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篇一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典型模式分析一、引言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模式逐渐转向了更加灵活和多样的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更新了传统教学理念,而且极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本文从认知负荷视角出发,探讨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及其典型模式,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认知负荷理论概述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学习任务超过其认知负荷时,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翻转课堂与认知负荷的关系翻转课堂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巩固等环节,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的有机结合。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分散学生的认知负荷,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初步掌握知识,课堂上通过互动讨论深化理解,课后巩固练习则强化记忆。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认知负荷得到了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
四、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一)视频导学模式视频导学模式是翻转课堂的常见模式之一。
教师提前制作好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进行预习。
课堂上,教师针对视频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
(二)互动讨论模式互动讨论模式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通过互动讨论,学生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度,降低认知负荷。
(三)项目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学生需在课下自主完成项目的相关研究、设计和制作等工作。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降低学生在知识应用方面的认知负荷。
论“翻转课堂”有利于学习效能提升的理论支撑
翻转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将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堂外的学习进行整合,提高学习效能。
下面将从认知负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社交建构主义理论三个方面来论述翻转课堂对学习效能提升的理论支撑。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是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转课堂通过将基础知识和理解任务放在课堂外完成,而将应用和创新任务放在课堂内进行深入探讨和训练。
这样做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内的认知负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专注于问题解决和思考。
学生在课堂内还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习效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智能领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潜力。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一种或几种智能的开发,忽视了其他学生的潜能。
而翻转课堂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资源,充分发掘并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动机和参与度。
翻转课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能。
社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共同构建知识和理解。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内的主动参与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和项目实践等活动,学生可以共同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分享观点,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翻转课堂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合作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共同构建知识。
翻转课堂对学习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课上授课、课后做作业”的教学形式的革新。
翻转课堂教学通过翻转师生课堂的角色定位,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接受和消化教师传递的信息,而是开始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从认知负荷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对其典型模式进行分析。
二、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翻转课堂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学习任务超过其处理能力时,会引发认知负荷的增加。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并避免认知负荷过高,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问题。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和帮助者。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理解知识的部分基础内容。
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度的讨论和探究,主动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建构。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认知负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新知识。
三、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1. 视频讲座型模式视频讲座型模式是翻转课堂的基础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提前录制或制作好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进行预习。
课堂上,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解决学生的疑惑和问题。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同时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2. 互动讨论型模式互动讨论型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和看法。
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和反馈。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项目驱动型模式项目驱动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项目任务,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实践。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翻转课堂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
它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学习,课堂上进行知识内化和应用,从而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了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认知负荷的视角出发,探究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与实施方式,并分析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
二、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会引发认知资源的竞争和分配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认知负荷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当学习过程中的信息量过大,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承受能力时,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翻转课堂的认知负荷视角分析翻转课堂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课件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进行知识内化和应用。
这种教学模式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首先,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进度进行学习,避免了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节奏的困扰。
其次,课堂上的时间主要用于知识内化和应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翻转课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降低了认知负荷。
四、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1. 视频导学模式:该模式下,教师提前录制或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上则进行小组讨论、答疑解惑等活动。
这种模式适合于知识点的系统性学习和巩固。
2. 任务驱动模式:该模式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任务或项目,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相关准备工作。
课堂上则进行项目展示、讨论和评价等活动。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线上线下结合模式:该模式下,学生既可以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也可以在线下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其背后的算法涉及大量的矩阵计算和数据处理。
翻转课堂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将课堂上的讲解转移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决和讨论。
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探讨了翻转课堂如何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
认知负荷理论是指人的认知系统在处理信息时需要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如果认知负荷过高,就可能导致信息处理和学习效果的下降。
在深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和算法,同时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
这些都会给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带来较高的认知负荷。
翻转课堂可以通过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来促进深度学习。
首先,翻转课堂将基础的知识点和概念讲解从课堂上转移到课外,让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下学习和消化。
这样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减轻他们的认知负荷。
其次,翻转课堂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让学习者有机会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深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和算法。
同时,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还可以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提高学习的质量。
除了减轻认知负荷外,翻转课堂还可以通过提供反馈机制来促进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中,学习者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实践,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优化算法的性能。
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反馈机制,让学习者可以在课堂上将所学算法和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并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理论预测来检验算法的正确性和优化效果。
这种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点和算法,促进深度学习的效果。
总之,翻转课堂可以通过减轻认知负荷、提供实践机会并提供反馈机制来促进深度学习的效果。
未来的研究可以注重探索如何设计更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并通过实验研究来评估翻转课堂对深度学习的促进效果。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加以考虑。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认知负荷,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认知负荷都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因此,要让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获取更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的认知负荷。
具体来说,首先需要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深度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自主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在线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使课程更加生动、直观、易于理解,从而减少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的认知负荷。
此外,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需要进行较多的自主学习和任务实践,需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供认知支持。
这些反馈机制可以通过日常作业、在线讨论和问答等多种方式实现,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和困惑。
总之,通过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认知资源,更快、更好地掌握深度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乐会进蔡亮文摘要促进深度学习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学术界认为是促进深度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结合分布式认知理论、图式理论,分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能促进深度学习。
研究表明:深度学习的目标定位、学习任务的结构化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促进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则协助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降低深度学习伴随的认知负荷,或者将认知负荷分布到各环节学习活动、媒体和主体间,从而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翻转课堂认知负荷分布式认知促进深度学习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翻转课堂,被学术界认为是促进深度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关研究表明:翻转课堂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1][2];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翻转课堂为什么能促进深度学习?翻转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机制及路径目前还没有深入研究。
本文试图从认知负荷的理论视角分析翻转课堂何以能促进深度学习。
一、认知负荷视角下的深度学习1976年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gor通过分析比较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提出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概念。
按照广为接受的说法,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的学习。
结合我国学者黎加厚引入的深度学习概念,我们将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主动获取信息、与已有知识进行加工重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在长期内进行迁移运用以及问题解决的学习状态[3]。
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科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开创并实践了翻转课堂,形成学习内化在课堂、传授知识在课外的新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本质在于在课前初步完成浅层学习目标,充分发挥面对面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实现知识的内化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深度学习[4]。
深度学习往往意味着高认知负荷。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摘要】本研究针对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探讨,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翻转课堂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在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关知识,探讨了翻转课堂如何促进深度学习以及认知负荷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总结了研究结果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深度学习、认知负荷理论、教学模式、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翻转课堂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
翻转课堂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知识,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多地参与思考和讨论,从而促进了他们的深度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也被引入到研究中,用以解释翻转课堂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荷,进而影响其深度学习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转课堂对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促进深度学习,以认知负荷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负荷情况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研究翻转课堂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机制,旨在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通过对认知负荷理论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为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 正文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和练习环节转移到课堂外,而将课堂时间用于师生互动、讨论和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师生面对面传授知识的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
翻转课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负荷影响的研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探讨。
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将课堂的教学内容移至家庭或自由时间进行完成,以达到课堂内深度思考的目的。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转课堂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和应用翻转课堂是指在课堂内,将传统的讲授知识的老师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而在家庭或自由时间内,学生则自学预备知识并进行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更高,从而实现了更深入的学习经验。
在化学实验方面,翻转课堂可以运用于化学实验预备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前所进行知识测试、对实验过程的讲解等环节,从而将学生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上,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和主动性。
二、化学实验翻转课堂对学生认知负荷的影响化学实验翻转课堂在学生认知负荷中的应用,可以具有以下优点:(1)实现灵活的时间安排。
通过将实验过程向家庭或自由时间转移,学生可以更灵活地安排时间,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进度完成预备知识的学习和实验。
(2)学生自主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对实验预备知识的独立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消化所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从而在实验中做到无需多次重复品尝当前的试错。
(3)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翻转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可以在家里进行实验预备知识的学习。
这样可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多的实验知识,并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4)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在实验前通过自学独立思考,提高环节链条关系的理解,增强操作方法的记忆力,也提高了实验技能的熟练度。
(5)助力后期的学习。
通过为实验前提供预备知识,学生们在实验中可以理解更多的实验现象,并从中提取信息。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构建研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康广沁 叶 云微观经济学是我国普通高校经管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及主干课程之一,学好该门课程有利于学生为今后在专业其他学科方面夯实基础。
鉴于该课程起源于西方国家,故此大部分国内教材主要依据国外一些经典教科书编著而成,因此该课程适合采用双语授课教学。
然而,与预期不同的是,目前很多高校在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上效果不够显著,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双语学习的意愿普遍较低,同时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
笔者从认知负荷理论层面进行探究,分析如何借助新颖的翻转课堂模式来提高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质效果,希望能够助力该课程实现教学的有效改革。
关于翻转课堂教育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翻转课堂的发展。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形式在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其主要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教学信息的远程传输,帮助学生实现在课堂以外、随时随地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翻转课堂从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的“先教再学”模式,将课堂的主体归还给了学生本身,让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相关知识的预习,减少课堂的讲授教学、提高课堂的答疑互动概率,从而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实现颠倒,以此形成问题导向性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认知负荷最早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具体指的是人在学习记忆中所存在及使用的脑力劳动量,人的大脑都有一定限度的认知负荷能力,当信息量适度时,则有利于人们在学习方面增强认知效力;而如果认知负荷量超载,大脑将无法对记忆进行有效的存储、加工以及提取,这样则会使人们在学习和记忆上增加难度。
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分析我们可知,认知负荷以人的认知系统架构为基础来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关键,教学施行是否有效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合适的认知度,把握好这个认知度将有利于准确预估和评价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同时有利于评判以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视频应用的价值性。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我们需要了解认知负荷理论是什么?认知负荷理论是由John Swell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被称为认知负荷。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种:内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耦合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在进行新任务时所需要处理的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是指学习环境或任务的复杂度对学习者的影响,耦合认知负荷则是内在认知负荷和外部认知负荷的结合。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而过高的认知负荷可能会导致学习者的注意力分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对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可以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翻转课堂可以减轻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同时接收新知识和理解新知识,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提前通过视频、阅读等方式自学课程内容,减轻了在课堂上的内在认知负荷。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加专注地进行问题解答和讨论,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
通过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来更好地促进翻转课堂对学生深度学习的作用。
教师应该设计合适的自学资源,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来让学生自学课程内容,避免过高的内在认知负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的外部认知负荷。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负荷,促进深度学习的产生。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翻转课堂即是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转移到学生在课堂外自学,而将原本在课堂外完成的作业转移到课堂上进行辅导。
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学习效果更佳。
而在课堂上,学生有机会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益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内容。
但是,翻转课堂的实行仍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对于深度学习而言,由于需要较高的认知负荷进行理解和学习、翻转课堂反而可能增大了学生的认知负荷负担,情况更加突出。
而认知负荷理论的探讨,对于解决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人类的大脑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存在着一定量的认知负荷。
该理论将认知负荷分为三种:内部负担、外部负荷和语言负荷。
内部负担即是指大脑在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转换时消耗的精力;外部负荷即是指任务本身所要求人类完成的认知负荷;而语言负荷则是一些不重要的语言信息所造成的负荷。
在深度学习的教学中,认知负荷理论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当合理设计学习任务,减少内部与外部负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具体实践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呈现上应做到完整、简洁、清晰。
这样有助于学生减低内部负荷的消耗,在理解和学习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统合和归纳。
其次,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简化教学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掌握和消化。
例如,通过图像、动画、声音等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的教育,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的掌握。
最后,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负荷状态,避免任务设计过于复杂,导致学生的负激荷过载。
总之,认知负荷理论是深度学习教学翻转教育的基础,通过认真探讨与运用,在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实践中加以运用,必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推动深度学习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引言翻转课堂对深度学习的促进翻转课堂模式通过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重新调配,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概念和知识,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改变,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转变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引导者。
这种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在处理信息时会受到认知负荷的影响,包括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交互认知负荷等。
翻转课堂模式利用了学生外部认知负荷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知识获取,然后在课堂内进行实践和应用,能够更好地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更加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活动,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研究也表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其学习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促进。
一些实证研究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激发学生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
翻转课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虽然翻转课堂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学习技能,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在课堂外学习不深入,导致课堂内的实践无法进行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外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和复习工作。
翻转课堂模式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认知负荷。
学生在课堂外需要自主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概念,而在课堂内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实践和应用性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规划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
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能力和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之前自主学习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而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深度
学习的研究,可以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认知负荷理论是根据人们的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特点和规律而提出的。
根据
这一理论,认知负荷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构建负荷。
内在负荷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脑海中的工作负荷。
在传统课堂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的知识,而学生则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和理解这些知识,从而导致较高的内在负荷。
而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有
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用以理解和消化知识,从而降低内在负荷。
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深度学习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特点,学生
在课堂上的认知负荷会相对较低,有利于深入思考和探索。
翻转课堂模式还可以增加学生
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有利于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的实
现。
翻转课堂模式在促进深度学习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战。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
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的内容。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准备课堂任务和
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研究: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方式也在发生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在课后做作业或者复习。
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passivity,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翻转课堂是一种倒转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课堂之外预习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与实践。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翻转课堂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具体来说,我们将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翻转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其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揭示翻转课堂和认知负荷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
通过对翻转课堂中认知负荷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借助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探讨翻转课堂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点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概念是将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颠倒过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和笔记。
而翻转课堂则是让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预习材料(如视频、文章等)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际运用和探讨。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讨论和思考。
重磅: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微课设计与翻转教学认知负荷理论对于微课设计、翻转教学,是一项重要及核心的指导理论,值得我们多加学习、理解与应用。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考虑学习者在学习任务过程中所承受的认知负荷,要保证“学习者承受的认知负荷总量不超过其个体所能承受的认知负荷总量”是认知负荷理论的主导思想。
那么,认知负荷具体有哪些呢?是否存在“可降低认知负荷”、和“可增加认知负荷”的因素呢?详细内容请阅读原文。
文中还有翻转课堂模式等,也值得学习、借鉴。
【精华摘录】•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个体先验知识决定的。
由于学习材料具有的元素数量、种类、复杂性是确定的,所以,学习材料本身需要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
教学设计者对它产生直接的影响。
o【例如,你要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必须澄清“长”、“宽”、“乘法”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
并且,根据学习者对前置概念的掌握不同,对于不同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也不同。
】o虽然,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由学习者内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可以降低的。
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图式,那么,学习者就会产生相对较少的内在认知负荷。
o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形成了知识的“图式结构”(见第3点):▪如果材料包含较多的元素或元素间关系复杂,在新手的工作记忆中将每个元素作为一个组块,并且还要建立每个元素间的联系,所以会占用工作记忆容量,增加内在认知负荷。
▪专家头脑中已经具有相关的图式,即使材料包含的元素多或元素间关系复杂,专家会将这些元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这样在工作记忆中所要加工的元素就会减少,大大降低工作记忆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如果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建构图式及图式间的连接没有直接的效果,或者产生干扰时,就会产生额外的负荷。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引言翻转课堂是一种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概念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和作业环节颠倒过来。
在传统课堂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预习课程内容和参加小组讨论来准备知识,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以及完成任务。
本文将从认知负荷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负荷的影响。
一、翻转课堂的认知负荷理论基础1.1 认知负荷理论概述认知负荷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施魏贝尔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人类的工作记忆有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调节认知负荷,以提高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分为三个层次: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固有负荷。
内在负荷是指学习任务本身的难度,外在负荷是指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固有负荷是指个体的认知能力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1.2 翻转课堂对认知负荷的影响翻转课堂通过将课堂学习和作业环节颠倒过来,提供了一种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需要主动选择学习内容,从而降低内在负荷。
此外,学生在预习环节通过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准备新知识,这样可以提前消耗一部分外在负荷,从而在课堂上更关注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提高学习效果。
二、基于认知负荷的翻转课堂模式分析2.1 精简模式精简模式是最早出现的翻转课堂模式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预习课程内容来准备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
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学生的内在负荷和外在负荷,提高课堂效率。
2.2 互动模式互动模式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发展,其特点是在预习环节增加了学生之间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学生通过在线讨论平台或线下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问题,从而在预习阶段提前消化并减轻一部分外在负荷。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和解答,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引言现代教育领域常常出现“翻转课堂”这个词汇,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本文将从认知负荷视角出发,探究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并分析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
一、认知负荷理论1.1 认知负荷的概念认知负荷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所需的认知资源的总量。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瓦莫尔(John Sweller)的研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认知负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内在负荷、外在负荷和混杂负荷。
1.2 短期工作记忆的认知负荷短期工作记忆是人们处理信息的中枢,其容量有限。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信息量超过了短期工作记忆的容量,就会导致认知负荷过高,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设计应避免过多的信息负荷,以免超过学生的短期工作记忆容量。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2.1 翻转课堂的概念翻转课堂是指将课堂讲授与课后学习的时间和场景互相转换,即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内容放到课后学习,而将课堂时间利用于学生互动和问题解答。
2.2 翻转课堂的认知负荷优势通过翻转课堂可以减轻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需要同时处理讲授内容和思考问题,负荷过大容易导致学习困难。
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知识,减轻了课堂学习中的认知负荷。
2.3 翻转课堂的实践模式翻转课堂有多种实践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有讲授-讨论模式、视频学习-小组讨论模式和自主学习-实践模式。
三、讲授-讨论模式3.1 模式介绍讲授-讨论模式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基本模式。
在此模式下,教师在课堂前将知识点通过视频或讲义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在课后通过学习材料来准备课堂讨论。
3.2 认知负荷分析在讲授-讨论模式中,学生可以在课后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有利于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和能力进行学习,从而减轻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内与课外的学习活动颠倒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颠倒了学习内容传递与内化的顺序。
自翻转课堂产生以来。
很多学校或教育机构采用此模式。
并取得了较优的成效。
与此同时,可汗学院的出现也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催化剂。
目前,国内众多学校都在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期望翻转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通过分析多位学者提出的不同翻转课堂模式,以期能为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翻转课堂;起源;认知负荷;模式;案例自2011年以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以及TED(Technologic Entertainment Design)视频风靡世界。
《2012年地平线报告》又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六种有重大潜在应用的新兴技术。
不难发现,技术与课程逐渐向着深度融合的趋势发展。
其中,翻转课堂成为各个学校改革课堂教学的一大焦点。
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也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转课堂在各学科的应用推广及课前阶段的微课制作方面,很少有人从学习者心理过程视角研究其取得优异成效的原因,以及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
另外,如果要推广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需要对其已有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应用。
基于此,笔者从认知负荷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未来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内涵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也有人将其表述为反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的General SylvanusThayer 有一套他自己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发放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学习,课上时间则用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开展小组间协作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具备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也是翻转课堂思想的起源。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在1991年就提出,计算机在未来的教学中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工作。
马祖尔教授还创立了一种他认为能使教学更有活力的教学方法——PI(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
他论述了学习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知识的传递,然后是知识的内化。
这一观点成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的独特之处正是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颠倒。
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Michael Tredia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形式,但是,他们没有提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的相关名词或概念。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of Technology,MIT)启动了“开放课件项目”(OpenCourse Ware Project,OCW)。
拉开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
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结果他的教学视频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萨尔曼,可汗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馈信息。
两年后,Salman Khan创建了Khan研究所。
全球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的盛行,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因素。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
然后上传到网络上。
以供旷课的学生课后学习。
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旷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些在线资源去重温课程。
后来,两位教师就尝试颠倒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
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模式。
两位教师实施这一模式后,教学效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从而翻转课堂在美国各个学校得到大力推广。
现在很多人称“林地公园”高中为翻转课堂的起源地。
2011年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都登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文中提出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鉴于美国翻转课堂实践成效惊人,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组织师资力量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借鉴翻转课堂模式。
从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
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
他们将技术融入课堂,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2012年1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open day),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这充分说明,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国外学校认可。
但是,我国目前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CNKI数据库中。
以“翻转课堂”、“翻转教学”、“反转教学”、“颠倒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逐个审阅。
内容相关的文献很少,从2012年开始有相关成果发表,2012年全年仅有20篇相关文献,2013年1月到8月,有28篇相关文献。
可见,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并且,从文献数量上来看,相比2012年,2013年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
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概念深化,参与合作性学习。
此模式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
许多人将翻转课堂与网络课程等同。
显得比较狭隘。
网络视频课程确实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视频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翻转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互动环节。
换句话说。
是翻转课堂的综合教学方法而非单独的视频在起作用。
表1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和网络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从认知负荷角度看翻转课堂Ramsey Musallam在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在其毕业论文中探讨了“时间-转换”(time-shift)观念下教学隐藏的认知心理问题。
研究用屏幕录像作为课前训练(pre-training)工具去管理内在认知负荷的效果。
Sweller等人将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个体先验知识决定的。
由于学习材料具有的元素数量、种类、复杂性是确定的,所以,学习材料本身需要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
虽然,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由学习者内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可以降低的。
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图式,那么,学习者就会产生相对较少的内在认知负荷。
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
如果材料包含较多的元素或元素问关系复杂,在新手的工作记忆中将每个元素作为一个组块,并且还要在工作记忆中建立每个元素问的联系,所以会占用工作记忆容量,增加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
而专家头脑中已经具有相关的图式,即使材料包含的元素多或元素问关系复杂,专家会将这些元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这样在工作记忆中所要加工的元素就会减少,大大降低了工作记忆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如果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建构图式及图式间的连接没有直接的效果。
或者产生干扰时。
就会产生额外的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
关联认知负荷是指帮助建构图式和图式自动化的负荷。
它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
关联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认知负荷,而外在认知负荷是阻碍学习者学习的负荷。
比如,学习者会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比较、推理等,它能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把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活动中去。
在Ramsey Musallam的研究中,将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为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另一组为不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
在这个研究中,课前训练是作为教学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不仅向学习者介绍概念的名称和基本定义,而且也会对最基本的现象进行整体介绍。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心理努力程度,RamseyMusallam发现,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于没有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心理努力明显减少。
心理努力是指认知负荷中实际分配的用于容纳任务所加需求的认知容量方面。
心理努力在学习者学习时测量。
而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是评测认知负荷估计的重要因素,进而可以推测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经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表现,课前训练组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明显比无课前训练组大。
并且,Ramsey Musallam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反比关系,课前训练对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有着明显影响。
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心理努力程度明显下降。
绩效明显提高。
从而得出结论: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依据马祖尔教授提出的观点,学习分为两部分: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同化。
RamseyMusallam将翻转课堂模式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描述为图1所示。
在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内化阶段里,课前训练的作用得以最大化,第二次知识传递的时候就为学习元素组块和管理信息的复杂性留下了空间。
当翻转课堂作为探究性学习周期一部分的时候,课前训练的效果会被放大。
三、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成功案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方式,满足自身需求,并且,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时间。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阶段几乎占用了所有课堂时间,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工作记忆对知识的加工阶段。
然而。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图式形成阶段被放到了课后,课后学习没有老师在场,学生遇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容易产生挫折感。
丧失学习动机。
相反的是。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形成图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心是图式形成,翻转课堂的这一特征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以图式形成阶段为重点,进行教学的典型成功案例。
(一)国内成功案例根据国内近十年的课改情况,十年课改中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于是重庆江津聚奎中学借鉴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教学模式,在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