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有机体与环境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10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生态系统、物种适应性、群落结构与演替等方面。
以下是生态学复习资料:
1. 生态学基本概念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环境是指生物生活的空间环境和资源环境。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2.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能量流、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种类型。
3. 生物适应性
生物适应性是生物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包括生物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
适应性可以是形态的、生理的、生产的三种类型,同时,生物的遗传基因也对适应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4. 群落结构与演替
群落是一个由不同种类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群落结构和组成。
群落内部的生物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生态位,而群落的演替则是指群落内部生物逐渐向更复杂的组成形式变化的过程。
群落演替具有不可逆性和无限性两个特点。
5.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以上就是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学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环保的责任,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绪论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典型的巢寄生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由小到大,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种: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原地观测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生态学的发展态势:由野外转向室内,从定性到定量有机体与环境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是由生殖、遗传、行为和生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成,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份,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所需要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是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但在一定情况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而获得相应的生态效应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利比希定律只有在严格稳定状态下,即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学习目标: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理解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1、环境与生态因子。
了解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分类。
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掌握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了解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生物的适应性。
3、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掌握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掌握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4、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了解生物与水的关系、水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动植物与水的关系;掌握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侵蚀、破坏和土壤的生态意义,掌握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的分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限制因子、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2、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知识框架:1、物种、环境与生态因子2、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主导性、限制性、直接/间接性、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作用。
.光、温、水、土、气候、火等对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适应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有何表现?本章主要名词:(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 Bergman规律 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候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在本部分中应该整合的知识体系:1. 把生态因子间的“非等价性”与“主导因子”结合起来思考;2.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与“适应组合”结合起来思考;3.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限定性”与“限制因子”结合起来考虑;4. 各类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年、日)和空间(纬度、经度、海拔、林下、水中)上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各类生态因子在这种变化中具有什么的关联性?5. 水、温对生物具有怎样的塑造作用?为什说它们二者及其组合对生物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 根据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以及植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说明生物是怎样保持内稳态的(从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为什么说内稳态生物具有广适应性?7. 仔细分析本章各类图表,并能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得出有关的结论。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以下为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包括物种间相互作用、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以及它们在土地、水、空气等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下的生活和发展的整体。
3. 生态因子
气候、土壤、水、光照、微生物等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其中光照与温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环境因素。
4. 生态能量
生态能量是指生态系统内由光能转化而成的化学能、动植物的代谢能、以及除了化学能以外的其他能源。
5. 生态物质循环
生态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中各种物质元素的转化、传递和循环,实现了物种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包括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6.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种群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过程的稳定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环境质量的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7. 生态灾害
生态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
其中包括水污染、土地土壤的荒化和沙漠化、生物灭绝等。
以上就是本次环境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相关知识点,取得
好成绩。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稳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帮助大家复习和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以及它们与土壤、水体、大气等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它可以通过调整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维持自身的平衡。
这种调节和修复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定位。
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独特的生态位,通过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
生态位可以分为基本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
基本生态位是指物种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则是物种在与其他物种竞争的情况下所能占据的生态位。
物种的生态位决定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越大,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
生态位的重叠也会导致物种分化和进化,使得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存。
三、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在竞争中物种逐渐发展出不同的生态位,以避免资源的直接竞争。
这种分化可以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的资源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出现来实现。
生态位分化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分化生态位,物种可以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减少竞争压力,提高生存的机会。
生态位分化也可以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过程。
能量从太阳辐射到地球上,被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
在每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损失,这是由于热量的散失和生物代谢的能量消耗所致。
生态学复习资料0.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因子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环境⽣态学复习资料全第⼀章绪论1. ⽣态学。
(1)⽣态学定义:研究⽣物与周围环境(⽣物、⾮⽣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物个体、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态系统(Ecosystem)、⽣物圈(Biosphere)。
2.环境⽣态学定义:研究⼈为⼲扰下,⽣态系统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是⽣态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3.环境科学的研究容①⼈类与其⽣存环境的基本关系。
②污染物在⾃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过程及规律。
③环境污染的危害。
④环境污染的控制与防治。
⑤⾃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使⽤。
⑥环境质量的调查、评价和预测。
⑦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
⑧环境规划。
⑨环境管理。
第⼆章⽣物与环境1. 物种(种)的概念(1)概念:形态相似的个体之集合。
(2)在因素:⽣殖、遗传、⽣理、⽣态、⾏为。
2.⽣物协同进化(1)概念:⼀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于其他⽣物的选择压⼒,引起其他⽣物也发⽣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步变化。
(捕⾷者和猎物之间)3.环境科学和⽣态学中“环境”的概念。
(1)环境科学的“环境”:以⼈为主体,其他的⽣命物质和⾮⽣命物质都被视为环境要素。
(2)⽣态学的“环境”:以⽣物为主体,⽣物体以外的所有⾃然条件称为环境。
4.环境因⼦与⽣态因⼦的区别点(1)环境因⼦:指⼈之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环境因⼦=环境要素,如⽔、⼤⽓、⼟壤、声) (2)⽣态因⼦:对⽣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起作⽤的环境因⼦。
5.⽣态因⼦空间分布特征。
(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海拔)(3)经度地带性6.相关概念(1)⽣境:⽣物⽣活地段上的⽣态环境。
(2)⽣态幅:每种⽣物对⼀种⽣态因⼦都有耐受的最低点和最⾼点,其围即⽣态幅或⽣态价。
(3)光补偿点:光合作⽤强度和呼吸作⽤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不生存条件二生活条件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那么: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
原因:动物个体大那么一样质量所对应的体外表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
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局部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
〔三个定律的内涵记〕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11、趋异适应〔生态型〕: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趋异适应的结果是使同一类群的生物产生多样化,以占据和适应不同的空间,减少竞争,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学习目标:本部分要求掌握个体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多生态因子组成),理解主要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
1、环境与生态因子。
了解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分类。
2、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掌握限制因子的概念、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
了解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生物的适应性。
3、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掌握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掌握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4、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了解生物与水的关系、水的性质和作用,掌握动植物与水的关系;掌握生物与土壤的关系,了解土壤的形成、侵蚀、破坏和土壤的生态意义,掌握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环境、生态因子等概念以及生态因子的分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生物与气候、生物与光、生物与温度、生物与水、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1、限制因子、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耐受性法则、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2、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知识框架:1、物种、环境与生态因子2、生态因子的特点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方式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主导性、限制性、直接/间接性、阶段性、不可替代和相互补偿作用。
.光、温、水、土、气候、火等对生物有什么用?生物如何获得取这些资源?3、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正常条件下生物如何适应(时间、空间变化)?太多、太少将产生什么影响?生物如何适应?适应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有何表现?本章主要名词:(注意对应的英文术语)物种(种)种群环境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主导因子最小因子法则耐受性法则限制因子生态幅适合度指示生物驯化休眠滞育内稳态阳性植物叶面积指数光饱和点昼行性动物光周期现象短日照植物Bergman规律Allen规律三基点活动积温物候少浆液植物恒渗植物团粒结构在本部分中应该整合的知识体系:1. 把生态因子间的“非等价性”与“主导因子”结合起来思考;2.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与“适应组合”结合起来思考;3. 把生态因子作用的“限定性”与“限制因子”结合起来考虑;4. 各类生态因子在数量和质量上随着时间(年、日)和空间(纬度、经度、海拔、林下、水中)上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各类生态因子在这种变化中具有什么的关联性?5. 水、温对生物具有怎样的塑造作用?为什说它们二者及其组合对生物的分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6. 根据动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以及植物对水体环境的适应,说明生物是怎样保持内稳态的(从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为什么说内稳态生物具有广适应性?7. 仔细分析本章各类图表,并能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得出有关的结论。
8. 内稳态、(非)内稳态生物、恒(变)温动物、广(狭)温性动物、广适应性物种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2学时)1.1 生态因子1.1.1 环境(environments)1、概念: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该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注意:环境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而言的,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
环境科学中,一般以人类为主体,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
2、环境的类型:按尺度效应分: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指大范围、大尺度的环境。
如:地区环境:具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环境。
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
典型区域: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的全球环境。
宇宙环境:是大气层外的环境。
宇宙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组成。
人类本身和所创造的飞行器接触到的宇宙环境同人类生活所在的环境有极大的差异。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接近植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树荫下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洞穴内的小气候等。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气候条件。
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
特点:由大范围因素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大面积地形、距海洋距离等决定。
小气候(microclimate):小环境的气候条件。
指离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特点:变化大、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条件调节。
研究意义:1、大环境常常是在相当大的地理区域内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生物种类的组合特征或生物群系。
因此可以根据各种物理化学特性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并预知某种生物是否可以某一区域定居。
生物群落带(biome):是指具有相似群落的一个区域生态系统类型,它把具有相似非生物环境和相似生态结构的区域连成一个大区。
(注意:这种区分只具有最一般的共性,因为生物只受其邻接环境的影响。
)2、根据生物种类的一定组合特征(即生物群落)可以区分各个不同的气候区域,如热带、温带与寒带。
3、小环境的重要性实例:雪被小气候(见教材P7)、小气候与蜂鸟巢的关系小环境的存在能够为生物选择自身所需要的生活条件提供各种机会,在生态学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非生物因子进行研究。
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以人类为主体。
环境:以生物为主体。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存在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海拔生高100米,气温下降0.5-0.6℃)、经度地带性。
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为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创造的环境。
如:花园、绿化带、农田、城市。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1.1.2生态因子1、相关概念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
是从环境中分析出来的各种要素或条件单位。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描述自然环境的手段——气候图解2、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根据性质划分为: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
如地面的起伏,山脉的坡度和阴坡阳坡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②按照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③按照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密度制约因子: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
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如食物、天敌和流行病等各种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有调节种群数量,维持种群平衡的作用。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
因此,对种群密度不能直接起调节作用。
如温度、降水和天气变化等非生物因子。
④按照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来自前苏联学者Moнчадский(1953)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地磁、地心引力和太阳辐射常数等,这些稳定生态因子的作用主要是决定生物的分布。
变动因子:主要影响生物的数量。
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刮风、降水、捕食和寄生等。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⑴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⑵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的非等价。
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1~2个是起主要作用的主导因子。
⑶作用的阶段性: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某一生态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于生物生长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
⑷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例如光强减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锶大量存在时可减少钙不足对动物造成的有害影响。
⑸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如光、温、水、气。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如地形、地貌、坡向。
把握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的意义:便于既全面又高效地分析、研究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寻找最佳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1.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生态型同一物种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具有特殊的外貌特征、环境适应性和生产能力,明显不同于同一物种的其他类群,在生态学中将这种具有独特特征的种群叫做生态型。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案例:黑化现象按照环境异同,还可分为:趋同适应→→相同的生活型趋异适应(辐射适应)→→不同的生态型▲各种适应都有相应的遗传基础▲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特点——适应组合适应组合: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扩大或变动(不管是大的调整还是小的调整)都涉及到生物的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问题。
但是,对非生物环境条件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一种单一的机制,往往要涉及到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联的适应性。
即:很多生态因子之间也是彼此相互关联的,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作用。
因此,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也必定会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生活在最极端环境条件(如干旱沙漠)下的生物,适应组合现象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沙漠植物和沙漠动物的适应组合。
1.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1、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2、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响应与适应▲▲物种间的协同进化(coevolution):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相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响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