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教学资料 糖尿病_临床概论-2019-PPT精选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60
糖尿病一、概述1.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综合症,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引起体内代谢失调及高血糖。
2.糖尿病目前发病情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由来已久0.67%(80年)上升至3.2%(96年),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估计约4000万。
全球糖尿病人已超过1.9亿,糖尿病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中国,第三是美国(6%)。
发病率最高的是南太平洋岛国瑙鲁,5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2个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
3.糖尿病分类根据1997年ADA建议,分为4个类型:(一)1型糖尿病该型病情重、发病急、有酮症倾向;年龄主要是幼年及青少年,较瘦小。
患者胰岛B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
1. 免疫介导糖尿病本型是由于胰腺B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而引起。
自身免疫反应标志有: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约85~90%的病例有一种或几种自身抗体阳性。
2. 特发性糖尿病较少见,具有1型糖尿病表现而无明显病因学发现始终没有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胰岛素缺乏的表现明显,可频发酮症酸中毒。
(二)2型糖尿病此类患者病情较轻,起病缓慢,肥胖者较多.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本型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对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有效。
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生应具备: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在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诱发;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引起胰岛B细胞损伤.在环境因素中病毒感染是重要因素,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糖尿病,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糖尿病。
(二) 2型糖尿病1、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无家族史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为后者的3~40倍.其父或其母有糖尿病或双亲皆有糖尿病的患者,均有很大遗传倾向。
第三单元糖尿病、甲亢知识点二十一:糖尿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一)1型糖尿病(T1DM)绝大多数T1DM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考虑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病毒感染:已发现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脑心肌炎病毒等;化学因素;饮食因素)p50可发现胰岛细胞胞浆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胰岛抗原2(IA-2)抗体阳性(二)2型糖尿病(T2DM)1.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是A.葡萄糖耐量减低B.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C.胰髙血糖素分泌过多D.生长激素分泌过多E.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正确答案』B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胰岛素抵抗B.胰升血糖激素分泌升高C.胰岛素绝对缺乏D.胰岛素相对升高E.编码胰岛素基因异常『正确答案』A知识点二十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因(一)甲状腺性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最常见(二)垂体性:TSH瘤或增生致甲亢(三)伴瘤综合征和(或)HCG相关性甲亢(四)卵巢甲状腺肿伴甲亢(五)暂时性甲状腺毒症(亚甲炎,桥本病)(六)人为(药源性)甲亢Graves病一、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AITD还包括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特发性粘液性水肿等的组成部分。
目前已明确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因素(一)遗传因素(二)自身免疫因素抑制T功能缺陷→辅助T相对增强→刺激B淋巴细胞合成自身抗体(TSH受体抗体,简称TRab)(三)触发因素(略)二、病理1.甲状腺——对称性弥漫性增大甲状腺内血管增生,滤泡细胞增生肥大,甲状腺内可有淋巴细胞浸润。
经治疗后大剂量碘剂后,甲状腺可迅速↓,腺泡中胶质含量↑,滤泡细胞变为扁平状,乳头状结构消失,血管↓。
PTU后,甲状腺呈退行性变,滤泡↑,富含胶质2.Graves眼病球后及眶内软组织水肿增生,有脂肪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黏多糖与透明质酸增多3.胫前黏液性水肿——少数光镜:黏蛋白样透明质酸沉积,伴肥大细胞、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电镜:大量微纤维伴糖蛋白及酸性葡糖聚糖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