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8课 笔墨丹青教案 岳麓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44.87 KB
- 文档页数:4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导入: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
下面我们伴随音乐来欣赏一组图画。
播放:这条街(前奏加插图)刚刚我们欣赏的绘画是中国的传统国画,也叫“中国画”名称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
通过欣赏之后,你对中国画有何感受?同学:非常美有种想融入画中的感觉老师:有种想融入画中的感觉呢?说明意境你非常喜欢。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画”的世界,来体验这种传统东方艺术的魅力,把书翻到34页,学习第8课“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起源顾名思义“笔墨丹青”就是画者用工笔、墨汁或特定的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而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绘画材料基本没有的情况下,远古的先民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的呢?我们来看几幅图,看看绘画艺术的起源新石器:《集体舞蹈图》《双人图》《东巴舞》这三幅绘画的作图位置都不一样?同学:陶器地面岩壁上找同学来说一下原始人是如何绘画的?同学:新石器线条人动地陶器岩壁上介绍:《集体舞蹈图》马家窑彩陶集体舞蹈图,画面上的舞蹈者达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
舞蹈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
每组两边的舞者的外则手臂都画成两两道,标志空着的臂膀在频繁得摆动,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
最有意味的是在舞蹈者跳跃着的两腿中间,又多了一条黑线,这是动物的尾饰,可以想象,人们正扮成动物的模样载歌载舞,而这些舞蹈者所扮演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腾形象,他们正身着自己氏族特有的图腾装束,用热烈的图腾舞姿和歌声,表达对自己想象中的师祖图腾的亲切认同和殷切祝祷。
这种图腾舞蹈绘画,包含着民族成员的情感和原始宗教的意义。
东巴舞岩画游牧民族的狩猎狩猎场面猎手武器狩猎方式引弓围捕打击过程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3、体现这一时期特点同学: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④历史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第8课笔墨丹青《课程标准》:概述绘画艺术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学习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学习难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征;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复习回顾:我国从秦汉到明清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情。
自主学习:一、绘画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1)时代特征 :社会生产力低下以及游牧生活为主(2)远古绘画的特点:稚拙的、简单的,自然、生动、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
(3)形式:原始岩画,彩陶图案代表作:马家窑文化的《集体舞蹈图》(4)艺术主题:反映了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及其对自然景象的膜拜。
2、战国秦汉时期(1)绘画的新形式:战国出现了用毛笔绘制在上的作品即帛画。
(2)汉代帛画的特点: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______又的特色。
(3)历史原因:绘画材料、工具的改进;人们对吉祥动物的膜拜;跟战国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开疆扩土和充满民族信心的时代精神分不开的(4)代表作:《人物龙凤图》(战国)、马王堆汉墓帛画(汉代)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时期⑴时代背景:社会的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
⑵特点:出现凸显_____的 ________画。
⑶“画祖”顾恺之:①东晋人,长于丹青。
②绘画理论:“____________”,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开创之作。
岳麓版必修三《笔墨丹青》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一)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
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
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四)学生分析高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喜欢寻根问底,但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对此,学习本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结合有关的史实与时事,获得感性材料,直接印证和丰富所学知识,同时也引导学生注意与现实相结合思考问题。
(五)课堂学习方式设计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辅助以模仿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2.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七)教学课时、教具:本节课所花时间为一课时,教具主要为多媒体课件。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8课?笔墨丹青?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开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开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中国书画,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的神奇魅力,今天我们将体验中国绘画的独特风采,感受它的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和历史之美。
一起走进第8课?笔墨丹青?。
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现在请大家回到童年时代,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幅我们小时候都画过的作品——家!有没有同学愿意到前面来画?好,XX同学。
生:作画?家?。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幅画?生:线条稚嫩,构图简单,比拟朴实,但是充满了对家的感情。
师:可见绘画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到汉代师: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把画画在岩石上,画在地面上,画在陶器上,你能描述一下这幅陶画上的情景吗?生:五个人手拉着手在一起跳舞。
面部都朝向右前方,动作一致,连头上辫子甩起来的方向也是一样的,好似在踩着节拍翩翩起舞,生动、形象、浪漫。
师:确实。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自然、生动、线条粗暴而又不失浪漫。
战国和汉代出现了用毛笔在绢帛上作的画——帛画,左侧的是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右侧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这两幅画都出现了什么?龙凤等珍禽异兽,这反映出先民们对人死后灵魂不灭,乘着龙凤升天的愿望,这表达出帛画有什么特点?生:神秘、浪漫、古拙。
质朴而浪漫是绘画在起源阶段的总体特点。
第8课 笔墨丹青一、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脉络1.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用稚拙的线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绘画。
(2)战国时期:用毛笔在绢帛上绘画。
(3)汉代: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2.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①绘画特点: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②代表人物:顾恺之,其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等。
(2)唐朝①背景: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②特点: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③代表人物:吴道子,其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
1.形式上: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注重写意的文人画。
2.手法上: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3.作用上: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史料一 ①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构图精到,主次分明,墨线细若蚕丝,人物气定神闲,泰然自若,与矫健飞腾的龙凤恰成动静对照。
《人物龙凤图》史料二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主张绘画要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②顾恺之《女史箴图》史料三吴道子(约686—760)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③“吴带当风”。
④王冕《墨梅图》[解读](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①战国帛画是中国古代画种。
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在帛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
②顾恺之《女史箴图》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
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连绵,色彩典丽、秀润。
(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唐代及元代的绘画艺术特色。
第8课笔墨丹青1.绘画艺术的起源(1)起源远古岩画拓片新石器时代先民将人物、动物形象绘制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帛画①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的绢帛画,代表作品有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②汉代的帛画,体现出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点技巧汉代绘画特点的原因(1)两汉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巩固和上升,社会经济趋于繁荣和发展。
它们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生动地展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乐观、开朗、自信的生活面貌和大气磅礴、积极进取的精神气概。
(2)神仙魔怪、迷信怪异中的形象,则既体现着汉代社会“天人感应”的宗教意识、宇宙观念,也渗透着统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设教的意图。
【例1】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特点是()。
①稚拙的线条②简单的色彩和图案③丰富多变的线条④复杂的色彩和图案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点拨:①②是新石器时代绘画的特点。
③④是春秋战国以后绘画的特点。
答案:A2.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时期①士人群体的追求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②最著名的画家当属东晋顾恺之,他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其代表作品为《女史箴图》。
(2)唐代①背景: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②特点:画家们创制法度,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吴带当风”。
计重点唐代绘画艺术繁荣的原因(1)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2)在继承魏晋隋朝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3)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氛围,为绘画艺术繁荣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
(4)吴道子等画家的辛勤努力。
(5)民族融合为绘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2】魏晋时期,出现凸显个性的绘画艺术作品的主要原因是()。
A.时代发展变换的影响B.士人群体的出现C.商品经济的发展D.城市居民群体的需要点拨:魏晋时期士人群体出现,这些人通过绘画来达到他们追求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境界。
第8课笔墨丹青[课标要求]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人们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找到绘画艺术的源头。
2.战国时期: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
3.两汉时期:帛画体现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时期: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代表人物是顾恺之,他的绘画理论是“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2.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发展。
这一时期绘画特点:创制法度,展现盛唐气象。
吴道子就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
[温馨提示]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已初步具有造型能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三、文人意趣1.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
宋代绘画特点: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
2.明清时期,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他们的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四、民间风情1.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
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
民间出现年画、壁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3.中国绘画风格:一是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画和民间绘画;二是注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温馨提示] 宋代绘画艺术重挖掘人物的精神风貌,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明清时期文人画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较大比重。
主题时代变迁对中国绘画的影响1.魏晋时代(1)时代背景: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形成。
(2)艺术特点: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著名画家顾恺之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2.唐代(1)时代背景:唐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8课笔墨丹青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1)特点: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代表:集体舞蹈图。
2.战国秦汉(1)战国消灭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代表是《人物龙凤图》。
(2)汉代帛画布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颜色明丽,气概宏大,形态飞扬,浪漫、奇特又不失古拙。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顾恺之(1)背景:士人群体的形成和追求。
(2)代表: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代表作品是《女史箴图》。
(3)特点:凸显共性的文人画消灭。
2.唐朝:吴道子(1)条件:政治统一和经济富强,推动了文化的进展。
(2)特点:创制法度,表现盛唐气象。
(3)代表: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三、文人意趣1.宋代(1)条件: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留意内心的修养。
(2)宋代:文人山水画从留意写实变为更加留意意境。
(3)元代:体现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
2.明清(1)背景:时代变化、社会动荡。
(2)特点:风格奇怪,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猛烈对比。
(3)代表:画僧八大山人。
四、民间风情1.民间风情(1)背景: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进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富强。
(2)表现:①宋代市井风情:代表作品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②明清民间风情: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2.中国绘画的特征(1)宫廷和民间绘画留意写实;文人画留意写意,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2)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留意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机敏、自由。
(3)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念和自尊心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名师点拨]1.唐代绘画艺术富强的缘由(1)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富强,推动了文化的进展。
(2)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3)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氛围,为绘画艺术的富强供应了良好的艺术环境。
(4)吴道子等画家的辛勤努力。
(5)民族融合为绘画供应了丰富的素材。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笔墨丹青教学设计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本课专门介绍中国绘画,与上一课《汉字与书法》共同实现课标要求。
本课第一目“质朴与浪漫”,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讲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
第二目“从顾俏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讲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在吴道子。
第三、四两目“文人意趣”和“民间风情”讲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文人意趣”的成因和特点。
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本课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和演变,及其反映的历史风貌。
本课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均安中学高二(1)班学生,学生历史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和历史学习方法,对中国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历史的理性分析有待提高,本课重点是训练学生欣赏并从中国画中提取历史信息。
三、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中国画,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三)、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历史信息。
四、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创设情景法学法:小组讨论史料分析法五、上课流程新课讲授分4个环节:(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二),学习新知感悟历史(28分钟)(三),联系现实课堂延伸(3分钟)(四),板书梳理理清思路(课堂练习时间)(6分钟)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我前几天看到一则旧新闻,想分享给大家。
大家看这幅画-清代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在一场拍卖会上卖出,猜猜他卖出多少钱?生:各种回答。
师:(适时引导学生答案,并给出答案)它以1.34亿高价卖出,打破当时记录,这幅中国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卖出这样的价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笔墨丹青,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画的奥妙!2.学习新知,感悟历史师:本节课主要按照中国画起源、发展、繁荣的发展过程讲,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要体会其历史意义。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中国绘画的美丽,了解中国绘画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2、通过绘画探究时代变迁的风貌,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上学期的学生。
高二学生对绘画艺术有兴趣,需要鉴赏方法的指导;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由于本课的知识点比较琐碎,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我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心挑选了11幅国画和1幅油画和同学们共同鉴赏。
所选择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而且紧扣教材,避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更能投入到对美的欣赏和探究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素材,将视频、音乐、诗词和图片结合在一起,创设了传统文化的情境。
在此情境下,师生共同进行绘画鉴赏,探究历史风貌,感受传统文化。
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兴趣,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画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难点:中国画的“文人意趣”。
【活动设计】活动一:鉴赏绘画并分析时代特征;活动二:想象绘画《临溪抚琴图》,在诗歌朗诵和古琴伴奏下进行欣赏;活动三:分组讨论中国绘画的特征(通过比较[法国]雷阿诺《弹钢琴的少女》和[中国]《临溪抚琴图》两幅画)。
【板书设计】第8课笔墨丹青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一、神灵的居所二、人间的世界三、内心的风景【教学过程】(课前,播放MTV《半面妆》。
)今天,我们要参观一座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笔墨丹青”。
在古代,中国人用毛笔蘸着水墨和颜料,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画中世界。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画家叫张僧繇,他曾经在墙上画了四条龙,这个龙摇头摆尾的,非常生动,但是没有眼睛,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骗谁啊?谁信呐?大家非让他画。
没办法,张僧繇就给两条龙画了眼睛。
落笔的那一瞬间,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
两条龙乘着风雨,忽悠忽悠地飞上天了。
教学设计第8课笔墨丹青从容说课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它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笔墨丹青》这一课中,我们将充分领略到这些特点。
这节课以时间为顺序,从古到今,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绘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用历史史料、历史图片来探究这些特点,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璀璨的绘画艺术。
教学重点中国绘画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中国绘画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古代绘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中国绘画的基本史实,理解其中绘画与社会、绘画与生活、绘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中国绘画史实的理解,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绘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探究中国绘画的特点。
2.通过历史史料、历史图片,再现中国绘画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体验历史的生动性。
3.与学生一起对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进行探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关心历史、关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已经布置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有关绘画方面的知识,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和传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沿传相续形成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这种传统风格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又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地得到充实、突破和创新,并又孕育和造就着新的风格的出现,成为华夏艺苑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花园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笔墨丹青》。
推进新课板书:第8课笔墨丹青师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图片:多媒体课件显示:三幅绘画作品第一幅:《集体舞蹈图》(马家窑文化)第二幅:《舞蹈牧放战争图》第三幅:《鹳鱼石斧罐纹样》师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中国绘画的源头是什么时候?当时中国绘画的特点是什么?板书: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生 1 中国绘画的源头,我想应该是在汉朝,因为我们所看到的绘画作品都是绘制在纸上的,而纸张的出现是在东汉,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在东汉时期。
第8 课笔墨丹青一、教学目标1.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3.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老师学习。
4.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 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绘画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的一种深刻体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历程的早期,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们凭借着自己的过人的天赋、扎实的功底和电光火石的创作灵感在世界艺术殿堂中留下了自己不朽的作品。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内涵的深厚不仅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也闪烁在我们灿若群星的名家名画里,也扎根在朴实奔放的民间绘画里。
(二)讲授新课一、绘画艺术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祖先就在陶器上绘制图案。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除彩陶画外,远古人类还在岩石上刻画或描绘了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民族、战争、宗教等内容,称为岩画。
此外,还有壁画、地画等。
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
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
他们文化修养很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绘画艺术的提高。
此时人物肖像画是主要的创作主题。
顾恺之“传神写照” 理论提出,要求绘画作品应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
这和后来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对当时绘画风格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画重气韵的特点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第8课笔墨丹青一、教学目标1.熟悉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记忆吴道子、张择端等画家及其代表作,学会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
2.认识绘画艺术中“文人意趣”与“民间风情”的成因与区别。
3.尝试从历史的视野赏析传统绘画作品和从传统绘画作品中获取老师学习。
4.能够分辨中西绘画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三、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1、导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下面我想问同学们汉字有怎样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楷)有一句话叫“书画同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绘画,走进历史,感受古代绘画艺术的意境之美、思想之美、历史之美、哲学之美。
学习新课第八课《笔墨丹青》2、首先解释一下题目,重点介绍丹青(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
王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二)了解中国画:从题目中,我们也能够猜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画,也叫做国画。
那我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关于国画都知道那些知识?(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
画科/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表现手法: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画家阶层: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
)(三)中国绘画看样子也挺复杂,它的起源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绘画的起源、早期发展(魏晋以前)1、我们刚刚说过,“书画同源”所以绘画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这个时期没有纸、也没有帛。
他们周围常见的岩石、山壁、陶器。
所以他们经常在石头、山壁、陶器上作画。
我们来看看书中又角的那幅集体舞蹈图(我们看这是在1973年在青海省发现的,他们在手拉着手跳舞,画得很简单、比较粗糙。
但却很生动。
最有意味的是舞蹈着的两腿中间多了一个小尾巴,这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化妆舞会,人们正在扮成动物模样在舞蹈和歌唱,而这些舞蹈的人所扮演的是息息相关的动物形象,这就是他们的图腾,以此表达对图腾的崇拜)。
新石器时代绘画特点:线条稚拙色彩简单、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当时生产力相关,平时在一起,集体劳动,集体生活。
想奢华也奢华不起来)2、新石器之后,中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夏商周),到了战国秦汉时期,绘画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同学阅读)。
战国时期出现了毛笔绘画在绢帛上的作品(《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这两幅作品都是陪葬物,引导死者灵魂升天)。
3、汉代:《马王堆汉墓帛画》(这个可以画出来,并且解释:画面上部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象征天上境界,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
月下有一乘龙的妇人形象,另有仰首而鸣的仙鹤,两个兽首人身的司铎骑在异兽上,八个小太阳坐落扶桑树间,天国的门口,则绘有神人、神兽守卫,瑞云缭绕,体现出仙园的气象,真可谓气象万千。
帛画中部则寓示着人间,以墓主的形象和祭祀为中心,饰以谷壁蛟龙、华盖玉磬以及神兽仙禽,构成一特殊的布局,向天界冉冉欲升。
墓主人身着锦衣拄杖而行,前仆人捧案跪迎,后随侍女,气派十足。
下面厅堂里,设鼎、壶及耳杯之类酒器食具,左右各三人拱手而坐。
另一人在侧,表现出主人将离家园升天,家人设宴送别之情景。
画的下部绘一神人双手抵地,又画有鱼龙水属之类,表明此处为黄泉。
整个画面,天、地、人间融为一气,神、人、兽同处一台。
表现出墓主灵魂升天,祈求墓主死后的福泽。
但也含夸耀死者生前生活之意。
从刚才我们所描绘的这个帛画,我们能够看出汉代的作品有怎样的特点: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出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四)、绘画艺术发展繁荣:(魏晋—隋唐)1 魏晋:(一个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存在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屡屡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和我们所说的书法的背景有些相似)(也可以让同学回答)特点:出现凸显文人个性的文人画,绘画理论进一步完善——“以形写神”,绘画抓住人的精神气质。
代表人物:顾恺之(约346—407),东晋人,小名虎头。
博学多才。
有“才绝、画绝、痴绝”的美誉。
人称“虎头三绝”。
还善于点睛传神。
他将绘画推向了自觉,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有一年,建康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因找不到资金而没了办法。
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
主持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
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传说中一个佛教徒)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
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寺庙挤得水泄不通。
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书中还讲到顾恺之给裴楷画像时注重三笔毛)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根据晋人张华<女史箴>而创作,歌颂古代贤德妇女,为后世借鉴的)《洛神赋图》(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
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
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感甄赋》,以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
)2、唐朝:背景: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特点:创制法度,凸显盛唐气象。
(唐时的楷书)吴道子:盛唐人物,被后世称为“画圣”从名字上我们也可能看出来其是崇尚道教的,他的作品大多是关于宗教的。
那位同学读一下小字部分。
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天王送释迦穆尼,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而完全是汉人模样)阎立本:《步辇图》(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水墨山水画过渡:到了宋朝绘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五)绘画艺术鼎盛(宋元明清)(主要体现在文人画和民间风俗画)1、宋朝:(1)文人画:①背景: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
(以前我们到了理学对于塑造人的气节、道德、责任心等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将作画看成是修身养的手段而不是升官发财的工具。
②特点:文人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在有限的绘画空间中蕴育无限的诗意。
)北宋和南宋两种不同的风格。
北宋: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所以作品往往气场很强大。
代表作品: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站在大凌河上,心情好坏的区别,大江东去)南宋:偏安江南,多数描写江南风光,构图不要求对称,景物放在画的一侧,不画全,“残山剩水”。
代表人物、作品:马远《山径春行图》;夏圭《山水十二景》过渡:在文人画成为独立画种的同时,民间风俗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民间风俗画:①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了很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②代表作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是风俗画中的千古不朽的艺术极品,注意不是精品,被后人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巅峰之作。
这幅精美的画卷全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他描写了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繁华景象。
分三部分,该画的价值,在于华而不板、繁而不乱、长而不冗。
画卷上有人物550多个,有赶集的、买菜的、闲逛的、饮酒的、剃头的、扫墓的、搜书的、卖唱的、乘轿的、骑马的、推车的、拉纤的、挑担的,男女老少、职业表情各不相同。
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官府、卦摊、瓦舍。
真正是士农工商、医卜僧道、牛马骆驼、诸色杂卖、一应俱全。
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说完了宋朝是元朝,我们知道蒙古族统治中国,将人分为四等。
所以当时的文人比较郁闷,作品比较愁苦。
简单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明清时候的绘画。
2、明清:⑴文人画:①背景: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②特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更加随意)③代表人物:朱耷(同学书中小字)《松鹰图》(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扬州八怪:郑板桥(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
他一生只画兰、竹、石。
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
及表现了自己的刚直不屈,也表达了对文化专制的不满)(2)明间风俗画:①(同学阅读书中文字)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②特点: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六)1、风格特点:⑴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⑵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2、作用:国画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8课笔墨丹青(板书设计)一、国画的分类1、画科/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2、 表现手法:工笔、写意、兼工带笔3、 画家阶层: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二、 绘画的起源(魏晋以前)1、 (1)起源:新石器时代(2)特点:线条稚拙 色彩简单、自然、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2、战国:(1)出现了毛笔绘画在绢帛上(2)代表作品:《》、《人物御龙图》3、汉代:(1)代表作品:《马王堆汉墓帛画》(2)特点: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特色。
2、唐朝:(1(2(3/王维五、绘画艺术鼎盛(宋元明清)(主要体现在文人画和民间风俗画)1、宋朝:(1)文人画:①背景: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
②特点:文人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③代表作品: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马远《》、夏圭《山水十二景》(南宋)(2)民间风俗画:①背景: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②代表作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明清:⑴文人画:①背景: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②特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③代表人物:朱耷《松鹰图》/扬州八怪:郑板桥(2)明间风俗画:①种类: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②特点: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六、1、风格特点:⑴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⑵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2、作用:国画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