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高考作文”题
- 格式:docx
- 大小:9.93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勿人云亦云破思维藩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弱而死去。
其实,这样盲从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
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应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
材料由法布尔的实验引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并由此引向对人类社会中同类现象的思考,再由《论语》中的一句话作结。
命题意图应该说非常明显,即希望考生能通过这类现象明白一个道理,将对这个道理的理解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出来。
从材料来看,毛毛虫之所以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是因为它们有“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
实验中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把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这样每一个毛毛虫都以为它在跟随前面的毛毛虫在走。
而《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也就是在知人论世上必须独立思考,舆论未必完全可信,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切实地加以辨析和核查。
考生可以从毛毛虫的习性和孔子名言中所反映的特征入手,从而可以从“拒绝盲从”“要有独立的思考力与辨识力”等方面立意。
具体来说,从毛毛虫的角度:毛毛虫的“跟随者”习性使其只顾跟从前面的同伴而忽视其他路径,最终作茧自缚,陷入“死循环”中无法逃脱。
高考作文“抱朴守拙,行稳致远”范文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法国科伦堡啤酒刚出口到美国时,采用的电视广告词是:“美国人,你们现在终于能喝到这个啤酒了,真替你们高兴。
”结果,啤酒一点也不受美国人的欢迎。
科伦堡啤酒的高层们后来决定,把广告词变为:“美国的朋友们,不要把我们的科伦堡啤酒喝光。
”这则“悲伤”的广告让美国人很受用,科伦堡啤酒也借此打开了美国市场。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学会学习:勤于反思1.思维基础限制。
“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限定了考生构思立意的基础,考生必须就“以上材料”进行思考和联想,针对两则广告词和相应的销售情况,思考两则广告词造成不同销售结果的原因。
两段材料是一个整体,考生在构思时须着眼整体,不可断章取义,从个别词句引申开去。
这是构思立意的基础。
2.思维方法限制。
广告词不同,销售结果也不同,材料具有思辨性,考生需要在对比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
具体来说就是将思考重点放到广告词的变化上,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抓住命题人隐含在材料中的意图。
对比思考和辩证思考对本题立意至关重要,否则思维容易表面化甚至偏题或跑题。
3.价值判断限制。
科伦堡啤酒打广告的目的是销售,把啤酒销售出去才是关键,所以考生需要思考第二则广告词比第一则好在哪里,不能认为两则广告词各有千秋,更不能认为第一则广告词好,说它充满企业自信等。
这是命题人在材料中隐含的态度倾向,不可违背。
1.立意的角度是开放的。
材料分段,第一段是说科伦堡啤酒刚出口到美国时的广告以及造成的不受欢迎的结果;第二段是说科伦堡啤酒改变了广告词后打开美国市场。
考生可以从广告词角度进行立意,针对广告词的变化展开联想与思考;也可以从科伦堡啤酒高层们的角度进行立意,针对他们改变广告词的做法展开联想与思考。
2021年6月17日上午,法国高中毕业会考(Bac)正式拉开帷幕。
全国74.3万考生,4600多个考点,今年最小考生11岁,最大77岁。
哲学是法国高中生的必修课,也是高考的第一道关卡。
考试第一门考的是哲学,考试时间8:00-12:00,4个小时写一篇作文。
题目如下,三选一,你看看会不会做。
文科题目(三选一)1. 有可能逃脱时间吗?Est-il possible d’échapper au temps ?2. 解释一件艺术品有什么用?À quoi bon expliquer une œuvre d’art ?3. 对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法哲学原理》的一段节选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Expliquer le texte suivant :理科题目(三选一)1. 文化多元阻碍了人类团结?La pluralité des cultures fait-elle obstacle à l’unité du genre humain ?2. 承认义务就是放弃自由吗?Reconnaître ses devoirs, est-ce renoncer à sa liberté ?3. 对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著作《幻象之未来》的一段节选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Expliquer le texte suivant :商科题目(三选一)1. 道德是最好的政策吗?La morale est-elle la meilleure des politiques ?2. 工作是否分化了人类?Le travail divise-t-il les hommes ?3. 针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著作《关于笛卡尔原则的一部分的评论》的一段节选进行思考并做出解读。
Expliquer le texte suivant :往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题2018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文科题目:1.文化让我们更人性化吗?– 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s?2.我们能抛弃真理吗?– Peut-on renoncer à la vérité?3.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段节选进行评述。
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之九:“配角综合症”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症”。
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症”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
”河南开封市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
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
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点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
其次要选择角度,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参考立意:1、配角也是一种美;2、甘当绿叶。
范文近日一则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
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有人想退居后方做配角,此举实在让人惋惜。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往前走。
不同的是,愿意的人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愿意的人是被拖着往前走。
2019名校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火种作文题目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
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
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
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 作文题型: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特点: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
命题指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命题求变、求新、求巧。
故意省去了命题常式“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权衡比较,说出你的看法”这些写作导引语句。
这一省略,无疑增加了审题难度。
另外,某些语言的直白性和含蓄性的互换,也成了考生审题上的拦路虎。
比如,两位古人类生存学家的话怎样概括?(物质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哪位数学家的富有诗意的哲理句究竟象征什么?(物质的审美价值)由于不少考生一时弄不明白,总之,“活”,是这道题的做大特点。
不管怎么说,相信“活”一点的考生应该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好文章来!二. 材料梳理。
论辩话题:保存火种的意义。
双方看法:第一类人“古人类生存学家”: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实用角度);第二类人“数学家”: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审美角度)三. 立意难点:厘清“温饱吃好”属于“物质”实用范畴;“灿烂火光”是“精神之美”的象征。
另外,要注意:两种观点不是并列关系,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就强调了写作的重心所在;两种观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而是“不仅要”“更要”的递进关系。
四. 写作核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其中“综合”二字最为重要,它要求考生立意必须统观全局,高处着眼,,不能囿于一词一句,不能断章取义。
“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法国高考作文
题
在法国留学的朋友寄来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读后不禁唏嘘感叹。
所谓法国的“高考”是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
有的大学有自己的专门考试,称为concours。
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科,今年的作文考试各科均有三题,可选做一题。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
“‘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
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
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
第1页共2页
含义。
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
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
法国不愧是哲学家的摇篮,连高考都要测试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倘若这样的题目真的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恐怕不光是考生,连老师、家长都要汗颜。
第2页共2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及写作:巴以冲突与世界和平【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60分)曾经的绿水青山,如今却变成了荒漠戈壁是谁打破了宁静的世界,却让战火烧透人类的家园?是谁抹去了孩童的欢笑,却让泪水淘尽生命的硝烟?是谁偷走了皎洁的月光,却让烈火烧出地狱般的辉煌?是谁遮住了人类的视野,让白鸽的羽毛插满秃鹰血腥的身躯?是谁蒙蔽了智慧的认知,让繁花般的生命如此落英飞洒?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 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
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 毁灭财富。
没有和平 就没有人的幸福 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能有永久的和平 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请以“守望和平”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1.审读材料材料的前半部分连用五个“是谁”的反问句,概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 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
而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 毁灭财富。
没有和平 就没有人的幸福 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引导考生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今天我们不断的回望历史并不是要铭记彼此的仇恨 而是要理解彼此的伤痛,并珍惜眼前的和平生活,不让历史重演。
“守望”是写作的关键,“守望”本意是“看守了望”,但它的内涵非常广泛,长期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和平时代,战争与牺牲已逐渐远去。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选择,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坚守,有太多的蓝图需要描绘。
2.确定立意如何守望和平?首先是如何面对战争和战争造成的仇恨。
其次,爱、珍惜、感恩、谅解、宽容、沟通、谦让、友善、信任等等皆可以消除仇恨,引来和平。
第三,铭记什么,忘记什么,也是要考虑的内容。
和平发展民生福祉和谐稳定多元对话理性思考客观评价尊重生命心存悲悯命运共同体4.素材备用时事素材巴以冲突多年,炮火不断、生灵涂炭,世界瞩目。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轰炸了美国的世贸大楼,6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语文优秀满分高考作文(精选18篇)语文优秀满分高考作文篇1贝尔纳是法国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一幅?结果,在收到的上万份答卷中,贝尔纳的答案获得金奖。
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获奖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在当今社会里,甘于浑浑噩噩的人是少数,多数人均渴望有所作为。
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真正成功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却是肯定的,即不少人不善于正确分析主客观条件和把握获取成功的机遇,眼睛只瞄准颇具诱惑力的“最有价值的”目标,而放弃了“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目标,结果弃易趋难,在遭遇挫折之后又往往心灰意冷,不思进取,这自然与成功无缘。
选择是一种智慧。
智慧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之初就已经失败了。
譬如,你在野地里徒手追赶兔子,那只肥大的兔子既刁且快,那只瘸腿的兔子却是瘦小得多,你执意追赶大的,结果一无所获。
再譬如,你在探险途中遭遇口渴,又没有饮用水的时候,侥幸发现路旁有一棵桃树,可遗憾的是,树上结的偏是些不大起眼的半生半熟的小桃子,你心存侥幸地想,前面的桃树一定结满了又大又水灵的鲜果。
于是,你忍着难耐的口渴又上路了,可是在旅途中,你再也没有发现桃树了。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莺正在大树上唱歌,一只鹞鹰飞来抓住了它。
就在莺将要被吃掉的时候,它请求鹞鹰放了它,说它根本不能填饱鹞鹰的肚子,如果想吃饱,应该去捉更大点的鸟。
鹞鹰回答说,假如我放掉手里现成的食物,再寻找还没有看到的东西,那我不成了傻瓜吗?多聪明的鹞鹰,它的选择与贝尔纳的选择一样充满了智慧。
它懂得与其追求虚无的东西,还不如把握现实。
舍弃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吧,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
历年高考作文真题及满分作文(5篇)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作文。
要求:(1)有真情实感,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力求表达有创意。
(2)文体随意,不少于600字。
(3)所涉及的所有名称、学校和地点均应用英文大写字母A、B、C、D和……替换。
(4)请勿复制或复制。
(1)半命题作文(完成题目后作文)阅读下列单词,并按要求书写。
那是一张慈祥的脸,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那是一张疲惫的脸,让我明白了生活的艰辛;那是一张陌生的脸,让我看到了多彩的生活;这是一张阳光的脸...我们一生中见过无数张脸。
请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脸”。
(2)命题作文阅读下列单词,并按要求书写。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请以“做一个敬业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地点:英国伦敦在冰水喷泉池里,一些‘藏独’分子高举雪山狮旗,疯狂挥舞。
突然,一个中国男孩跳进游泳池,挥舞着红旗在游泳池里跑。
他的血煮沸了整个冰冷的水池!难忘那张坚毅的脸!地点:法国巴黎迷华势力的嚣张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虚伪,“藏独”分子的狰狞面目也阻挡不了中国人高涨的热情。
面对虚假报道和肆意挑衅,各地的中国人愤怒地与邪恶的理论和谎言作斗争。
难忘那张愤怒的脸!地点:美国旧金山祥云火炬传到这条几乎无人的街道。
火炬传递没有任何欢迎和热情,但旧火炬仍然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祖国好!永远不要忘记那张笑脸!地点:加拿大多伦多中国学生像长队一样聚集在一起。
他们举着巨大的横幅——别撒谎了!在集体游行中,一个年轻女孩把一面小国旗放在她的道歉者身上,静静地把头偏向一边。
事实上,她泪流满面!永远不要忘记那张泪流满面的脸!环顾四周,陌生的面孔有不同的表情,但都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息,中国人的面孔!事实上,不仅在粉丝中国猖獗的地方,还有张子强、奋斗和中国人的面孔。
环顾四周,你会看到人们的脸上充满爱国光辉,表现出团结的意志。
中国,你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承受了太多的屈辱。
作文主题训练-----可以“兼听”,不可“兼信”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他的剧本《禁闭》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他人即地狱”这一观点,他曾言,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破坏,那么他人就只能是地狱。
为什么呢?因为就我们的自我认识而言,他人实际上在我们内心中是最重要的。
不管我对自己说些什么,里面总加入了他人的评价,不管对自己感觉如何,里面也加入了他人的评价。
而作者伍绮诗在《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坚守自我与满足他人期待是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兼听。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明暗》中有这样的说法:“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意思是,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
唐代魏征用以劝谏唐太宗,太宗深以为然,不断践行并成就了明君直臣的千古佳话。
但是在生活中,并非总是兼听则明,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中谈到病人时说:“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多歧亡羊,终成画饼。
”意思是,有的病人刚刚相信正确的话,听了错误的话又改变主意,好比岔路一多,就找不到逃跑的羊一样,最终没有效果。
在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的当下,你如何看待“兼听”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有人说,多方听取不同意见,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所谓“兼听则明”。
也有人说,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向我们涌来,“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关于“兼听”的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是否需要“松弛感”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2年世界杯决赛,阿根廷对战法国。
上半场,阿根廷2:0领先,梅西贡献一颗点球。
下场,法国队姆巴佩梅开二度,比分变成2:2。
加时赛,梅西、姆巴佩各入一球,比分变成3:3。
点球大战,阿根廷四颗全进,法国进二失二,阿根廷夺冠。
阿根廷为什么会夺冠?赛后,有人说,是因为有球星梅西三十多年的信仰。
有人说,是因为整个球队团结的力量。
还有人说,是因为有阿根廷人民对球队的希望。
请综合以上原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更为广泛的领域进行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于800字。
参考题目:坚持信仰,积聚力量,才能达成希望。
信仰和力量同在,希望与成功共生。
坚持信仰,才能达成希望。
坚持自己的信仰,成就圆满的人生。
范文展示阿根廷夺冠原因——信仰的力量,团结一致你知道阿根廷为何能夺冠吗?这是众望所向,民心所归,这就是团结信仰的力量。
不同于葡萄牙民众对于C罗的态度,阿根廷一直相信梅西。
首先以梅西为核心,毫无疑问,梅西就是这个星球最好的运动员之一,无论是阿根廷的球迷还是球员,都对梅西无条件的信任,都渴望为梅西,为阿根廷夺冠。
在球队首场比赛输给沙特后,队长梅西站出来,为队友鼓励打气再看看梅西身边的队友,帕雷德斯分享的照片,梅西牵的四位小朋友是帕雷德斯,德保罗,阿尔瓦雷斯,罗梅罗,小时候梅西就是他们的偶像,也是他们踢足球的动力。
第二张照片,长大了的他们搀扶着梅西,致敬梅西,这也能看出梅西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能与偶像一起踢球本来就是一件兴奋的事,更何况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夺冠。
我们看到帕雷德斯对荷兰比赛,看到梅西一次次被侵犯,他不惜与全世界球迷为敌,凶狠铲倒荷兰队员,将球踢向替补席。
再看看门神马丁内斯,十年磨一剑,十年替补生涯让马丁内斯深知首发的责任感,他也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他训练是最刻苦的,他希望给梅西守住最后一道防线,决赛扑出穆阿尼的单刀球,点球大战扑出科曼的点球,让我们为之震撼。
作文主题训练--------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央视出现多条电视广告,其中一句“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的广告语,深得网友点赞。
读了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引发了怎样的联想?请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伊利为东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加油助威的广告词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
——(法国作家)阿尔弗雷德·缪塞阅读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生发出怎样的联想?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文。
标题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奥运会早已落下帷幕,但这样一组广告又引发我们的记忆和感奋: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长枪破云霄,蓄力铸荣耀。
——标枪运动员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同舟蓄力冲刺,乘风破浪斩金。
——皮划艇运动员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21年重返决赛,续写九道奇迹。
——接力赛跑运动员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
——苏炳添东京奥运期间,“央视奥运转播”频频插播类似的电视广告,一句“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的广告语深得网友点赞:应时应景,令人有感,给力……读过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生发出怎样的联想?请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东京奥运会早已落下帷幕,但这样一组图片又引发我们的记忆和感奋——东京奥运期间,“央视奥运转播”频频插播类似的电视广告,一句“蓄过的力,是此刻的光”的广告语深得网友点赞:应时应景,令人有感,给力……读过以上材料,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或者生发出怎样的联想?请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2017年法国高考作文题来了,看你会不会写文科题目(三选一)1. 观察是否足矣了解?2. 我有权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对的?3. 请就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一段选写一篇论文。
理科题目(三选一)1. 捍卫权利,就是捍卫自身的利益?2. 我们能挣脱自己的文化吗?3. 请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言论及写作集》中节选写一篇论文。
商科题目(三选一)1. 理性能使一切变得理性吗?2. 一件艺术品是否必须要求美丽?3. 请就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一段节选写一篇评论。
【附】往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题2016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Série L : 文科卷我们的道德伦理观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吗?无尽的欲望是人的本性吗?- 评述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在其1964年著作《真理和政治》中的一段话。
Série S : 理科卷工作得越少,生活就越好?- 我们应当用认知来论证吗?- 评述意大利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弗利(MACHIAVEL)在其1532年出版的著作《君主论》中的一段话。
Série ES 商科卷我们一直都知道自己渴望的是什么吗?为什么我们学习历史是有好处的?- 评述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在其1644年著作《哲学原理》中的一段话。
2015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Série L : 文科卷尊重一切众生,这是否是道德义务?当下的我是否是我的过去的塑造成果??- 解读托克维尔《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节选Série S : 理科卷一件艺术品是否一定蕴含着某种意义?- La politique échappe-t-elle à政治能否从真理的约束中脱离?- 解读西塞罗《论神性》节选Série ES 商科卷个人的意识是否单纯是他所属社会的反映?艺术家是否给予一些需要我们去理解的东西?- 阐释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一段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文科考生试题/ Série L (littéraire)(三选一)1.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2.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3. 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作文主题训练-----双向奔赴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这种为了维护彼此的关系而共同努力的行为,被称为“双向奔赴”。
当下,“双向奔赴”一词可以用在各种关系中,人与人如此,人与国如此,国与国更是如此,世间万物皆同此理,只有双方都真诚付出,关系才会更加真挚和宝贵。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
透过白皮书中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可以感受到中国青年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作为青年的你,对“双向奔赴”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春运”开启了一场宏大的“奔赴盛宴”。
盛宴的主角有踏上了返乡归程的儿女,也有去往儿女工作地的老人。
无论“正向春运”还是“反向春运”,人们向着团圆的方向,寻着幸福的坐标,踏上了双向奔赴的旅途。
2022年春,上海疫情牵动国人的心。
那年春天,“沪”鄂周全;今年春天,鄂来守“沪”。
“热干面”和“生煎包”上演了动人的双向奔赴。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时代呼唤担当,盛世成就青年。
这是一场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以“为爱奔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他者的凝视”之审辨认知导写及范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往往被冻结在他者的凝视中,被贴上物质的标签。
年轻人在“他者的凝视”中长大。
生活中,他者的“凝视”如影随形,即使他者缺席,“凝视”却永远在场。
然而,重要的是如何将“凝视”内化为自我的审视。
比他人的评价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我,才能成为梦想中的自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此类作文的母题是“人我关系”。
在新自由主义大行的年代,在“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等口号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的今天,在年轻人受困于各种由“他者的凝视”编织的套子、牢笼的当下,人们往往会大谈特谈“他者的凝视”的弊端,将他者与自己简单的二元对立,即便有些辩证的思考对“他者的凝视”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未能深入到哲学层面。
本下水作文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一点尝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佳作展示“他者的凝视”之审辨认知做自己,一直是年轻人用来彰显自己追求个性独立、自由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是年轻人的成人宣誓。
然而,这句口号和誓言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它只是一直在空中飘荡的口号和誓言,它始终落不了地,更发不了芽,生不了根。
于是,迷惘、悬浮,成了绝大多数,尤其是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其实,渴望做自己和做自己而不得,从来不是年轻人的人生困惑,而是人的困境,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为何?因为自己和他者之间从来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它们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绝大多数世人却简单地将二者二元对立起来,简单地认为做自己必然要摆脱他者的凝视。
认知的错误,决定了行为的枉然。
庄子在《逍遥游》中创设的“无所待”是一个歧途摆脱他者的凝视的境界,大鹏与鲦和学鸠都无法做到。
所以,正视“他者的凝视”,将凝视内化为自我审视,方能觅得做自己的路径。
法国“高考作文”题法国“高考作文”题让网友惊叹“开眼界”“有魅力”“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中国的高考作文,如果考这样的题目,你觉得怎么样?不少网友惊呼“很高深,很头痛!”但也有不少网友感叹“开眼界,长见识!”“这样的题目才富有魅力!”近日,专栏作家翟华在其博客上贴出今年法国高考(是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引起众多网友跟帖。
题目差别之大,引发大家关注与思考。
与“中”不同牛,每个题目都很“哲学”翟华在其博客中透露,与中国的高考第一门考语文不同,法国高考的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作文,说是哲学,其实是也涉及美学、社会学,很像中国高考的命题作文,考生要在4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来。
以下为他翻译的今年法国高考作文题: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可以分别在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文学类考生选择题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3。
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可伦理学》中有关“责任”的论述科学类考生选择题1。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1。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2。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3。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翟华透露,他观察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已经很多年了,今年的考题并不算怪题、偏题,早在1999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就有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与今年的考题有几分神似。
网友热议震惊,不得不自惭形秽“震惊!这是我看到法国人的作文题目的第一感受,看来考试教育下长大的我的确不得不自惭形秽了!”网友“zuyu1982”看后直接发出这样的感叹。
法国“高考作文”题
2018-03-08法国高考作文题让网友惊叹开眼界有魅力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中国的高考作文,如果考这样的题目,你觉得怎么样?不少网友惊呼很高深,很头痛!但也有不少网友感叹开眼界,长见识!这样的题目才富有魅力!近日,专栏作家翟华在其博客上贴出今年法国高考(是指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引起众多网友跟帖。
题目差别之大,引发大家关注与思考。
与中不同牛,每个题目都很哲学翟华在其博客中透露,与中国的高考第一门考语文不同,法国高考的第一门考试是哲学作文,说是哲学,其实是也涉及美学、社会学,很像中国高考的命题作文,考生要在4个小时内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文来。
以下为他翻译的今年法国高考作文题: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可以分别在下列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文学类考生选择题1。
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2。
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3。
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可伦理学》中有关责任的论述科学类考生选择题1。
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2。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3。
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经济社会类考生选择题1。
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2。
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3。
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翟华透露,他观察法国高考哲学考题已经很多年了,今年的考题并不算怪题、偏题,早在1999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试就有这样几道题目: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与今年的考题有几分神似。
网友热议震惊,不得不自惭形秽震惊!这是我看到法国人的作文题目的第一感受,看来考试教育下长大的我的确不得不自惭形秽了!网友zuyu1982看后直接发出这样的感叹。
网友七年之役则说,我觉得如果我在法国,我真会喜欢去学哲学的。
网友destiny认为,中国的学生需要多学习哲学,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这点我觉得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很重要。
一位自称已经在法国学习了5年的新浪网友则透露了他的亲身感受,法国的考题中论述题较多。
需要学生自己发挥,就算是问答题,有的老师也不会给答案,需要自己找,就算给了参考答案,老师还不让照着参考写,说是写了就
0分。
另一新浪网友直言,我喜欢这样的题目!只要自己对知识有兴趣,有求知欲的人并不是有难度!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法国的作文题实在是难,不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庆幸我是中国的学生。
也有网友从技术上提出了质疑,这样的作文具体如何量化打分呢?翟华透露,在法国,评判老师阅卷时,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包含了下述几个方面:(1)作文题所述概念的解释;(2)对作文题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否走题;(3)是否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论述;(4)文章是否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符合逻辑);(5)结论。
如果上述各点面面俱到,这就是一篇得分16分以上的作文(满分20分),即很好;如果论述大致完整可取,只是在概念定义、经典引用上有所欠缺,那么可以得分14-16之间,即好;如果[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