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PC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9
EGF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彭超222008371042030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肿瘤基因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目的是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性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
目前已有大量靶分子被分离和鉴定,如端粒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其中端粒酶是目前所发现的恶性肿瘤最广谱的分子标记,在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中被激活,而在正常体细胞中一般为阴性表达。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基因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高效表达的特点,构建用hTERT 启动子调控其它抗肿瘤基因的表达载体,靶向破坏肿瘤细胞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由于慢病毒载体具有可感染细胞并整合DNA序列的、可转移较大的基因片段等优点。
本研究通过构建由hTERT 基因启动子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 并转染肿瘤细胞, 检测该启动子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eGFP 的表达情况。
关键词:eGFP hTERT 肿瘤TOPO克隆脂质体介导法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靶向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的形成与凋亡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提出肿瘤的发生可能是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其凋亡调控功能受到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研究人员利用hTERT 启动子的肿瘤特异性,在其下游连接凋亡相关的抑癌基因或细胞因子,导入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从而靶向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已取得良好效果[7]。
Caspases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存在于胞质溶胶中的结构上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细胞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执行者。
Yang 等[8]利用构建的hTERT/re-Caspase-3系统,同时转染端粒酶阳性的鼻咽癌细胞CNE1、结肠癌细胞HRT-18、胃癌细胞MGC 和端粒酶阴性的正常上皮细胞Hacat,孵育48h 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典型的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的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三种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CNE1、HRT-18和MGC)凋亡率为15%~20%,而端粒酶阴性的Hacat仅为1.5%~3.5%;动物试验将hTERT/re-Caspase-3直接注射在裸鼠肿瘤内,以不含Caspase-3的hTERT/SEAP 为对照,连续7d 后观察发现,hTERT/re-Caspase-3能显著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证实了hTERT/re-Caspase-3的体内外靶向抗肿瘤作用。
反转录病毒载体RCASBP介导的EGFP基因在DF-1细胞中的表达秦建如;黎娜铭;许长剑;廖明;曹伟胜【摘要】为建立反转录病毒载体RCASBP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DF-1细胞中的表达体系,本研究将PCR获得的EGFP基因插入反转录病毒载体RCASBP,构建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RCASBP-EGFP,之后将重组载体转染DF-1细胞;用基于禽白血病病毒(ALV) p27抗原的ELISA检测盲传至第4代的细胞上清,ELISA阳性结果说明重组病毒拯救成功;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80%以上DF-1细胞都有明显的绿色荧光信号,证明DF-1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对DF-1细胞基因组进行特异性PCR检测,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说明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RCASBP-EGFP携带的EGFP基因整合到DF-1细胞的基因组中.本研究建立的RCASBP介导反转录病毒表达体系为研究ALV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5(042)010【总页数】6页(P2538-2543)【关键词】禽白血病病毒;反转录病毒载体RCASBP;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DF-1细胞【作者】秦建如;黎娜铭;许长剑;廖明;曹伟胜【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兽用疫苗创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兽用疫苗创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兽用疫苗创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兽用疫苗创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兽用疫苗创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5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肉瘤病毒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引起的肿瘤性疾病[1],临床上多以免疫抑制、生长缓慢和多器官组织出现肿瘤等为其主要特征[2]。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原理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它由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而得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原理以及它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源自于海洋水母Aequorea victoria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荧光性质。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当受到特定波长的紫外光照射时,能够发出绿色荧光。
这种独特的性质使得绿色荧光蛋白成为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然而,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效率较低,对于某些应用来说并不理想。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荧光效率,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改造,得到了增强绿色荧光蛋白。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荧光发射波长和荧光转换效率的改进。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发射波长位于绿色区域,波长约为509纳米。
相较于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的波长(约为508纳米),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发射波长更纯净,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转换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荧光转换效率是指荧光蛋白吸收光能并转化为可见光的能力。
通过改造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科学家成功提高了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转换效率,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发出荧光。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其荧光性质上,还包括其稳定性和耐性能力的提升。
相较于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增强绿色荧光蛋白更耐高温、耐酸碱和耐氧化等环境的影响,使得其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生物学研究中,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首先,它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研究生物体内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定位。
通过将增强绿色荧光蛋白与目标基因或蛋白质结合,可以观察其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揭示基因和蛋白质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机制。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MK-EGFP的构建及其在不同肿瘤细胞中
的定位
单筠;俞研迎;龚建光;毛克秋
【期刊名称】《浙江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9(021)007
【摘要】@@ MK(Midkine)是一种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最初发现与细胞生长、迁移和存活有关,随后的研究发现它在多种人源恶性肿瘤中高表达[1-2].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单筠;俞研迎;龚建光;毛克秋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浙江省血液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R73-3
【相关文献】
1.MK-EGFP融合蛋白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核定位 [J], 赵宁
2.重组EGFP-aquaporin-4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FRT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 [J], 李凤娥;郝峰;藏雨轩;马睿泽;孔繁利;刘磊;李艳
3.白蛋白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 [J], 刘承武;陈登宇;胡水旺;刘靖华;姜勇
4.鹦鹉热嗜衣原体CPSIT_0018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其在Hela 细胞中的定位 [J], 贺庆芝;曾怀才;陆春雪;胡艳群;陈芝喜;王川;吴移谋
5.鹦鹉热嗜衣原体CPSIT_0018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其在Hela 细胞中的定位 [J], 贺庆芝;曾怀才;陆春雪;胡艳群;陈芝喜;王川;吴移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gfp氨基酸序列一、概述EGFP基因及其表达产物EGFP(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是一种绿色荧光蛋白,其氨基酸序列经过人工改造,使其荧光强度比天然绿色荧光蛋白更强。
EGFP 基因来源于jellyfish Aequorea victoria 的一种荧光蛋白基因,经过科研人员的改造,现已成为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荧光标记物。
二、EGFP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应用1.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EGFP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生长、分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以实时监测细胞内EGFP的表达情况,从而深入了解细胞动态变化。
2.在植物体内的应用:EGFP在植物体内表达,可用于研究植物生长发育、逆境响应等过程。
通过观察植物组织中EGFP的荧光信号,可以直观地了解植物体内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3.在微生物中的应用:EGFP在微生物中表达,可应用于筛选和鉴定具有某种功能的微生物菌株。
例如,通过转化含有EGFP基因的质粒,可以筛选出具有荧光信号的微生物菌株,从而实现对目标菌株的快速鉴定。
三、EGFP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1.基因表达调控研究:EGFP作为一种荧光标记物,可以用于研究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如转录因子与目标基因的结合、RNA剪接等过程。
2.细胞骨架研究:EGFP可用于研究细胞骨架蛋白在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等过程中的功能及动态变化。
3.神经生物学研究:EGFP可用于研究神经元细胞的发育、突触形成和神经信号传导等过程,有助于揭示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
四、总结EGFP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EGFP作为一种重要的荧光标记物,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EGFP及其类似物在科研和临床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EGFP的原核表达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00048摘要:利用PCR反应扩增出所需要的EGFP基因,与pTrc His蛋白表达载体重组,转化大肠杆菌BL21,提取质粒,诱导EGFP蛋白表达,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并用SDS-PAGE和Western-blot 做检测。
这个实验让我们充分熟悉了整个流程。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蛋白的诱导表达、分离纯化表达蛋白检测 E.coli材料和方法:1、主要材料及仪器1.1、菌株和质粒:大肠杆菌BL21为本实验室保存;重组筛选质粒pTrcHis购自Invitroge公司。
1.2、培养基:LB培养基(液/固)内含氨苄青霉素浓度为100 ug/ml。
1.3、器材和试剂器材:移液枪、PCR仪、离心机—(HetticZENTRIFUGEND-78532 Tuttlingen)、SIGMA2-16K(4℃离心机)、SIGMA 3-18K(离50ml大离心管)、紫外透射观察仪、水浴锅、核酸电泳仪(BIO-RAD)、超声波破碎仪(SONICSVIbra cell)、气浴恒温振荡器(THZ-82江苏金坛市金城国胜实验仪器厂)、SDS-PAGE电泳装置、WesternBlotting电转移装置、水平摇床(WD-9405)、胶片观察灯(WD-9406)、封口机、超净台、250ml锥形瓶。
试剂:PCR反应体系缓冲液(10~50 mMTris-HCl,50 mM KCl,1.5 mMMgCl2)、DNA聚合酶(Taq E)、dNTPs混合物(每种2.5mM)、博大泰克PCR产物快速回收试剂盒、限制性核酸内切酶(BglII、EcoRI)、0.5M EDTA、琼脂糖凝胶(1g琼脂糖、100ml1xTAE、10ulEB)、电泳缓冲液(50 xTAE、Tris—乙酸、EDTA)、溴酚兰、蔗糖、甘油、连接酶(购于Promega公司的T4DNA连接酶及10×ligation buffer)、0.1MCaCl2、碱裂解液(溶液I:50mM葡萄糖、25mM Tris-HCl,pH=8.0、10mM EDTA;溶液II:0.2 M NaOH,1%SDS;溶液III:5 M KAc,11.5 ml冰醋酸,加水定容至100ml)、RNaseA、无水乙醇、PBS缓冲液、裂解缓冲液(含20mM咪唑)、冲洗液(含100mM咪唑)、洗脱液(含500mM咪唑)、5×样品缓冲液、30%凝胶贮液、4×分离胶缓冲液、4×浓缩胶缓冲液(4℃保存)、TEMED原液、10%过硫酸铵、Tris-甘氨酸电极缓冲液(pH=8.3)、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液、GFP抗体(200ug/ml,用pH=7.5 TBS配置)、转移缓冲液、TBS、封闭液(5%脱脂奶粉)、显色液(氯萘酚,30mg/ml于甲醇中)、ddH2O、脱色液((100 ml冰乙酸:100 ml乙醇:800 ml蒸馏水)2、方法2.1、EGFP基因的PCR扩增及其电泳检测在一灭菌的0.2mL小离心管中依次加入(总体积为50ml):10×buffer(Mg2+)5ml4×dNTPs (每种 2.5mM )8mlEGFP-F1mlEGFP-R1mlTemplate(模板)34mlTaq E1ml--------------------------------------------------------------------------------Total volume 50µl循环参数94 ℃3min94 ℃30s55 ℃30s 27cycle72 ℃1min72 ℃10min4 ℃保存2.2、PCR扩增产物的回收———试剂盒法1)、柱平衡:向吸附柱CB2中(吸附柱放入收集管中)加入500ml的平衡液BL,12000rpm离心1分钟,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CB2重新放回收集管中。
EGF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分析黄娟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文献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HTERT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 HTERT基因的发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 HTERT基因的结构和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HTERT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端粒与端粒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针对端粒酶的抗肿瘤治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HTERT基因肿瘤在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HTERT基因肿瘤治疗中的发展前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HTERT基因在肿瘤在治疗中的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 HTERT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展望............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材料与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hSp17/EGFP共表达卵巢癌细胞模型的建立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卵巢癌是一种高度致命性的妇科恶性肿瘤,具有难以早期诊断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目前,卵巢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化疗,但这些方法往往不能有效治愈患者。
因此,建立新的治疗策略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成为卵巢癌研究的重点。
在卵巢癌研究中,建立合适的细胞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EGFP是一种绿色荧光蛋白,广泛应用于细胞显微镜检测、蛋白定位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因此,利用EGFP共表达的方法建立卵巢癌细胞模型,可以为卵巢癌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建立hSp17/EGFP共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模型。
具体步骤如下:
1.获取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hSp17-cDNA。
2.将hSp17-cDNA克隆到pEGFP-C1载体中,构建hSp17/EGFP表达质粒。
3.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hSp17/EGFP表达质粒转染到SKOV3细胞中。
4.筛选出稳定的hSp17/EGFP共表达细胞株。
5.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hSp17的表达水平。
6.利用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分析hSp17对SKOV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三、研究进展和预期结果
目前已完成步骤1和步骤2,成功克隆出hSp17/EGFP表达质粒。
下一步将进行细胞转染和筛选,并通过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 blotting确认模型的建立和表达情况。
预计该模型可以为卵巢癌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平台,并为药物筛选和新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突破口。
慢病毒Tet-On系统调控Notch1-EGFP融合蛋白在PC12细胞中表达的研究刘永敏;段萍;黄春田;李博;韩雪飞;许燕;鄢文海;邢莹【摘要】目的:构建Tet-On系统调控的人源性Notch1胞内段(NICD)和EGFP融合蛋白的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Notch1-EGFP在PC12细胞中的表达条件.方法:采用RT-PCR从人胎盘组织中获得NICD的cDNA,利用PCR扩增pEGFP-Cl 质粒中EGFP的编码序列,两者均定向克隆到pcDNA3.1(+)质粒中组成Notch1-EGFP片段,将该片段进一步酶切回收,并定向克隆到pLVX-Tight-puro载体获得pLVX-Notch1-EGFP.将构建好的质粒进行病毒包装并感染PC12细胞,抗性筛选2周.在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浓度Dox作用下,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Notch1表达.结果:酶切和DNA测序均证实pLVX-Notch1-EGFP质粒构建成功.镜下可见感染后的PC12细胞在500 ng/ml Dox诱导36 h时90%以上细胞均表达EGFP.流式细胞术检测Notch1表达结果显示,随着Dox浓度增加,Notch1阳性细胞百分比逐渐增加;随着Dox诱导时间延长,Notch1阳性细胞百分比逐渐增高,到36h时达到最高(81.5%).结论:成功构建携带Notch1-EGFP融合蛋白的Tet-On调控的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实现在PC12细胞中调控Notch1-EGFP融合蛋白的表达.【期刊名称】《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年(卷),期】2013(029)003【总页数】6页(P232-237)【关键词】Notch1;可诱导的慢病毒;Tet-On系统;PC12细胞【作者】刘永敏;段萍;黄春田;李博;韩雪飞;许燕;鄢文海;邢莹【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生理学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生理学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1;郑州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1;新乡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8Notch信号是一个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Notch基因在许多组织细胞中都有表达,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胰腺、造血细胞等,它编码一种跨膜受体蛋白,参与调节各种细胞分化及发育的信号转导途径[1-3]。
1. GFP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在活体内检测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对我们理解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技术是酵母双杂交系统。
它是一个基于转录因子模块结构的遗传学方法,由Fields和Song等人于1989年首次建立,随后在蛋白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实验过程,就是将已知蛋白作为诱饵蛋白,在系统中捕获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来源于水母的GFP在此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可用它直接监测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科学家利用两个增强型GFP(EGFP)片段重建功能,从而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报告系统以应用于酵母双杂交系统。
该系统在基因水平上将EGFP片段分别与诱饵蛋白及要捕获的蛋白融合,在体内共表达,从而研究蛋白与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与现有的酵母双杂交系统相比,EGFP系统中的诱饵、靶蛋白载体的报告基因和复制控制元件均得到了改进。
在酵母中,当蛋白与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时,分开的EGFP能够重新结合而发出荧光(图7)1.1 构建分离的EGFP报告质粒以分离的EGFP作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报告基因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不需要外源底物及辅助因子就能发出荧光。
从理论上讲,该报告系统的基础是酵母中蛋白与蛋白间发生相互作用后,被分开的荧光蛋白片段会再次互相结合从而发出荧光。
EGFP报告质粒包括pNEGFP和pCEGFP。
构建模式见图8。
在乙醇脱氢酶1(ADH1)启动子控制下,诱饵蛋白质粒编码的EGFP N-末端(NEGFP, 1-158位氨基酸)及靶蛋白质粒编码的EGFP C-末端(CEGFP, 159-239位氨基酸)能够被组成型表达,其转录被ADH1终止子序列终止。
构建的EGFP报告质粒pNEGFP和pCEGFP分别为色氨酸和亮氨酸选择性,并且它们都是携带有低拷贝数起始位点(CEN6/ARS4起始位点)的着丝粒质粒。
这些低拷贝数的质粒降低了蛋白表达水平,从而解决了酵母细胞中的蛋白毒性问题。
西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行动计划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项目名称:EGF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基因工程课程综合性实验项目项目负责人:杨应斌负责人所在部门:生命科学学院填表日期:2010年6月16日EGF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引言利用肿瘤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调控自杀基因在肿瘤组织的靶向表达,是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中的一种策略。
目前常用的肿瘤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启动子、癌胚抗原(CEA)启动子、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等。
其中hTERT在85%以上的不同组织起源的各种类型的恶性肿瘤中,都可以检测到较高水平的表达,而在正常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除生殖细胞等少数几种细胞可检测到活性以外,其它组织细胞均为阴性。
由于hTERT启动子和其它启动子相比,具有广谱(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有活性)、转录活性高、靶向性好等优点,因而被认为是肿瘤基因治疗领域里较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启动子。
现已有使用hTERT启动子成功对骨肉瘤、结肠癌、肝细胞肝癌等恶性肿瘤进行靶向基因治疗的报道。
人类骨髓干细胞不具有端粒酶活性已经被报道,然而Burns JS的研究发现,长时间在体外培养的干细胞可能发生癌变,其原因是其开始表达端粒酶。
而肿瘤细胞之所以能够无限增殖,也与其有比正常细胞活跃的端粒酶有关。
hTERT基因的转录机制严格控制着端粒酶的活性的表达,而hTERT基因的转录被hTERT基因启动子调控,hTERT基因启动子是一种在肿瘤细胞中特异启动的启动子,因此,我们构思可以利用hTERT基因启动子,在其下游接入自杀基因,并将其克隆入慢病毒载体中,再借助慢病毒将此融合基因导入骨髓干细胞中,筛选出含有由hTERT基因启动子控制自杀基因的供体骨髓干细胞,当这种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在植入体内后有形成肿瘤细胞的趋势时,就可以通过自杀基因的表达使用前体药物对有瘤变趋势的骨髓干细胞进行杀灭,这样既不会对受体产生副作用,又可以由此解决骨髓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问题。
分子医学诊断技术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医学诊断技术正逐渐成为肿瘤早期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
肿瘤是一种细胞异常增长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将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死亡。
而分子医学诊断技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分子来快速、准确地诊断肿瘤,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
本文将就分子医学诊断技术在肿瘤早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肿瘤的分子标志物肿瘤是由基因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而分子医学诊断技术正是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等分子来实现对肿瘤的诊断。
目前,已经有许多肿瘤相关分子被发现并用于肿瘤早期检测,这些分子被称为肿瘤的分子标志物。
在这些分子标志物中,最常见的有CEA、CA19-9、AFP、PSA、CA125等。
这些分子在肿瘤细胞或血液中的含量与肿瘤的严重程度和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对于肿瘤早期检测十分重要。
二、基于PCR技术的肿瘤早期检测PCR是一种通过扩增DNA序列来检测肿瘤的基因分子诊断技术。
在PCR技术中,人们首先需要从患者的血液或肿瘤组织中提取出DNA,然后再通过PCR扩增出肿瘤相关基因的DNA片段。
对于已知的肿瘤相关基因,PCR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其扩增产物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细胞。
而对于未知的基因,则可以通过序列比对等方法来鉴别其是否为肿瘤相关基因。
在PCR技术的应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PCR芯片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将PCR反应分别载入芯片的微孔中,每个微孔都可以同时同时进行多重PCR扩增反应,从而大幅度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度。
目前,PCR芯片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早期检测中。
例如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利用PCR芯片技术检测下丘脑素受体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肿瘤标志物芯片技术肿瘤标志物芯片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多种肿瘤标志物同时检测来提高肿瘤早期诊断水平的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利用微芯片技术和蛋白质芯片技术,来检测患者体内的肿瘤标志物。
EGFP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彭超222008371042030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肿瘤基因靶向治疗已经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目的是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前提下,进行选择性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
目前已有大量靶分子被分离和鉴定,如端粒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其中端粒酶是目前所发现的恶性肿瘤最广谱的分子标记,在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中被激活,而在正常体细胞中一般为阴性表达。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基因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中高效表达的特点,构建用hTERT 启动子调控其它抗肿瘤基因的表达载体,靶向破坏肿瘤细胞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由于慢病毒载体具有可感染细胞并整合DNA序列的、可转移较大的基因片段等优点。
本研究通过构建由hTERT 基因启动子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 并转染肿瘤细胞, 检测该启动子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eGFP 的表达情况。
关键词:eGFP hTERT 肿瘤TOPO克隆脂质体介导法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靶向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的形成与凋亡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提出肿瘤的发生可能是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其凋亡调控功能受到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研究人员利用hTERT 启动子的肿瘤特异性,在其下游连接凋亡相关的抑癌基因或细胞因子,导入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从而靶向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已取得良好效果[7]。
Caspases 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组存在于胞质溶胶中的结构上相关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细胞的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执行者。
Yang 等[8]利用构建的hTERT/re-Caspase-3系统,同时转染端粒酶阳性的鼻咽癌细胞CNE1、结肠癌细胞HRT-18、胃癌细胞MGC 和端粒酶阴性的正常上皮细胞Hacat,孵育48h 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典型的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的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三种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CNE1、HRT-18和MGC)凋亡率为15%~20%,而端粒酶阴性的Hacat仅为1.5%~3.5%;动物试验将hTERT/re-Caspase-3直接注射在裸鼠肿瘤内,以不含Caspase-3的hTERT/SEAP 为对照,连续7d 后观察发现,hTERT/re-Caspase-3能显著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证实了hTERT/re-Caspase-3的体内外靶向抗肿瘤作用。
Jacob 等[9]构建的hTERT 基因启动子驱动的促凋亡基因TRAIL的表达载体,也同样证实了其可靶向性诱导端粒酶阳性的胰腺癌和结肠癌细胞发生凋亡。
靶向介导自杀基因抑瘤作用自杀基因又称前药敏感基因,将自杀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可将无毒性药物前体在肿瘤细胞内代谢为毒性产物,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常见的自杀基因包括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胸苷激酶(VZV-TK)基因、细胞色素P450 基因、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大肠杆菌硝基还原酶(NTR)基因等,其中TK 和CD 研究最多。
体内外实验证实[10],利用肿瘤特异性hTERT 启动子介导自杀基因转染肿瘤细胞,不仅能靶向杀死被转染的肿瘤细胞,还可通过旁观者效应杀死周围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以及远处扩散转移的肿瘤细胞也有凋亡现象。
TK 可将无毒性的前体药物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磷酸化为三磷酸更昔洛韦(GCV-TP),抑制细胞DNA 聚合酶,从而阻断核酸代谢途径,导致细胞死亡。
Tang 等[11] 构建hTERT 启动子调控HSV-TK基因的表达质粒(pGL3-hTp-tk),以pGL3-sv40-tk为对照,同时转染端粒酶阳性的肺癌细胞A549 和端粒酶阴性的正常成纤维细胞MRC-5,发现用GCV 处理后,pGL3-sv40-tk同时抑制A549 细胞和MRC-5细胞的生长,而pGL3-hTp-tk仅对A549 细胞有抑制作用,对MRC-5 细胞无影响。
NTR 可将CB1954———单功能烷基化合物转化为剧烈的双功能烷基化合物,进而引起DNA 交联。
Bilsland 等[12]构建hTERT 启动子调控NTR 基因的载体,转染宫颈癌、卵巢癌等七种肿瘤细胞和四种正常细胞,Westernblot 分析其仅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且使肿瘤细胞对CB1954 的敏感性增加18 倍,而正常细胞却不受影响。
近年双自杀基因联合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Kong 等[13]构建hTERT 启动子调控下的双自杀基因(CD-TK融合基因)表达载体,以hTERT-TK作对照,转染卵巢癌细胞3AO、正常卵巢上皮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结果显示与单纯hTERT-TK/GCV 系统相比,联合CD-TK/5-FC+GCV 双自杀基因系统对端粒酶阳性的3AO 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而对端粒酶阴性的正常卵巢上皮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则无杀伤作用。
动物实验也证实了CD-TK融合基因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
端粒酶和hTERT 启动子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由TTAGGG 重复DNA 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构成。
端粒酶是位于细胞核内依赖于RNA 的逆转录DNA聚合酶, 主要功能是合成重复核苷酸序列并将其添加至染色体末端以维持端粒长度,使细胞无限增殖,细胞因此获得永生化,而永生化是细胞癌变的实质。
维持端粒酶活性的必需集团有两个:一是组成性表达的人端粒酶RNA 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hTR),二是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
hTR 基因在所有细胞均有表达,而hTERT 基因仅在大多数肿瘤和永生化细胞系中高表达,在成熟分化的正常体细胞中其表达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端粒酶基因特异地转录并表达于多数肿瘤细胞中,而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检测不到端粒酶的活性形式。
hTERT 作为端粒酶活性的主要调控亚单位,它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hTERT 基因被克隆出后,日益引起学者重视,已证实hTERT 与肿瘤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在转录水平调控端粒酶的激活与表达,是决定端粒酶活性的重要因子[4],而hTERT 高表达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其启动子在肿瘤细胞内完全开启,因此hTERT 启动子是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是控制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开关。
它的转录活性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明显高于阴性细胞,研究表明利用端粒酶hTERT 启动子靶向基因治疗可选择性地杀死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而对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细胞则无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普遍认为,hTERT 启动子是一新型的、具有肿瘤选择性的启动子,是理想的肿瘤基因治疗的靶点。
端粒酶与肿瘤诊断自从1994年, Kim开始应用一种基于PCR的灵敏的端粒酶检测方法TRAP来探测人体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后[ 8 ] , Shay等[ 9 ]总结了各种恶性肿瘤组织、癌旁组织、癌前组织及良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发现90%的恶性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呈阳性,而癌旁组织的阳性率只有6% ,良性肿瘤和癌前组织的阳性率为14% ,在正常组织中,除少数种类外,其阳性率均为0,可见端粒酶活性是恶性肿瘤的一种标志,其作为肿瘤标志广泛性和明确性要优于Ki267和M IB1。
因此,端粒酶检测,特别是精确定量将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实施定量PCR技术、细针抽吸等方法与传统的TRAP相结合检测端粒酶,其结果在灵敏度与特异度方面更加可靠,使得利用端粒酶对肿瘤进行诊断或分期的可行性提高。
然而,端粒酶作为肿瘤诊断的标志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人体的生殖细胞、再生细胞也有一定的端粒酶表达;约20%的肿瘤不表达端粒酶,正常鼻咽黏膜中端粒酶可呈阳性,故不宜用于鼻咽原位癌诊断[ 10 ] ;所以利用端粒酶作为肿瘤的诊断乃至治疗靶点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第二部分正文引言:为了构建由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 基因启动子调控eGFP 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 观察eGFP 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我们将用TOPO克隆的方法将eGFP序列转到pLenti6/V5D-Top质粒上;再用hTERT 基因启动子取代慢病毒载体eGFP 上游的CMV 启动子; 将重组慢病毒质粒用脂质体介导法转入端粒酶阳性的人肿瘤细胞中进行功能鉴定。
使端粒酶阳性的癌细胞中可以观测到绿色荧光蛋白表达。
1 材料与方法:1.1 .1主要材料质粒:pEGFP-N1质粒、pLenti6/V5D-Top质粒细胞:E.coli DH5α菌株、Hela 细胞酶:BspD Ⅰ、Age Ⅰ、BamH Ⅰ内切酶、T4连接酶、Taq 酶其他:胶回收试剂盒、质粒小量提取试剂盒、阳离子脂质体N-[1-2,3-Dioleyoxy , Propyl]-n , n ,n-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DOTMA )和Dioleoyl photidye-thanolamine (DOPE )、1.1.2技术路线1.2 方法1.2.1 E GFP 基因的扩增设计扩增EGFP 基因的引物,上游引物:5’ -CACCATGGTGAGCAAGGGCGAG-3’下游引物:5’-CTTGTACAGCTCGTCCATGCCGA-3’上游引物含有促进目的基因在真核细胞表达的Kozak 序列CACC, 下游引物设计与TOPO 克隆载体的V5标签融合, 能形成融合蛋白。
以pEGFP-N1质粒为模板扩增EGFP 基因, PCR 反应操作为:1)在50 ul 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MiniQ H 2O 37.5ul10×PCR buffer 5ul25mM MgCl2 3ul10mM dNTP mix 1ul引物1(10μM) 1ul引物2(10μM) 1ulTaq(2 to 5 units/ul) 0.5ul基本表达EGFP 质粒更换启动子或其它调控元件条件性表达EGFP 质粒阳离子脂质体质粒DNA+脂质体复合物肿瘤细胞或细胞株转EGFP 基因细胞加入调控因子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 表达模板(DNA) 1ul终体积为 50 ul2)短暂离心混匀后,放入PCR仪中,反应程序如下:I)94℃ 5min(时间根据模板来确定)II)94℃ 45S62℃ 45S(退火温度和时间根据引物来确定)72℃ 1min(时间根据扩增片段长度来确定)30-35个循环(循环次数根据扩增目的来确定)III)72℃ 7-10minIV)4℃ 保存(一般不保存,保存对PCR仪损坏大) 反应完成后,将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并拍照记录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