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外场测试关键方法研究——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研究院刘磊演讲(摘录)
- 格式:pdf
- 大小:650.81 KB
- 文档页数:2
QB-XX - XXX - XXXX中国移动通值CHINA MOBILE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XX - XXX - XXXX中国移动T D - LT E扩大规模试验TD-LT E Fem to 外场测试规范CMCC TD-LTE Femto Field Test Spec (Draft)版本号:1. 0. 0XXXX - XX - XX 发布XXXX - XX - XX 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目录 (i)前言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5)4. 概述 (6)4.1. 测试环境 (6)42测试设备 (8)4.3. .................................................................................................................................................... 测试工具.. (8)5. 测试用例说明 (8)5.1. 测试过程 (8)5.1.1 下行 (9)5.1.2 上行 (9)5.2. 测试过程其他约定 (10)5.3. 测试用例优先级约定 (11)5.4. 测试数据记录表格 (11)6. 测试用例部分 (11)6.1. 覆盖及基本性能测试 (11)6.1.1典型室内场景覆盖性能测试 (11)6.1.2峰值吞吐率测试DL/UL(20MHz 信道带宽) (12)6.1.3峰值吞吐率测试DL/UL(10MHz 信道带宽) (13)6.1.4 Femto多用户支持能力(可选) (13)6.1.5基本业务验证——FTP,流媒体播放,VoIP (14)6.1.6基本业务验证一一定位业务(可选) (15)6.2. 干扰相关测试 (15)6.2.1 Femto频点规划方案验证 (15)6.2.2准入模式对干扰影响验证 (16)6.2.3 Femto同频小区干扰影响验证 (17)6.2.4 Femto系统内小区间干扰协调对性能影响验证(可选) (17)6.2.5 系统间干扰测试(TD-SCDMA,WLAN ) (18)6.3. 同步方案验证测试 (19)6.3.1 IEEE1588V2 (19)6.3.2 GPS (20)6.3.3 空口侦听(ISD<500m) (20)6.3.4 空口侦听(ISD>500m )(可选) (21)6.3.5空口同步稳定性(可选) (22)6.3.6多跳空口侦听(可选) (22)6.3.7同步信号获取能力测试 (23)6.4. 开站及操作维护方案测试 (24)6.4.1自动启站 (24)6.4.2自动邻区关系建立(可选) (24)6.4.3自管理、自优化 (25)644安装施工、维护便利性验证(可选) (26)6.5. .................................................................................................................................................... 移动性管理测试. (27)6.5.1小区重选,同频 (27)6.5.2小区重选,异频 (27)6.5.3小区切换,同频(可选) (28)6.5.4小区切换,异频(可选) (29)7. 编制历史 (29)QB-XX - XXX - XXXX刖言本标准的目的旨在规范TD-LTE Femtc初期小规模室内现场网络性能评估方法,规范测试所涉及的测试例及测试步骤,为中国移动开展TD-LTEFemto初期性能评估测试制定基本参考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td-lte无线网络性能测试规范篇一:中国移动td-lte网络质量测试评估规范v15(2) td-lte网络测试评估规范一、目标1.评估各省、地市td-lte网络性能、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2.评估端到端、客户感知的业务和网络质量情况。
3.分析td-lte网络性能、客户感知的网络和业务质量的短板区域和短板指标。
二、总体原则1.评估应包括室外、室内多个场景,场景选择应和客户实际业务发生一致。
2.评估应充分考虑数据质量和采集效率,使用自动化手段进行,评估期间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预。
3.测试评估体系根据目标,总体上分为“网络性能评估”和“客户感知的业务质量评估”两个维度。
核心内容、指导方向、指标输出方面各有侧重,相同点在于测试场景,而测试设备、方法、规范、指标等不尽相同。
4.网络性能评估(1).核心内容:通过室内外网络遍历性测试,评估网络,特别是无线网主要业务的性能情况。
网络性能指标排除了数据源、网间互联等因素,反映的是网络的极限能力,不代表客户的真实感知。
(2).指导方向:反映网络覆盖、干扰、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指导网络规划建设。
指导网络层面的性能和质量优化。
(3).测试手段:自动测试平台、自动测试前端atu、网络测试仪表。
1(4).主要指标:覆盖、干扰等网络指标;下载速率、呼叫成功率等主要业务指标;基站、小区遍历性指标。
5.客户感知的业务质量评估(1).核心内容:按照客户真实的业务行为,如语音拨打、登录网站、看视频等,测试评估端到端实际的业务质量情况。
(2).指导方向:在网络性能分析基础上,分析各种业务的端到端质量问题,指导基于业务的质量优化;指导面向竞争对手的业务质量优化。
(3).测试手段:自动测试平台、商用终端、网络测试仪表。
(4).主要指标:基于浏览、下载、视频播放等业务的质量指标,如:下载速率、登录时延、返回时延长等。
6.在端到端客户感知业务质量评估中,应使用流量和知名度的top网站或业务,同步进行竞争对手的业务质量对比评估。
TD—LTE测试分析及网络部署意见作者:陶蕾来源:《中国新通信》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某运营商TD-LTE网络测试分析,对TD-LTE网络覆盖特性进行研究,并提出TD-LTE网络工程建设实施建议。
【关键词】 TD-LTE 网络覆盖 RSRP基站站距一、背景目前,3G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完全成熟,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全球信息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们对更高业务带宽的需求,从而推动目前的移动通信网络像更高带宽更高速率的新技术体制演进,于是催生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
LTE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统一标准,具有高频谱效率、高峰值速率、高移动性和网络构架扁平化等多种优势。
LTE分为FDD和TDD两种制式,TD-LTE为我国主导研究的技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TD-LTE发展,积极推动TD-LTE产业链的演进。
本文主要根据对TD-LTE试验网测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研究TD-LTE网络覆盖的特性,并提出TD-LTE网络工程建设实施的一些建议,为TD-LTE网络大规模建设提供参考。
二、测试数据分析2.1 测试区域介绍本次测试区域选择某运营商TD-LTE试验网建设区域测试区域总面积为12.9km2,TD-LTE基站全部与现网2G/3G站点共站,共42个站点。
根据标准蜂窝型公式计算,测试区域平均站距595m。
2.2 测试总体情况本次采用DT路测,对试验网区域内主要道路进行测试。
测试条件为下行50%的加扰,测试指标以分析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为主。
测试总体情况见图1。
总体数据分析情况:有效测试点数12571个,根据目前运营商对RSRP的覆盖要求,RSRP>-100dBm的测试点为81.08%。
2.3 测试数据分析2.3.1 分析方法测试数据分析主要是研究站距与RSRP之间的相关性,本文RSRP根据目前某运营商覆盖指标要求,RSRP>-100dBm视为满足覆盖要求,其他视为不满足。
4月29日,2010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主题为“3G发展现状及演进趋势”,会议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信通传媒承办,新浪科技为特约网络支持。
图为:2010中国移动通信产业高峰论坛现场,中国移动研究院刘利军演讲。
以下为实录:刘利军:各位领导,同仁下午好。
我是负责网络信息安全的研究工作,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移动互联网安全挑战与应对,主要是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3G以及移动互联网安全方面的思考,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3G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情况。
随着3G技术的应用我们带来了移动网络接入高速率,宽带化,业务互联网化,终端智能化技术特点变化,使得移动用户可以非常便捷访问互联网业务,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有一个用户数量统计数据,这两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增长。
这个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如何理解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现在通常大家都认为移动互联网我们现在的用户利用移动通信设备,移动手段接入互联网,我这个概念还不仅限于此,我们理解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利用移动设备简单访问当前的互联网,也不是为移动用户建立一个单独的互联网,而是移动网和互联网基础上构建一个融合的服务架构。
这个融合服务架构具备几个特点,第一就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内容和应用和用户体现趋向一致,移动互联网充分继承并发展了移动通信全网的漫游,统一认证无缝覆盖特点,为用户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与互联网资源,根据移动拥护和终端的特点拓展新的内容。
移动互联网时代业务特征体现全面渗透设备生产,用户生活,随时提供最优的接入,最终目标是要全面实现社会虚拟化和网络社会化,这是我们对3G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对移动互联网基本的一个理解。
下面我们思路是这样的,一般讲大家会觉得移动通信网安全性要比互联网好一些,移动网安全问题少一些,互联网安全问题多一些,下面我们先分析一下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面再分析一下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该融合改进。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R)测量报告技术要求TD-LTE digital cell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OMC-Rmeasurement repor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版本号:0.3.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OMC-R测量报告总则 (2)4.1. OMC-R测量报告数据采集原理 (3)5. OMC-R测量报告数据定义 (3)5.1. 测量报告数据定义模板 (3)5.2. 测量报告数据列表 (4)5.3. 一维测量报告统计数据 (6)5.3.1.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6)5.3.2.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7)5.3.3. UE收发时间差 (8)5.3.4. UE发射功率余量 (10)5.3.5. eNB接收干扰功率 (10)5.3.6. eNB天线到达角 (11)5.3.7. 上行丢包率 (12)5.3.8. 下行丢包率 (12)5.3.9. 上行信噪比 (13)5.3.10. PRB粒度eNB接收干扰功率 (14)5.4. 二维测量报告统计数据 (14)5.4.1. UE收发时间差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14)5.4.2. UE收发时间差与eNB天线到达角 (17)5.4.3.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18)5.4.4. eNB接收干扰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19)5.4.5. eNB接收干扰功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21)5.4.6. 上行丢包率与上行信噪比 (21)5.4.7. 下行丢包率与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23)5.4.8. 下行丢包率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24)5.4.9. 上行丢包率与eNB接收干扰功率 (25)5.4.10. 上行信噪比与eNB接收干扰功率 (26)5.5. 测量报告样本数据 (27)5.5.1. TD-LTE服务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29)5.5.2.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 295.5.3. TD-LTE服务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30)5.5.4.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质量 .. 315.5.5. TD-LTE服务小区的UE收发时间差 (31)5.5.6. TD-LTE服务小区的UE发射功率余量 (32)5.5.7. TD-LTE服务小区的eNB接收干扰功率 (33)5.5.8. TD-LTE服务小区的eNB天线到达角 (33)5.5.9. TD-LTE服务小区的上行丢包率 (34)5.5.10. TD-LTE服务小区的下行丢包率 (35)5.5.11. TD-LTE服务小区的上行信噪比 (35)5.5.12. TD-LTE服务小区载波号 (36)5.5.13. TD-LTE服务小区的物理小区识别码 (36)5.5.14.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邻区载波号 (36)5.5.15. TD-LTE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物理小区识别码 (37)5.5.16.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BCCH (37)5.5.17.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载波接收信号强度指示375.5.18.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NCC (38)5.5.19.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GSM邻区BCC (38)5.5.20. TD-SCDMA主公共控制物理信道接收信号码功率 (39)5.5.21.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TD-SCDMA邻区绝对载波号 (39)5.5.22. 已定义邻区关系和未定义邻区关系的TD-SCDMA邻区小区参数标识.. 406. OMC-R测量报告数据格式要求 (40)6.1. 总则 (40)6.2. 测量报告文件命名规则 (40)6.3. XML文件格式 (41)6.3.1. XML文件结构图 (41)6.3.2. 标签说明 (41)6.3.3. 标签说明字符集限定 (44)6.3.4. 测量报告统计数据Schema定义 (44)6.3.5. 测量报告样本数据Schema定义 (45)7. OMC-R测量报告文件生成要求 (47)8. 编制历史 (47)前言本标准旨在明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对TD-LTE测量报告的技术要求,并为相关设备的集中采购提供技术参考。
邮电设计技术/2018/05——————————收稿日期:2018-03-301概述随着TD-LTE 网络的大规建设,三大运营商LTE 网络已经全面商用。
随着用户不断涌入,用户对于TD-LTE 网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于网络下载速率、网络掉话率、接通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中国部分地区因大气波导效应对网络产生了大面积干扰,造成用户感知下降,投诉上升的现象。
由于现阶段仅中国移动采用TD-LTE 组网,而竞争对手均采用LTE FDD 与TD-LTE 混合组网方式,LTE FDD 系统不存在大气波导效应,因此大气波导效应对中国移动TD-LTE 网络影响较大,如何合理规避大气波导效应是提升网络质量及中国移动4G 网络口碑的关键。
2大气波导效应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波导”是一种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大气对电磁波折射的效应。
电磁波在大气环境中传播遇到气体分子和水分子颗粒会被吸收、反射、散射产生空间衰落,同时还会受大气折射影响。
在春、夏及秋季凌晨至中午太阳升起阶段,地表低层大气层温度相对较低,密度也因此降低,上层受太阳光直射,温度相对较高,在陷获折射条件下电磁波会部分被捕获在一定厚度的大气层内经上下气层发生全反射现象向前传播,就像波在金属波导管中传播,这种传播现象称降低大气波导对TD-LTE 影响方法的研究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ducing the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Duct on TD-LTE关键词:大气波导效应;TD-LTE;干扰影响;特殊时隙配比;频率调整;天线倾角调整;天线挂高调整doi :10.12045/j.issn.1007-3043.2018.05.007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043(2018)05-0025-05摘要:对大气波导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述,对大气波导效应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气波导干扰基站精确定位的方法;提出了特殊时隙配比调整、频率调整、天线倾角调整及天线挂高调整等应对方案;对上述4种方案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某地(市)实际应用对大气波导效应应对方案进行了验证。
中国移动L T E信令软采外场测试规范前言本标准的目的旨在规范TD-LTE信令软采功能和性能的外场测试方法,规范测试所涉及的测试例及测试步骤。
本标准内容包括对于测试环境、测试工具、测试方法的定义,包含Uu接口和X2接口信令采集、消息准确性与完备性、软采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等测试例的具体规定。
目录前言 (2)目录 (3)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4. 被测对象 (4)4.1. 硬件架构 (4)5. 测试环境 (5)5.1.测试网络拓扑和组网架构 (5)6. 测试约定和术语 (7)6.1. 测试网络基本配置 (7)7. 测试用例部分 (7)7.1. IF1接口协议通信功能 (7)7.2. 业务过程Uu/X2口信令采集测试 (7)7.3. 业务过程Uu-extend信令采集测试 (8)7.4. 软采功能负荷能力测试 (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TD-LTE规模外场测试的测试例与测试方法,规定了测试需要输出的数据及结果,供开展TD-LTE网络性能评估时参照使用;适用于在TD-LTE产业化初期,在国内外进行的TD-LTE规模外场测试。
本标准规定了TD-LTE外场测试中进行软采方案的评估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测试需求,制定了针对性的测试例以及测试方法,说明了对于本类测试的基本要求、测试设备的数量,以及测试中针对性的约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国移动LTE信令软采集设备规范》《中国移动LTE软采设备测试规范》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表3-1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列表4.被测对象中国移动LTE信令软采外场测试规范的测试对象,为TD-LTE无线基站构成的测试网络,同时包括组成网络所需的核心网设备、网管设备和相关测试业务服务器等。
针对本规范的测试用例,重点测试对象为TD-LTE无线基站、以及用于汇聚无线基站信令的流量汇聚适配器(SCA)。
4.1. 硬件架构表4-1 测试硬件设备列表5.测试环境选择密集城区或典型城区环境测试。
TD-LTE 研究开发技术试验——外场关键技术测试规范(V3.0)(送审版)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TD-LTE工作组目次目次 (I)前言 (II)1 范围 (2)2 参考文件 (2)3 缩略语 (3)4 概述 (4)4.1 测试配置 (4)4.2 测试仪表要求 (4)4.3 测试的前提条件 (4)5 扇区峰值速率测试 (9)5.1 下行扇区峰值速率测试 (9)5.2 上行扇区峰值速率测试 (9)6 状态转换与时延测试 (10)6.1 控制面时延测试 (10)6.2 寻呼测试 (11)6.3 用户面时延测试 (12)7 单UE测试 (14)7.1 静态测试 (14)7.2 移动测试 (16)8 多UE测试 (19)8.1 多UE静态测试 (19)8.2 混合SNR调度测试 (22)8.3 相同SNR调度测试 (22)8.4 多UE移动加载测试 (23)9 单小区覆盖测试 (25)9.1 单小区覆盖测试 (25)10 业务性能测试 (26)10.1 具有不同QoS等级的并行数据话路的多用户场景测试 (26)前言本规范主要规定了TD-LTE工作组技术试验阶段对TD-LTE RAN设备的基本功能、基本性能、业务能力、无线指标等方面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
本规范版权归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专家组(TD-PEG)TD-LTE工作组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或拷贝本规范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TD-LTE 技术试验——外场关键技术测试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TD-LTE技术试验阶段对演进的无线接入网(E-UTRAN)外场关键技术的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
2 参考文件本标准遵循的3GPP标准版本基于2009年3月版本。
[1] TD-LTE 技术试验系统设备规范[2] 3GPP TS 36.101 User Equipment (UE)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3] 3GPP TS 36.201 LTE Physical Layer – General Description[4] 3GPP TS 36.211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5] 3GPP TS 36.212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6] 3GPP TS 36.213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7] 3GPP TS 36.214 Physical Layer – Measurements[8] 3GPP TS 36.300 Overall description[9] 3GPP TS 36.321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rotocol[10] 3GPP TS 36.322 Radio Link Control (RLC) protocol[11] 3GPP TS 36.323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12] 3GPP TS 36.331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13] 3GPP TS 36.401 Architecture description[14] 3GPP TS 36.410 S1 Gener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15] 3GPP TS 36.411 S1 layer 1[16] 3GPP TS 36.412 S1 signaling transport[17] 3GPP TS 36.413 S1 Application Protocol (S1AP)[18] 3GPP TS 36.414 S1 data transport[19] 3GPP TS 36.420 X2 general aspects and principles[20] 3GPP TS 36.421 X2 layer 1[21] 3GPP TS 36.422 X2 signaling transport[22] 3GPP TS 36.423 X2 application protocol (X2AP)[23] 3GPP TS 36.424 X2 data transport3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
TD-LTE系统MU-MIMO外场测试性能分析旷婧华;龙紫薇;邓伟【摘要】TD-LTE系统可在TM7单流模式及TM8双流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增强的多天线技术,包括上行MU-MIMO和下行MU-MIMO算法.MU-MIMO算法将空间隔离度较好的一对用户进行配对,使两用户采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上行或下行传输,从而大幅提升上行或下行可用资源数量,提高双终端或小区的吞吐量性能.详细结合目前TD-LTE上行和下行MU-MIMO的设备实现,分析上行及下行MU-MIMO算法在外场测试的性能表现.【期刊名称】《电信科学》【年(卷),期】2013(029)005【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TM8;MU-MIMO;多用户复用【作者】旷婧华;龙紫薇;邓伟【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 100053;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 100053;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TD-LTE系统中,基站侧广泛采用8天线配置,而终端侧的发射天线目前只有1根,因而上行无法进行多天线传输,获得多天线复用增益。
如能将空间隔离度较好的两个终端的发射天线配对进行上行传输,则可与基站的多根接收天线进行多天线传输,这种上行信号传输算法被称为上行多用户复用MIMO(上行MU-MIMO)。
上行MU-MIMO传输方式从单一用户的角度看,由于用户配对前后可用的最大资源数量不变,因而对单用户吞吐量没有提升。
但由于两个配对用户在上行MU-MIMO传输模式下可复用同一时频资源进行上行传输,并通过空间隔离予以区分,因而用户配对后,整个小区可用的最大资源数将有大幅提高,小区吞吐量资源将有显著提高。
下行传输中,基站侧8根发射天线可实现3GPP R9规范[1]中定义的TM8双流波束成形传输。
当TM8工作在单用户双流时,基站对要发射的两个数据流进行下行成形[2],实现单用户双流传输,同时获得成形增益和空间复用增益,较单流波束成形而言,双流波束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率。
从TD-LTE外场性能看运营商差异化优势建立路径堵久辉【期刊名称】《通信世界》【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44-45)【作者】堵久辉【作者单位】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东北亚区【正文语种】中文用户体验是LTE时代运营商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采用载波聚合、负载均衡和网间互操作等方法,以及应用更多的系统带宽,则是改善网络覆盖,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自2008年底3GPP发布LTE第一个标准版本Rel-8,到2009年底北欧运营商TeliaSonera率先商用,再到2013年7月韩国运营商全球首次商用Rel-10关键技术之一的载波聚合功能,LTE标准化与商用推进的步伐从未停歇。
根据GSA统计,截至2014年2月底,LTE已在全球101个国家的274个运营商获得商用,发展势头之迅猛远超之前所有通信技术。
在GTI的推动下,LTE TDD(又称TD-LTE)得到了良好协同发展。
2013年12月4日,国内开启了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LTE在中国大陆正式商用的大门。
政府部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TD-LTE牌照。
仅就中国移动而言,其2014年目标为建设50万个基站,预计明年再增加20万个基站,之后总数接近其GSM在过去二十年部署基站数的90%。
技术层面上,中国移动的TD-LTE以八通道双极化智能天线为主,而日本软银主要复用PHS(国内又称小灵通)的八通道圆阵天线,其他LTE TDD运营商以两天线部署为主,同时各家应用的频谱也不尽相同(大多为B41、B38、B40,只有中国移动以B39作为室外部署主要频段),加之供货设备商、采购设备质量、站址条件、应用场景及应用业务等差异,将导致TD-LTE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存在差异。
因此,自2010年初起有关方面在中国大陆进行实验室、小规模外场、大规模外场、扩大规模外场、商用后评估等一系列性能研究测试,为TD-LTE全国范围部署积累商用经验。
TD-LTE多用户双流波束赋型技术分析和评估文章评估了TM8 MU-BF 和SU-BF 的性能,并提出多项提高BF 性能的实现优化方案,包括上行探测参考信号(SRS )的多小区协调分配方案和多用户配对的优化方案等。
仿真结果显示,在目前的产品能力下,MU-BF 相比SU-BF 约有20%的性能增益;而引入优化的实现方案后,SU-BF 性能进一步提升约10%,MU-BF 性能进一步提升约25%。
【摘 要】【关键词】TD-LTE MU-BF SU-BF SRS金 婧 王启星 姜大洁 龙紫薇刘宇超 胡臻平 唐 海 刘光毅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所收稿日期:2012-06-15责任编辑:左永君*******************1 概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频谱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日益成为移动通信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是当前通信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多天线技术因其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传输效率和频谱利用率而获得广泛的青睐。
多天线技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传统的时间维和频率维的基础上,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多根天线来增加空间维度,从而实现信号的多维并行传输。
3GPP Rel-9规范[1]中的传输模式(TM,Transmis-sion Mode)8,将无需用户反馈码本的单流波束赋型扩展到单双流自适应波束赋型方案。
该传输模式特别适用于TDD系统,因为TDD系统可利用上下行信道互易性在基站端得到下行信道信息,从而计算波束赋型的加权矩阵。
根据调度用户的情况不同,T M 8双流波束赋型又分为:单用户波束赋型技术(SU-BF,Single User Beamforming)和多用户波束赋型技术(MU-BF,Multi-User Beamforming)。
SU-BF中,基站基于上行信道计算两个赋型矢量,利用该赋型矢量对要发射的两个数据流进行下行赋型[2],使得单个用户在某一时刻可以进行两个数据流传输,同时获得赋型增益和空间复用增益,可以获得比单流波束赋型更高的传输速率,提高系统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