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分制的发展及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启迪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科教热点Science and Education Hotspots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启示资虹朱苏静张辛皎(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摘要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构建跨国学分转换和互认体系方面发展较早也较为成 熟。
本文尝试从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视角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学分转换制度的实施策略与机制保障,探索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径.关键词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伊拉斯莫斯计划学分转换和累积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9.11.003The Enlightenm ent of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to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ZI Hong, ZHU Sujing, ZHANG Xinjiao(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06)Abstract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regional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the EU has developed earlier and more ma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national credit transfer and mutual recognition syste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mechanism guarantee of c redit transfer system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and explore the new path of credit system reform in China.Keywords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rasmus plan;credit conversion and accumulation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美国学分转移体制和欧洲学分转 换体系是普遍公认的具有较高操作性的两大学分转换体系。
摘要:推行学分制是近20年来我国高校实施教学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本文立足国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结合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对学分制的一些相关情况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西方各国高校一般实行学分制。
{1}学分制的发展追其根源,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
1779年,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首先把选课制引入了威廉和玛丽学院。
{2}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实行课程选修制。
1825年,选课制建议被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并在新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
随后,一些老牌大学,如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也开始尝试实施选课制。
1851年,密执安大学的校长塔蓬在大学中开设工科选修课。
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cs eliot)主张实行选修课。
1872年开始,学分制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
1894年,哈佛大学规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课程就可获得学位。
1909年,洛厄尔继任哈佛大学校长后,采用限定选修制代替自由选课制。
到20世纪初,选课制与学分制在美国得到普遍推行,大多数的学校还对学生的选修做了种种限制。
{2}学分制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包括市场经济、多元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体制在内的国情分不开的。
美国人信奉通才教育思想,强调发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思想。
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
美国高等学校中所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它只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数,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
这种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还允许随时改变专业,有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
由于学制不确定,学生年级的确认也就不因年而划级,却随分而定级。
美国大学生根据考取了多少学分去确定所属年级。
从初入学者一直到考取24个学分为止的学员被称为freshman,得25至 55个学分便属于sophomore,56至89个学分者称为 junior,而90个学分或以上则属于 senior。
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影响通过对学分制起源与产生过程的历史回顾、对国外学分制实施现状介绍、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实践历程的梳理等问题分析,得出我国高校学分制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问,学分制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于我们的不懈努力。
中国高校学分制发展历程影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目标和手段、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等越来越引起高等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实行学分制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自由选课、自主择业。
学分制具有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学习时间和教师的灵活性等优点,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实质。
一、学分制的生成轨迹18世纪80年代,德国一些大学因为生源严重不足而被迫关闭,以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掀起了围绕“学术自由”的大学改革运动。
18世纪中叶,第一次大学改革运动结束了,这次运动很成功,代表成果之一就是产生了课程选修制;但是真正导致德国大学出现新面貌、产生系统的科学教育理念、确立课程选修制地位的,是第二次大学改革运动。
洪堡领导的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改革运动,是随着新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标志是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
德国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思想并诞生了选修制,而选修制的发展和完善却是在美国。
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是美国最早尝试选修制的第一人,1839年,哈佛再度发起课程改革,当时的哈佛校长昆西认为选修制是合理的,应该允许学生选修自由,1869年,艾略特当选为哈佛校长,全面推行选修制。
推行选修制的直接后果就是激发了学分制的产生。
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
在实行选课制的学校,学年制已不再适用,于是“学分”就作为一个新的计量单位产生。
学分制是由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首先确立、实施的,1872年,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开始施行,规定学生只要达到一定数量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获得学位。
美国高校是实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之一,年,哈1871佛大学把选修的课程逐一列出,根据每门课程的难易和学习量的大小折算成“学分”,学生根据个人条件选修若干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便可取得学士学位,这样以学分为测量单位的学分制成为一种正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哈佛大学推行,之后,学分制在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得到迅速推广。
一、美国高校学分制的模式一百多年来,美国高校学分制不断变革,总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模式:(一)通识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低年级通选基础课,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在本科教育的前一、二年通过学习不同系、专业的基础课,接受不同的观念和思想方法。
到了高年级,才进入本专业学习的阶段,主攻专业课程。
目前,美国大部分高校实行的都是该类学分制。
(二)全开放模式这种模式是学分制初期实施的,特点在于实行全开放选修,一般只规定英语和现代外语为必修课,其余均为选修课。
这种模式虽然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要求,但缺点是学生受到自身爱好以及学分获得难易的影响,所选修的课程往往与专业目标相偏离,因此专业性不强,逐渐被高校所淘汰,目前只有少量高校还在坚持。
(三)半开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在一些工学院实施,特点在于选修课比例在总学分中占—,其余为必修学分。
这种模20%40%式在于避免学生选修的盲目性,将学分重点放在必修专业上,以利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
(四)主辅修模式这种模式规定学生应修的课程包括主修课与辅修课,主修课为专业课程,是学生应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而辅修课程为公共课和其他专业科目,包括一些基础科目与学生选修的其它专业领域的科目。
[5]二、美国高校学分制的特点美国学分制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选课制的出现而逐步确立的,它有效地适应了美国当时的教育、学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尽管美国各高校实行学分制各有不同,存在差异,但仍有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通识教育美国高校一直以来强调“通识教育”的理念,即培养具有广博和坚实基础知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通用型人才。
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摘要:美国是最早实行大学学分制的国家,也是世界各国大学学分制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
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选课形式的多样性,学制的弹性化,学业评价的绩点制,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学分转换的认可性,文、理、工渗透的通才教育。
其可资中国借鉴之处在于:确立学习者本位的教育理念;增加选修课程资源;建立科学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不断改善导师制;逐步完善与学分制改革配套的教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分认定制度。
关键词:大学;学分制;教学管理Abstract:The credit system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colleges is relatively perfect andtypical in the worl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the diversity of elective courses, flexibility of curriculum, GPA evaluation, instructive guidance given to students, acceptability of credit conversion and especially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based on liberal arts/science What lessons the Chinese universities/colleges can absorb from those include how to help students make sure of the essence and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ing more elective causes to students as possible, setting up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every student, stepping up the effort to improve the tutoring system for graduate students, perfecting gradually th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to support the reform of credit system and reforming the credit authentication systemKey words:university/college; credit system; teaching administration学分制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它伴随着选课制的出现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逐步确立,因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国大学得以广泛运用,至今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兼论美国中学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在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并与中国的课程实施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重点讨论美国中学普遍实行的“选课制、学分制、走班制”。
通过对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美国教育制度以其灵活性、个性化和创新性而闻名。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选课制、学分制和走班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课程选择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这种制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来选择课程,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分制的引入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来安排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课程实施制度在近年来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虽然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越来越多的教育改革措施正在尝试引入更多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元素。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的教育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各自的特点和可取之处,这对于推动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可归结为其灵活性与多样性,以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适应。
这种制度设计,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教育政策层面,更深入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实施中。
美国教育制度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在美国中学,选课制、学分制和走班制是三大核心制度。
选课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分制则通过赋予不同课程以不同的学分,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其综合素质。
走班制则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学习群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美国教育制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美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析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摘要:学分制是一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美国的学分制又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学分制,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的学分制共经历了从自由学分制管理到限制学分制管理,再到完全学分制管理的阶段。
整个过程表现出美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因此,我国应该从教育理念、政府方面、学校内部都进行改革,不仅保障学分制的实施,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关键词:学分制自由学分制限制学分制完全学分制自主性学分制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显著特点,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wilhelm von,1767-1835)在自己创办的柏林大学中推行选修制,标志着学分制萌芽的产生。
虽然学分制的萌芽产生于德国,但这种制度的改进、发展和逐步推行却归功于美国。
因此,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1872年~20世纪20年代)1.自由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学分制是选修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872年,艾略特作为选修制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倡导下,德国的选课制被引入到了美国高校。
可是,面对选修制的进一步推行所带来的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的问题,学分制应运而生。
由于美国各个大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标准不同,学分制的发展非常缓慢。
1884年,哈佛大学规定全部学年中都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并且取得学士学位必须获得18.4个课程。
1878年,密执安大学引入选修制和四年内毕业制。
中美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历程作者:严欢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3期摘要:学分制的发展由来已久,研究其历史对我国当前学分制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从学分制与选修制的关系、中美学分制的发展和改革历程以及启示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重点阐述学分制的发展历史,再结合我国学分制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制;改革中图分类号:F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292-02一、学分制与选修制的关系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并以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①它以选课制作为学分制的运行载体,将课程转化为学分进行计算,且设置最低学分限制,保证学生学习时间。
选课制是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己选择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
②它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兴趣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自由选择,设计个人课表。
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受两方面的制约,既保证了专业学习的重点,也能顾及自身兴趣特长。
学分制是一种计算教学量的制度,而选课制是如何选择学习课程的制度。
选课制是它的实现形式和主要内容,学分制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更加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导师制也是由选课制派生出来的学分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包括绩点制和课题制等,都是学分制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衍生出来的。
二、中美学分制的发展和改革历程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19世纪初萌芽于德国的柏林大学,由威廉·冯·洪堡首行,洪堡认为“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注重研究高深学问,允许学生选科、选择教师和转学,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选课制。
后学分制成名于哈佛大学,并在美国得以完善,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仍在实践中,影响深远。
而我国学分制虽然引入较早,发展过程却坎坷缓慢,直至20世纪末,才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一)美国学分制的发展历程美国的学分制发展经历了改革尝试期、完全学分制时期、限制学分制时期三个阶段,目前处于弹性学分制时期。
美国高校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美国是实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其学分制模式也最具代表性。
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分制的经验对我国学分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高校学分制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启示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建立科学的专业选择制度;改革课程设置制度;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宽进严出的毕业制度。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分制;特点;启示我国高等院校尝试实行学分制虽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长期统一的课程体系、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材下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学分制仍没有摆脱学年制的计划模式,所实行的实质上是学年制学分制或学年学分制。
在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的当前,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大统一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体制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学分制以其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
如何使学分制改革突出重围,寻找新的突破,来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高等院校改革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美国是实行学分制最早的国家,其学分制模式也最具代表性,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分制的经验对我国学分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高校学分制的产生及发展学分制是科学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它的最初形式是选课制。
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Charles Eliot)主张实行选修课。
选课制的建立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向现代化大学转变的最重要的标志。
它使学生从被动的教育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获得了自由发展自身特长与兴趣的权利。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大部分高校逐步从选修课发展成为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学分制,学校不规定修业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需求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自由选择课程,自由安排学习进程,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学分制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实行市场经济、多元政治等体制的国情分不开的。
美国文化强调发扬个性,倡导“个人本位”思想,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 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
学分制改革浅谈作者:李红春易玉婷牛永盛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12期【摘要】学分制改革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体质改革探索的一块试金石,实践中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只有当我们真正拥有自主自由权,且配合我国当下的国情,才会真正引领教育本质的变革。
【关键词】学分制 ; ;改革 ; ;自由 ; ;自主选课 ; ; 国情一、西方国家学分制的实行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首创了学分制。
目前在国外,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其必修课只占到40%左右,选修课比重高达60%;其次,根据学分制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服务。
如美国现在并存实行着四种学分制政策,按照美方重视基础知识及培养通才的优秀教育理念,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叫作分组选修的学分制政策,这种政策要求学生需要共同学习专业课与基础课,是希望刚入学的学生,通过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习。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还能使得学生可以广泛猎取文理艺等不同课程的精髓,而后通过学习感悟、未来规划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
在英国,学分制也是一种引进不久的新型制度,所以现在是一种学分制与学年制并存的局面。
二、我国学分制改革的基本情况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施,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全面推广。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更多的关注,学分制改革再一次成为二类院校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社会加大了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探索研究,加大了对培养学生兴趣的关注,提供多元的教育环境,这表明我们正行走在一条不断变革的学分制改革道路上。
学分制实现了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的目的,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收费的透明度。
但对于二类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条件不足,从而制约了学分制的实施。
普通高校内部也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学分制改革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改革?改革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都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动。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谭舒婷张艳菊来源:《中国市场·营销研究方向》 2018年第2期谭舒婷,张艳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葫芦岛125100)[摘要]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促进了欧盟国家的学生交流,成为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工具。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该体制逐渐被更多国家采纳应用。
文章从该体制的概况、运算方法、作用意义及对我国的启示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学分制;教育[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2581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概述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成立于1989年,是目前在欧盟各国和欧洲经济区域内的45个国家之间实行学分互认和学分相互转换系统。
欧洲学分转换由课程单元、学习负荷量、学业水平等重要因素构成。
该体制是世界范围内发现较早,同时在欧洲教育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学分体系。
该体制是为了能够公平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素养和能力进行评判。
它不但可以检测一名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还可以缩短在校攻读学位的时间,从而更好地进行其他学术研究。
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的本质是为了加速人才的流动,使得各个国家的优秀学子能够互相交流,让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教育可以资源共享。
2欧洲学分转换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欧洲学分转换的起源在于欧洲经济一体化。
为了面对强大的美国和苏联,在加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欧洲逐渐意识到这场国际化的竞争,不仅依靠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更需要拥有技术和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因此,逐渐把重心由经济贸易转移到教育领域。
1985年,“伊拉莫斯计划”在欧洲共同体的推动下开展。
这项计划目的在于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的教育文化间的交流,使欧洲各国的学生能够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沟通,提升自身素质。
此项计划的内容包括两方面:①学生可以到欧盟其他国家学习3~12个月,运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兑换学分,在交流提升自身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完成学业。
欧美学分制的发展及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启迪
作者:李惠媛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要:学分制由美国哈佛大学创立,至今已有百余年,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在研究欧美国家学分制发展的进程与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分制发展的条件、优势与问题,期望借助欧美高校学分制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一些启迪。
关键词:学分制;选修制;学分积累;学分转移;学年制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学生选择课程为核心,引入导师制,通过绩点和学分两个标准,综合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尽相同,学分制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异。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学分制的发展与改革,对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或高校学分制的发展进行分析,可为我国改革学分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欧美学分制发展进程及模式
1.美国的学分制
美国是学分制发展最为成熟与完善的国家,也是世界各国高校学分制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
学分制贯穿于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整个过程,有效地适应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北战争后,美国的高校开始推行选修制,由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艰难推行。
至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推行了选修制。
1872年,为了衡量学生毕业时的学习量,哈佛大学在校长埃利奥特的推动下创立了“学分制”,即规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学生只要达到规定数量的学分就可毕业,不限制学习年限。
随着高校的发展,早期学分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全开放式的选修制度无法系统地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此后,哈佛大学历任校长对学分制进行了改革,培养学生的“博”与“专”,同时引入导师制,采用绩点制,并强化学生的通识教育,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考的方法。
美国高校学分制的产生与推广与其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经济市场体制、实用主义理念以及国家政策导向等密切相关。
经过一百多年的积淀,美国高校学分制已呈现出程序化、系统化和成熟化的特点。
2.欧洲的学分制
欧洲的学分制始于1987年,由欧洲委员会制订,是在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进行学分互认和转换的一种制度。
其目的在于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
欧洲的学分制度称为“欧洲学分转换系统(the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由学分积累和学分转移两个部分组成。
学分积累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学习计划修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任务并取得合格成绩,才能获得系统规定的学分,学分可累加起来,直至达到全部学习计划要求的总分。
学分积累通常发生在系统内部,如学科、培养计划、院系、学位授予机构以及国家的内部。
学分转移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学习计划所获得的学分可以向另一个系统转移并得到承认。
学分转移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国家或组织间自由流动,适应欧洲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发展进程
我国现代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期至50年代初主要借用西方的学年兼学分制;50年代到70年代全面移植苏联的学年制;改革开放后重新推行学分制。
普遍认为,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率先实行选课制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的标志。
1921年郭秉文于东南大学践行学分制。
此后二十余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
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计划经济体制,培养知识结构严谨、专业性强的人才,我国实行自上而下,带有行政管理主义色彩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采用苏联的学年制。
至1978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国内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再次尝试学分制,如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他类别的高校,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展开。
三、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条件及现状
探究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晰,经济模式决定教育体制采取何种模式。
学分制的推行,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受制于经济,同时又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一种表现。
学分制正是顺应了社会对跨学科。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能更好地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式。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提高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对于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文理渗透,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推行学分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首先,与美国学分制的产生过程相反,我国高校是先引进学分制,后发展选课制,即先有形式,后有内容,推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
其次,由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很多高校并不具备实行学分制的能力,师资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无法开
出满足学生需求的选修课程。
再次,虽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长选择课程,但部分学生可能为了“凑学分”,选课时避难就易,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四、欧美学分制对我国学分制改革的启迪
研究欧美国家学分制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分析他们的经验,对研究我国高校学分制发展与改革,进行学分制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权威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自我规划、自我教育、开拓创新的能力。
只有如此,才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结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培养既知识面广博,又有明确专业方向的高质量人才。
2.重建课程体系
按照课程内容和属性划分专业和学科群,并按照培养目标设定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学分,以及各模块之间的比例。
明确各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修读学分要求。
通观欧美学分制的发展可以看到,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
在保证培养规格要求的必修课的基础上,要实施学分制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系统的学习计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修读方式,以及修读学期与门数等。
3.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导师制度
只有师资力量强大,学校才能开出足够的选修课。
学生可选课的比例增大,才能真正发挥学分制的优势。
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完善学校的导师制度,导师必须熟悉大学的课程体系,能够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引导学生有计划、系统地完成学业,获得学分。
4.建立与学分制配套的管理模式
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学分制的推行不可能完全一致,需要结合学校发展的特点对学分制进行“本土化”“本校化”的管理。
提高学分制的灵活性与流通性,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既规范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方式和评价体系。
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能够让教学管理各个条块和层次的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处理日常教学工作。
促进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5.
[2]王宏方.对欧洲学分制的概述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8(12):86-89.
作者简介:李惠媛,女,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