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对世界的痛苦和欢乐,对人生的冷暖和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感情体系。
首先,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
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都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苏轼生活在一个封建统治下的社会,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统治的不公感到愤怒和失望。
他用毒辣的笔锋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吏们的贪婪,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其次,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爱。
苏轼深知人生短暂,对人性的复杂和无常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都有智慧和情感,但也容易受到欲望和烦恼的困扰。
他以“天下才子人情至”来反映人情世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探索。
此外,苏轼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矛盾和矛盾。
他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忧郁的一面。
苏轼的豪放不羁体现在他钟爱山水和美食,崇尚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在他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自由思想的追求。
然而,苏轼也往往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处于生活的困境和政治的迫害之中。
他对人生的消极和对世界的失望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最后,苏轼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以属于人自然观,注重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对画和诗的追求和创造,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他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综合理解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的思想感情既具有现实意识,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既有豪放不羁,又有深沉忧郁;既寄托于自然和艺术,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他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思想的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文人、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深受后世学者的赞赏和研究。
以下是对苏轼思想的总结:首先,苏轼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他主张纵观天地,不为权势、利益所累,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主张自由、独立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当追求真理,释放自己的天性,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
他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拘一格,在诗、词、文等各个领域都有创新和突破,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力量。
其次,苏轼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情味。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感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类痛苦、喜悦和情感的关怀。
他的作品以质朴、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再次,苏轼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坚信人类的理想社会是可能实现的,相信人类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他提倡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文字和行动来改变不公正的现实,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此外,苏轼推崇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
他追求自然的美和自由,崇尚自然的真、善、美。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情感和思想,诗、词、画作品多有自然的元素和风景。
他的作品注重个体审美享受,并通过审美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喜悦。
最后,苏轼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主张贤能治国,反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他在他的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中,表达了对民众利益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吁。
他主张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天赋平等的观念,对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有强烈的批判。
总之,苏轼思想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尊严,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的美好,同时还关注社会的公正和道义。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政治活动,展示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力量,对社会的不满和抱怨更多的是对理想社会的期待和希望。
浅论苏轼哲理诗词思想意蕴“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如此具有豪迈气魄的诗句,拥有的这样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
一代诗豪苏轼的一生饱尝宦海浮沉,朝廷任官时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他的一生,毫无夸大其说,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幕悲剧。
然而,尝尽生活与其的各种打击,长期处于逆境之中的苏轼渐趋表现出了一种豪迈、旷达的胸襟,以一个无比广阔的心境品读人世万物,拥有令人钦佩的处世哲学智慧。
这一点,反映在苏轼的创作中,则让我们看见了一批超凡脱俗的哲理上品诗。
本文通过对苏轼部分哲理诗的解读,提炼其哲理诗具有的三方面思想意蕴,即禅的思想、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辨的认识论等,以期对苏轼哲理诗进行合理解读,浅论其哲理诗具有的思想意蕴。
一、禅的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禅,思想兼容并包,宏博复杂。
在其贬谪黄州时期,他“归诚佛僧”,隔一两日便到安国寺焚香默坐,参加佛事;又倾心道家的养生术,曾到天庆观道院去养炼,其佛、道思想有了发展。
在惠州、儋州时期为解脱人生苦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已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宦海沉浮,漂泊无定,深品世态炎凉,苏轼对禅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禅的精神陶冶着苏轼,也滋润着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哲理诗。
如《独觉》: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再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
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苏轼诗歌的美学思想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想渊源。
首先,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人世的精神,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
其次,主张诗贵传神。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
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如写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反复强调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空静心态,来源于他对佛老之学的认识,在佛、道二教中,“空静”、“虚空”的要义都是达到“无我”之境而得万物之本,对艺术家来说,摒除杂念,保持空静的心态,正可以获得最人的思维空间以创造深情远韵的艺术境界。
再次,崇尚天工与清新。
“天工”,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
苏轼提出的天工清新的审美标准,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感情率真。
苏轼在很多诗文中,都以感情是否真实作为评诗的标准。
如《读孟郊诗二首》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苏轼特别推重陶潜,就因为陶诗情真:“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
”其二,意境清新。
苏轼在诗歌创作中,能凭借生花妙笔,描绘出清新脱俗的意境。
如《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其创作思想独特且影响深远。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力图追求自由、真实、独立的艺术表达,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个体生命的独立性,充分展示了他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自由与真实:苏轼主张文学不应受到束缚,应该敢于展示个体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达。
他反对机械式的文学创作,主张真情实感的表达,尤其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他通过切身的体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他不追求唯美的形式,而更关注文字的真实性和生命感。
2. 主张审美独立:苏轼认为审美是一种个人独立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
他鼓励作家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标准,不应过分依赖传统,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束缚,敢于创新,以自己的创作角度去审视世界。
3. 心境与思想高远:苏轼的创作思想注重心灵的修养和思想的深度。
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倡导与世无争,有一颗宽广的胸怀。
他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关注生活的真谛,追问人生的意义,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4.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苏轼认为文人有责任在社会上发出正义的声音,为民众争取权益,批判不公与不平。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批判的声音,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呼吁改革与进步。
他反对拘泥于封建礼教,主张文人要敢于直言,批评时弊,勇于担当社会的责任。
苏轼的创作思想深受后人的推崇和影响。
他主张追求自由与真实,不受制于传统观念;倡导审美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注重心境与思想的高远,以个体的视角探究人生的意义;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通过文学作品批判时弊,呼吁改革。
这些思想观点在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都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苏轼的创作思想总结是什么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其创作思想具有独特性和深远影响。
苏轼的创作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倡导真实情感和个性表达。
苏轼注重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和个性,他坚持以真实、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拘泥于形式主义和套路化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源于真实的生活和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活、情感真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
苏轼反对约束束缚和偏见的创作环境,主张以自由、坦荡的态度来面对文学创作。
他强调作家应该有自主的思想和独立的审美标准,不受世俗观念和权威的影响。
他宣扬个性的独立、创新的精神和风格,以独具一格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抗争和反抗的意识。
苏轼生活在一个动荡、权贵腐败的时代,他对社会不公、政治腐败有很强的抗争和反抗意识。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批判社会现象和揭示权力的丑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愤怒。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正义的力量和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四、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苏轼对艺术有很高的要求,他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卓越。
他在文学创作上注重技巧的运用和形式的琢磨,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在美学上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他注重对词藻和语言的精细雕琢,追求意境的深远和情感的升华,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总之,苏轼的创作思想具有对个性、真实情感的追求,追求自由、坦荡的创作态度,抗争和反抗的意识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完美的追求。
这些思想不仅在苏轼自己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启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思想墨痕澹处,卧观云岭——浅析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和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实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素喜蜀学,曾自述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可见其思想实则儒释道浑融,中庸至和。
故其行事著文,皆通脱而旷达,虽值党争剧烈,仕途坎坷,然其自由精神不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清幽疏旷而不失执著,正是一个大写的真人!而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具有着有别于一般文人骚客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和自然天成的文学思想,。
那么,下面便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微,以期略窥其妙旨。
一、道艺相合,辞以达意。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和“能”、“道”和“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和“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和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
在这一基础上,苏轼又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观点。
孔子曾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和“辞,而已矣”,这是着眼于宣传效果而要求文辞通达。
苏轼则在他的《答谢民师书》中对其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和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提出,辞的表达是意,作者做到“辞达”,首先是摆脱任何偏见的束缚,使作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表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万千世界变化无定的物象中,表现事物的本质。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
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
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
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苏东坡思想总结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的艺术家,被尊称为“文学鬼才”。
苏东坡的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来生活。
“天人合一”是他独特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其次,苏东坡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政治与人情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不应该脱离人的情感和生活,而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宽政平民,反对过度压榨百姓。
他在任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民生,使得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三,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良好的家风,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一个家庭和睦和谐、衣食无忧,才能够使国家安定有序,民众安居乐业。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子女也都非常的优秀。
最后,苏东坡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备受推崇,他的诗词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特别是他强调民生、人情的理念,对于现代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风采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示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方式。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苏轼的思想论文总结简短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并且对中国文化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思想不仅包含了文学艺术的观点,还涉及了社会政治、人生哲学等多个领域。
苏轼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个人情感。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灵,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
他主张“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精神,即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克服外部的困难和考验,同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自我修养。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苏轼还非常关注社会民生和政治改革。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思考。
他积极倡导节俭、廉洁和公正,主张政府要负责任地管理国家事务。
他在《兰亭集序》中写到:“非吾人所及也哉!都人士则为之,朝宰丞相则为之,近古之志者……吾人固穷达不能已之。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的正义。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提倡“诗以时言,赋以事文”。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他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但并不拘泥于古人的形式和主题,提出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观点,主张文学要有个性和创新的风格。
他在《答刘郎中书》中写道:“念与诸君辈为游,不畏羡公子之林薮”。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独立性和文学的自由创作。
此外,苏轼还关注人生哲学和道德伦理问题。
他在《东坡书屋记》中写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他认为,人生中能够有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己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来,知己是一种精神寄托,能够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和敬畏天地的观念,提出了“敬若无事”的做人态度。
总之,苏轼的思想包含了个人修养、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和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