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苏东坡
- 格式:docx
- 大小:14.79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苏东坡的养生经玲珑【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2页(P50-51)【作者】玲珑【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苏轼,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北宋仁宗景四年(1037年),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去世。
苏东坡出身名门,父亲苏洵,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便占了三席。
苏东坡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
伴随着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几人的兴起更替,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几起几落,最后落得流放儋州(今海南儋州市)。
虽得大赦,终于在北返路上离世。
虽然官当得不顺,几次由京官外调,但每到一处,他都关心百姓生计,兴修水利,深受人民爱戴。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东坡一生修过三道长堤,除了大家熟知的杭州西湖苏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去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
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0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边远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市)。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师苏轼。
在之前宋代的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
《苏东坡传》1000字〔精选11篇〕《苏东坡传》1000字〔精选11篇〕《苏东坡传》1000字1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词最知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最近我在诵读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他是无数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确实,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传诵。
他因文章而惹祸,他的政敌因他的文字对他羡慕妒忌恨,制之于死地。
他不仅在文章诗词上,还在书法与绘画上创始了新场面。
在各个领域大放光辉,我想起一个人,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与之相比。
苏不仅富于感性,而且非常理性。
他既热爱自然,纵情山水,又谈佛论道。
他的足迹普及天涯海角,总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随,谈经论佛,他对人生有深入的认识。
读他的《赤壁赋》,在数百字的短文中,你能体会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
他的后半生在流放中度过,在一个地方没有呆到三年,离京都越来越远,远到海外蛮地。
“苦难让人成长”,残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乐天派,他把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付诸于诗文。
文字成就了他的伟大。
他为人所爱的不仅是才华,豪爽、正直,这些品质更为人所喜,但是作为政治家,这些品质注定他会失败的。
他不喜官场,也不为官场所容。
无论是他的政敌王安石等当权,还是他的“同党”执政,他的正直的言论让人不安,最终他只能远离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只要有时机执政一方,他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比方治理黄河,建立西湖,林语堂说他是火命,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总与水对抗。
在杭州他为后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离不开大自然的诗人。
既陶醉在自然的怀抱中,又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长官人们能不被喜欢?月夜当空,他最喜的是与人夜游,没有文友相伴就与百姓纵谈。
在蛮地与百姓聊天,没有文化没关系,他说,谈鬼故事也行啊。
于此,我读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他是一位乐天派,在海南蛮荒之地,他忍受着热带的高温,艰辛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征服这位老人,他永无止境地探究着生命的乐趣,他亲自酿酒,还学瑜伽炼仙丹,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探讨苏轼的情怀与人生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
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
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
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
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
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
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
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
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
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
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
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
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
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
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谈谈苏东坡效应~(绝对原创)什么是“苏东坡效应”呢?70年代末,语言学教授孙汝建提出汉语研究中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他称这种现象为“苏东坡效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明就站在这个山中,却偏偏不识其真面目。
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
这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这个意思。
“苏东坡效应”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从一位美国控制论专家创立模糊集合理论以来,以模糊集合论为核心的模糊理论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之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石蜡从固态变成液态,也未经过明显的中介过渡,客观世界就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斗争之中发展的。
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如此。
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脑之中,便产生了概念上及思维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这就常使人脑的主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大于客观模糊性,又因为人类还具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情操,这又使得这一人文领域的模糊性变得更为复杂。
“苏东坡效应”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果遇到别有用心的人还有可能被心理暗示,造成损失~ “苏东坡效应”对人来说无疑是有害的,那么怎么才能避免它或者减轻它的影响呢?我大致找了找好象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措施,我给大家几点建议,虽然不能消除它,减轻一些还是可以的~ 一、遇到事情把心放宽,这没有过不去的坎,车到山前必有路,不要着急,且等事情发展一下再说,如果自己确实是个急性子,控制不了不着急,就要有意识的压制,或者可以使用想象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深呼吸放松法等~(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我过几天再仔细讲)二、遇到事情换个角度看看,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那首诗还有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初一看很大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根本就是小事,从一方面看是坏事,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好事,有时实在换不了角度可以让时间帮你,先放下不说它,过几天再看。
大师与苏东坡的故事
大师与苏东坡的故事
一、相遇
据说,有一位文笔超群的大师,他的文章能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被誉为‘笔下有神’。
一天,他到了一片山水秀美的地方,看到一个翩翩少年正在大声吟诗
作对,众人围观,大师也加入了其中。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苏东坡。
二、切磋
大师和苏东坡坐在一起,讨论文学创作方法和策略。
大师讲述了他的
秘诀,然后要求苏东坡谈谈自己的心得。
苏东坡说:‘和大自然结合,感受自然的美,笔下才能有真情实感。
’
大师听了,深有感触,认为苏东坡的理念十分精妙。
然后,两人开始了一轮激烈的切磋,彼此写对方指定的主题,展开交流。
三、互相启发
经过一番交流后,大师深深被苏东坡的文学才华所折服。
他也向苏东
坡介绍了自己的文学世界,指点苏东坡如何更好地掌握文学技巧和艺
术技能,二人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四、交流酬答
从此,大师和苏东坡成为文学上的知己,终其一生,不断交流切磋,相互鼓励,互相酬答。
他们的友情和文学事业都得到了发扬光大。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 ——苏轼《晁错论》据责任编辑之一曹腾介绍,《习近平用典》一书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名句,其中,《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有引用。
笔者从书中发现,135个典故中,有7则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名言名句。
苏东坡走到哪里,就把文化带到哪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两千年法国的报纸评选第二个千年英雄,就把苏东坡评选为一个千年英雄,名副其实。
那么,苏东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今天怎么看苏东坡?本期就为读者谈谈苏东坡。
大江浩荡东去,明月岁岁年年。
2013年播出的44集电读 懂 苏 轼告 诉 你 一 个 不 一 样 的苏 东 坡文 / 陈清华6wenyi视连续剧《苏东坡》,表现了苏东坡波澜壮阔、跌宕传奇的一生,将一位当代文化视角中的苏东坡推到观众面前,创下较高收视率。
历史正剧是如何做到不再“寂寞沙洲冷”的呢?该剧总编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最大挑战是苏东坡的定位。
苏东坡具有太多身份:诗、词、散文大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等,其哲学著作也很有影响。
到底哪个苏东坡是真实的?苏东坡的精神是什么?综观中国文化史,苏东坡表现出来的是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不唯书,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文士道精神”。
这是苏东坡的人格精神,也是电视剧最应该表现的。
这些年我们一直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对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缺乏感性认识。
苏东坡这一艺术形象的出现,在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人”,在政治、文化、人格精神等各个方面都鲜活地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同时,苏东坡体现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关联。
在改革精神方面,苏东坡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民本思想方面,其“为民”的信念贯穿一生;从文学创作来看,其大部分作品都是因为 “为民”的信念、在基层的磨砺和对人生的强烈关注才得以诞生的。
千古奇才苏东坡冀中职业学院赵瑞娟讲师前言:本讲稿是为冀中职业学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求化人育人之效》研究所进行的讲座底稿。
本稿内容结合我院地处定州,毗邻定州文庙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全面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重点发掘了其为人、从政的崇高境界,启示人们学习苏轼的人生哲学。
冀中职业学院旁边的定州文庙里边,正对门口有两棵千年古槐,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东坡槐。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棵古树一棵遒劲如‚神龙‛,一棵葱郁如‚舞凤‛,因此又名‚龙凤双槐‛。
那么,苏轼苏东坡何时种下这两棵古树的呢?历史要追溯到九百年前(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做知州,为纪念亡妻而种下了这两棵槐树。
从此与定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定州做了许多事情。
他在定州不仅种下了东坡槐,还建立了民兵组织,稳定了边防;发展生产,改善了民生;体恤民情,废除了苛捐杂税;创立定州秧歌,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还酿制了历史文化名酒——中山松醪酒,并配以赋文;留下了著名的雪浪石,赋予定州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定州的荣幸。
今天我要讲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苏轼。
题目是《千古奇才苏东坡》。
说起苏轼,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苏轼,理解苏轼。
比如,他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他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以及他荣辱不惊,超然达观的处世哲学。
今天,我想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苏轼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千古大家绝千古——苏轼的艺术才情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千年的等待,到宋代才等来苏轼这样一个千古奇才,千百年后似乎也无人能达到他的高度。
苏轼是如何成为苏东坡的一、导入:(预计3分钟)苏轼,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山,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一起考中进士,名扬天下,仁宗皇帝曾说“已给后代选了两个宰相”。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2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二年,苏轼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山坡上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至元丰7年(1084年)4月离开黄州,4年多的时间,过着耕种、养生、著书、写作的生活,自此,便有苏东坡之名。
所以说,正是黄州,让一个有宰相之才气的苏轼成为了一个具旷达情怀的苏东坡。
苏轼是如何成为苏东坡的?让我们从苏轼黄州词中窥其端倪。
二、明确学习任务:(预计2分钟)我们选取苏轼被贬黄州时期不同时间段的四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满庭芳》,请同学们品读这四首词,体会苏轼黄州时期词的情感特点,并疏理一下这种情感的形成过程。
三、推进学习任务:1.诵读四首词,从语气语调上体会词中的情感。
(预计6分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大学生的启发苏轼一生经历大起大落,经历了许多,但是总是能够从容处理,理解了他那个时代,就能够懂得苏轼的处世为人的智慧。
我们现在普通老百姓能从苏轼的人生的到什么启发呢?虽然我们处于不同的环境,而且相差真是天壤之别,我们也没有苏轼的才华,9岁就已经表现出诗文天赋,更或许我们没有苏轼的开朗,就像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等等,但是我又觉得我们和苏轼一样,谁的人生不会遭遇各种辛酸苦辣呢?纵然和苏轼的经历比较起来可能不算事情,但是对于我们个体来说很多事情,小的坎坷它很有可能就是压在我们肩膀上的一座大山。
所以总结起来苏轼给我的启发就是:活好当下,躬身进入到工作生活中的,永远立足于现在,理性的以最佳的方式前行。
像苏轼这样的人,都无法完全把握自己的人生,更何况是我们呢,当我们在前行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挫折,甚至又回到奋斗的原点,我们必须保持初心,还是做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样子。
不知道苏轼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的,他的一生有多少遗憾和悔恨,又有多少自我骄傲的事情,就像冷暖自知一样,别人看来很甜美的对于本人或许就是毒药,别人觉得应该是幸福快乐的一天,本人或许在度日如年。
我们说知行合一,只有真的做到才能体会到真知,做那个自己最喜欢的样子,谁都会说,好像那些普通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一样,其实真正知道的没有几个,因为都是没有做到的假知而已。
我们生活中真的是需要榜样,如果能从身边人找到那是最好,可以随时观察到他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行动作为参考,可是这个榜样在小学的时候有过,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只能感慨自己的环境和圈子太差,这是杞人忧天的表现,凡事还是从自身找原因吧,只有这样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榜样的,身边没有,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找了,苏轼就是这样出现在了我的文字里,最后变成了我心中那个真正的榜样,指引者我这样的普通人坚强的面对这复杂而无情的生活。
苏东坡读书心得体会苏东坡读书心得体会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读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读书心得体会1印象中的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荣光印记,直到现在,人们还铭记着她,我曾去过他的家乡眉山,眉山很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不得不说,他是如此耀眼。
可是或许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太局限了,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的印象上,最近读了《苏东坡传》才知道人们爱他,爱的是他的真诚。
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有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有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描写《苏轼》的作文3篇【苏轼的世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记一首定风波表现出了苏轼的旷达,经历了数年的风风雨雨后,他已不再沉湎于仕途的激荡,对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喜乐已有了一番新的感悟。
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时已有三年,三年他已拥有一个心旷神怡、宠辱谐忘的旷达胸怀,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作为一个文学的大家,首先得益于他激荡的仕途:1079年因乌台一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
也正是在黄州,这个政治生涯的低谷。
造就了这个文学大家。
“酒酣胸胆尚开张”在政涯走向绝路时,使他的胸怀变得博大,变得“开张”。
他亲自耕种庄稼,广交朋友,强身健体,反躬自省。
他并没有变得颓废,而是走向了一种人生圆融的状态。
曾经的荣辱升迁,政坛风云已被烟雨冲去;那此身非我有的长恨,也如大江东去,浪淘尽。
这时他已真的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他有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均能泰然处之。
而我们呢?我们也应像苏轼一样,拥有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谁的一生能无风无雨呢?谁的一生能没有坎坷呢?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人生的坎坷时,也应有一种恬淡的胸怀。
不要怨天由人,应有一种坦荡的和轻视困难的态度。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一生虽多有不称意,但只要有一个乐观的胸怀,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事可以缠累你,一切的不称意都如昨日流水不复存在。
一代词宗,苏东坡,留千古诗词话。
名传万代,人道是,宋时三苏父子。
苏轼为杰,诗词书画,一人多少佳作。
痛忆乌台诗案,入狱贬黄州,意气风发,心胸阔达,三年间,激荡人生仕途。
赋词后返,恬淡人生观,荣辱升迁。
颠沛平生,无风雨更无晴。
苏轼,作为一为政客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作为一位词人,他无疑是一位伟人,一代词宗。
数千古风流人物,数其风流。
苏轼的人生是坎坷的,而正是这种坎坷,造就了他的伟大;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也正是这种颠沛、这种流离,让他得以便观百姓疾苦;苏轼的政涯是失意的;但若没有这种失意,便没有那坦荡的胸怀。
结合苏东坡的一首诗词谈谈你的理解
和感受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词的上阙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时的所感所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面对风雨的坦然和豁达,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依然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心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世俗所拘束。
词的下阙则是写雨过天晴后的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几句写出了风雨过后的清新和明朗,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几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认为人生的风雨和晴朗都是暂时的,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定。
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时的所感所思,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和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同时,这首词也让我明白,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就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新的生活。
苏轼其人1.导语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古代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词又有婉约、豪放之分,说到豪放一派,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在词史开豪放的一派的苏轼。
2.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瞻:往上或前看;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杜甫,字子美;李白,字太白;韩愈,字退之,儒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号东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白,青莲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谥文忠。
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其弟苏辙人称苏少公。
他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出身地主阶级),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
著有政绩。
在文学几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
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无人得知,但我们可作一翻粗略的考证。
初中课文有一篇魏学伊的《核舟记》,其中有一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指两颊上的胡子,由此可断定苏有络腮胡子,时人戏称“苏胡子”。
苏轼与妹苏小妹曾有一段趣闻:苏小妹才高八斗,美貌如花,但有个缺陷,额头比较大(大奔头),苏轼赋诗嘻之“脚踪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意即苏小妹人在卧室里,准备到客厅,结果人没进来额头先进来了。
苏小妹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赋诗还以颜色“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前”苏东坡去年流了一滴相思之泪,流呵流呵,经过漫长的旅程,到今年才流到腮边,言其脸长(马脸)。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言:“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文章有多种体式,有诗,有词,有赋,有文,很少有人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苏轼却样样俱佳。
2024年苏东坡传读后感例文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
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
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
”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
”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把这种豪放之风吹入了词中,大大扩宽了词的题材。
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人生之中难免会有些风风雨雨,当他遇到暗礁时,早已用阔达的胸襟将其粉碎,好一个旷古奇才。
2024年苏东坡传读后感例文(二)《苏东坡传》是一部以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主角的传记小说,作者是南京大学教授王艰。
该书全面生动地还原了苏东坡的一生和思想境界,从他年少时的热血青年到晚年的失意人生,再到最后的独坐钓台,书中呈现了一个苏东坡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但这不能阻碍他。
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
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
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
”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
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
苏东坡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
他处处为百姓着想。
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
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
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
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
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
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暑假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2)《苏东坡传》是一部以北宋散文大师苏东坡为主角的传记性作品。
作者艾青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塑造了一个深思熟虑、勇于创新的文化巨擘形象。
在读完《苏东坡传》之后,我深受其启发,对苏东坡的才华、个性和人生态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感。
谈谈苏东坡
“呼!”合上了《苏东坡传》那厚厚的书页,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吁!看完了这本书实在是太畅快了!”这本书叙述了一代文豪苏轼——苏大学士的生平,精彩的让人无法想象!还等什么?快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说到苏东坡这个人,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十分有胆识的人,还是一个坚定立场不动摇的人。
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有一些大臣幵不支持,认为对百姓没有好处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党派:新法和旧法。
苏东坡支持旧法而敢于同当时任宰相一位的变法者王安石成为敌人,还毫不畏惧的针锋相对。
这种胆识和毫不动摇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后人十分佩服。
虽然他在后来被朝野所迫害、远远地发配到边疆海南,但是他所支持的党派最后也因一张反应民生疾苦的画击溃了新法派,推翻了王安石的变法,不过这都是些后话了。
再说苏东坡,他与宰相为敌,自然受到朝中新法派的攻击与宠并王安石的皇上的贬嫡,在这种受尽排挤和攻击的情况下,苏东坡仍然十分乐观依旧能写出清新的诗词,他那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和对困难的无惧都值得我们的学习。
有一点你可能不知道,苏东坡不仅仅是一名诗歌与文学之中的大师,还是一名美食专家呢!“什么?”相信你一定会对自己的耳朵起了怀疑。
哈哈!我可没有在说谎,苏东坡
的确作菜很好,他还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美食。
比如我们杭州闻名天下的东坡肉。
在他写给他弟弟苏子由的信中提到了他发明的美味——烤羊脊:“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
不敢与在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
骨间亦有微肉,煮熟热酒漉,随意用洒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牙綮,如蟹螫逸味。
率三五日一铺。
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铇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
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有没有馋虫被勾起的感觉?苏东坡把这篇“戏语”写的惟妙惟肖,香味似乎从字里行间弥漫而出,让人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尝一尝这道菜。
从此可见苏东坡深厚的文学功底,做美食家的天赋和孩童般的想象力。
如果苏东坡穿越到现代而不写书的话那一定是个名满天下的厨师!
在这里我还要八卦一下,苏东坡和他的敌人,宰相王安石,还是好朋友呢!相传在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去相位归田生活时,有一次骑着小驴出游,却正好撞见了同样是出行的苏东坡。
这二人不打不相识,于是聊了起来。
最后两个人一起发出了感叹,虽然两个人所走的道路不同,但是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更加强盛啊!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的苏东坡,他那优美的文字,乐观的人生和忧国忧民的一颗心都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