,孙静,张继敏,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其
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84-685.
[4] 胡荣东,肖爱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
间窗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7.
[5] 席明霞,张亚林,徐泽兰,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
护理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3):11.
[6] 荣明霞.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
医学杂志,1998,13(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