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设置厂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权的基本史实;初步理解明朝君权的强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讨论、微视频、图片解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加强君权的措施三、教学难点:废丞相、八股取士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书接上回,咱说道宋末纷争,蒙古北起大漠,一统天下,舆图广超前代;然元朝末年,奸佞当权,开河变钞,惹红巾万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在万千红巾队伍中出现了一位年轻的和尚,足智多谋,作战勇敢,逐渐成长为起义军的首领,他带领起义军南征北战,灭掉大元,建立了大明王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
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走近明朝,学习《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来解读朱元璋和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有你更精彩!(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明白本课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
(三)前置性作业——即时游两京:清明时节雨纷纷,晴日暖风游两京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内容P90-93,根据下面提纲预习新课。
1.从南京到北京——应天至顺天(1)1368年初,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就是。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太祖死后,继位,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下令实行。
北平的燕王,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
朱棣就是。
年,明成祖迁都,改北平为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明朝前期君权的强化(1)改革行政机构:地方废,设;中央废,撤,权分,六部直接对负责。
(2)司法上:设、,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比较: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相比,概括出明朝的特点在于加强君权削弱相权,从而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历史事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明朝科举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
但是,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也束缚了考生思想。
形成史识:通过启发,使学生从探索活动中和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说明,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经趋向衰落。
【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教学引入:通过观看影片,了解元朝末年的社会情况,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明朝的建立1.教师通过幻灯片提问,了解元朝后期的情况,让学生回答。
元朝后期统治情况如何?导致了怎样的后果?2.明朝的建立要点,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这里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朱元璋如何来加强自己权利的。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习目标1.识记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一、温故知新1、司马光编写的《》,是一部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叙述了从到的历史。
2、宋代词人中豪放派的代表是、,婉约派的代表是。
3、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描绘了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4、导入:以凤阳民歌开头导入。
二、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一)明朝的建立年以应天为都城,改称,称皇帝,建立明朝。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分管、和。
在中央,废除,撤销,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他们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机构。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
(三)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成祖于1421年迁都,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继续执行政策。
增设特务机构。
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四)小组竞赛:(就知识扫描相互提问,问题提得好和回答完整正确的加分)三、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小军、小红在学完《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小明: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非常有效……从此以后,大臣们忠于皇帝,臣民们安分守己,社会出现稳定局面。
小军:这些措施对明朝来讲,有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但锦衣卫、东厂不受法律制约,致使社会没有法制、民主可言,到后期,还导致了宦官专权,又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小红:八股取士虽然培养出了忠于皇帝的官吏,但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限制了读书人的眼界,他们不关心世界发展,不关心科技发展。
这是我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一个原因。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2)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的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3)从他们的讨论中,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了什么?(4)探究:讨论你如何看待今天的考试制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5)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这些措施对明朝的统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四、反馈训练(细心造就成功!)1.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A.努尔哈赤B.朱元璋C.皇太极D.李世民2.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是在()A.1365年B.1367年C.1368年D.1369年3.朱元璋不放心百官和京城百姓,为侦缉官民言行,特意设立了()A.军机处B.东厂C.西厂D.锦衣卫4.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对北方的控制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解决藩王问题5.位于北京西郊的明十三陵中,没有明太祖的陵墓,那么,你知道他的陵墓在哪个城市郊外?() A.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6.如果你是右图中一位榜上有名的考生,你不可能()A.熟读四书五经B.会写作规范的八股文C.在考试卷中发挥自己对朝政的见解D.成为听命于皇帝的官吏7.明成祖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是()A.锦衣卫B.西厂C.东厂D.军机处8.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第16、17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和对外关系复习案【复习目标】1、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能讲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2、通过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我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学习戚继光英勇善战、顽强抵抗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复习】一、明朝的建立:时间:______年。
建立者:______即是______。
都城:,改称,即今天的。
二、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①在地方,废,设;②在中央,废除,权分。
(2)设立特务机构。
(3)八股取士(题目来自,文体为)2、建文帝采取的措施:实行政策。
3、明成祖采取的措施:(1)1421年迁都(目的: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实行削藩政策。
(3)曾设特务机构。
三、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继位的________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强大,下令实行削藩。
燕王_______打出“________”的旗号,起兵反对,史称“_____________”。
最终,以________的胜利告终。
______称帝,他就是_________。
四、郑和下西洋人物:在位皇帝:时间:次数:目的:出发地:到达: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意义:①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
②加强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五、戚继光抗倭:原因:元末明初,日本的、和勾结中国的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时间:明朝中期经过:戚继光组建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抗倭军队称作“”,先后荡平、和)的倭寇,结果: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被誉为。
六、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年,以租借的名义,骗取在广东的居住权。
年12月20日,我国收回澳门主权。
【展示交流】【问题探究,拓展提升】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2、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课堂小结】【课堂检测】1、明朝时,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A、皇帝B、内阁C、六部D、三司2、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A、摆脱南方大地主的控制B、喜欢北京城C、加强对北方的控制D、寻找建文帝3、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说明()A、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封建制度有很大的优越性4、“靖难之役”的性质是()A、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B、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C、农民反封建斗争D、两个名族之间的夺权斗争5、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A.进行海外贸易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探险D.寻找建文帝6、倭寇指的是()A.日本B.朝鲜C.越南D.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谁少时的壮志?(A.郑和B.戚继光C.俞大猷D、郑成功8、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霞飘渺之间。
历史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一、尝试导入引定目标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尝试预检引导发现(一)、明朝的建立.元朝灭亡:年秋,明军攻占,元朝灭亡。
(二)、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政治措施和思想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明太祖)作用:全国_________,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明朝君权的加强突出表现是废除丞相)2.设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①职责:对臣民___________。
②锦衣卫的地位:由_____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东厂有统领。
(_____________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也是明朝加强君权最具特色的措施。
)3.实行削藩政策(建文帝、明成祖)(1)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命题:科举考试只在______ ___范围内命题。
(3)答题:①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___________②答卷的文体必须使用“_______”。
(3)影响(危害):①许多读书人为了中式,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大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在思想上加强君权的四项措施: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唐宋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选拔人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功能)三、尝试探究引导解惑1.阅读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1)这是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加强君权或加强中央集权)2.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明朝的建立,重点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朝加强君权的目的,并认清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概念上理解何为“八股文”并正确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理解今天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古代有着本质的区别,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1.明朝建立:________年初,以应天为都,改成_______,称皇帝。
2.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政治上:①在地方,废除_______ ,设直属中央的_______ ,分管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
在中央,废除_______ ,撤销_______ ,权分_______ 。
②设立特务机构:_______ ;思想上:实行_______。
3.靖难之役:燕王打出“_______”的旗号,反对建文帝,并最终称帝,他就是_______。
4.4.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明成祖将北平改为_______,于_______年迁都此处;②实行_______ 政策;③增设特务机构_______。
5._______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合作探究: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A.朱元璋B.朱棣C.建文帝D.崇祯帝5.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A.废行省,设三司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C.废丞相,设六部D.设立殿阁大学士7、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元朝D.南宋8、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A.唐诗B.宋词C.四大名著D.四书五经9、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类似于()A、刘秀B、杨广C、李世民D、赵匡胤二、材料分析题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______年,_________建立明朝,定都________,改称___________。
后于__________年迁都到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又于_______年,被明末农民起义推翻。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在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立特务机构:明太祖时设立了________________,明成祖时设立了_______________。
4)八股取士:为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___________范围命题,答卷的文体称为“_________”。
明成祖措施:5)建文帝、明成祖实行__________政策6)迁都北京: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成祖改_____ 为______,于_____年迁都北京3、明朝建文帝时燕王______,起兵反对建文帝,发动了“____________”。
燕王胜利后,称帝,他就是______。
4、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设置。
6、简述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明朝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P90--93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1、郑和下西洋: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②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皇帝___________④目的_________________⑤出发地________________⑥到达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比欧洲早_________个多世纪⑨郑和远航的船队所带的物品以_______和_______最受当地人喜。
⑩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戚继光抗倭:①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______”②“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中的“我”是_______,他率_______军在______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_。
列举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一、加强皇帝的权威•朝会定制:明朝规定皇帝每年定期与百官举行朝会,这是皇帝展示自己权威的重要场合。
通过这种方式,皇帝能够直接接触到百官,并对其进行命令和指示,强化了皇帝的权威地位。
•尊奉神灵:明朝君主以自己为天子,代表天地,因此要尊奉神灵。
每年举行祭天、祭地等宗教仪式,以彰显君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的服装仪仗:明朝皇帝的服装仪仗非常讲究,通过豪华的服饰和精致的仪仗来展示皇帝的尊贵地位,让百姓对皇帝怀有崇敬之情。
二、设立机构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明朝通过设立中央机构,如内阁、都察院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命,对地方的政务进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
•官僚系统:明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由考试选拔,确保了官员的能力和忠诚度。
朝廷通过选拔官员,使得君主能够更好地控制各地政务,维护自己的权威。
•总督制度:明朝实行了总督制度,将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总督司,由总督负责统辖地方行政、军事等事务。
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皇帝对总督的控制。
三、加强监察与惩罚手段•内监系统:明朝设立了内监机构,对皇宫内的宫女、太监等进行监察,确保皇帝的安全和权威。
内监系统更是对皇族和高级官员进行监察的重要手段,以防止有人对皇帝进行谋逆或背叛。
•锦衣卫:明朝设立了锦衣卫,是专门负责维护朝廷的安全和秩序的特殊机构。
锦衣卫负责监视和打击内外敌对势力,对有可能破坏皇帝权威的人进行打击和处罚。
•重文轻武政策:明朝更加注重文治,弱化武装力量对皇帝的挑战。
通过控制武将的权力,减弱武装集团的势力,使君主专制得以得以巩固。
以上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一些措施。
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不同方面的,旨在加强皇帝的统治地位,巩固君主专制的统治体系。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明朝在政治、社会等各个层面广泛应用了君主专制的原则和手段。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科目:初一历史课型:新授班级: 6—10 姓名:张晓颖一.明确目标学习目标:1.识记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2.通过概括加强君权的措施,培养综合概括能力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二、自预主习,自我提高1、明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建立明朝。
他就是__________。
★2.君权的强化措施政治上(明太祖)(1)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央,废______,由_______分理朝政,即------、-------、--------、--------、--------、--------。
又设立--------,为自己的侍从顾问。
(3)为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设--------,对臣民进行监视。
这是一个-------机构。
司法上:(1)明成祖:又设另一个特务机构--------;(2)明宪宗:增设-------,由宦官统管;思想上:八股取士(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___________”)●问题归纳:概括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三、共同学习,合作提高(1)合作探究一阅读下列史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什么?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③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④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官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合作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科目:初一历史课型:新授班级: 6—10 姓名:张晓颖
一.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1.识记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2.通过概括加强君权的措施,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二、自预主习,自我提高
1、明朝的建立:______年,______以应天为都城,后改为_______,建立明朝。
他就
是__________。
★2.君权的强化措施
政治上(明太祖)
(1)在地方,废除________,设立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央,废______,由_______分理朝政,即------、-------、--------、--------、--------、--------。
又设立--------,为自己的侍从顾问。
(3)为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设--------,对臣民进行监视。
这是一个-------机构。
司法上:(1)明成祖:又设另一个特务机构--------;
(2)明宪宗:增设-------,由宦官统管;
思想上:八股取士(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______________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观点,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
部分,称为“___________”)
●问题归纳:概括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三、共同学习,合作提高
(1)合作探究一
阅读下列史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①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
③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④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官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合作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唐朝
对这一制度是善的?
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四、巩固反馈
1、下列对明太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因此明朝是农民政权
B、废丞相,设六部
C、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D、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
2、明朝时,直接指挥锦衣卫的是()
A、皇帝
B、内阁
C、六部
D、三司
3、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
A、摆脱南方大地主的控制
B、喜欢北京城
C、加强北京的防御力量
D、寻找建文帝
4、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说明()
A、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封建制度有很大的优越性
5、“靖难之役”的性质是()
A、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B、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斗争
C、农民反封建斗争
D、两个名族之间的夺权斗争
6、明代的科举考试与唐代的科举制最大的差异是()
A、考试的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7.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整的历史。
我国设立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和唐朝
B.西汉和唐朝
C.秦朝和明朝
D.西汉和明朝
8.明朝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的主要做法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9.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五、课堂小结
(1)请你用知识树或知识网络形式写出本课的知识框架
(2)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