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人才观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从苏轼的才学情志人生态度几个角度评价摘要:一、苏轼的才学1.文学成就2.书法造诣3.绘画才能二、苏轼的情志1.乐观的人生态度2.对国家的忠诚3.对百姓的关爱三、苏轼的为官之道1.敢于直言2.勤政爱民3.清廉自律四、苏轼的影响及启示1.文化影响2.为官为人的启示正文:【苏轼的才学】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被誉为“文坛泰斗”。
在书法方面,苏轼独创了“苏体”,形式刚劲有力,自成一家。
他在绘画方面也颇具才能,尤其擅长画竹,被称为“画竹大师”。
【苏轼的情志】苏轼的情志表现出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以诗词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他对国家忠诚,关心国家政治,敢于直谏,为民请命。
同时,苏轼关爱百姓,每到一处为官,都尽力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深得民心。
【苏轼的为官之道】苏轼在为官之道上,敢于直言,勇于担当。
他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揭露时弊,即使因此遭受排挤和打击,也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
他在地方为官时,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推行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政策,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苏轼为官清廉自律,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苏轼的影响及启示】苏轼的一生及其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成为了我国文学的瑰宝,为后人传颂。
他的为官为人之道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我们应该敢于直言,勇于担当,关心民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一.序论1.本文中心论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二.本论1.苏轼生平事迹。
2.苏轼人格魅力分析,根据其人生经历。
3.苏轼文学成就分析,从文,诗,词入手。
三.结论1.我心中的苏轼及我对苏轼的评价。
摘要:苏轼是我国宋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从思想上加以组合,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文化体,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一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个多才多艺,性格多面,刚直、真诚、忘我、爱民的文人。
他以其丰富、独特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与号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示范作用。
关键词:人格魅力文学成就率真诗词巅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国词学史上,有一位泰斗人物、风流人物是永远不会被大浪淘尽的,是不得不提的,不仅现在要提,将来永远也要提。
他就是中国词坛第一人: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不仅文学功底非凡,其画意也很高超,擅长画竹子,学习文同,也喜画枯木怪石。
他较早的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他是"苏、黄、米、蔡" 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的去学习古人。
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黃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黃、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家事:祖父苏序,字仲先。
略论苏轼的人格观“君子”是传统知识分子着力追求的道德纯粹、言行一致、无忧无惧、知耻敏行的人生道德境界。
苏轼以其对文化遗产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敏锐体认,得以对儒道两家思想精华的吸纳融汇,提出了富于时代特征和人生智慧的人格观:“君子如水,因物赋形”。
水,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断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千折百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一、儒道文化中“君子”的文化意蕴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三种品质是:“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
”[1]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
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不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因此好勇必须好学,因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孔子所说的不忧不虑不惧,实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修为,这种内心修为令他达到这样的境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
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儒家为传统的人格理想贡献了作为“君子”的刚强、勇锐、进取的精神特质。
苏轼的文学成就如何与其独特人格相关联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文学成就璀璨夺目,与他独特的人格特质紧密相连,相互交织,共同铸就了千古传颂的辉煌。
苏轼的人格中,豁达乐观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多次遭遇贬谪,仕途坎坷。
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这种豁达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写下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风雨,他毫不畏惧,反而悠然自得地在雨中漫步,展现出对人生挫折的超脱与释然。
这种豁达乐观的人格,让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鼓舞着无数读者在困境中坚定前行。
苏轼的人格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
尽管一生历经波折,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
他的政论文章,如《思治论》等,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思考,展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
而在诗词中,这种家国情怀也时有流露。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强烈地表达了他渴望为国家抵御外敌、建立功勋的决心。
这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社会价值。
苏轼的真性情也是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不做作,不矫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他坦诚相待,留下了许多真挚感人的诗词。
例如,他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他的真性情让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情感的力量,能够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
苏轼的好学与勤奋同样令人钦佩。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各个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
这种好学的精神使他在文学创作上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他的诗词文章,既有对前人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他善于用新的视角和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文学艺术的多才多艺之士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而他的多才多艺之士的身份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创作方面有卓越成就,还精通书画、鉴赏、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
他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广泛的学识影响着后世,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传世之作。
首先,苏轼在诗词方面显示了他的多才多艺之士的才华。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通常运用鲜活的描写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
他的名篇《赤壁赋》通过生动描写和巧妙运用比喻,再现了历史上的壮丽场景和英雄人物的气概。
苏轼的诗词作品广泛涉及山水田园、咏史抒怀、悼亡等多个主题,其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
他既能写山水的壮丽和旷远,也能抒发对世态炎凉和人生百态的思考。
其次,苏轼对散文创作也有独特见解,展现了他多才多艺之士的广泛才华。
他的散文语言简练优美,触动人心。
苏轼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见解,他善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中,他的《东坡乐府》是一部代表作,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他的经历和思考,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艺术才华也表现在书画领域。
他擅长书法,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的书法作品独具个性,娴熟运用笔墨,字迹流畅有力,既融汇古人之法,又具有自己的风格。
他曾自称“飞白居士”,反对刻意追求工整和刻板的字体,主张自由自在地展现个性与意境。
苏轼的书法风格简约大方,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视觉体验。
此外,苏轼还对音乐有深厚的造诣。
他对音律和乐理的研究深入浅出,通过对音乐的理论性思考,他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苏轼的诗词不仅在形式上符合音乐的节奏,也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综上所述,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多才多艺之士。
他的诗词作品博大精深,以鲜活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引领着后世文人。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前言“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
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
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
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
《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
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
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
”[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
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
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
”[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
”[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轼的人才观及其当代价值□ 桂昭明人才观是关于人才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包括对人才的本质、评价标准、成长过程和开发使用等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方面的基本观点。
人才观是人才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人才观在没有形成基本体系之前,只是散见于一些体现人才思想的名人名言、名句之中。
其中,中国古代名人的诗、赋、论、疏等文体中,经常出现一些闪烁着现代人才思想光芒的文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研读了谈祖应先生著《三苏醒世哲言》[1]中苏轼论及“人才”和类“人才”的许多文句。
同时,笔者也浏览了近110万字的《苏东坡全集》[2],在其2,500多首诗、352首词、17篇赋、994份信札(尺牍、启、书等)、53篇叙(序)和跋尾、40篇记、10篇传、44篇论、55篇策问、117篇赞、108篇铭、147篇奏议、839篇制赦、101篇志林(随笔),以及评文、书事、颂、疏、解、说、祝文、乐语等数百苏轼的人才观不仅反映出其独特的人才思想,也与新时代科学人才观有着相似之处。
苏轼的人才观可概括为十个方面:一是认为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二是坚持“德重于才”的观点,认为人才需具备高尚的品德节操;三是人才以用为本,绩效有时,任人宜久;四是吸纳人才要注重德能,评价人才要注重绩效;五是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六是人才的成功需经历艰难挫折,逆境锻炼成才;七是强调“机遇”对人才成功的重要性;八是要任用贤能,善于用人;九是集聚人才,分类使用;十是要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关键词]苏轼人才观 人才使用 人才评价 人才开发[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761(2019)06-0071-07[摘 要]篇文字中,检索到苏轼多处论及“人才”和类“人才”的词频。
其中, “人才”13处,类“人才”如“人杰”9处、“英杰”3处、“英才”3处、“英雄”20处、“豪杰”58处、“仁人”39处、“志士”7处,还有“天才”1处、“才杰”1处、“俊杰”1处、“君子”419处。
志大须量大其才方自用——读苏轼的《贾谊论》志大须量大其才方自用——读苏轼的《贾谊论》川雪人才问题,是古今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前人对此有着许多论述。
近读苏轼的《贾谊论》颇有启示。
文中一开始就提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成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最难的事,能自己凭借才能,很好地使用才能,才实在是难。
接着以贾谊为例说:“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强调贾谊不能“自用其才”的悲剧,引人深思。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2岁时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掌文献典籍,一年之内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
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的主张,如要求削弱诸侯和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主张更完善地建立以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以巩固封建统治。
这些主张适应汉初统一后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得到文帝的赏识。
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
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廷大臣的不满,他们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流言,动摇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辞别京城后来到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在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相比,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虽痛逝者,实为自悼。
后来汉文帝又召贾谊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
此时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但对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
后来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作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一年后,由于伤感过度,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对于贾谊的英年早逝,前人多有论及。
司马迁对他的被贬表示了深深的惋惜。
唐代李商隐也对他的政治主张不被文帝采纳而痛惜,他在诗中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苏轼人物品质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的人物品质也备受推崇。
首先,苏轼具有博学多才的品质。
他不仅精通诗词、文章,还擅长书法、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被誉为“文武全才”。
其次,苏轼具有宽容包容的品质。
他在任官期间善于倾听下属和百姓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才能和贡献,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再次,苏轼具有正义勇敢的品质。
他在面对不公正的事情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正义而斗争。
最后,苏轼具有豁达洒脱的品质。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苦难,但他总是能够从中走出来,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物品质包括博学多才、宽容包容、正义勇敢和豁达洒脱等方面。
这些品质不仅是他的个人魅力所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1 -。
苏轼的人格魅力北宋大文豪苏轼是可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级文化名人,像他这样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史学、文论、医药、饮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的人,环视华夏史海,都极为少见,而他的人品,更是被后人推崇备至。
林雨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苏东坡的独一无二,还在于他的平民气质。
一个经常被放逐的官员却有着最多的人缘,文人骚客、贤士大夫自不必多说,难得的是他与野老村夫、渔樵僧道,都能找到沟通的话题。
一千多年来,有那么多人热爱他,是因为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魅力。
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文化通过他这个载体历久弥新地在当代社会呈放光彩。
”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这种思想,塑造了苏轼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仕途顺利时,他身上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精神十分突出。
而被贬后,便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
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疗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
苏轼的人格魅力,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人们喜欢苏轼还有一个原因:他的遭遇令人同情。
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他在仕途上两起两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差点使他丢了性命。
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好,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
《金山题像》一诗,是苏轼赴常州时写下的,可说是他对自己一生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论说文里,几乎每篇都有“君子”字眼,一篇简短的论文中,甚至有多个“君子”词汇出现。
例如,他的《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总字数为846字,“君子”出现4次;《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仅仅697字,就出现“君子”一词7次;《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981字,“君子”一词出现了8次;《大臣论》有1442个字,出现“君子”的地方有13处。
学术界对苏轼的文学思想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其作品中的君子思想,进行文学、伦理、哲学和政治的关联综合研究,值得进一步加以挖掘和扩展。
“君子”一词的用法苏轼眼中的“君子”,继承儒家的传统见解,基本上是道德高尚的含义。
君子的称呼,是对道德高尚的赞誉。
例如,他的《顺济王庙新获石记》指出:“轼不敢私有,而留之庙中,与好古博雅君子共之,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但是,实际的运用也有多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君”是对人的尊称。
苏轼的《墨君堂记》里指出称呼中“公、君、尔、汝”,都有分别:“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
”“先君子”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说:“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后有君子”是对未来贤达的称呼。
苏轼的《陈公弼传》:“轼平生不为行状墓碑,而独为此文,后有君子得以考览焉。
”“隐君子”的说法,苏轼特指那些隐居的贤良之士,他们离群索居,行踪不定,是值得寻觅的资源。
他在《超然台记》指出:“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苏轼在《盖公堂记》里说:“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
”“古之君子”“后之君子”和“后世君子”,苏轼指出“古之君子”是恪守儒家伦理的典范,“后之君子”“后世君子”则偏离了儒家正统的君子之道,实质上是小人、伪君子。
苏轼的《伊尹论》指出:“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
天才亦全才文豪苏轼读后感读完苏轼的故事,我就一个感觉:这人简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超级巨星,而且是那种全方位无死角闪瞎眼的那种。
苏轼啊,首先他是个超级天才。
你看他写的诗词,那真的是信手拈来。
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就这么几句,西湖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在你眼前展开了。
他好像有一种魔力,能把看到的景色、感受到的情绪,一下子就变成了美妙的文字。
而且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有时候豪放得像个大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感觉自己能跟着他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乘风破浪;有时候又细腻得像个小姑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几句又把那种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不住跟着他一起伤感。
这才华,就像他脑袋里装了一个诗词制造机,而且还是最高档的那种。
再说说他的书法,那字写得也是一绝。
我虽然不太懂书法,但是看他的字就觉得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就好像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灵魂,在纸上欢快地跳动着。
他的字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笔画组合,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而且苏轼当官的时候,虽然仕途坎坷得像坐过山车一样,但他还是很有政治抱负的。
他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不管是治水还是搞地方建设,都有他的身影。
他就像一个万能的哆啦A梦,到哪儿都能发挥自己的本事。
不过呢,他的人生也是充满了戏剧性。
一会儿被皇帝赏识,一会儿又被流放。
但是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不管到哪儿都能活得很精彩。
在流放的时候,他还能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诞生了。
我就想啊,这就是真正的强者吧,不会被困境打败,反而能在困境中找到乐趣,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苏轼就像一个宝藏,你越了解他,就越会被他吸引。
他的才华、他的乐观、他的豁达,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历史的长河里,也照进了我们这些后人的心里。
读完他的故事,我就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去拥抱生活。
毕竟,生活就像一场大冒险,像苏轼这样玩得转才是真本事呢。
浅谈苏轼的人才观苏轼既是宋代的大文豪,又是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中坚人物,作为北宋灿若群星的学者群中出色的一位;苏轼人才观的真知灼见也给今人带来诸多的启发。
首先苏轼的君子观是有别于传统儒家的,苏轼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讲到君子的仕与不仕:“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并赞美张氏之先君为子孙计之深谋远虑:“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爇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冷成金先生在《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评价说:“这段话看似让人无所适从,实际上大有深意。
苏轼借此教人不必屈己干仕,也不必矫情避仕;仕则仕,不仕则不仕,完全顺乎自然。
不论仕与不仕,都必须保持个体的独立、自由。
他不像白居易那样‘常于荣显日,已约林泉期’,而是居朝市不念山林,居山林不念朝市,不论是‘穷’是‘达’他都能既行‘兼济’,又行‘独善’,一切都置于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
”中国仕人多以儒家孔盂为宗师,以儒家精进精神为寄托,深信“学而优则仕”以及《大学》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为圣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苏轼在这里所表达的人才观不同于一般儒家的坚持,也不同于白居易的即使在荣达时亦留一双观望山林的眼睛;苏轼的人才观是充分尊重人自身的,只有充分尊重人的自身的发展,人才可能真正保持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另一方面,苏轼非常注重君子的担当意识。
对“谦”卦的解释中苏轼说:“直者曲之矫也,谦者骄之反也。
皆非德之至也,故两直不相容,两谦不相使。
”在解释九三么时认为“九三以‘劳谦’,而上下皆谦以应之,内则‘鸣谦’,外则‘谦’。
其甚者则谦谦相追于无穷,相益不已。
则夫所谓‘裒多益寡(减有余补不足)、称物平施’者,将使谁为之?若夫六五则不然,以为谦乎,则所居者刚也:以为骄乎,则所处者中也:惟不可得而谓之谦,不可得而为之骄,故五‘谦’莫不为之使也。
苏轼:球型人材
开篇讲一篇新课文,并非都要"作者介绍",值得拿出来讲一讲的,一般都属于一流作家.
苏轼是天才,是"球型天才",这个概念是郭沫若评价歌德时创造的,他不同于单一发展的"线性人才",而是在其接触的任何领域,都有建树.苏轼是一位秉赋极高的人.
其文,有"韩潮苏海"之谓,二者并驾齐驱,"欧苏"与欧阳修相提并论.
其诗,共留下2700多首,有"苏黄"之美称,与黄庭坚并肩.
其词,有"苏辛"之说.
其画,学文与可,但青出于蓝,有"文苏"之称.
其书法,则更有"宋四大书家"的说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真不愧全才.通才.套用今天的时髦话,够得上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苏轼的文学成就如何与其独特的价值观相关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文学成就之璀璨,犹如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令人瞩目和敬仰。
而探寻他文学成就背后的根源,不难发现,与其独特的价值观紧密相连。
苏轼的价值观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屡次遭贬谪,历经诸多坎坷与磨难。
然而,面对困境,他从未一蹶不振,反而以一种坦然和从容的姿态去应对。
这种豁达乐观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雨中,他悠然前行,毫不畏惧,将人生的挫折视为寻常,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赋予了他的作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读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美妙,更能从中汲取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苏轼的价值观中还包含着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他始终心系百姓,无论身处何地为官,都致力于为民众谋福祉。
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词中时有流露。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不仅展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更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生活环境的关注。
他的政论文章中,也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呼吁改革和改善民生。
正是这种对民众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现实意义。
苏轼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是其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出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迷人景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通过庐山的景色,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与灵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
再者,苏轼秉持着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他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手法。
在诗词的题材、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苏轼是个极端无私而不记仇的人,他面对不平也会苦闷,但最终能全须全尾儿走出来,并旷达通透地去面对一切悲苦。
至于选择的方式是逃禅还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放下小我的悲喜,始终用生机勃勃的眼光去看世界。
他和王安石一直是政敌,被整得不可谓不惨,但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他代拟敕书,他却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对其高度评价:“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这种心胸其实已经不是大悲悯,而是大爱了,不说跟宋之问之流无良文人比,便比出名孤硬的陈师道冻死不穿赵家衣,也要可爱得多。
对苏轼成才之谜的理解
苏轼成才之谜是指苏轼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其成就和才华之高度令人瞩目的谜团。
他在文学创作上涉猎广泛,包括诗、词、散文等各个领域,作品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且质量极高。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行草著称,属于文人书法中的顶峰之作,他的画作也备受推崇。
苏轼成才之谜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勤学苦练:苏轼自幼就展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浓厚兴趣。
他从小勤奋学习,读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并在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涉猎。
他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进行了长时间的练习和修炼。
2. 精深文学造诣:苏轼的文学造诣非常精深。
他在诗词创作上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出精细的感受,他的散文作品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的文学视角。
他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3. 天赋与才华:苏轼的天赋和才华也是成为文学家的关键因素。
他天生具备的文学灵感和创造力使得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并吸引了众多后人的赞赏。
他的敏锐思维和优秀的表达能力让他在文学创作中能够轻松驾驭各种风格和题材。
4. 高尚的人格魅力:苏轼优雅开朗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也为他的成才做出了贡献。
他具有开放的思维和包容的胸怀,善于与人交流和思想碰撞。
他在官场中的政治手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总的来说,苏轼成才之谜涵盖了他勤学苦练、精深文学造诣、天赋与才华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苏轼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人才观
苏轼既是宋代的大文豪,又是以三苏为代表的蜀学中坚人物,作为北宋灿若群星的学者群中出色的一位;苏轼人才观的真知灼见也给今人带来诸多的启发。
首先苏轼的君子观是有别于传统儒家的,苏轼在《灵壁张氏园亭记》中讲到君子的仕与不仕:“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并赞美张氏之先君为子孙计之深谋远虑:“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爇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冷成金先生在《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评价说:“这段话看似让人无所适从,实际上大有深意。
苏轼借此教人不必屈己干仕,也不必矫情避仕;仕则仕,不仕则不仕,完全顺乎自然。
不论仕与不仕,都必须保持个体的独立、自由。
他不像白居易那样‘常于荣显日,已约林泉期’,而是居朝市不念山林,居山林不念朝市,不论是‘穷’是‘达’他都能既行‘兼济’,又行‘独善’,一切都置于自我发展的基础之上。
”中国仕人多以儒家孔盂为宗师,以儒家精进精神为寄托,深信“学而优则仕”以及《大学》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为圣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苏轼在这里所表达的人才观不同于一般儒家的坚持,也不同于白居易的即使在荣达时亦留一双观望山林的眼睛;苏轼的人才观是充分尊重人自身的,只有充分尊重人的自身的发展,人才可能真正保持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另一方面,苏轼非常注重君子的担当意识。
对“谦”卦的解释中苏轼说:“直者曲之矫也,谦者骄之反也。
皆非德之至也,故两直不相容,两谦不相使。
”在解释九三么时认为“九三以‘劳谦’,而上下皆谦以应之,内则‘鸣谦’,外则‘谦’。
其甚者则谦谦相追于无穷,相益不已。
则夫所谓‘裒多益寡(减有余补不足)、称物平施’者,将使谁为之?若夫六五则不然,以为谦乎,则所居者刚也:以为骄乎,则所处者中也:惟不可得而谓之谦,不可得而为之骄,故五‘谦’莫不为之使也。
求其所以能使此五谦者而无所有,故曰‘不富,以其邻’;至于侵伐而不为‘谦’,故曰‘利用侵伐’。
莫不为之用者,故曰‘无不利’。
”龙吟先生为此卦作评时说:“如果人们一味谦让,‘谦谦相追于无穷,相益不已’,那么就没有多寡之说,从而违反了‘物之不齐’的自然规律。
因此只要顺应自然,符合时宜,发自至诚,可以不管谦与不谦,必要时候兴兵侵伐也不为过分,这与儒者们所一味赞扬的‘谦谦君子’的形象有所不同。
”一味谦让与“物之不齐”的自然规律是相互悖谬的,而苏轼敢为天下先,敢于作出与通常儒者不同的见解,也是苏轼尊重人和自然的规律,从而对生命的尊重。
苏轼在人才观上还注重大节反对“过正”,反对“妄悖自然”的行为。
“无妄”卦自始至终都含有深刻的“顺其自然”的意思,“妄”便是“妄悖自然”之行为,这一点多为前人所忽视。
《东坡易传》在解这一卦时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反对“过正”,他认为在人才选拔上所谓“正”是在大节上正就行了,没必要强求小节,那些内在德行充实的人,往往会忽略外在的东西,不计较世人如何看待自己,所谓“古之
为过正之行者,皆内不足而外慕者也。
夫内足者,恃内而略外,不足者反之”。
从这一点出发,他更反对那种求全责备、苛求小节的做法,认为那是以所谓“至正”为“药”而“毒天下”;“无妄’之世而有疾焉,是大正之世而未免乎小不正也,天下之有小不正,是养其大正也,乌可药哉!以‘无妄’为药,是以至正而毒天下,天下其谁安之?”这里苏轼反对“至正”和苛求小节。
苏轼还在“明夷”卦的解释中申明其关于人才在朝与在野、救世与出世等不同境遇下的处世观念:“夫君子有责于斯世,力能救则救之,六二之‘用拯’是也;力能正则正之,九三之‘南狩’是也。
既不能救又不能正,则君子不敢辞其辱以私使其身,六五之‘箕子’是也。
君子居‘明夷’之世,有责必有以塞之,无责必有以全其身而不失其正。
”苏轼对人才是本着宽容宽厚的态度来对待的,如果这个人——君子在其位,“有责于斯世”有能力救世则要不吃劳苦的“救之”;如果有能力力挽狂澜,则要不惧危难的“正之”;这种责权分明的主张是建立在对个人品性、能力之上的,因而显得更加合情合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重视的,只有每个人各显其能才能让世界更加美好。
苏轼还谈到人才如果遇到昏聩的君主或者上司时应该怎样做,“近不明之君,而位非用事之地,虽以逊免可也。
是故‘入其左腹,获其心意’,而君子莫之咎者,以去其门庭之速也。
……身可辱也,而‘明不可息’者也。
”苏轼认为如果遇见“不明之君”则尽可能快速的离开以保全自己的德性不致丢失,这是他深谙其中道理,自觉保存或者捍卫自身德行的另一种人生操练。
王阳明的—句诗:“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同时是中国学者努力的方向,生活本身和思想本身是和合为一的,苏轼也不例外,他以自身经历恰如其分的践行了其自身的思想;其思想也必定因为自身的践行而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