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设计顺序要点---容伯生设计事务所
- 格式:pdf
- 大小:633.15 KB
- 文档页数:17
建筑方案设计步骤要点一、任务书解读与分析阶段(逻辑思维)——10分钟(12:30-12:40)1、通读设计任务书2、审题与条件分析3、初步构思二、方案起步生成阶段(徒手草图)——20分钟(12:40-13:00)1、方案起步阶段(总体)任务重点:侧重场地出入口和图底关系,不能陷入对单体的具体问题的考虑。
2、方案生成阶段(单体)任务重点:侧重功能分区定位及其相互关系,门厅位置、垂直交通位置、卫生间位置。
不能陷入排房间、米格纸、计算房间面积。
3、绘图方式:徒手草图( 可用草图纸蒙在地形图上勾画)。
线条奔放。
4、草图形式:符号、泡泡图、框图。
5、绘图工具:草图纸;粗铅笔4B(4B—6B)。
6、手脑的协调配合:图示思维要快,运笔速度要快。
三、方案建构阶段(工具加徒手草图)——2小时(13:00-15:00)1、方案建构阶段任务重点:确定结构格网系统,先功能区,后房间空间划分,设计问题逐步明确。
不能陷入对细部(房间内的布置、厕位、设施布置等)的描画。
细部可在定稿图甚至正式图中划分。
2、绘图方式:工具加徒手草图。
线条奔放。
3、草图形式:格网、框图。
4、绘图工具:草图纸;半粗铅笔4B (2B—4B)。
5、绘图比例:小比例1:300—1:500。
范围小,线条短,速度快,尺寸不会出现较大误差。
6、注意:该阶段尽量不要超时,保证大的功能布局结构和流线合理,及时转入下阶段。
四、定稿图阶段(工具草图)1、定稿图阶段任务重点:用任务书要求的比例对方案进行推敲和深化。
避免正式绘图时边绘图边修改,提高速度。
2、绘图方式:完全工具草图(仍有一些细部可以徒手)。
线条奔放。
3、绘图工具:草图纸;细自动铅笔及较细铅笔HB—2B。
直接在硫酸纸上用2H或H。
五、正式绘图阶段(墨线图)1、正式绘图阶段任务:用墨线按定稿图照描即可。
2、绘图工具:1)一号图板、丁字尺90cm、三角板30cm。
计算器(大键的好用)2)建筑模板(圆孔模板、方孔模板、其他模板)。
建筑设计流程与原则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经过一系列流程和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本文将介绍建筑设计的流程和原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
一、建筑设计流程1.需求调研和分析在开始设计之前,建筑师需要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包括对项目所在地点、用途、预算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
2.方案设计在确认需求后,建筑师开始进行方案设计。
这包括对建筑形态、结构、材料和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设计,并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
3.设计开发在方案设计确定后,建筑师开始进行设计开发。
这包括对建筑的详细设计和施工图纸的制作,同时与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和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协作,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设计审查和修改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设计审查并根据审查意见进行修改。
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确保设计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并达到客户的要求。
5.施工准备设计通过审查后,建筑师需要进行施工准备工作。
这包括编制施工计划、施工图纸和相关文件,同时与建筑施工方进行沟通和协调,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6.施工监督和管理建筑师在施工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包括定期现场检查、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和与建筑施工方进行沟通和协调等。
7.竣工验收和交付建筑工程完成后,需要进行竣工验收和交付。
建筑师与业主和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并确保建筑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同时提供相关文件和资料。
二、建筑设计原则1.功能性建筑设计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使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清晰,方便实现各种活动和功能。
2.安全性建筑设计必须保证建筑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
建筑师需要考虑建筑的抗震、防火、逃生等安全要素,并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3.美观性建筑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可以通过建筑形式、材料和色彩等方面来实现。
院士领衔有声望大师扛鼎出精品——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
计事务所(RBS)风采
佚名
【期刊名称】《工程建设标准化》
【年(卷),期】2014(0)7
【摘要】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原名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是经国家建设主管部门批准、广东省率先成立的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具有结构设
计事务所甲级资质。
RBS人才济济,三位创始合伙人皆为业界精英,均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担任多年技术领导职务,理论基础扎实,工作精益求精,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创新精神。
事务所总裁容柏生是国家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总页数】2页(P66-67)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RBS;中国工程院院士;注册结构工程师;设计事务所;甲级
资质;设计大师;建筑工程设计;设计研究院;业界精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11.41
【相关文献】
1.创造结构精品,打造精英团队——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RBS)风采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12月
地下室设置必要性
地下室设置的作用1
一、地下室分类
二、多层地下室楼盖形式
地下室结构构成
地下室底板
地下室室外顶板地下室楼层
塔楼首层顶板
楼盖平面示意图
加腋整间大板
加腋整间大板
11
带托板无梁楼盖
14
空心密肋楼盖
15
三、各层地下室楼盖荷载取值
消防车荷载
四、地下室楼盖采用的结构形式及经济对比根据各楼层的荷载取值,一般情况下各层的楼盖采用的结构形式
人防顶板经济对比
计算条件
计算结果
经济对比
地下室车库经济对比
主次梁结构
主次梁结构计算结果
十字梁结构
十字梁结构计算结果
井字梁结构
井字梁结构计算结果
无梁楼盖
32
计算结果
33
经济对比
材料用量统计表
结论1、
5、当地下室层数较多(
首层顶板
结论
工程实例
五、楼盖设计及计算方法
加腋梁板设计及计算
加腋梁计算简图
αγ
跨长加腋系数、梁高加腋系数
45
⏹加腋梁与加腋板都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支座的刚度,减
1MN MX X Y Z -33.447-3.1427.16757.47487.781118.088148.395AUG 23 2011ELEMENT SOLUTION MN MX X Y
Z -33.454-3.14627.16357.47287.781118.09148.398AUG 23 2011图一:X 向跨板的弯矩图图二:Y 向跨板的弯矩图
ANSYS。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沈蒲生第5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沈蒲生第5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一、引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设计核心是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沈蒲生第5版是一本经典的设计教材,本文将围绕该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设计思路1.设计目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目标是确保结构在使用寿命内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
其中,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必须得到充分保障。
2.设计原则(1)强度原则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必须符合强度原则,即结构的承载能力必须大于或等于荷载作用下的应力,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2)变形原则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还必须符合变形原则,即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变形不能超过允许值,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经济原则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还必须符合经济原则,即在满足安全和稳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和成本,以提高结构的经济性。
3.设计流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荷载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确定结构所承受的荷载。
(2)确定结构类型和尺寸根据荷载和结构的用途,确定结构的类型和尺寸,如梁、柱、板等。
(3)计算结构的承载能力根据结构的尺寸和材料性能,计算结构的承载能力,包括强度和变形能力。
(4)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根据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以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和美观性。
(5)进行结构的施工图设计根据结构的优化设计结果,进行结构的施工图设计,包括结构的布置、连接和细节设计等。
(6)进行施工和验收根据施工图设计,进行结构的施工和验收,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设计方法1.结构的计算方法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方法包括弹性理论方法和塑性理论方法。
弹性理论方法适用于计算结构的强度和变形能力,塑性理论方法适用于计算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和破坏形态。
2.结构的构造方法混凝土结构的构造方法包括预应力和钢筋混凝土两种。
预应力结构适用于长跨度和高层建筑,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适用于一般建筑,可以提高结构的经济性和施工速度。
建筑总平面设计要点和基本流程标题:建筑总平面设计要点与基本流程详解一、引言建筑总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首要环节,它涉及到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关系、环境协调、功能分区等多个重要方面。
一个优秀的总平面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还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以下将详细阐述建筑总平面设计的要点和基本流程。
二、建筑总平面设计要点1. 功能布局:首先,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各功能区间的相互联系和独立性,同时考虑人流、物流的顺畅。
2. 空间关系:设计应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包括建筑与道路、绿地、公共设施等的相对位置,以及建筑自身的尺度、形态和朝向。
3. 环境协调:设计需尊重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使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4. 安全因素:考虑防火、疏散、防灾等安全要求,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5. 经济性:在满足功能和美学需求的同时,应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建筑总平面设计基本流程1. 现场调研:收集项目地块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周边环境、交通状况等信息,为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初步构思:根据项目需求和现场调研结果,进行初步的平面布局构思,确定主要功能区的位置和形态。
3. 方案设计:细化初步构思,绘制初步总平面图,包括建筑布局、道路系统、绿化景观等。
4. 方案优化:根据反馈和评估,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优化空间布局,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5. 技术设计:深化设计细节,包括建筑间距、日照分析、交通流线等,完成详细的总平面设计图。
6. 方案评审:提交设计方案,接受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调整。
7. 施工图设计:最后,根据评审通过的方案,绘制施工图,供施工参考。
总结,建筑总平面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过程,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建筑空间。
全套建筑方案设计顺序一、项目概述1. 项目背景:介绍项目的背景,包括项目的位置、规模、功能等。
2. 设计目标:明确设计的目标,包括功能性、美观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
3. 设计原则:确定设计的原则,指导设计的方向和思路。
二、前期调研1. 项目调研:进行项目的整体调研,包括土地条件、周边环境、城市规划等。
2. 市场调研: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和市场需求,为设计提供参考。
3. 技术调研:研究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为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三、方案设计1. 概念设计:确定设计的整体概念,包括建筑风格、布局等。
2. 方案设计:制定初步的设计方案,包括平面布局、立面设计等。
3. 室内设计:设计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等。
4. 绿化设计:规划建筑周围的绿化空间,提升环境品质。
四、深化设计1. 深化方案: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细化和优化,完善建筑细节。
2. 结构设计:确定建筑结构方案,包括结构材料、构造方法等。
3. 暖通设计:进行建筑的暖通系统设计,保障室内舒适度。
4. 细部设计:设计建筑的细部部位,包括门窗、地面、天花等。
五、施工图设计1. 制图设计:制作施工图纸,包括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
2. 扩初设计:编制扩初设计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材料搭配等。
3. 预算编制:根据施工图设计细化预算,为施工提供经费支持。
六、施工阶段1. 施工组织:组织施工队伍,安排施工计划,保障施工进度。
2. 施工质量:监督施工过程,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标准。
3. 完工验收:进行建筑验收,确保建筑符合设计要求。
七、竣工阶段1. 竣工资料:整理竣工相关资料,包括建筑测量、竣工图纸、保修手册等。
2. 竣工验收:进行最终的竣工验收,确保建筑质量符合规定。
3. 开业运营:协助项目方进行开业运营,保障建筑正常使用。
在整个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与业主、建筑师、结构师、暖通工程师等多个专业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完成。
通过科学的设计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项目的成功实施和建设。
目录一、编制依据 (4)1.1、施工合同 (4)1.2、施工图纸 (4)1.3、主要标准图集 (4)1.4、主要施工规程、规范 (4)1.5、主要标准 (5)1.6、主要法规 (5)1.7、其他相关文件 (6)二、工程概况 (6)2.1、工程简介 (6)2.2、建筑设计概况 (6)2.3、结构设计概况 (7)2.4、专业设计概况 (8)三、施工部署 (9)3.1、施工顺序 (9)3.2、主要机械及结构施工方法............................................... .9 3.3、目标管理.................................................................... .9 3.4、安排综合素质好的施工队伍. (10)3.5、施工顺序和施工流水段划分 (11)3.6、施工进度 (11)四、施工准备 (11)4.1、技术准备 (11)4.2、生产准备 (12)4.3、现场准备 (12)4.4、施工机具选择 (14)4.5、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14)五、主要项目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4)5.1、主要项目施工工艺流程 (14)5.2、模板工程 (15)5.3、钢筋工程 (15)5.4、砼工程 (16)5.5、玻璃幕墙 (17)5.6、脚手架工程 (17)5.7、砌筑工程 (17)5.8、抹灰工程 (18)5.9、楼地地面 (18)5.10、吊顶工程 (21)5.11、门窗安装工程 (23)5.12、内墙面装饰 (24)5.13、钢结构工程 (25)5.14 、雨季施工措施 (26)六、主要施工管理措施 (26)6.2、工期保证措施 (27)6.3、技术管理措施 (28)6.4、施工安全措施 (30)6.5、环境保护措施 (30)6.6、消防、保卫措施 (31)6.7、降低成本措施 (33)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4)八、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4)北京中融百鸣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研发基地一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编制依据(一)本工程施工合同.:编号GF-1999-0201 签订日期;2004.3.1(二)施工图纸三.标准图集。
建筑设计各阶段设计要求及程序
1.设计工作程序
(1)建设项目决策;
(2)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
(3)配合施工和参加验收;
(4)工程总结。
2.各阶段设计文件的要求和深度
(1)初步设计深度
①设计方案的选择和确定;②确定土地征用范围;③进行主要设备、材料定货;④提供项目投资控制的依据;⑤能进行施工图设计的编制;⑥能进行全场性的准备工作。
(2)施工图设计深度
①能安排材料、设备的订货,非标准设备的制作;②能进行施工图预算编制;③能进行土建施工和安装;④能作为工程验收的依据。
针对建筑学这部分,建议应试者多阅读以下方面的参考文献:《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住宅设计原理》、《场地设计》、《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空间组合论》、《建筑色彩学》、《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等。
施工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流程要求一、需求分析施工方案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它需要根据具体的建设项目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在进行施工方案设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项目的规模、性质以及工期要求等基本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可行性研究在进行施工方案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
这需要对建设项目的技术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性进行评估,以确定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难点,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三、资源调配施工方案设计需要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在资源调配过程中,需要考虑项目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合理配置物资和设备,确保在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方面取得良好的平衡。
四、技术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设计是施工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技术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施工步骤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工序和施工设备,确保施工过程的稳定和安全。
五、质量控制在施工方案设计中,质量控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包括质量检查、质量验收和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建设项目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
六、安全保障安全保障是施工方案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在施工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七、进度控制进度控制是施工方案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时,需要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进度监控机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八、环境保护在施工方案设计中,环境保护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需要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建筑方案的设计步骤建筑方案的设计步骤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期调研、概念设计、设计发展、设计细化、施工图设计和施工管理。
下面将逐步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调研在进行建筑方案设计之前,必须进行足够的前期调研。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了解项目的背景和要求,包括项目的定位、功能要求、规模要求、使用人群和预算限制等。
此外,还需要针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气候、交通状况、法规要求等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将调研得到的信息转化为初步设计概念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需要分析和理解项目的需求,并提出一些初步设计思路。
这包括: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功能区域划分、设计风格等。
概念设计通常以手绘草图、平面图、立面图等形式进行展示,以便于与客户和相关利益方交流和讨论,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
第三阶段:设计发展在概念设计被确定后,可以进一步开展设计发展的工作。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完善和深化设计概念,以具体表达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
设计师可能会制作三维模型、虚拟现实漫游、透视图等以更具体的方式展示建筑效果,从而帮助客户更好地理解设计方案。
此外,还需要考虑建筑的结构、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可行性,并与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专业进行协调。
第四阶段:设计细化设计细化是对设计发展阶段的进一步完善和细节化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设计师会着重考虑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照明设计、细部构造等方面的设计。
同时,还会编制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详细的设计图纸,并将其与相关专业的图纸进行衔接协调。
第五阶段:施工图设计设计师需要将设计细化阶段的成果转化为施工图,供施工方进行施工操作。
在这一阶段,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所有的结构、设备、管道、电气等细节,并遵循当地的规范和标准。
此外,还需要与施工方进行协商和沟通,确保施工图符合他们的需求和要求。
第六阶段:施工管理当施工图完成后,设计师还需要参与实际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37卷第9期建 筑 结 构2007年9月双塔连体建筑的竖向抗震实用设计方法3侯家健1),2) 容柏生1),3) 韩小雷2) 谢毅源2)[提要] 为探索位于双塔高层建筑上的连体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特有规律,首先输入多条实际竖向地震记录,用时程分析法考察了塔楼高度和连体跨度不同的多个算例。
然后将其抽象成塔楼和连体桁架组成的两个自由度体系,运用频域分析方法,得到竖向地震作用的变化规律。
分析表明,随着桁架与塔楼频率比的增加,连体地震作用的放大效应越明显;当连体与塔楼质量比较小且两者频率相近时,连体地震反应进一步加强。
现行抗震规范的重力系数法提出的大跨度结构竖向地震的实用计算公式对于文中研究结构并不完全适用。
提出了考虑塔楼和桁架协同的地震作用实用算式,并对一个超高层工程实例进行了竖向地震作用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 连体结构 高层建筑 竖向地震Practical Design Method for Large Span Corridor Structure in Tw in 2tow er T all Building ΠH ou Jiajian 1,2,R ong Baisheng 1,3,Han X iaolei 2,X ie Y iyuan 2(1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G uangd ong Province ,G uangzh ou 510010,China ;2S 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 ology ,G uangzh ou 510641,China ;3R BS Architecture Engineer Design Ass ociate ,G uangzh ou 510170,China )Abstract :The vertical seismic response of space corrid or built on twin 2tower tall buildings is investigated.The time history analysis is applied ,the inputs are vertical seismic records ,and the exam ples vary with tower height or truss span.Then the structure is sim plified as a 22DOF m odel and analyzed in frequency d omain ,and the main principles of vertical seismic response are drawn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russ to tower frequency ratio ,the am plification of seismic response is increased ;when the truss to tower mass ratio is small and the truss to tower ration is close to 1,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russ is increased further.The gravity load ratio meth od ad opted by current China aseismic design code d oes n ot w ork out with safe result in the researched structure.A seismic response am plified factor formula is suggested.An exam ple of super 2tall building has been analyzed with the suggested meth od and the time history meth od ,the results coincide well.K eyw ords :twin tower ;tall building ;space corrid or ;vertical seismic ;seismic design ;sim plfied meth od1)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10;2)华南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广州,510641;3)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510170。
浅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发表时间:2018-06-11T17:30:51.2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黄元根[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也因此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流程,并详细论述了其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也因此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流程,并详细论述了其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前言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不难发现,建筑工程首先需要满足人们对安全的需求,但在笔者的实际调研中发现,我国现阶段存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忽视抗震设计重要性、抗震设计难以把握重点等情况,而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类情况对建筑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是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流程1.1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首先应关注建筑场地的选择,具体选择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1)选择平坦场地。
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应选择较为平坦的场地作为建筑场地,由于场地的硬度能够提升建筑结构侧压力、密度能够降低地震灾害破坏性,因此需选择硬度密度始终的场地作为建筑基地,同时保证场地处于视野开阔地段也将为后续抗震设计开展提供支持。
(2)避免将建筑场地选择地震断裂带上。
地震断裂带属于地震灾害高发、频发范围,这使得建筑工程必须具备极高的抗震能力、大量防范措施方可满足安全使用需要,由此催生的资源不必要浪费必须设法避免。
(3)避免选择软土区域。
容柏生:曾设计“中国第一高楼”作者:来源:《科教新报》2019年第24期; 前不久,我国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专家容柏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
老人虽已故去,但他留下的建筑和思想却永存。
他曾创新性地提出巨型构架和短肢剪力墙两种体系,对我国建筑业设计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研制出建筑高层结构计算程序; 2016年11月,容柏生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作讲座,用了12个字形容自己:必求甚解、知难而进、精益求精。
;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 1930年,容柏生出生在广州。
抗日战争时期,他跟随家人四处漂泊。
每到一处,母亲都将其送到当地学校上学。
1949年,他考入岭南大学(现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3年,容柏生大学毕业,他拒绝了亲戚朋友为他在香港安排的工作,来到广东省建筑设计公司(后更名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从此,他再也没换过工作。
; 1973年,容柏生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设计位于珠江南岸的广州海运大厦。
当时,国内的高层建筑非常少,缺乏可供参考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因此该项目的设计难度很高。
他不畏艰难,从零起步,仔细研究高层建筑。
他借来一台计算机,用其完成设计方案,并通过专家审查。
随后,在同事的帮助下,他成功研制出一套用计算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的方法和程序。
首个全巨型框架结构建筑出自其手深圳亚洲大酒店的设计高度达114米、共38层,由于楼层过高,当时的计算机容量有限,根本无法进行结构计算。
在设计这座“Y”型酒店的过程中,容柏生创造性地设计出钢筋混凝土巨型构架结构体系,将高达114米的建筑分成6大层的钢筋混凝土巨框,使每个巨框都成为受力单元。
这个设计使深圳亚洲大酒店成为当时国内唯一采用全巨型框架结构的建筑,也成为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为该结构体系的第一完成人,容柏生因此获得原建设部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容柏生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建筑中的“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其被广泛应用于广州市30层左右的住宅以及全国多地的高层住宅建設中。
简介李盛勇职务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经理, 副总工程师专业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学历本科学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81~1986年)工程硕士: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专业资格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香港注册工程师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高层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高层建筑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工程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钢-砼组合结构协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工作经验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读建筑结构工程硕士,1986~2003年间一直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曾任广东省院副总工程师兼深圳分院总工程师,2000年被评为省建院“十大优秀中青年科技带头人”。
主持过十多项高层及超高层工程的结构设计,在国内外发表多篇专著和论文,多项工程获国家级一等奖、省级一等奖,专长于高层及超高层结构设计、大跨度结构设计。
具有创新的设计精神、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及卓越的组织管理能力。
容伯生事物所的发展,离不开abaqus的umat啊,abaqus这一处理高度非线性程序,以后势将成为岩土和超限高层仿真的生力军。
记住,是仿真级别上的分析,尽量不引入工程中的习惯假设,例如(梁单元设置铰)。
直接从调整应力的角度来模拟结构的刚度衰减和恢复。
主要论文、专著或科研成果一、著作:1.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原位图示法》。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与张元坤合著。
)2. 《建筑结构设计实用指南》。
(新世纪广东省首届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2001年出版,与张元坤合著。
)二、论文:1.潮汕大厦结构设计。
(第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论文交流会,1994年。
)2.潮汕大厦结构时程分析。
(第十三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论文交流会,1994年。
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工程设计程序要点人们一谈起结构设计,往往会产生第一个反应:“结构设计是否安全”,可见“安全”在结构设计中是处于何等重要地位。
需要明确的是,保证结构安全确实是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但并非是结构设计的唯一任务。
必须强调的是,保证结构安全是对结构设计的最基本、最起码要求,对于一项工程的结构设计来说,除“保证安全”这一最低要求外,还有其他许多内涵丰富的要求,也即通常所说的,结构设计做到安全只是初级阶段的“行”,只有同时能满足其他方面的要求,才算达到较高境界的“好”。
“行”与“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下图中最上及左右共三个圆圈内的标注即是对结构设计全面要求的概括。
这是结构设计必须优化和优化目标的最精练图解示意。
为了使结构设计做到尽善尽美,满足结构设计的全面要求,结构设计优化途径的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三方面:体系选型与结构布置要合理、结构计算与内力分析要正确、细部设计与构造措施要周密。
1. 方案设计阶段(应用于超高层建筑、复杂结构)l目标——确定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可行性,柱、墙分布及楼面梁的支承条件的合理性,以便建筑专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形成一个各专业都可行,且大体合理的建筑方案。
l工作内容:* 1)、结构选型:体系及结构材料的确定。
思考的范围除混凝土结构几大体系(框架、框—剪、剪力墙、筒体—框架、筒中筒)之外,还有混合结构和钢结构以及个别构件采用组合形式。
2)、结构分缝。
如为建筑群或体型复杂的单体建筑,则需要考虑是否分缝,确定防震缝的宽度。
3)、结构布置:柱墙布置及楼面梁板布置。
主要确定构件支承和传力关系的可行和合理性。
4)、结构试算:①计算程序的选择;②结构各部位的抗震等级;③计算大参数选择(场地类别、砼强度等级、钢材类别、砼密度、周期折减系数、剪力调整系数、地震调整系数,梁端弯矩调整系数、梁跨中弯矩放大系数、基本风压、梁刚度放大系数、梁扭矩折减系数、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地震作用方向、振型组合、偶然偏心等);④砼强度等级和钢材类别;⑤荷载取值(包括间隔墙的密度和厚度);⑥振型数的取值(平扭耦连时取≥15,大底盘多塔楼时取≥9n);⑦结构嵌固端的选择,此阶段一般以首层为嵌固端;⑧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取值(抗震控制时取0.5,抗风控制时取0.7);⑨梁铰支端的指定;⑩梁柱(墙)节点的处理。
* 5)、结构计算结果的判断:①地面以上结构的单位面积重度(kN/m2)是否在正常数值范围内,数值太小则可能是漏了荷载或荷载取值偏小,数值太大则可能是荷载取值过大,或活载该折减的没折减,计算时建筑面积务必准确。
②竖向构件(柱、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轴压比过大固然不行,过小则无必要,此阶段必须严加控制。
③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理想结果是层间位移角略小于规范值,且两向侧向位移值相近。
④周期及周期比。
第一周期应为平动周期且在正常范围内,扭转周期应在第二周期之后,且Tt/T1≤0.9(A级一般结构),Tt/T1≤0.85(A级复杂结构)。
⑤扭转位移比必须控制在1.5之内,愈接近1.2愈理想。
⑥有转换层时,必须验算转换层上下刚度比及上下剪切承载力比。
* 6)、超限判别:确定超限项目(高度超限、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连续、扭转不规则、复杂结构等)和超限程度是否需要进行抗震超限审查。
2)初步设计阶段n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基础上调整、细化,以确定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的合理性和经济性,以此作为施工图实施依据。
■工作内容1、结构详细计算。
考虑柱、墙构件截面收级,结构嵌固端最后的选择,构件配筋超限或配筋率过高时的结构布置调整和构件截面调整。
结构计算中是否需要考虑地震的斜向作用,多程序进行验证,弹塑性分析,转换结构的应力分析。
2、结构各部位抗震等级及加强部位的详细划分。
3、基础选型。
如果是天然地基基础,需说明基础持力层名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基础型式、基础埋深;如果是桩基础,需确定桩型、桩径、桩长、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4、地下水设防水位的确定。
* 5、基础平面布置图。
* 6、绘制楼层结构布置图和竖向构件定位及截面尺寸(包括地下室侧壁厚度)。
7、结构特殊处理:超长结构、基础抗拔、塔楼与裙房的连接及施工要求等。
8、结构、构件或节点是否需要作试验。
超高层或对风敏感的大跨度结构,应确定是否作风洞试验或专项的抗风分析计算。
9、如需超限审查,则需按超限审查规定准备文本,其重点是对超限项目的对应措施。
3)施工图设计阶段■目标——现场施工实施技术文件,要保证设计图纸的质量(完整性、科学性、深度要求)。
■工作内容1、结构计算。
建筑及设备专业在初步设计基础上往往有些修改,结构专业在该修改的基础上再计算,最后确定各构件的截面尺寸。
计算前的准备数据、计算中如何调整、计算结果的判断——计算过程与初步设计阶段相同。
* 2、图纸目录编排。
应按图纸内容的主次关系、结构部位施工先后关系,有系统有规律地排列,排在前面的应是结构设计(或施工)总说明及构件配筋构造通用图,继而是基础(平面及大样),竖向构件(定位及配筋图),楼层结构(模板、梁配筋、板配筋),最后才是楼梯、水池及其他。
如有地下室,地下室以下部分的图纸可独立编排,以应付分期施工或方便不同施工单位分别施工。
因故无法同时出图,迟出图或后出图的,均应在图纸目录中列出并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以示一项工程结构设计图纸的完整性。
3、图幅控制及布图技巧。
图纸目录的编排与图幅控制有关,图幅控制又与布图技巧有关,三者都必须具有逻辑性、科学性。
施工图最理想、最方便使用的图幅为1#(840×594)和2#(594×420),应尽量避免使用0#、3#图及加长图。
如1#图容纳不了,可通过缩小画图比例(由1:100改为1:150甚至1:200)或分块绘制(分块绘制时需在图纸右下角以小比例图示出分块在总平面上的位置),使图幅控制在理想图幅之内。
整项工程的图纸图幅应控制在3种之内。
布图技巧,一张图的内容应布置得疏密有序,布图不能过于饱满,也不能太空旷。
如建筑平面狭长,宜将同一楼层的“模板及梁配筋图”与“楼板配筋图”在同一图幅的上、下或左、右位置画出;如建筑平面较小(如别墅之类),则可将若干楼层平面同处一张图中。
4、文字说明。
包括整项工程的结构设计总说明、构件配筋通用说明及每张图纸的特殊说明。
结构设计总说明采用打勾及局部填写形式,打勾时要注意中肯,局部填写时要准确;具体图纸中的说明是特别说明,内容应简短,文字文法要简洁、准确、清晰,要特别注意其包容性。
文字叙述的内容应是该图中极少数的特殊情况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大量情况。
5、构件配筋要求。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进行前的结构计算,具体工程的各构件的截面尺寸都已确定,此阶段的构件配筋要求必须具体化,不能泛泛而谈,更不是设计规范某些条文的重述,而是针对特定工程已初步确定了的有限种类构件具体配筋的框定,以供设计人具体掌握,并保证整项工程的设计处于同一标准中。
对于混凝土结构,各构件的用钢类别、钢筋直径、间距或配筋率控制都必须明确列出,对于组合构件或钢结构,必须列出型钢规格及其含钢率。
楼板——优先采用冷轧带肋焊接网,手工绑扎时钢筋间距优先采用@200,其次是@150,@100,特别注意板面通长钢筋与支座短筋的合理搭配。
梁——d≥12的应采用HRB400级钢筋,除大跨度梁及转换梁外,一般梁宜控制d≤25,配筋率控制:底筋ρ≤1.0%,支座负筋ρ≤1.5%,箍筋肢数需明确规定。
柱——从控制成本出发,主筋及箍筋宜用HRB335级钢筋,钢筋直径控制在d≤25,同一段柱的主筋直径不应超过两种,一般柱段的配筋率控制在ρ=1.0%左右。
墙——按加强部位及非加强部位区分约束边缘构件及其截面尺寸范围。
主筋和箍筋配筋率控制,墙段分布筋配筋率控制以及具体配筋规格,边缘构件主筋宜为同一直径钢筋且宜采用HRB335级钢筋,墙段分布筋的间距可取@200,@250。
二、结构与建筑的关系房屋建筑,尤其是民用建筑中的结构与建筑的关系要比工业建筑中的两个工种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
工业建筑中的结构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工艺、生产流程的需要,其中的柱网布置、层高等空间尺寸往往由生产上的需要决定,结构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条件地选择合理的楼盖、屋盖及支承支撑构件的结构型式。
而民用建筑由于使用用途各不相同、建筑体型及立面千变万化,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出现或考虑建筑抗风、抗震,使得结构工种在其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形成结构工种与建筑工种的互相渗透、互相关连的关系更密切,不仅体现在技术设计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而且反映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在此阶段不仅需要结构工种介入,有时甚至要起先导作用。
一).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种需要早日介入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构思出的建筑平面立面雏形首先必须控制好整体建筑的长宽比和高宽比,结构工程师介入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平面尺寸、总高度以及抗风抗震要求,确定合适的结构体系和结构类型、合理的柱网尺寸、抗侧力构件的合适位置和大约数量、恰当的层高以及建筑平面是否要设缝分成独立的结构单元。
此阶段,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是结构概念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即从大方向保证所构思的方案在结构上是可行的、宏观上基本是合理的,当然不必拘泥于局部的细小尺寸或详细构造。
结构工程师介入方案设计,不仅使结构方案可行而增强工程设计接标的竞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建筑方案被采纳而结构上是不可行或存在非常不合理的被动局面甚至处于骑虎难下的窘境,后一种情况在建筑功能较复杂、设防烈度高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方案设计中更显突出。
方案设计阶段,结构工种的介入切忌结构对建筑提出太多太细的限制而堵塞建筑师的构思源泉。
正确的介入方法是沿着建筑师的思路,将必要的合理的结构想法毫不张扬地隐含于海阔天空的建筑创作中。
归纳一句话,结构工种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l建筑方案阶段结构的介入与结构体系的确定结构工程师在理解建筑师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提供专业意见,尽可能满足(创造条件)建筑师的构思,根据平面尺寸,立面要求使用功能等对建筑方案的可行性有合理的判断,特别是抗震方面的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强制性条文3.4.1条有: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什么叫规则与不规则呢?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面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少,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a)结构工程师参与建筑方案的设计,为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具体实施提供保证。
建筑师的结构概念欠缺导致方案的极不合理,当发展商被表面的透视效果图“蒙”过之后,被选中的方案将带来极大的问题,结构工程师只能被动地不可奈何地“迁就”,有时方案甚至是不可行的,这样带来的修改及设计和施工的难度更可想象,更谈不上经济性和合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