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太极拳赵斌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3
太极拳全套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太极拳的全套动作。
教学内容依据《太极拳基础教程》的第二、三章进行展开,详细内容包括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手势、身法和整套动作的连贯性。
二、教学目标1. 熟悉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手势和身法,能够独立完成全套动作。
2. 掌握太极拳的呼吸技巧,将呼吸与动作相结合,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
3. 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理解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哲学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极拳的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以及全套动作的连贯性。
教学重点: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手势和身法,以及呼吸与动作的融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极拳教学视频、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瑜伽垫、太极服装、手表(用于计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太极拳教学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太极拳的优美动作,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健身价值和哲学内涵,让学生对太极拳有更深入的认识。
3. 实践教学(30分钟):a. 教授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手势和身法,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
b. 讲解并演示太极拳的呼吸技巧,引导学生将呼吸与动作相结合。
c. 指导学生进行全套动作的连贯练习,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呼吸的协调性。
4. 例题讲解(15分钟):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1. 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健身价值和哲学内涵。
2.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手势和身法。
3. 太极拳的呼吸技巧。
4. 全套动作的连贯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练掌握太极拳全套动作,拍摄练习视频。
2. 答案:视频文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加太极拳社团或培训班,深入学习太极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太极拳》课程纲要《太极拳》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太极拳课程简介: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倗、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13势。
动作轻柔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承。
本课程主要学习“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
其内容精练,动作规范,易学易练,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本课程将学校体育教育与中国武术文化有效融合,是中国武术文化获得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是中国武术文化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开发太极拳校本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体育课堂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培养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练习,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筋脉,调精神,修身养性。
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缓解身心疲劳,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十分有益。
课程类型:体育类开发教师:贾金增授课对象: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具有较大的兴趣、试图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和体验进一步了解国粹太极拳的七——九年级学生课时: 15课时课程性质:综合性校本选修课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情况和教师特点研习开发,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坚强而柔韧的意志品质,强健体魄,愉悦身心。
课程目标太极(taichi)已经作为一个单词为外国朋友所熟知。
而我们的学生对这一名词还比较陌生或者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太极拳是老爷爷,老奶奶或者体弱多病的人才去做的运动。
太极拳作为中国的国粹,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哲学和武术的完美结合。
学练太极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既可以让学生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又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的辩证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坚强而柔韧的意志品质,强健体魄,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苏学文先生演练的班侯拳太极高手苏学文谈拳金秋八月,桂花飘香,在这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师弟苏学文带着沉甸甸的“礼物”从深圳授拳回乡探亲。
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我请学文先生数十次给学生讲学,演练,听众场场暴满,喝彩掌声不断。
二十天朝夕相处、切磋探讨太极真谛,受益颇深。
透彻的拳理拳论,精彩的演练试技足以证明:苏学文先生不愧是当代的杨式太极拳高手。
苏学文先生1966年出生在永年县前司郭庄村,自幼酷爱武术,15岁始学练杨式太极拳,先后拜杨兆林传人翟文章、杨澄甫传人赵斌、杨班侯再传弟子贾治详、杨露禅外甥、杨班侯姨表弟教练堂的再传弟子李竹林为师。
在学练杨式太极拳、剑、刀、杆基础上,专心研习杨班侯、杨少侯的技击功夫。
1993年成立“永年杨班侯太极拳研究会并任会长”。
技击与功力有了长足发展。
1998年,随着太极拳走向市场的大潮,只身赴深圳设场授拳。
在高手林立、竞争激烈的深圳教拳决非易事,常有人登门试手较技,其结果自己有时胜,有时平,有时竟不敌对手。
感到自己杨式太极拳的真功夫还是没有学到家。
遂下决心踏遍大江南北诚心访师求艺,把杨家早年流传到外地的太极拳奥妙学到手带回永年。
历时两年多行程三万余里,耗费大量资金,先后拜访杨少侯再传弟子蒋林先生、武术名家赵显珠先生、杨少侯再传弟子李顺波等30多位名师隐士,得亲自指点,心传口授,特别是得到了一整套太极拳内功心法,老师亲自看功,本人刻苦磨练,不怕吃苦,不怕流汗,不怕挨打,千遍万遍习练到身,终得太极拳真谛。
回深圳到各地授拳,至今未遇对手。
被聘为深圳市太极拳研究会顾问兼推手总教练,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苏学文先生的精彩演练,使我们从理论和实战的结合上活龙活现地看到他太极功夫的五大特点。
一是腰活。
拳论云:“腰为主宰,腰为轴,刻刻留意在腰间”,要求“腰顶穷研生不已”。
苏学文先生对此领悟深刻,习练到家,经多年艰苦训练,其腰、胯已达到松、活、荡的程度,腰胯之间象装上了一盘轴承,走架打手,荡来荡去,柔韧圆活,却似龙缠蛇绕,慢似蠕动,快似雷霆,令人望而生畏。
高校二段太极拳教学的重难点分析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太极拳既是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人们锻炼身体的一种重要方式,有着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全民参与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有着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高校体育运动之一,太极拳给了高校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武术精神。
与其他运动相比较,太极拳同时承担着为国民强身健体和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它是一种真正老少皆宜的全民性健身运动,刚柔并济、有益身心。
但就目前高校教学情况而言,不少学生对于太极拳仍存在一定误解和认知偏差,不够了解太极拳其深刻的教学含义,对于其历史意义仍不够清晰准确。
因此,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地投入进去,反而常常是囫囵吞枣,这和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本质出发点是完全背离的。
二段太极拳,是由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讲师、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宗维洁老师整理编写的一套演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太极拳“二段”的规定套路的太极拳式。
全套共有16个动作,内容精炼,动作柔和均匀,姿势中正平稳,真正做到了老幼咸宜、人人可练,易于在广大群众中教学推广,深刻突出了太极拳的健身性和群众性。
本文着重针对目前高校二段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中二段太极拳教学的新思路,并围绕二段太极拳的高校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太极拳教学二段太极拳高校教学现状1.高校二段太极拳教学的意义太极拳是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完美融合,集“阴阳”“太极”为一体,太极拳的动作要义是“柔”“慢”“稳”,柔美缓慢,有行云流水之美。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其常见的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等派别,各派相互传承借鉴,各成其风骨。
作为近代才形成的拳种,太极拳流派广博,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因此相较其他中国武术拳种而言,太极拳有着较强的生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意识等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让高校学生更积极地加入到活动当中。
斌85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以其缓慢绵柔的动作和注重内功修炼而闻名于世。
斌85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种流派,由以斌老师创立并命名。
本文将以斌85式太极拳为主题,对其进行分解教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拳法。
一、基本姿势斌85式太极拳的基本姿势是站立直立,两脚并拢,脚尖稍微外扣。
双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微微张开,手臂略微弯曲。
头部保持垂直,颈部放松,背部挺直,腰部自然松软,双腿微屈,身体重心集中于丹田。
二、起势起势是斌85式太极拳的开场动作,也是整套拳谱的开端。
起势的动作要求身体平衡、稳定,呼吸自然顺畅。
具体的起势动作分解如下:1. 缓慢抬起双手,手臂自然弯曲,手心向内,手指微微张开;2. 手臂抬至胸前位置,手掌向下;3. 双手同时向上抬起至头顶位置,手指微微向外张开;4. 双手继续向上抬起,手掌转向外侧,手臂稍微弯曲;5. 手臂抬至最高位置,双手分别向两侧打开,手掌向下;6. 双手自然下落至腰部位置,同时脚步向前迈出一步。
三、分解动作斌85式太极拳共有85个动作,每个动作都有其特定的要领和内涵。
在此,我们将选取其中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分解教学。
1. 野马分鬃野马分鬃是斌85式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动作,通过模拟马奔腾的形象来表达力量的发散与收聚。
具体的动作要领分解如下:1. 身体保持平衡,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外扣;2. 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同时双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3. 左臂由下往上划过,手掌转向外侧,手臂微微弯曲;4. 左臂划过头顶时,手掌向下,手臂继续向前伸展;5. 同时,右臂向后伸展,手臂微微弯曲,手掌向内;6. 左脚回收至原位,双臂自然下落,恢复起始姿势。
2. 云手云手是斌85式太极拳中的一个连续动作,通过身体的旋转和手臂的交替运动来展示太极拳的柔和与连贯。
具体的动作要领分解如下:1. 身体保持平衡,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微微外扣;2. 双臂向前抬起至胸前位置,手掌向下,手臂微微弯曲;3. 左臂向前伸展,手臂微微弯曲,手掌向内;4. 右臂向前伸展,手臂微微弯曲,手掌向外;5. 同时,右脚向前迈出一步,身体稍微转向右侧;6. 左臂回收至胸前位置,右臂向前伸展;7. 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身体稍微转向左侧;8. 右臂回收至胸前位置,左臂向前伸展;9. 重复以上动作,形成连贯的旋转流动。
斌85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标题:斌85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深度剖析和全面解读导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哲学理念和动作演练而备受全球关注。
斌85式太极拳作为其中一种流派,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斌85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为读者全面解读和理解该拳种的奥秘。
1. 引言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家拳,和其他传统拳法相比,更加注重内功的修炼和内在能量的发挥。
斌85式太极拳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流派,由斌忠力先生创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的基础,并加入了现代武术的理念和技术,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风采。
2. 斌85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斌85式太极拳包含了一系列基本的太极动作,如起势、单鞭、云手等。
这些基本动作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练习者逐步掌握太极拳的核心要领和技巧。
在文章中,我们将针对每个动作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从而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动作的细节和内涵。
3. 斌85式太极拳的哲学理念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家拳,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体现了“柔中有刚”、“以柔克刚”的原则。
斌85式太极拳在动作执行过程中,强调身心合一、动静结合,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我们将在文章中深入探讨这些哲学理念,并解读其在实际动作中的运用。
4. 斌85式太极拳的高阶技巧除了基本动作外,斌85式太极拳还包含了一系列高阶技巧,如顶、挤、按、托等。
这些技巧对于高级练习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我们将在文章中针对这些高阶技巧进行详细解读,并提供实用的练习方法和建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我深深被斌85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我认为斌85式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巧的传承和演练,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练习斌85式太极拳,我感受到了身心的和谐与轻松,以及内在能量的发挥与提升。
我相信,通过文章的阅读和练习的实践,读者也能够深入感受到太极拳的独特魅力和内在禅意。
结语:通过本文的全面解读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斌85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和内在奥秘。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12011-06-05 23:21:45 来自: 慎守其真(剑胆琴心)一杨式太极拳的类型和体系先师赵斌先生(1903-1999)、傅钟文先生(1908-1994)都坚持杨式太极拳传承于陈家沟陈长兴,都尊张三丰为太极拳的始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宗师如何从学于陈长兴,杨式太极拳为何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不同?我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也说不明白,但是看了我师兄路迪民先生的文章《杨禄禅陈家沟学拳考》[ 路迪民,《杨禄禅陈家沟学拳考》,载于《武当》,2005年01期。
],觉得很有道理。
他从两个问题入手:杨禄禅怎样到陈家沟学拳?杨禄禅学的是什么拳?总结了目前太极拳界对杨禄禅学拳历史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路先生对其一一进行考证和解释,旁征博引,史料丰富。
并对对赵斌、傅钟文先生的观点予以肯定,结论大致如此:杨禄禅自幼好武,长大后以挖煤或做杂粮摊助理为生。
一日,在太和堂药店门前发现有人寻衅闹事,被药店掌柜轻易抛出丈外。
遂经药店掌柜引荐,长途跋涉,慕名投拜陈家沟陈长兴。
相传三下陈家沟,前后十八年,终获太极拳之真谛。
或言杨禄禅闻知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又遍访道家宫观,另得奇人传授。
杨家历来的说法,称该拳由武当张三丰所创,传至近代由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 另见路迪民先生著作《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
第193页。
]。
路先生的考证在此不做详述。
同时,我觉得一种拳术和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具体时代和社会背景,因此,应将太极拳的创立和发展放到更大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来看,她的产生,体现了诸多先贤们对于生命智慧的感悟。
同时,太极拳的形成与老子的《道德经》、道家修身的哲学思想、养生观念,有着密切的传承和演变关系,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并且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杨式太极拳能被称为一个门派,是因为它在产生、演变、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拳术体系。
(完整版24式太极拳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太极拳教程》第3章“24式太极拳”内容进行设计,详细内容包括:太极拳的基本理论,24式太极拳的动作分解及要领,以及拳术的连贯演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4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连贯演练,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
2. 使学生理解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原理,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太极拳的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教学重点: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要领,拳术的连贯演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极拳教学视频、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太极拳服装、运动鞋、拳术练习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太极拳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太极拳的优美动作和养生保健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太极拳的起源、发展、养生保健原理等,让学生对太极拳有全面的了解。
3. 动作分解教学(20分钟):分别讲解24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重点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动作。
4. 实践演练(4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之处。
5. 连贯演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拳术的连贯演练,注意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太极拳动作组合,让学生自主练习,提高动作熟练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24式太极拳2. 知识点: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24式太极拳的动作分解及要领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3. 动作示范:绘制24式太极拳动作图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记24式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并描述每个动作的特点。
(3)拍摄一段自己演练24式太极拳的视频,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2. 答案:(3)视频拍摄要求:画面清晰,动作规范,时长不少于3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太极拳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
赵斌与杨澄甫的亲缘拳情赵斌与杨澄甫的亲缘拳情本人乃杨式太极拳亲族传人赵斌之长子,自幼随父东奔西走,习文学武,家教甚严。
今虽年近古稀,精神矍铄,乃父亲之赐也。
自我略为懂事,就常留心家史亲缘及拳界趣闻,父亲也常与我谈古论今,尤其对杨赵两家之关系来往,涉及较多。
家父现已去世三年多,本人有责任将他所谈杨赵两家之亲缘拳情如实整理,以供拳史研究,兼作对某些谣言邪说之驳议。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祖师是河北永年杨禄禅。
杨禄禅有三子,长子凤侯,次子班侯,三子健侯。
杨健侯温文尔雅,虚怀若谷,拳艺精进,深得禄禅关爱,追随者亦若群星捧月。
健侯有三子,长曰兆熊(少侯),次曰兆元(仲侯),三曰兆清,即杨澄甫先生。
杨兆元颇有其二伯父班侯遗风,性格暴戾,虎食狂饮,又因只生二女,郁闷不乐,后得绞肠痧而英年早逝,所遗长女杨聪、次女杨敏,均由健侯夫妇照顾。
就在当时,永年赵氏家丁兴旺,主人赵林(赵斌的祖父)生有五子,人称赵家五虎。
赵家在永年“府前口”(当年广平府的府衙门前)开了一个五间门面的“万兴隆”饭店,由老二掌勺,人们戏称其为“赵二馆子”。
老大出身秀才,不事商务,老三在饭店当采购,老四管账兼内务,老五在北京上学。
赵四掌柜名叫赵树堂(1882―1951年,赵斌的父亲),自幼谨慎厚道,乐善好施。
他主持饭店钱账内务时,对顾客十分宽让,该收的零头一律免去,所以当地流传着“赵四管账――没零头”的歇后语。
凡是穷人来要饭,他马上打发伙计以馒头夹肉菜相送。
亲友借钱,也常慷慨相助。
赵四年龄稍长,长兄赵秀才就为他留心婚事,看中了太极杨家杨兆元的大女儿杨聪(1888―1962),两家一拍即合。
1904年,杨聪十七岁时嫁到赵家。
传说赵四掌柜做新女婿回门时,杨兆元已病故一年,是杨健侯与长子少侯接待了他。
席间,问赵四会不会拳?赵四腼腆一笑,当场拉开椅子钻到方桌底下练了一段太极低架。
杨健侯大笑曰:“儒子可教,有空叫少侯再教教你。
”遂被传为“杨健侯酒席前考女婿”之佳话。
杨氏太极拳传人付钟文,杨振铎,赵斌谁更有代表性?
称杨氏太极拳传人是有条件的,1、有血缘关系,2、受过杨澄浦的指导,或父輩指导,3、著过书。
符合这三种条件的,现出现在公众眼里的只有三人,按年龄排名,赵幼斌,著有《杨氏太极拳真传》;傅清泉,著有《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杨斌,著有《传统杨氏太极拳》。
现在,这三本书都已公开出版,在下认为赵幼斌等编著的教材更具有指导性,其介绍了每式动作的用法,用劲的要领,这在其它书中是少有的。
至于三人拳打的如何,谁的水平更高,网上可搜索视屏。
在下认为赵幼斌打的中规中矩,傅清泉打的体松圆活,杨斌打的近似囯标(囯家体委编写的《太极拳运动》中的八十八式太极拳),孰是孰非,由看官自己认定。
赵斌先生传杨氏太极拳歌诀1.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2.起势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候,吐尽浊气清气生。
3.揽雀尾-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採横掤任自然。
4.揽雀尾-右掤势架御敌手须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5.揽雀尾-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6.揽雀尾-挤势捋式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7.揽雀尾-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8.揽雀尾-总诀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式劲点在两臂,捋式劲点在掌中。
挤式劲点在小臂,按式劲点在腰攻。
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
9.单鞭追魂钢鞭当甩胸,左像箭来右似弓。
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
10.提手上势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
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
11.白鹤亮翅白鹤展翅立鸡群,左採右挒掤敌力分。
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
12.搂膝拗步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须防敌暗手。
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
13.手挥琵琶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
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採破擒拿。
14.搬拦捶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
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
15.如封似闭扬掌格肘十字封,花开合手闭含攻。
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
16.十字手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
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
17.抱虎归山十字手开採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
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
18.肘底看捶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
缠托折迭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
19.左右倒撵猴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
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
20.斜飞势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
左採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
赵斌宗师演练85式第一段(珍贵视频)赵斌宗师演练85式珍贵视频附余功保先生著:文武融彰—赵斌太极文化与武学贡献(片段)赵斌为杨门嫡亲,原名赵武,后改名赵斌,名副其实,印证了他的一生。
文武相益—赵斌太极人生赵斌先生的太极生涯,基本上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少年播种少年时曾在杨家的生活,还随杨澄甫一家一起居住,受到熏陶、指点,后来上小学,成为郝为真的学生。
在他早期记忆中,太极拳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这时候,有了对太极拳直接的体会和情感,起步早,入手高,大家风范成为融汇在他心底的激情。
这棵少年时种下的种子,后来发芽生长成为太极华茂栋梁。
第二个阶段:军旅尚武赵斌先生投笔从戎是他一生重要的经历,对于他人生整体风格、风范的形成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
从16岁离家从军,经过黄埔军校学习,至任职于浙江省政府,这段经历,虽然不是专业习武,但军旅的豪气纵横,锻造了他刚柔相济的性情,和强大的行动能力。
这段时间,他接触社会视角更广,层次更丰富,对社会和人性的了解更透彻,这为他后来充分运用太极拳服务社会,立体化拓展,积累了能力资源和过硬素质。
在黄埔军校学的学习,打下了他文武兼备的融通素质,由刚入柔,人生向“太极态”迈出重要一步。
第三个阶段:从学宗师1929年,杨澄甫到浙江省国术馆主持教学工作,给赵斌学习太极拳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这个机遇看似偶然,实则水到渠成,花开见性。
此时,赵斌实现了对太极拳的全面、系统精修,与杨澄甫朝夕相处,在西湖边每日练习,亲情加拳情,“三潭映月”见证了一段太极拳的亲族薪火相传。
这是赵斌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太极拳心悟传承。
为其后他的太极修为奠定坚实基础。
1934年离开浙江到军队任职后,赵斌先生也始终坚持不断地研习太极,不断深化功夫体验与境界。
第四阶段:传拳育人赵斌先生退出军界后,定居西安。
新中国成立后,赵斌先生被国家安排工作。
他同时开始传授太极功夫,后来索性辞职,全身心推广太极拳。
这段时间可称之为自由传拳阶段。
已故杨氏太极拳大师赵斌习练太极拳的口诀(推荐给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爱好者)
2009年03月27日星期五上午 02:22
练太极拳,若能姿势正确,心静体松,长期坚持,自会有中正安舒,轻灵稳健,心旷神怡,欲罢不能之感,正如赵斌老师所描述的:
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
练到柔和优美处行云流水一般同
另外赵斌老师还长期运用下面的顺口溜,来帮助学员记忆和掌握要领:
姿势正确意集中,进退转换虚实明。
动作协调体放松,前后连贯上下应。
速度均匀像抽丝,举止轻灵似猫行。
呼吸一任顺自然,治疗保健太极功。
赵斌宗师谈何为杨式太极推手及其功法内容、功夫层次太极推手,是利用太极拳技法,依靠皮肤及体内的感觉能力,通过肢体接触中的灵活运转而相互制约的双人对练活动。
它和不受限制的徒手短打(所谓“散打”)不同,不用护具,只要按规则进行,也无伤害危险。
既可作为练习和比较攻防能力的竞赛活动,也可作为一种舒筋活血、壮腰强肾,祛病延年的颇有兴味的健身方法。
因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拳架是基本功,推手是运用。
练架子是“知己”的功夫,练推手则是“知人”的功夫,拳架中包含有技法,可用于推手,推手则可体验拳架的意义,并检验走架的正确性。
因此,推手和走架是相辅相成的。
就健身而言,练拳以肃穆为怀,推手则心情活泼有趣。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效。
太极推手,包括单手挽推(单手平圆推手,单手立圆推手),定步双推手(平圆推手,立圆推手),活步推手(合步推手及套步推手),大捋推手及烂踩花等。
前几种推手,是以掤、捋、挤、按为主要手法,属正方向,亦称“四正推手”。
大捋推手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并用,且以捋和靠的动作为主,走斜方向,故亦称“四隅推手”或“四捋四靠”。
烂踩花是没有固定程序,双方随机配合的一种推手方法,亦称“乱环”是要在各种推法纯熟之后才能配合好的。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出推手竞赛规则,按照体重级别分组,并按相互推出的远近得分。
全国及各省市也进行过多次比赛。
推手的练习方法,也被创造出许多。
推手的步法手法程序并不复杂,易于掌握,然而要推得和谐,推出水平,确非易事。
欲知太极拳的技击作用,请看杨澄甫先师对于太极推手的论述:“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
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
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
使人双臂酸麻而不可耐。
”反之,“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
”太极推手功夫,亦有招功、劲功、气功三步之说。
诱导式教学法在高校太极拳教改中的运用赵斌;周苏源【摘要】太极拳教学是高等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特色内容,但由于其枯燥的表演式的套路学习,加之缓慢平稳的运动节奏,很难激起现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创新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学生能更好更准确地掌握太极拳运动的基本锻炼方法,使其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应进行有益的教改尝试,教师可合理地运用诱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兴趣,采用诱导式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太极拳教学的新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期刊名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2【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诱导式教学法;太极拳;教学效果【作者】赵斌;周苏源【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芜湖241000;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52.11太极拳具有特殊的格斗方式、独到的修身养性、防病治病功能,是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对于医疗卫生工作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太极拳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套路动作丰富多彩,而且技术巧妙,理论深奥,在医疗领域也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太极拳本身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对生命规律的认识的结晶,它集技击、健身、养生为一体,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教师应深入研究太极拳教学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从而激发其学习传统文化和太极拳的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太极拳却有三难:难学、难记、难懂;对教师而言,比任何体育项目(如田径、球类)教学都费力,而难见效果。
其原因,一是太极拳运动形式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肢体运动方式有抵触,不易掌握,二是教学时数有限,教师不可能深入细致地教学和纠正错误,更难用通俗语言说明太极拳内在的原理。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了解太极拳的健身功能, 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太极拳, 本文从体育诱导教学法方面着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