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6.13 MB
- 文档页数:48
必修二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前预习案)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3年10月 10 日【考纲要求】1. 认识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2. 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 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知道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
【主干知识梳理】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用地、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⑴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形式⑵商业区:多位于、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⑶特点:无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不同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程度经济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距离远近(主要因素)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2、形成因素收入社会因素导致的分化种族或宗教历史因素:早期的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自学检测】(C级)1、在城市各种功能活动中,商业支付地租为①,工业支付地租为②,住宅支付地租为③,仅从与市中心距离角度考虑,则()A、商业区:③>①>②B、工业区:②>①=③C、住宅区:③>②>①D、无法确定2、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天大楼的原因是()①天安门广场是市中心,地价太高②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③天安门广场是商业中心④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证其安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读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A、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B、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C、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D、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4、在图中“角落部位”租金曲线为空白的原因最可能是()A、交通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租金B、地域狭窄,不适合作零售业用地C、交通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人流,对零售业无吸引力D、交通通达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堂导学案)一、重难点突破:【探究1】读我国东部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类型,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2.分析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等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目前,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
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二)、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图2.1)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
(三).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住宅区城市的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
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结合图2.2B商业区I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学习目标】①说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②简要分析说明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形成主要因素。
③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第一课时【基础导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何为集聚效应?2.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与特点3.住宅区有何特点?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在布局上有何不同4.商业区分布特点、位置?5.工业区布局有什么要求?【问题探究】CBD的主要特征?第二课时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什么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三种?2.写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主要因素是什么?3.结合图2.7完成读图思考题。
4.举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5.结合第24页活动内容,总结出城市各功能区应如何合理布局?并完成活动题。
【反馈练习一】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城市规划的需要B.功能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C.交通条件的发展D.人口的消费需要2.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主要原因是 ( )A.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B.方便工人的上、下班C.寻找交通方便的地区D.加强城市经济实力,拓宽城市地域范围3.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工业用地B.住宅用地C.行政用地D.商业用地4.下列关于城市功能分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区都需要占有或利用一定的城市土地,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B.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会兼有其他功能C.城市中各功能区之间均有明确的界线D.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均是城市常见的功能区5.城市各种功能区中,最基本的职能区是 ( )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读城市楼层高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回答6~8题。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主要讲的是城市与城市化,你都理解那些知识点点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功能区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低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两者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达稠密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工业区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