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常用介词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66.42 KB
- 文档页数:12
介词的用法文言文一、介词在文言文中的基本用法介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虚词,常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成分。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应用较为灵活多样,下面将从概述、位置和意义等方面来探讨介词的用法。
1. 概述介词作为一种连接性的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帮助构建语义关系。
它以单个字符形式出现,并常与其他词组合使用。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中有约30多个常见的介词,如「於」、「以」、「為」等。
2. 位置在句子结构上,介词位于名词、代词或动词前面,并且受制于后续部分的要求而具体选定。
例如,在表示时间和空间方位时,常使用「於」来引导地点或时间状语;存有目标或目的时,则需要使用「以」、「以爲」等。
3. 意义不同的介詞表达不同的意义和关系。
例如:(1) 「於」多表示时间、地点、手段或对象等概念;(2) 「以」常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3) 「爲」则表示目标、目的或利益等。
综上所述,介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成分,起到构建语义关系的作用。
它的位置位于名词、代词或动词前面,并且根据不同的含义和关系来选择不同的介詞。
二、常见介词搭配及具体用法1. 「於」「於」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介詞,其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1) 表示地点:如「於京師」(在京城),「於山之五尺」(在山上五尺处);(2) 表示时间:如「於歲乙巳」(在乙巳年);(3) 表示手段:如「於筆墨之間」(利用笔墨之间);(4) 表示对象:如「與豪傑並鬥於壇場」(与豪杰比肩于场上);2. 「以」「以」是另一个常见的介詞,它的意义较为抽象和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方式:(1) 表示手段或方式:如「以刀割石」(以刀割石头)、「以勇氣直面困難」;(2) 表示原因:如「以賞罰之威使群臣畏而守職」(通过奖惩的威力使部臣敬畏,并保持职责);(3) 表示目的或结果:如「以報雪耻」(为了报仇雪耻)、「以成就夢想」;(4) 表示兼容:如「公不以賤居少長之位,而以賢者居之」(公众不是因为一个人年幼或长寿而让他在地位上低下,在治理中只重用有才能的人)。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一)展开全文介词把名词、代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和这些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对象、凭借等,这种词叫介词。
文言里最常见的介词是:于、乎、诸、以、与、为。
(一)“于(於)”的用法1.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在……方面”如:1.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在长勺作战。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墨子听说这件事,就从鲁国动身。
3.于反覆不宜卤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在书信来往方面不应该草率从事。
2.表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如:4.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一一这是因为仁义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不适用。
5.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从我家三代人住在这个地方,算到现在六年了。
3.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如:6.于汝甘乎?(方勺:《方腊起义》)——对你们来说能甘心吗?7.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韩非子·难一》)——我的矛锐利,对于物体没有刺不破的。
8.赵氏求救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如: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是它比水更寒凉。
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自然都是要死的,但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5. 用在被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见第四章的“被动句”。
(二)“乎、诸”的用法“乎”主要是作语气词。
作介词,用法大体同“于”:可以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也可以表示比较的对象。
如: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强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在这里胡喊乱叫,在那里横冲直撞。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介词把名词、代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和这些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对象、凭借等,这种词叫介词。
文言里最常见的介词是:于、乎、诸、以、与、为。
(一)“于(於)”的用法1.表示动作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从、在……方面”如:1.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在长勺作战。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墨子听说这件事,就从鲁国动身。
3.于反覆不宜卤莽。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在书信来往方面不应该草率从事。
2.表示动作的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到”。
如:4.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韩非子》)一一这是因为仁义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不适用。
5.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从我家三代人住在这个地方,算到现在六年了。
3.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对于、向”如:6.于汝甘乎?(方勺:《方腊起义》)——对你们来说能甘心吗?7.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韩非子·难一》)——我的矛锐利,对于物体没有刺不破的。
8.赵氏求救于齐。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如: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是它比水更寒凉。
1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自然都是要死的,但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5. 用在被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见第四章的“被动句”。
(二)“乎、诸”的用法“乎”主要是作语气词。
作介词,用法大体同“于”:可以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也可以表示比较的对象。
如:1.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强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在这里胡喊乱叫,在那里横冲直撞。
初中文言介词归纳
介词的定义和作用
介词是连接词性的一种,用来引导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
文中,介词有着多种作用,包括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常见的文言介词
以下是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介词归纳:
- 于:表示在某个时刻或时间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
- 以:表示依据、手段或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
- 为:表示目的、结果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作为”。
- 于是:表示由于某种原因,所以做出了某种行动,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因此”、“于是”。
- 于是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所以才做出了某种行动,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所以”、“于是”。
- 之:表示关系或所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
用法示例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子,展示了文言介词的用法:
- 于昨日,我去了书店。
- 以笔为武器,勇敢地战斗。
- 为了研究,他每天都很努力。
- 于是他决定辞去工作。
- 于是乎,他成功了。
- 学业之重,不可轻视。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介词的简要归纳和说明。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及例句引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研究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文历史,还能提升语言能力。
而介词作为一类常用的虚词,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用法。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并给出一些例句进行说明。
一、介词在修饰动宾关系中的应用1.向:表示动作的目标或方向例:低头向地下看。
2.以:表示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笔塑象。
3.自:表示起点、来源或原因例:读书自己聪明。
4.为:表示目的、意义或结果例:谋贫为财。
5.由:表示行动发出者或过程起点例:由山涧来,到家后先问母亲好。
6.因:表示理由和原因例:因风吹节,舟上之人无不肃然起敬。
7.与:表示同伴关系或并列关系例:与老师礼尚往来。
二、介词在时间和空间表达中的应用1.于/於/乎/夫/戏(谐音于)表示在、在于、基于例:固然,并非于岁月之风,于巅峰之刻,乃至堕落生命,依旧可倚吟亦可寄情,可观也。
2.从/自:表示起点出发或来源例:归来自故乡,他难捧我欢乐家声;从前文再看此词的源头。
3.向/趋:表示方向或趋势例:一去无顶天括地,直指万里青的心怀。
4.至:表示终点、时间或程度例:入手不曾及高山壁立无永别;又行遍四大洲追寻至创作目标。
5.为/与/和/共:表示陪伴、共同做某事或关系例:父母与子女共度时光,天下最美好的无尽定律。
6.以:表达手段、工具或材料例:以心为镜, 不负使命, 梦灯中人等世情谜语谶言宏法示真。
三、介词与动词搭配的应用1.待(dài):表示等待、处理或对待例:犹则待岗工资却未停止支取。
又如待废墟质上藏袭击者塔尔,勾坦兵主意名曰报复,迁移榕城。
2.为(wèi):表示担任、扮演或代表例:而全球名词“策展人”的角色为其内心深处的行动必用之媒。
3.依(yī):表示依靠、遵循或照顾例:即然然白日遽暴惧陋巷无门,不见来者应依次中断递减,形式外把依法办事。
4.赴(fù):表示前往、参加或投入某事例:此间并未多么乎奇异,“向南赴向北,东赴西就”方让以继续提供较好天气状况与物理因素powd+hq云+ tz通地+ew结语:本文详细介绍了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及相应的例句。
文言基础知识:介词(三)介词把名词、代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或形容词,和这些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时间、对象、凭借等,这种词叫介词。
文言里最常见的介词是:于、乎、诸、以、与、为。
(五)“为”的用法1.表示替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替、给”。
如:1.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从此以后,谁也不敢再说替河神娶媳妇了。
2.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于是给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
2.表示所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对”。
如:3.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潜:《桃花源记》)——(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山外的人去说。
4.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广西从事(官名)杜周士对我说。
3.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因为”如: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它不因社会上有了尧才存在,也不因社会上有了桀就消亡。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并不因为很多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4.表示被动。
例见第四章里“被动句”。
“为”有介词和动词两种用法。
例如“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墨子·公输》):前“为”是介词,当“替”讲;后“为”是动词,当“造”讲。
这一般不致误解。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的“为之”:当它后边是名词时,“为”是动词,“之”是它的近宾语,后边的名词是远宾语;当它后边是动词时,“为”是介词,“为之”是介词结构,作后边动词的状语。
试比较《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同篇中的两个“为之”:7.不如早为之所。
——不如早点给他(共叔段)个封地。
“所”是名词,当“处所”讲,“为”是动词。
“为之所”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给你一本书、告诉我一件事”这样的结构,“之”是“为”的近宾语,“所”是“为”的远宾语。
这种双宾语的句子是古今都有的。
8.为之请制。
文言文介词的用法归纳Introduction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介词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语和短语的作用,为句子赋予了更多丰富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常见的文言文介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介词。
一、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1. 在: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状态。
例如:汝何居於吾之弟位?2. 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在某一时刻或特定场合。
例如:朕夜行甚密於东阁。
3. 自:表示行动开始点或动作主体自身的位置。
例如:万方云集自山河。
二、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1. 既:表示两个事件紧接发生。
例如:尔既婚乎?2. 自:表示从某个时间点开始。
例如:自枣栗而编舄。
三、表示原因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目标、手段或条件。
例如:君之进取以竞天下者盖德政也!2. 因: 表示事件发生或结论得出的原因。
例如:“女无长陵”.止说明后面诸括弧中的原因是“或然之异年”。
四、表示方式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手段、目标或条件。
例如:言必曲亲以和上,辞必严简以知间。
2. 凭: 表示根据、依靠的手段或条件。
例如:凭尔所闻,否未可也。
五、表示条件关系的介词1. 若:表示假设或条件。
例如:若叶公子老而有子孙则难矣!2. 倘: 表示对某个假定情况给予肯定结论。
例如:倘蒙允入朝廷,敢不首领千响?六、表示目的关系的介词1. 为: 表示动作或行为的目的。
例如:“誓将报主人之仇”。
其中“报”是为形式宾语,用来与动宾搭配。
2. 至:表示达到某种目标或地点。
例如:“及盈则覆”。
其中谓语动词与指代内容构成达到目标。
七、表示比较关系的介词1. 如: 表示进行比较。
例如:“君其赐马焉如?确定其价而取焉。
”2. 比: 常用于修饰动作比喻与物质等性质对比。
例如:“比目者弟也。
”意为“与目光相比较,称为弟弟”。
结论介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连接句子成分、表达关系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常见的文言文介词进行归纳总结,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介词。
无论是表示位置、时间、原因、方式、条件、目的还是比较关系,准确运用恰当的介词可以使文言文变得更加凝练、优美。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研究介词作为虚词的一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词组”(介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
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以介宾结构的主要作状语,有时还可以作补语或定语。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为”、“与”、“之”等等。
介词多是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它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
在有些情况下,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隐含,但介词的宾语较少隐含,因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词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上一致,但是某些介词的用法和介宾语结构所处的语法置古今是有差异的,介词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各类名词性或谓词性的词组。
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两类;第一类主要有“于(乎、诸)”、“以”、“因”、“从”、“由”、“与”、“及”,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所带宾语基本上是名词性的,带谓语性宾语是个别现象;第二类主要有“纵”、“强”、“如”、“若”、“苟”、“冷”、“倘”、“即”、“设”、“假”、“使”,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只能带谓词性宾语。
第二类介词过去一般认为是连接偏正复句中从属分句的连词,其实所谓从属分句不过是第二类介词的宾语,介宾结构整体作后面谓核心的状语。
《古代汉语常用介词研究一》,我们谈了“于(乎、诸)、“以”、“为”、“因”、“与”、“虽”等介词语法功能、位置差异,条分缕析地对其引介处所、引介凭借以及特殊用法进行分析例证。
下面,谈谈介词“之”、“及”、“如”、“令”、“使”的语法功能以及其它用法,意义。
一、之。
介词“之”字的用法是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庄子·养生主》)“之”字还有一种用法最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解析介词是一种虚词,在句子中表示名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的使用非常重要,能够明确表达语义,并且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进行解析和分析。
文言文中的介词有很多,像“於、以、在、因、自、與、乎、可、若”等等。
这些介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我们将分别对其中常见的几个介词进行解析和讨论。
首先是介词“於”,这个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
一般来说,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比较、原因等不同的关系。
例如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就有“齐人复从之,处於襄陵之下”,这里的“於”表示地点,在文中起到了定位作用。
又如在《管子·订法》中提到了“犯人多於稷下”,这里的“於”表示比较,表示“在……之上”。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於”是一个非常多功能的介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其次是介词“以”,这个介词的用法也非常广泛。
它可以表示手段、原因、方式、比较等不同的关系。
例如在《左传·隐公十七年》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吾不舍人,以致不辱于国。
”,这里的“以”表示原因,表示“因为”。
再如在《孟子·告子下》中提到了“以约失期者,信之小人”,这里的“以”表示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来做到。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以”也是一个非常多功能的介词。
另外还有一些介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也值得我们注意。
例如介词“在”,在文言文中一般表示时间、地点、状态等关系。
例如在《论语·为政篇》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君子在宥也,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这里的“在”表示状态,表示所处的位置或状态。
再如在《资治通鉴·唐纪·武后宥政二年》中提到了:“在郊营之外修观,使太子颐之。
”这里的“在”表示地点,表示所在的位置。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也相对简单明了。
文言文中介词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中介词的概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写作语言,包含了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用的语法成分之一,用于连接各种词语、短语或从句,起着表示关系和修饰作用。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并附带例句进行解释。
二、表示位置关系的介词1. 在:表示静止或动态位置。
“在”可以与地名、空间位置词连用来表示存在之处。
例如:“於半山之上”、“行於江滨”。
2. 上:表示一物置于另一物之上。
“上”可以与名词连用。
例如:“坐乎床上”、“立乎堂上”。
三、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1. 自:表示一个时间点到另一个时间点之间。
“自”可与以时间为单位的名词连用来表示起点和终点。
“自乾隆至今”、“自暮秋已过也”。
四、表示原因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目的或手段。
“以”可以与动宾短语或简单动宾结构连用,“以示敬意”、“以攘忧虑”。
五、表示方式或伴随关系的介词1. 以:表示手段或方法。
“以”可以与动词、状语连用,用来修饰行为方式或伴随情况。
“以文修身”、“以静制动”。
六、表示条件关系的介词1. 若:表示假设情况或条件。
“若”可以引导一个假设从句。
例如:“若有困陷,则勉劳图变”。
2. 如:表示具体事物或状态下的条件。
“如”可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如所言者非谬也”。
七、表示目的或结果关系的介词1. 为:表示目的。
“为”可以与动宾短语连用,表达某种希望得到之结果。
“为博友也”。
八、其他常见介词1. 於:表示处所。
“於”的功能与“在”的相似,具体用法需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介词及其用法和例句的简要介绍。
在学习和应用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准确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通过频繁阅读和分析经典文言文作品,并注意各个特定场景中这些介词的运用,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这些介词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我们拓宽视野和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上文言文介词汇总介词概述介词是用于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短语的词类,用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介词被广泛使用。
本文档将对七上的文言文介词进行总结和概述。
常见的文言文介词以下是七上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1. 于:表示处所或动作发生的地点。
2. 乎:用于助词后,表示疑问或追问的语气。
3.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表示所属或关系。
4. 以:表示动作的手段、方式或目的。
5. 或:表示选择的范围。
6. 于(於):用于多个动词之间,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或顺序。
7. 以(已):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
8.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或来源。
9. 为:表示目的、用途或动作的理由。
10. 以(矣):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断定。
11. 与(與):表示并列或对比关系。
12. 至:表示动作的目的地点。
13. 者: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某一身份。
示例以下是一些使用文言文介词的示例:1. 于:山水之间,人物於其间行走。
2. 乎:学生遇到难题时,常常会想:这该如何解答乎?3. 之:天空之下,大地之上,四季更迭。
4. 以:勤奋研究,以取得好成绩。
5. 或:可以选择读书或旅行。
6. 于(於):金鱼於缸中游动。
7. 以(已):任务已经完成,可以放心离开。
8. 自:自湖中起舞的莲花,婀娜多姿。
9. 为:努力研究,为了将来的成功。
10. 以(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矣。
11. 与(與):冬日白雪与红梅形成鲜明对比。
12. 至:行程中,我们将来到美丽的海边。
13. 者:医生是拯救生命的人者。
结论介词在文言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帮助连接句子成分,表达丰富的语义关系。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介词及其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七上的文言文非常重要。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介词,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中学文言文常见介词初探江夏区郑店中学杨竞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化古汉语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它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
在有些情况下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隐含,但介词的宾语较少隐含,因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
例如:(1)屠惧,投以骨。
(《聊斋志异•狼》)——屠户很害怕,便把骨头扔给它们。
(2)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小仓山房文集•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去读啊。
”)(3)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柳先生集•捕蛇者说》)——我将(把你说的这些话)告诉给主管这件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这三个例句中的及物动词“投” “授”“告”的宾语,在特定的语境下都隐含了。
古代汉语介词既然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介词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动词性质,即表示动作行为,带宾语。
例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我比城北徐公美。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两小儿辩日》)——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近,而太阳正当空时(就距离我们远了。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白鹤堂诗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人们求学有困难的和容易的吗?(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虞初新志?核舟记》)——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这四个例句中的“以” “为”都是及物动词,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动词性质。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上一致,但是某些介词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古今是有差异的。
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两类:第一类主要有“于(於、乎)”“以”因”“由”“自”“与”“之”,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所带宾语基本上是名词性的,带谓词性宾语是个别现象;第二类主要有“纵” “虽”“如”“苟”“令”“倘”“即”“设”假”“使”,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只能带谓语性宾语。
中学文言文常见介词初探江夏区郑店中学杨竞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化古汉语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它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
在有些情况下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隐含,但介词的宾语较少隐含,因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
例如:(1)屠惧,投以骨。
(《聊斋志异·狼》)——屠户很害怕,便把骨头扔给它们。
(2)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小仓山房文集·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去读啊。
”)(3)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柳先生集·捕蛇者说》)——我将(把你说的这些话)告诉给主管这件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这三个例句中的及物动词“投”“授”“告”的宾语,在特定的语境下都隐含了。
古代汉语介词既然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介词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动词性质,即表示动作行为,带宾语。
例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我比城北徐公美。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两小儿辩日》)——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近,而太阳正当空时(就距离我们远了。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白鹤堂诗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人们求学有困难的和容易的吗?(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虞初新志•核舟记》)——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这四个例句中的“以”“为”都是及物动词,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动词性质。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上一致,但是某些介词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古今是有差异的。
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两类:第一类主要有“于(於、乎)”“以”“因”“由”“自”“与”“之”,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所带宾语基本上是名词性的,带谓词性宾语是个别现象;第二类主要有“纵”“虽”“如”“苟”“令”“倘”“即”“设”“假”“使”,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只能带谓语性宾语。
中学文言文常用介词初探中学文言文常见介词初探江夏区郑店中学杨竞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化古汉语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它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
在有些情况下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隐含,但介词的宾语较少隐含,因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
例如:(1)屠惧,投以骨。
(《聊斋志异·狼》)——屠户很害怕,便把骨头扔给它们。
(2)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小仓山房文集·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去读啊。
”)(3)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柳先生集·捕蛇者说》)——我将(把你说的这些话)告诉给主管这件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这三个例句中的及物动词“投”“授”“告”的宾语,在特定的语境下都隐含了。
古代汉语介词既然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介词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动词性质,即表示动作行为,带宾语。
例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我比城北徐公美。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两小儿辩日》)——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近,而太阳正当空时(就距离我们远了。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白鹤堂诗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人们求学有困难的和容易的吗?(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虞初新志•核舟记》)——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诸葛亮在紫桑进见孙权。
1.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在长勺打仗。
2.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墨先生听到这件事,马上从鲁国动身。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苏轼:《石钟山记》)——我刚心里动了动想要回去,然而很大的声音就从水上想起来。
中学文言文常见介词初探江夏区郑店中学杨竞一.古代汉语介词的演化古汉语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它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
在有些情况下及物动词的宾语可以隐含,但介词的宾语较少隐含,因为介词的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
例如:(1)屠惧,投以骨。
(《聊斋志异·狼》)——屠户很害怕,便把骨头扔给它们。
(2)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小仓山房文集·黄生借书说》)——随园主人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可能认真地去读啊。
”)(3)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柳先生集·捕蛇者说》)——我将(把你说的这些话)告诉给主管这件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使,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这三个例句中的及物动词“投”“授”“告”的宾语,在特定的语境下都隐含了。
古代汉语介词既然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介词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动词性质,即表示动作行为,带宾语。
例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都认为我比城北徐公美。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两小儿辩日》)——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近,而太阳正当空时(就距离我们远了。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白鹤堂诗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人们求学有困难的和容易的吗?(4)(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虞初新志•核舟记》)——雕刻成宫室、器具、人物。
这四个例句中的“以”“为”都是及物动词,仍然保留着它们的动词性质。
古今汉语介词的系统性基本上一致,但是某些介词的用法和介宾结构所处的语法位置古今是有差异的。
古代汉语的介词有两类:第一类主要有“于(於、乎)”“以”“因”“由”“自”“与”“之”,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所带宾语基本上是名词性的,带谓词性宾语是个别现象;第二类主要有“纵”“虽”“如”“苟”“令”“倘”“即”“设”“假”“使”,这类介词的主要特点是只能带谓语性宾语。
第二类介词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连接偏正复句中的从属分句的连词,到目前为止,仍然是见仁见智,而且现代汉语系统一直都视其为连词,为了与现代汉语词类学的分类保持一致,这里不做研究。
因此,用来做介词宾语的只要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与介词一起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引介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
二、古代汉语几个常见介词用法例析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於、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等,这些介词的常见用法大部分都保存在现代汉语里,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下面主要就中学语文课本中用法比较复杂、古今差异较大的几个常见介词“于(於、乎)”、“以”、“为”的用法作一些例析。
介词“于(於、乎)(一)“于”的用法例析“于”和“於(读wū)”在上古并不同音,但作为介词,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书写形式。
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的古书则多写作“於”。
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
“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经常作为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上和“于”一致。
介词“于”可以引介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时间、对象、主动者和原因,还可以引介跟性质和状态的程度有关的比较对象。
其用法主要有五种。
第一种用法是引介处所、时间,和现代汉语的某些介词如:“从、在、向、对”有些不同。
就是“于”字的含义较宽泛,它只引介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而不包括方向。
所以我们在理解文意和翻译时,就要根据它所引介的处所和动词谓语的关系,选择适当的现代汉语的介词。
例如:1.亮见权于紫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诸葛亮在紫桑进见孙权。
2.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在长勺打仗。
3.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墨子•公输》)——墨先生听到这件事,马上从鲁国动身。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苏轼:《石钟山记》)——我刚心里动了动想要回去,然而很大的声音就从水上想起来。
以上四例均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1、例2“于”相当于“在”;例3、例4“于”相当于“从”。
引介处所的介宾结构一般都位于谓语核心之后。
5.生乎吾前。
(韩愈:《师说》)——在我前头出生(的人)。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关头我奉命出使。
7.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歌唱。
这三例都是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于”相当于“在”。
第二种用法是引介于事对象(于事指施事、受事以外的相关对象)。
例如:1.告之于帝。
(《列子•愚公移山》)——向天帝报告这件事。
2.青,取之于蓝。
(《荀子•劝学》)——青颜色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
3.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现在为您着急想,不如派遣一个亲信的人自动地去跟东吴结成联盟,来共同完成当代的大事业。
这三例都是引介与事对象,“于”分别相当于“向”、“从”和“跟”。
第三种用法是引介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意义,常使用“被”,而文言文中被动意义的表达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介词“于”,引介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郤克伤于矣。
(《左传•成公二年》)——郤克被箭射伤了。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所以在宫内被郑袖迷惑,在外又被张仪欺骗。
3.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他)不被当时的不良风气束缚住,跟我学习。
例1、例2中的“于”都表示被动的意义,引介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例3中的第一个“于”字表示被动,理解为“被”或“受”;第二个“于”字表示“跟”或“向”的意义。
第四种用法是引介情况比较的对象。
文言中,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
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
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
例如:1.苛政猛于虎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狠啊!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总是要死的,有的就比泰山还重,有的就比鸿毛还轻。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冰,是水结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凉。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以上四例中的“于(於)”“乎”引介动作行为的比较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
第五种用法是引介情况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文言文中,由“于”组成的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谓语或动词谓语的后面,还可以引介情况或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由于”或“因为”。
例如: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为忧患而图谋生计,因为安乐而导致死亡的道理。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学业精通由于勤奋,荒废由于玩乐;为人行事成功由于深思熟虑,失败由于随随便便。
例1“于”用在动词谓语的后面,例2“于”用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都是引介原因。
(二)“于”的省略介词“于”,在句中有时可以省略。
例如: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也。
(《史记•项羽本记》)——将军(从)河北打仗,我(从)河南打仗,然而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关打败秦国,在这个地方又能够和将军见面。
“河北”,“河南”都不是“战”的宾语,而是“战”的补语,因此可以认为是省略了介词“于”。
2.元年,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后本纪》)——元年,一切号令都是(从)太后那里发出。
“太后”不是“出”的宾语,而是它的补语,所以可以看作是省略了介词“于”。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是(被)兵势所逼罢了,不是心服曹操啊。
“逼兵势”不是“逼迫兵势”的意思,而是被兵势所逼迫,所以引介主动者的介词“于”显然是省略了。
(三)“于”的分辨“于”及其介宾结构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很容易分辨,当它在谓语中心词前面就是做状语;当它在谓语中心词后就是做补语。
“于”引介的是处所、时间、与事对象、比较对、原因,还是行为的主动者,这个问题的分辨方法,首先要看谓语中心的词类。
当谓语中心词是动词的时候,“于”引介的是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或是行为的主动者;当谓语中心词是形容词的时候,“于”引介的多是比较对象,或原因。
其次是要看“于”的宾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当“于”的宾语是表示处所、时间的词的时候,那么大多数就是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当“于”的宾语是人,或能发出动作的物的时候,那么大多数是引介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于”引介与事对象的分辨问题,我们要把谓语中心词的具体内容和上下文意结合起来考虑,看一看全句是不是被动句,如果不能成为被动句式,那么就是引介的与事对象*(即与动作相关的对象)。
否则就是引介的行为主动者。
(例句见“于”的用法例析第二种和第三种。
)介词“以”“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以为(认为、觉得)”例如:1.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齐桓公之所以能够吞并许多诸侯国,而不用一兵一卒,是因为管仲的力量啊。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我觉得你替长安君打算得不长远。
以上两例都是“以”用做动词,分别是“用”、“认为”的意思。
但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
(一)介词“以”用法例析介词“以”的用法比较复杂,作为介词,它后面一定是带一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核心,可在谓语核心之前,也可在谓语核心之后。
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时间、原因。
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用法是引介动作行为的凭借。
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拿、把、凭”等。
“以”的宾语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
例如:1.徐以勺酌油沥之。
(欧阳修:《卖油翁》)——慢慢用勺子舀起油,灌进葫芦里。
2.不用,则以纸贴之。
(沈括:《活板?》)——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贴在上面(做标记)。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愚公移山》)——凭(您)残存的年月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根细草。
4.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
(徐珂:《冯婉贞》)——把很少的一百个人,投进很大的敌群里。
以上例1、例2是引介工具,例3、例4是引介条件,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拿”、“凭”、“把”。
第二种用法是引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