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四课 学案1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40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单元学案及答案(4-7课)四上科学学案4 ⽔变咸了【探究⽬标】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
2.知道⽔有溶解物质的特性。
【重点、难点】了解溶解在⽣活中的作⽤。
【课前准备】⾷盐、⽩糖、⼩苏打、洗⾐粉、奶粉、⾷⽤油、⽯⼦、粘⼟、粉笔末【探索导航】把糖放⼊⽔中,⽔变甜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探究】探究:盐、⾼锰酸钾在⽔中是怎样变化的?(⼀)盐在⽔中的变化把盐放到⽔杯中,⼀会⼉,我发现盐;尝尝杯中的⽔变;说明了盐在⽔中。
(⼆)⾼锰酸钾在⽔中的变化实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锰酸钾颗粒,最后变为,⽤⾁眼看不见的微粒;⽔全变红了,⽽且溶液的上下液体⼀样红,说明了⾼锰酸钾是均匀的分布在⽔中的。
像⾷盐、⾼锰酸钾这样,在⽔中变成、⾁眼看不见的微粒,地分散在⽔⾥,不会⾃⾏沉降下来的现象叫做。
【课堂达标】⼀、填空。
1.把沙⼦放在⽔中,不管你怎么搅拌,过⼀会⼉沙⼦都沉到⽔底。
这说明()。
2.像⾷盐、⾼锰酸钾这样,在⽔中变成、的微粒,地分散到⽔⾥,不会的现象叫做。
3.把⼏粒⾼锰酸钾放⼊⽔中,搅拌后,⽔全部变红了。
这说明⾼锰酸钾地分散到⽔⾥,变成,的微粒,也就是在⽔中了。
⼆、我会选。
1.下⾯不能溶于⽔的物质是()。
A、⾷⽤油B、⾷盐C、⾼锰酸钾2.下⾯能被⽔溶解的物体有()。
A、⾼锰酸钾B、⾯粉C、沙三、⼩法官。
1.⽔能溶解⼀些物质。
()2.因为⽩糖能溶解于⽔,所以在⼀杯⽔中能⽆限制的溶解。
()3.溶解在⽔⾥的物质虽然看不到,但并没有消失。
()四、⽣活中的科学。
家长洗⾐服时,通常先⽤温⽔浸泡洗⾐粉,为什么?【拓展知识】溶解砂糖时,使⽤冷⽔或热⽔哪⼀个较容易呢?当然是热⽔中的砂糖能迅速溶解。
但是空⽓却例外,温度越⾼则越不易溶解。
例如,溶解⼆氧化碳的汽⽔(苏打⽔)瓶不能直接曝晒在阳光下,即使冬天也不能加热饮⽤。
因为加热会使汽⽔中的⼆氧化碳消失,变成普通的糖⽔,⼀点也没有汽⽔的感觉。
与友善为伴年级八科目政治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 4.2与友善为伴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二2.2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宽容他人,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与人为善的内容。
正确认识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帮助他人的意义和做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以及教师讲解形成知识技能;学会理解、宽容、帮助他人,在交往中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理解、宽容、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在交往中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帮助他人的意义和做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他人的要求。
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漫画图片,直接导入。
二、学习新课任务一:理解他人。
1、出示“家庭剧场”材料,学生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理解他人在交往中的意义:①理解他人是可贵的美德,体现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
②一个善于理解他人的人,待人体贴友善,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好感和亲近,减少误会和摩擦,与他人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2、出示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故事,思考:①如果你是学习委员,你会怎么想?矛盾不解决,以后他们还能合作将班级管理好吗?②你认为应该如何化解他们的矛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起来。
情趣小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以生活事例出发,引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理解他人的要求?①多方面理解他人。
②换位思考,增进理解。
任务二:宽容他人1、“赏析漫画,续写故事”,学生赏析漫画,思考交流:情境A与情境B会有什么结果?这对我们交往有什么启示?学生在讨论基础上,总结归纳:宽容在交往中的意义?①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
②交往中遇到磕磕碰碰,如果斤斤计较,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③如果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别人,则能彰显爱心与智慧,赢得更多友谊,获得更多朋友。
④让人不是怕人,宽容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博大的情怀,一种生活的智慧。
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 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Ⅲ.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探究活动一:物质概念情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往往仅限于肉眼能观察到的一些具体的物质。
第4课《诗经》两首诗经里的春天三月韶华胜极,诗经里的春天迢迢赶来,停在青衣女子的指尖。
这些诗经里的女子,犹如去岁枝头不肯凋谢的花朵零落在春天的田畴,择取野菜,疗饥果腹。
循着野菜清香微苦的气息,也许你已不能认出它们被时间模糊的容颜。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蘩,是白蒿。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薇,是嫩豌豆苗。
“薄采其芹。
”芹,不是水芹,也不是大叶芹,是水草……这些田间地头水泽泼辣生长的野菜,在诗经里是如此端庄古典,不容轻狎,今天突然照面常有惊艳之感。
春雨潇潇的夜晚,清越的歌吟引领我,在诗经里穿行。
外面的世界越来越静,静到如同沉船后的深海,而我的内心是如此浩繁。
窗外,草木正一日比一日丰盈,梨花如雪,覆盖田野,桃花红彻,燃尽千山,油菜花如轰轰烈烈的洪水涌到脚下。
植物的气息在夜晚妖娆热烈,升起于古中国的田野,田野上劳作的女子,女子心中,远方的征人。
那个采着卷耳的思妇,她忧伤地叹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采了又采,可是半天不满一小筐。
我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征人说,采了又采,冒出芽尖。
说回家何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
还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这些诗句,如一轮明月,映照岁月的无限暖意和诗意。
“温柔敦厚,诗教也。
”说的是诗经,说的也是野菜。
野菜,这宅心仁厚的女子,耕田绩布暖老温贫,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它来普渡众生,却依然葆有淡泊的品性和清洁的风骨。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二、背景探寻1.《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2.《采薇》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学 习 资 料 专 题第4课 “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 学习目标 1.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2.解读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籍.贯( ) ②儒.生( ) ③菜肴.( ) ④踊.跃( ) ⑤奢侈..( ) ⑥卤.水( ) 答案 ①jí ②rú ③yáo ④yǒnɡ ⑤shē chǐ ⑥lǔ (2)多音字①兴⎩⎪⎨⎪⎧ 兴.奋( )兴.趣( ) ②创⎩⎪⎨⎪⎧ 创.新( )创.伤( ) ③强⎩⎪⎨⎪⎧ 勉强.( )强.大( ) ④几⎩⎪⎨⎪⎧ 茶几.( )几.何( ) ⑤仆⎩⎪⎨⎪⎧ 公仆.( )前仆.后继( ) ⑥朴⎩⎪⎨⎪⎧ 简朴.( )朴.刀( )答案 ①xīnɡ/xìnɡ ②chuànɡ/chuānɡ ③qiǎnɡ/qiánɡ④jī/jǐ ⑤pú/pū ⑥pǔ/pō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崇( )祟( ) (2)⎩⎪⎨⎪⎧ 帜( )炽( )(3)⎩⎪⎨⎪⎧ 幅( )辐( ) (4)⎩⎪⎨⎪⎧ 暄( )喧( )渲( )(5)⎩⎪⎨⎪⎧ 辫( )辩( )辨( )答案 (1)崇高/鬼鬼祟祟 (2)旗帜/炽热 (3)条幅/辐射 (4)寒暄/喧闹/渲染 (5)辫子/辩论/辨认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花八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称兄道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知天高地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一动人事迹后而出现的恭敬、钦佩的态度和心情。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1课时尊重他人一、学习目标1.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2.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等。
二、自主预习1.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等。
2.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等。
3.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消除,增进,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4.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
三、合作探究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
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
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维多利亚。
”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
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女王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四、随堂演练1.下列做法属于尊重他人的是( )A.逼回族同学喝酒B.在公交车上与孕妇抢座C.发自内心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D.嘲笑、指责农民工衣服脏2.在精准扶贫活动中,如果让你代表学校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学习用品,下列方式中最合适的做法是( )A.感慨他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充分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B.尊重他们,在和他们深入沟通后,把同学们的捐助和友谊留下C.炫耀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的优越条件,欢迎他们到城市来做客D.让特别贫困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痛楚,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3.一次,因为周总理咳嗽,理发师一不小心给他的脸划了一个小口子,周总理不但没有责怪理发师,还马上向理发师道歉:“这都怪我咳嗽时没和你打招呼!”并留下理发师一块儿吃饭,以解除理发师不安的心情。
这说明( )A.周总理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B.这件事情是由周总理引起的,所以周总理向理发师道歉是应该的C.理发师的技术不佳,应该受到批评D.周总理尊重他人,因而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4.李浩与人交往时,常常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并且他只愿意与家庭条件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交往,从不与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的人交往,还经常讽刺嘲笑他们,慢慢地同学们都疏远了他。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情景导入学习目标2018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灾害为主,干旱、风雹、地震、低温冷冻、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89人死亡,46人失踪,524.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 644.6亿元。
我们应如何看待频发的自然灾害?世界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本框的学习,将为你解开这些问题的谜底。
了解物质的含义。
结合当前自然界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重点+难点]运用具体事例,理解并归纳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教材“探究问题1”提示不是。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形成于47亿年前,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成的。
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也是自然界长期演变进化的结果,构成生命细胞的所有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因此,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因而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教材“探究问题2”提示 (1)古代的哲学家在认识问题时受时代条件所限,其认识水平有限,他们不能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没有撇开事物的具体特性,只能从现实世界中寻找一种具体事物来代替世界的本原。
(2)这些事物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的存在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们共同的本质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对于物质概念,应抓住三点:一是其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二是其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三是其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望海潮雨霖铃学习目标1.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2.反复朗诵,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望海潮》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概述。
(二)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从时间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3.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参.差( ) 参.天( ) 沙堤.( ) 提.防( ) 天堑.( ) 珠玑.( ) 罗绮.( ) 叠( ) 嬉.笑( ) 箫.鼓( ) 千骑.( ) 骑.兵( ) 骤.雨( ) 凝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东南形胜.( )④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去①念去.去,千里烟波( )②大江东去.( )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④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 )⑤此去.经年( )发①兰舟催发.( )②而大声发.于水上(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将①异日图将.好景( )②不知老之将.至(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本文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望海潮》一词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3.《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
这三句话为什么为人们所欣赏?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重.湖(chónɡ)珠玑.(jī)千骑.高牙(qí)B.罗绮.(qǐ)骤.雨(zhòu)暮霭.(ǎi)C.雨霖铃.(líng)都.门(dū)无语凝噎.(yè)D.天堑.(qiàn)羌.管(jiánɡ参差.(cī)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劳动工具的改进,理解生产工具变革与人类社会生活的革命性意义。
2.掌握古代劳作方式的变化,分析劳作方式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积极健康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1.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古代农业劳作方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探学新知一、农业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1.材质的演变: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分类(1)石器:①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②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2)铜器:距今 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己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3)铁器:①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②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二)灌溉工具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己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钩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三)畜牧业生产工具古人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一)纺织工具1.古代中国(1)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2)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3)汉朝:①使用纺车纺纱;②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二)制瓷工具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发展:(1)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
(2)中国南朝: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程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知识梳理】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与实践(1)认识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形式:感性认识和________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③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理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__,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________、________,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2.(1)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________。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________。
(4)实践是认识的________。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_______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_______。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______。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________,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________。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________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________________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________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________、观点、方法、知识水平、________、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________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___________、再从______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学习本单元,一是学会运用图表或者图示,分别梳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将科技、文学艺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相联系。
第4课 “发明和发现的国度”[学习目标]一、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1.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外传及其影响(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①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②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3)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加快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总之,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使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
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文帝或景帝时期的墓葬中的一张纸。
该纸薄而软,纸面平滑,纸上用黑色线条绘制出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
从材料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提示由材料可知至迟自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纸,并且已传到西域地区。
2.四大发明的西传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十进位值制和珠算1.十进位值制(1)古代中国人发明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2)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关键是逢十进一,方便运算,被马克思称为“最美妙的发明之一”。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算筹记数法,完全具有今天通行的十进位值制的功能。
2.珠算(1)珠算盘的发明与应用。
公元2世纪发明了珠算盘。
北宋时期,穿档定珠算盘已普遍使用。
明代为适应商业发展,珠算盘的运用更加广泛。
明代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所有的运算全部使用珠算盘。
(2)传播:珠算法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欧洲。
3.《九章算术》书影珠算盘(1)材料分别反映的古代中国数学计算的成就是什么?(2)《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有何地位?提示(1)《九章算术》:运算方法;珠算盘:计算工具。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时人将其推荐给宋仁宗,却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
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通晓音律,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形式。
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他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
有词集《乐章集》。
[知背景]1.《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2.《雨霖铃》这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本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
[知常识]1.词与诗的异同同: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字数、句数固定,平仄规定严格等。
异:词有词牌;每句字数多数不相等(句子长短不齐,故称“长短句”);多数分段(小令不分段),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用韵较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几次韵。
诗无词牌;字数、句数固定,不分段,不换韵。
2.慢词和小令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
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4.1时代的主题学案【学习任务】1.了解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形势。
2.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认识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学习重、难点】重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理清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联,把握促进和平发展的因素。
难点: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课前预习案】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和平问题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的问题。
2.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维护世界和平给各国发展和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
3.和平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可能性。
(二)发展问题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特别是的发展问题。
2.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往任何时期。
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方兴未艾,经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三)和平和发展的关系1.和平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往来提供。
2.发展是和平的。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只有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各国的,才能够为回归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
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发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
二、促进和平和发展的因素1. 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国家间日益增强的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
各国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的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断增强。
2.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的。
力量不断增强,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
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
3. 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
随着不断完善和的深入发展,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