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超越
- 格式:pdf
- 大小:330.62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论文: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逐渐跳出了传统范围。
将马克思主义放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背景下,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作用,尤其是从本体论(存在论)角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整个哲学史发展地位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期望通过现代哲学的诠释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理论,从中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西方哲学的传统本体论,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延续至黑格尔。
传统本体论的实体中心主义和主客体对立的二分法,长期影响着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成为了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难以摆脱的思维方式。
尽管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尝试超越这种传统本体论方法,但却未能实现,黑格尔更是由此将这种传统推向了顶峰。
作为马克思早期的重要作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出版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进一步对以《精神现象学》为代表的黑格尔和整个哲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所阐释的“...【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r academic study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 is not confined tothe traditional areas. There is a heated discussed area that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the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Marxist philosoph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hilosoph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re working on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study of hermeneutics, phenomenology, existentialism and other theor...【关键词】本体论超越劳动观【英文关键词】ontology transcend labor theory【目录】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观”解读摘要6-7ABSTRACT7第一章绪论9-14一、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9-11二、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核心思想11-13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13-14第二章本体论溯源: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14-26一、何谓”本体论”14-15二、”多”中求”一”:古希腊哲学对本体论的确立15-17三、唯理论和经验论:近代知性本体论17-19四、”批判”与”弥隙”:康德和黑格尔超越传统本体论的尝试19-26第三章劳动辩证法的批判性解读: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26-31一、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的肯定26-27二、黑格尔劳动观的思辨性: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观的批判27-29三、扬弃传统本体论:马克思的黑格尔批判实质29-31第四章劳动的本体论阐释:马克思的本体论超越31-38一、劳动实践:马克思考察本体论的基本维度31-32二、劳动的本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的非对象化32-33三、劳动于人:使人成为”类”存在物33-34四、劳动于世界: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统一的基础34-35五、劳动本体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35-38第五章马克思劳动本体论简评38-41一、本体论探索的新路:提供了认识自然、社会、人的新思维方式38-39二、理论旨归的重塑: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39-41参考文献41-44后记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课程内容:涵盖了原公共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另外还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内容。
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
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1-3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部分(4-5章)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部分(6-7章)主要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内容: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可概括为六个字:历史、含义、方法。
重点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难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背景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2、列宁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3、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李泽厚“本体论”的内涵、特质与意义作者:吕佳翼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是历史本体的外、内维度,内在于这两者的一个本质重要的维度就是历史性、时间性,它们是在历史中的动态建构,因此也就否定和解构了任何实体化的本体。
心理本体又可三分为认知结构、意志结构和审美结构,后两者分别对应于伦理本体和以中国传统的情理结构为典型的情本体。
情本体的内推是继承中国传统的后形而上学的人生哲学,它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崩塌之后的“后现代”虚无主义可以提供某种疗治。
作为情本体之外推的政治哲学也具有某种普世性。
李泽厚的“本体论”是一个层次清晰、内涵明确的结构体系,但其中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的辩证互动关系,即如何实现“新的内圣外王之道”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索与推敲。
关键词:李泽厚;本体论;工具本体;心理本体;情本体中图分类号:B261;B016文献标识码:A虽然对李泽厚哲学的研究已数量不少,但其中误解甚多,特别是在李泽厚的“本体论”问题上。
围绕着李泽厚的“本体论”所产生的质疑主要有:既然本体是本源、根源、最后的实在,为什么能有诸多“本体”?这些“本体”之间是何关系,比如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或断裂?李泽厚是否脱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窠臼,还是重新建立了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以一种新的“本体”主宰世界与人生?本文就试图通过梳理和评说李泽厚哲学中诸“本体”的含义、关系和意义来回答上述问题。
一、李泽厚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差异“本体”之多是李泽厚哲学的一大特点,如工具本体、心理本体、伦理本体、度的本体性、实践本体(论)、情(感)本体(论)、历史本体(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那么,这些“本体”各是什么含义,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显然是从整体上把握李泽厚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本体”、“本体论”这些词汇是从西方哲学中移用过来,与西方哲学传统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因此,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明确李泽厚的“本体”、“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性差异。
主体与客体——从哲学发展角度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地质系于谦00212011主体与客体,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而论,是被近代哲学凸现,又被现代哲学张扬的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近现代哲学流派都是以自觉审视、解决这一问题为起点而建构的。
近现代西方哲学虽然立足于不同角度分析、阐释了这一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却都未超越各自认识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基础,实现了物质本体论和科学认识论的统一。
古代哲学是以认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化为前提的,所以古代哲学的内容主要是本体论。
西方哲学自亚里士多德起,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主要研究本体。
古代本体哲学的主要特点是直接分析人所面对的“外在世界”(或自然界),坚信哲学本体论所描述的就是独立自存的“外在世界”之本体。
古代哲学没有自觉地把思维、主体从自然界中区分独立出来,所以没有关于主体与客体对立及统一关系的认识论研究,没有突出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古代各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主观特点。
近代哲学以来,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间的差异性问题突出,从而认识论成了哲学的首要问题,近代认识论显著特点是把“主体与客体二分法”作为既定的前提,并力图从认识关系上解决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近代哲学所思考的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对古代哲学所认同的认识(主体)同“外在世界”(客体)相一致的前提问题的反思。
近代认识论的核心是研究认识经验(主体)与认识对象(客体)的关系是否就是“外在世界”(本体)与其相应的认识经验(认识)的关系的问题,而这也即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近代哲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论入手解决本体论问题,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以主体、认识的“白板说”、“直观反映论”为前提,解释了主体同客体也即认识同“外在世界”的一致性问题。
它承认认识的客体就是“外在世界”,但把客体同“外在世界”关系简单化并忽视主体作用,又成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近代唯心主义以承认主体的能动性为前提,通过主体自身的“创造”、“构造”或“同一”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同一。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黄楠森编者按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经常可以听到许多名家的精彩报告,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本刊特开辟“学院讲演录”专栏,将不定期选择其精品,收录在此栏目中刊出,以飨广大读者。
近年来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讨一元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C、实践论马克恩主义哲学问题,我也发表了一些文中的哲学,即在工作和建设中应用的哲学。
它章来参加讨论,从中也受到了启发。
随着新世是什么?人们观点各异,难以统一。
西方学者纪的到来,学术界很活跃,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认为,邓小平的哲学就是经济实用主义,中国学术观点,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问学者认为是实践哲学。
因为邓小平特别强调题从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实践,如邓小平提出的“猫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等都特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别强调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的这种目前,在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估计,我认为不能同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由首先,这是贬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都有不物主义,也不符合事实。
有些学生不爱听马克同看法,有些观点实质是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思主义哲学这是事实,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用别的哲学来取代辩不是普遍现象。
其次,论坛上虽然出现了种种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的看法。
仍是主流。
第三,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就是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前流行的一种看法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解放思想、实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种:A、课堂哲学、事求是,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应用;改革教科书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开放等理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义。
这种观点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基本矛盾理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所得出的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科学结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练习与解答一、思考题: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的?5、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如何论述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和唯心主义错误的?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二、思考题解答: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体系核心,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
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整个社会生活就是实践的过程。
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概念之本体论维度的继承与超越
邹广文;王纵横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7)006
【摘要】“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确证了人的主体在场性,又支撑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构架。
因此,“实践”已经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而饱含了丰富的本体论意义。
以此为视角,需要考察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经验”概念,说明其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之间隐藏的源流关系;借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经验”概念的解读框架与存在论视角,论证马克思在阐述主体的实践特征中对本体论维度的持有,这一方面成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抽象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总页数】6页(P129-134)
【作者】邹广文;王纵横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现实性概念的本体论意蕴——现实的“劳动—经济—实践”结构
2.实践
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3.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
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4.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本体论和辩证法——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5.马克思实践概念诠释的多重维度——新世纪我国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研究述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哲复习重点一、什么是哲学?哲学的本质: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即方法论。
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二、哲学基本问题(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内容——本体论是侧重研究宇宙世界本源的哲学理论。
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本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本体论又称为“存在论”。
本体论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地位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物;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并由此形成哲学两大基本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个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派别。
”——恩格斯2.认识论内容——认识论所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
认识论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关于我们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的问题。
”——恩格斯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思维方式,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的本性及其方式去观察和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原则和认识路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
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一、概述物质本体论,作为哲学史上的一种主流观点,长久以来对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存在和变化的根源。
这种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遭遇了挑战和扬弃。
马克思通过对物质本体论的批判和超越,提出了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的新观点。
本文旨在阐述马克思如何扬弃物质本体论,以及这一扬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首先回顾物质本体论的历史发展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的批判,最后探讨马克思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的核心思想及其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1. 物质本体论的历史回顾物质本体论,作为一种哲学观念,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
在那个时代,哲学家们开始尝试从神话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这种探讨最终形成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观念,即世界的本质被理解为某一种或几种原初的、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存在。
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一观念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存在物的“始基”就是那些构成一切、最初产生且最终复归的物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逐渐稳固,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哲学观点。
这种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物质本体论过于抽象地谈论“物质”或“自然”的概念,忽略了人的活动和历史过程。
他认为,人类并非简单地与自然或物质世界打交道,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和延续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尤其是抽象物质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马克思的观点并非是对物质本体论的全面否定,而是对其进行了扬弃。
他认为,物质本体论在探讨人的存在的物质本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其过于抽象和片面的理解方式却限制了其深度和广度。
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即实践哲学,试图通过探讨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过程来揭示世界的本质。
物质本体论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浅谈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超越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种种缺陷并进行批判,确立了其“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哲学。
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大致经历了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从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提纲》正是“包含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
关键字:马克思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实践马克思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条论断都具有基本的判据性价值。
《提纲》可以说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的奠基石,是其确立唯物史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提纲。
最重要的是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从而建立自己的新世界观,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本来就应该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 而不是单纯的思辨。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研究了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推崇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在这里就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称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但是在这一时期仍然是受黑格尔思想影响的。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从抽象的人的本质出发,提出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论证共产主义,采纳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我们可以说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思想的清算, 然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清算。
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 而费尔巴哈则是唯物主义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代表。
马克思在《提纲》中以其实践唯物主义彻底摆脱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将唯物主义由费尔巴哈的直观形态推进到实践形态, 实现了哲学发展的划时代伟大变革。
一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提纲》的第一条就是对旧哲学主要缺点的总结和概括。
2008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蹦.33№.4第33卷(总第142期)Jo啪alofHebeiuIliversity(PIlilosophya11dS0cialSci∞ce)A“g.,2008实践的本体论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张春平1王风晨2(1.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河北沧州06looO;2.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物质本体论。
把实践看作世界的本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十分有害的。
关键词:认识论本体论实践实践本体论作者简介:张春平(1975一),女,河北黄骅人,汉族,河北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社科部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8)0枷101—04收稿日期:2∞8-03—10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进入了~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信仰对象,同时也成为一种理解对象。
学者们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体系,从多个角度重新解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那么实践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学者们见仁见智、说法不一。
其中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本体论,是对传统物质本体论的一种超越。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解读方法,实践本体论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
而把这种一家之言当做定论写进教材……”㈨,必将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造成思想混乱。
笔者认为,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的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对马克思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十八世纪中至十九世纪初期。
近代德国古典法哲学思潮,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以前西方法学发展的最高理论成就,是近代西欧资产阶级法哲学思想在德国的直接继承和必然发展。
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实现“两个转变”——唯心主义世界观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二、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两个转变”到《共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的孕育和形成阶段。
《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概述黑格尔对哲学史的看法。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黑格尔看来,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讨论“是什么”,而在于回答“为什么”,也就是说,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世界可能”。
在这里,他并没有把哲学上升为纯理论的形态,而是归结为实践活动的范畴。
黑格尔认为,人的全部生活就是实践,所以,“世界可能”就是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把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哲学”。
因此,黑格尔明确表示:“哲学的第一个使命是指出什么是实践,而这种实践是由什么决定的。
”不难看出,他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要回答“为什么”,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回答哲学史的任务问题。
也就是说,哲学史是解释世界可能性的历史,也是把握人类实践及其本质规律的历史。
第一,哲学史的任务是给出一种对于实践可能性的本体论描述,即以思维去认识实践、理解实践和检验实践,并最终达到科学地预测实践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目的。
具体地说,哲学史的任务就是要确立“实践可能性”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指出人的实践活动的必然趋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对“实践”的超越,实现了真正的哲学革命,因为它揭示了实践的规律,不仅预见了未来社会形态的实践的目标、形式和内容,而且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和形式的方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实践的哲学”。
5。
为了完成哲学史的这个任务,就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工具,如:抽象、范畴、逻辑、辩证法等等。
但这些都只是外在形式,真正重要的东西在内容。
就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把握,是哲学认识运动中的本质环节,是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性质、规律、联系等的认识。
哲学史正是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对实践的现状和趋势的描述,力图把握“实践可能性”的规律,因而哲学史不是实践的简单累积,而是一种认识的积累。
所以,黑格尔说:“哲学史就是我们对过去的认识。
”这个认识是一个飞跃。
首先,它从具体的事实开始,走向理论,形成概念;其次,从理论的总结上升到规律,再返回到事实,成为概念的丰富和具体化;再次,从对事实和概念的分析中得出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本体论的方法论意义到国内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行整体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激烈论争。
现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的由来分析"本体论"是我国最为流行的对()n tofogy一词的译名,但中国哲学乃至中国语文中都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
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哲学时,也从未正面使用过这一概念。
中国哲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不使用"本体论"这个概念的。
80年代初在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基本生命形式的生态系统又成了派生的生命形式。
由于我们不能明确地确定什么样的关系是"适当的",比多的定义就变得很任意(〕不同的人可能说出不同的关系故事,来说明某物是不是有生命的。
当然,比多的确定是有意义的。
他对传统生命定义的批评以及对生命定义的一些方法论原则的强调对我们关于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思考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论证,这一论证首先是由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来的。
列宁则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对恩格斯的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正是通过恩格斯与列宁的分析,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与物质本体论获得了逻辑的统一性,并且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以自然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而在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对物质本体论的地位进行了最为系统的表述:第一,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是对自然对象的唯物的、辩证的理解;第二,"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物质的","自然界、存在、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等都是从物质中派生出来的;第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