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文化的悲剧现代性体验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普通人的中国式现代性体验在当今中国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和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从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现代性都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国式现代性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普通人的中国式现代性体验。
现代性在中国的体验离不开当下社会的快节奏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快到让人无法喘息的地步。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普通人们不断地努力工作,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
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努力奔波于家庭和事业之间。
与此互联网的兴起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化。
通过手机应用软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娱乐,让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姿多彩。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现代性的魅力,也让他们陷入了生活的焦虑和迷茫之中。
现代性在中国的体验也离不开消费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普通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讲究品质生活,追求时尚潮流。
他们喜欢购买各种名牌商品,追逐流行趋势,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娱乐休闲,人们都愿意花钱去享受。
与此互联网的普及也让网购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轻松购物,享受线上线下的消费乐趣。
消费文化的影响也让人们陷入了物欲横流的漩涡,忽略了内心的精神世界。
现代性在中国的体验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规范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个性的表达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他们追求快乐和幸福,注重享受生活的乐趣,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成长。
与此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也让人们更加包容和理解,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的改变,让人们更加积极向上,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渴望创造美好的未来。
《美国的悲剧》中的金钱与人性的开题报告
在西奥多·德莱塞的著作《美国的悲剧》中,金钱与人性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
在这本小说中,人们不断地为金钱而奋斗,但这并没有使他们变得更幸福或更有尊严。
相反,金钱追求和物质主义使得人性逐渐被侵蚀,导致悲剧的不可避免。
首先,小说中描绘了金钱的力量。
主人公恩斯特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但他的生活却变得疏远和孤独,金钱并没有为他带来任何幸福。
相反,他的赌博和毒瘾使他陷入
了绝境。
此外,在小说中,金钱成为了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社会的精英们为了掌
握更多的金钱而争斗,他们的贪婪和自私使得人性被腐蚀。
其次,物质主义也成为了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关键因素。
在物质主义的驱动下,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更豪华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这个过程中,他们失去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当他们最后获得了他们一直追逐的东西时,他们
仍然感到空虚和孤独。
最后,金钱和物质主义助长了社会的冷漠和失望。
在小说中,社会被描绘为一组冷漠、自私、冷酷和无情的人们,他们对恩斯特的耻辱和死亡无动于衷。
面对这些冷
漠的人,恩斯特最终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被否认,导致他的悲剧结束。
综上所述,在《美国的悲剧》中,金钱和物质主义成为主要的主题。
小说中,这些因素使得正义、爱、尊严和人性被无情地否认。
然而,随着小说的进展,它提醒人
们反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拜金主义——时代的悲哀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和杰出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曾说过:“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也许有人会对这句话不以为然:当今社会,金钱就是立身之本,人们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钱吗?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借助笔下的《百万英镑》给出了我们答案。
《百万英镑》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在伦敦的一次奇遇。
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揭露并讽刺了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的英国。
一对伦敦的富豪兄弟用一张面值百万英镑但无法兑现的现钞打赌,看这张钞票究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财富还是只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
很快,从美国来的亚当进入了富豪兄弟的视线。
这个人的船在海上迷失方向,身无分文、阴差阳错地来到伦敦,这样一位穷人是他们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了。
于是亚当被请进了富豪家中并得到了这张百万大钞。
在这一个月中,亚当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进入了伦敦的上流社会,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甚至比文中的虚构情节更加离谱、更加过分!自古以来,在医生的头上似乎总有一个神圣的光环,这个光环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如“济世活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普救苍生”、“人道主义”等。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近日,陕西省富平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生欺骗孕妇家属,诱导其放弃婴儿。
其后竟转手以数万元的价格将婴儿转卖给人贩子。
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为了金钱不顾职业道德,其他为了金钱而不顾他人生命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也数不胜数。
四年前大学生为救溺水儿童不幸罹难的事件被人们传为佳话。
然而与之所构成强烈道德对比的却是事件中本应发挥正面作用的捞尸者。
打捞船开到后,没有一点救人的意思。
所有的对话都围绕着一个钱字。
当时校领导身上带的现金不够,答应对方先捞人,剩余的钱随后补上,但打捞船船主不干。
其间甚至有女同学“跪求”打捞船船主尽快救人,但对方就是坐在船上不动。
谈笛福小说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享有“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美誉的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因成功地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而家喻户晓。
在那个时代,由于欧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财富的增长及市民阶级的兴起导致了一系列的利益及权益的冲突或调整,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与此相关的人的自然本质即“人性”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和争论的热门话题。
笛福的小说在关于“人性”的大讨论中做出了充满洞见的发言:他把人性的出发点定位于对人的生活状况的特殊把握和认定上,力图用批判手法对金钱追逐背后扭曲的、窒息的人性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物质财富的贪求(一)在最初的生存意识中,展露对金钱的渴求笛福的众多小说,多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自已的人生经历,以及自我的心灵感受。
之所以这样极力营造小说的逼真感,显然作者是深入到了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上。
在笛福一生中,经历过种种命运变化,经商多年,数次濒临破产且进过监狱,他曾把自己一生遭遇概括为这么两行诗句:“谁也没有受过这么多命运的拨弄,我曾经十三回穷了又富、富了又穷。
”[1]因受过贫困的压力,那种处于不利境遇之中毫无防御、必须随机应变的生活方式吸引了他。
因此在每部重要小说的开头几页,他总是把男女主人公放在一种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况中,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摩尔弗兰德斯是她那犯了罪的母亲在新门监狱里生下来的;辛格顿船长小时候被人偷走,卖给了吉卜赛人;杰克上校虽然“生在绅士之家”,却做了一个扒手的小徒弟;罗克珊娜一开始处境还好,但出嫁之后,丈夫破了产,给她撇下了五个孩子,从此“处于一种言语无法形容的极其可悲的状况之中”。
[2]这些少男少女,每个人都是这样开始自己的生活道路,为生存而奋斗。
笛福似乎擅长于从最贴近生活的粗俗人群中寻找人性中生存的本质,寻觅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而小说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命运,同作者笛福的经历很相似,从这个角度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由社会环境造就的人物的生存特点。
外国文学史结课论文2010级题目:浅谈金钱腐蚀情感姓名:某某某学号:xxxxxxxxxx二级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2班指导老师:袁建军目录题目: (3)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4)一、金钱腐蚀亲情 (4)二、金腐蚀钱友情 (5)三、金钱腐蚀爱情 (6)四、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题目:浅谈金钱腐蚀情感摘要:金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万恶之源,也不是万善之源。
善与恶的关键是在于什么人占有、如何利用它、如何得到的它。
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征,是个体人维持生存与发展的的必要条件,主要分为亲情、友情、爱情。
自古以来,金钱深深影响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绝大多数时候是体现在对它们的腐蚀。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金钱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并最终成为社会的主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关系在金钱的腐蚀下急剧恶化。
在巴尔扎克的的小说中《高老头》中则体现得十分明显,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情感都是考金钱来维持,当一方的金钱在减少时,他们的之间的情感就会遭到被腐蚀,关系也会随之破裂。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浅析金钱对情感的腐蚀。
关键词:金钱腐蚀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正文一、金钱腐蚀亲情高老头是作品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最引人注目的。
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再不能再普通的面粉商,他会制作细面、意大利通心粉和淀粉。
在1789年革命风暴中盘下了东家的铺子,又趁机当上区政府主席,在大革命物价飞涨的时候,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把粮价提高了十倍,一跃成为巴黎地区的巨商。
他为人精明能干,狡诈,还而且还挺凶残,曾经把取笑他的人打得头破血流,甚至在物价飞涨的时候欺骗同行逼破产,但就是这样一个凶残的人,也有一腔柔情,他的柔情都放在他的两个女儿身上。
高老头从小对她们从小娇生惯养,用他巨额财富填满女儿们的欲壑,把对女儿的爱当做一种享受。
他以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把她们送入上流社会,大女儿阿娜斯达琪仰慕贵族,便成了雷多斯伯爵夫人,小女儿喜欢金钱,便成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夫人。
3金钱时代的心灵体系——浅析现实主义文学中金钱刺激下人性的变异刘雨溪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摘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攫取”财富,获得物质基础。
现实主义文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反映现实,它将作品中的政治谎言、道德谎言、维护阶级权贵的谎言、愚民谎言去尽之后,剩下的就是人对金钱赤裸裸的欲望。
人对金钱的追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而物化是人性发展的必然阶段。
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金钱刺激下人性的变化是一个重要且贯穿始终的主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分析在金钱刺激之下人性的变异现象。
关键词:金钱;物化;人性;圣母情结一、金钱观念的形成1830年法国爆发的“七月革命”使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
当我们阅读浪漫派作家的作品时,觉得眼花缭乱的天空中到处飘扬着的只是两个同样的字:自由。
但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之下,由启蒙运动对资本主义理性主义的讴歌赞美,到浪漫主义时代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社会的思想主潮进入了冷静的批判时期,19世纪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所追求、所渴望、所珍爱或所憎恶的变成了另外两个字:金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人的心是很奇怪的东西,特别是当人们把心放在钱袋里的时候……”[1]资产阶级产生后,金钱的作用更显得重要,首先发现这一点的艺术家是17世纪初的莎士比亚。
《雅典的泰门》中“黄金咒”是对资本主义货币本质的最杰出的描绘。
这种描绘多少带有漫画式。
莫里哀的《悭吝人》、启蒙学者狄德罗写的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都揭示了更多关于金钱的真理:历史是靠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来推动的,在资本主义时代尤其如此。
较之浪漫派对“个体自由”的追求,这种贪欲无疑是一种“卑贱意识”。
爆蛾种摩教学探讨 HAI XIA KE XUE从《金锁记》到《木马赢家》—论金钱对人性的异化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庞慧英[摘要]张爱玲和劳伦斯是中国和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重要作家。
在他们的众多作品中,《金锁记》和《木马赢家》在反映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
《金锁记》中的七巧把自己困在一个黄金枷锁里,一步一步丧失人性。
《木马羸家》中的小男孩保罗,为了帮助母亲获得更多的金钱不断地摇动木马,最终丧失人性、丧失生命。
该文对比分析了两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金钱对个人自我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关键词]金锁记木马嬴家比较文学人性异化1概述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 作家,正如夏志清先生认为,“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 M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1]。
关于 人性的研究一直是张爱玲作品关注的主题。
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刻画了一位性格暴躁、心理变态,有着强烈占有欲和 疯狂报复欲的母亲形象。
在这部作品中,张爱玲把金钱对人 性的异化作用描写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
《木马赢家》是劳伦斯晚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 探讨了劳伦斯所关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西方工业社会中金钱对于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 和异化。
故事中的小男孩保罗渴望母爱,但是母亲却无法感 受到爱,也无法给予爱。
对于金钱和奢华生活无止境的追求 扼杀了她母爱的本能,使她失去了爱的能力。
2个人的自我异化异化,本来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 面甚至畸形发展[2]。
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一直是文学作品关注 的主题。
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越来越多 地享受物质财富,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现代人也经历着 精神家园的荒芜。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工 业文明在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揭示人们内心 深处所遭受的创伤。
梁实秋钱读后感梁实秋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文学大家,他的作品以真挚、自然、亲切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他的散文集《钱》以描写钱的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为主题,让人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读完《钱》,我深感梁实秋的文字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还原了钱与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第一篇:探究钱的价值观钱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钱在社会中的价值观却是丰富多彩的。
梁实秋在书中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社会,探究了钱的价值观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和人类生活的本质。
他认为,钱的价值观有三种,即门闩观念、财富观念和强权观念。
这三种价值观都源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要求。
门闩观念是指以权利来衡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财富观念则是以货币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和价值的标准。
而强权观念则是依靠强势和压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梁实秋认为,钱的价值观无论体现为何种形式,都是文化和人类生活本质的反映。
钱的价值观是一种现实性和生命性的统一,是表明钱所体现的文化和人类本质的标志。
读完《钱》,我深感到文化的多样性和钱的形态变化可以使我们看到钱的价值观的多样性,也让我们看到了钱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钱。
第二篇:读懂钱的历史发展从兵马俑中发现的古代货币到现代的电子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钱在历史中的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升华,也是经济和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实秋在《钱》中深入解读了钱的历史发展和其文化内涵,展现了钱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他通过描述古代钱币的形态、铸造工艺、文化价值和它们与种族、地理、宗教等因素的联系,从而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钱币作为文化与时代的传承者所呈现的强大磁场。
在现代,各种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对钱的本质提出了新的挑战。
梁实秋指出,现代钱币的使用与社会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密切。
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购物和金融交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第36卷第1期Vol.36No.1徐州丄程字阮字报(社会科字版)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Elition)2021年1月J an.2021“现代性体验”视域下的美学思潮史研究——从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谈起简圣宇(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探究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需要围绕“现代性体验”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发生发展这一基本线索,将这一纷繁复杂历程置入一个有脉络可循的学理框架之中加以立体展现。
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作为第一部从思潮史角度切入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在学术史上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性体验”;美学;思潮史;现代性中图分类号:1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71(2021)01-0034-07从19世纪末到现今这段历史,相对于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审美发展史而言并不算长,然而相对之前相对平缓的发展史而言,它却是一段风云变幻剧烈的历史时期。
各种思潮接踵登上历史舞台,彼此之间既有冲突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如同新浪推旧浪,共同为推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奉献力量。
它既是已经发生了的一段历史,又正在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影响着当下中国美学的演化过程,我们当下美学研究工作所凭依的学科框架、学理脉络、思维方式、术语概念等,都是这百余年时间积淀下来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资源,故而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对之加以认真回溯和研讨。
杨春时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作为第一部从思潮史角度切入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其在学术史上既具有奠基性又富有开创性。
学者代迅由此将这本著作称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以美学思潮构史的开山之作”[]。
该著在对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并不止步于对既往历史时间和相关理论的简单回溯,而是立足于思想史分析的高度,围绕“现代性体验”在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发生发展这一关键线索,将纷繁复杂的中国现代美学发展进程置入一个条理明细的、有脉络可循的学理框架之中加以立体展现。
论人的异化之现代社会生活的金钱式量化金钱在当今社会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以前只能标价商品的金钱货币现在已经成了可以量化社会生活的东西,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和占有的欲望十分强烈。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本是可以进行一种自由自觉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人与自身本质的异化,使得人们崇拜金钱,追求物质享受,使金钱成了衡量社会生活的尺度。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社会生活的金钱式量化的基础上,指出人们不应该成为金钱的奴隶,而应该学会马克思的金钱观来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积极扬弃人的异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标签:社会生活;金钱量化;异化;共产主义社会在现代社会里,金钱不再只被标价商品,物质性的活动和精神性的活动的价值都可以被人们用金钱所“量化”,这些量化的结果又支配着我们去对世情做出判断和取舍。
社会生活的现实决定了人们需要占有大量金钱的意识,“一切向钱看”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已占领了一些人的思想高地,人们成了金钱的奴隶,对于财富的狂热追求剥夺了我们对现实的理性认识。
马克思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方式所带来的问题,要想扬弃这个问题,必须努力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性的复归,现代人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理性的金钱观和物质观,积极摆脱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
一、社会生活的金钱式量化的表现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方面的生活,物质生活是使人类自身得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如人们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活动。
社会的精神生活则以物质生活为根基,内容包括科学、哲学、伦理、政治、法律等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
但是这些社会生活的内容,在现代性的过程中的评价标准已经慢慢地被改变或者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内在评价尺度,以往只能标价商品的货币和金钱,现在社会生活里的部分内容,都可以被标价和量化。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到:“一切等级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辩论赛观后感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辩论赛观后感(通用12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辩论赛观后感(通用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辩论赛观后感1以前看过的辩论赛不多,但每一场都会令我深深震撼,这次也不例外。
辩论赛之于我来说,辩手们的唇枪舌剑,谈吐自如都是能让我震撼的地方。
他们风度翩翩,从容淡定,但又才思敏捷,对于对方的反驳应对自如,却又不失逻辑不失风度,各自风格自成一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正方三辩余磊,那些锋芒毕露的言辞,各种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肢体动作与他阐述内容很好地结合,融为一体,让他的言论从整体上具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而辩手们这种精彩的表现、博学多才、严密逻辑、思维敏捷性正是我们法律学子必须培养具备而又受益终生的职业素质。
虽然,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到达那种登峰造极的高度,但我们却要有意识地向那个方向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至于辩题“金钱是否万恶之源”这本身就是一个能令人深思的问题。
现今社会风气败坏,许多人追名逐利,道德沦丧,日益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浮躁庸俗的风气,这一切都与金钱脱不了干系。
但钱是否就是“万恶之源”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正方辩手给出了一个“万”字的释义,“万”并不代表所有、全部、一切,所有,于是,钱可以成为一部分“恶”的源头,但并非所有坏事都源于钱的开始。
在我看来,钱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公认力,但它作为一种货币,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反方提到,许多人用钱行善,从这个角度看,钱不仅不是“万恶之源”,而且还是善良的化身。
于是,我又不禁在想,其实“钱不是万恶之源”这个观点是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这么一来,这次辩论赛就对正方不公平了,因为他们要悖于常理展开论述,在我看来是怎么说理怎么歪曲真理,最后获胜的自然也是反方。
现代性悖论与被压抑的物质言说——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
金钱书写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持续发展,金钱问题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多元化的象征之一,同时也引起了文学创作领域的关注。
中国现代小说中对于金钱的书写,涉及到其在现
代性中的发展和作用,并且反映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观、伦理观等方面的
转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金钱书写都能完整地呈现出现代性的深层次含义,仍然存
在着压抑与忽视。
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金钱书写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丰富现
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个体语境与多元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同时也可以拓宽文学史、
文化研究的视野。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选择多部涉及到金钱题材的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比、分析和解读其金钱书写,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现代性悖论和被压抑的物质言说,揭示其反映的现代性文化
矛盾和多元性的深层次意义。
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文本分析,重点关注小说中人物、
情节、场景等方面对于金钱的描述,同时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等因素进行梳
理与分析。
3. 预期结果:
预计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深入剖析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金钱书写,并突显其中所反映的现代性文化矛盾和多元性的深层次意义。
同时也可以为研究现代性、文化研究、文学史等领域提供新的展示和呈现形式。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金钱主题思想文学从产生到发展至今,都是对现实生活,如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历史等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随着经济生活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开始关注对经济生活的显性反映,进而出现了一批以描述经济生活为主的小说,即经济小说。
虽然经济小说这一概念的正式形成较晚,但其本质内涵很久以前就已体现,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如徐铉《稽神录》中的《逆旅客》、王仁裕《玉堂闲话》中的《田令孜》,明清是古代经济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数十篇以商人为题材的小说。
到了近代,经济小说烙上鲜明的时代特色,代表作有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子夜》以及丁西林的《三块钱国币》。
建国后到改革前一段时间,经济小说进入低迷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小说开始复苏,相继涌现了高阳、梁凤仪等大批经济小说作家,特别是以商道为主题的《白银谷》、《乔家大院》、《大染坊》更是在银屏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经济小说在西方国家起源于中古时期,《一千零一夜》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小说的雏形,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十日谈》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小说的形成,十九世纪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将经济小说推向了一个高潮,20世纪是西方经济小说百花齐放的时代,美国作家德莱塞的《金融家》、《巨人》、《斯多葛》,刘易斯的《大街》、《巴比特》,帕索斯的《北纬四十二度》、《一九一九年》、《赚大钱》,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以及奥地利卡夫卡的《变形记》等都为经济小说的兴盛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在经济小说产量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对经济小说的研究方面,与西方相比,我国也起步较晚,研究者较少,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体系,因此在概念界定方面一直以来不够明确和清晰,除了经济小说概念以外,还存在商业文学、财经小说、商贾小说等相近名称。
事实上,经济小说是这些小说作品的综合体,泛指一切以经济生活和商人为描写中心的小说。
《百万英镑》读后感范文300字
《百万英镑》是一本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的人生遭遇及思
想转变,揭示了贪婪、虚荣、权力欲望等社会弊病。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一次意外的机会得到了一百万英镑,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性
考验和道德挣扎。
最初,他们享受着无尽的财富带来的欢乐和享受,但随之而来的是
亲情、友情的破裂和自身的道德良知的挣扎。
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读者可以看到金钱的真正意义。
金钱无法买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是因为财富而丧失了真正的宝藏。
在现代社会,金钱成为了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
工具,导致了人们之间的冷漠和失去了道德底线。
通过阅读《百万英镑》,我深深反思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
的真正需求,而不是盲目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底线,不被贪婪和虚荣所诱惑,真正做到心灵富足、道德高尚。
浅析马克思主义金钱观——以《高老头》为例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科学地揭示了金钱的本质,认为金钱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应该为人类服务,人类也应当成为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表现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人类的一切关系统统都被异化了。
这一点,在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金钱异化现金交易巴尔扎克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颇丰。
早期在律师和公证人事务所实习的经历,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
巴尔扎克对当时掌握国家命脉、骄奢淫逸的金融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深恶痛绝。
因而能够以辛辣讽刺的笔触,写出巴黎社会的面貌。
而作为《人间喜剧》序幕开端的长篇小说《高老头》,则被公认为这部巨著的奠基之作。
《高老头》整部小说,由四条线索构成,但在整体的处理过程中,以贵族青年拉斯蒂涅的堕落和高老头的悲惨命运作为全文的两条主线。
在小说中,巴尔扎克以其敏锐的视角,为人们勾勒出整个巴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世相。
本文拟从金钱异化下的欲望、亲情、爱情、友情四个角度来进一步揭示悲剧人物及其命运的成因。
一、金钱异化下的欲望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十九世纪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这一波风潮的影响下,当时的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高老头》整部小说的发生背景是坐落在圣日内维新街上的伏盖公寓。
小说的主人公高里奥,早年是一个普通的面条司务,但是法国大革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转机:革命中,他机警灵便,盘下了东家的铺子,采取投机等手段发了大财,几年间,便由一个普通的面条商变成了拥有百万资金的大富豪。
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7.]高老头按照资产阶级的法则发家致富,靠投机倒把大发横财,成为资产阶级的暴发户。
摘要:《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张爱玲女性自省意识的真实再现。
作者以其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从心灵揭密与灵魂透视的切入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女性人格悲剧的心理因素,进而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历史的新纪元。
关键词:金锁意象;报复心态;母恋情结;同性相斥;自省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08)03-0085-05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张爱玲本人的坎坷经历,似乎早已决定了《金锁记》屡遭“误读”的历史命运。
从傅雷、胡兰成到柯灵、夏志清,男性论者无不以“金钱”与“物欲”的道德衡量尺度,一再去遮蔽《金锁记》深刻的女性自省意识。
他们决不满足于作品“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挖空心思欲从社会文化或伦理规范的切入角度,去对故事文本“剥出一个血淋淋的面目来”。
[1]所以,女性主人公曹七巧所原本固有的人格悲剧,也因评论者用“命运悲剧”的概念置换,而得到了他们极其廉价的怜悯与同情。
一个天才的女性作家与一个杰出的女性文本,就这样被人们做了机械而教条、肤浅而平庸的意义诠释。
我个人认为,“误读”张爱玲与《金锁记》的历史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男性话语霸权的时代垄断性。
既然作品文本与女性身份构成了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那么女性作家的性别意识和思想倾向也就理应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
当然,也曾有人注意到了曹七巧悲剧的性别因素,并深深感叹《金锁记》“所着力刻画的,是不幸的婚姻导致了一个女人怎样的心理变化,或者说,现实的缺憾怎样激发出了一个女人内心的阴暗面。
几乎从未见过一个中国作家,能够将一种女性的心理渲染到如此令人战栗的程度。
”[2]这本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理论起点,但却没有得到主流学界的广泛认同。
张爱玲究竟是出于何种主观目的,去刻意揭示“女人内心的阴暗面”,并使其达到了“令人战栗的程度”?迄今为止,人们也未给出令人信服的正确答案。
张爱玲本人对此早有先见之明,《金锁记》问世并引起轰动后不久,她就在《谈女人》一文中,对男权话语的“自以为是”大加嘲讽:“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分别。
拜金主义——一个时代的悲哀拜金主义——一个时代的悲哀拜金,人们永远争执不休的话题。
毁誉参半的它,给了人类太多的屈辱与光荣。
每一次战争,都是对金钱的竞争;每一个奇迹,都是对金钱的倚重。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资本主机的萌芽在机床与蒸气中迅速的生长,一个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悄然壮大。
而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向黎明初生的太阳一样,飞入了城市与乡村的每一处,每一角。
而这时,一些先哲的作者,将创作的灵感与对生活的警示,交织在一起,而那个焦点,正是这个新生的“太阳”——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日益显露的残酷与刻薄。
巴尔扎克,正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先哲。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让我深深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人情的淡薄,人们唯一追求的只是金钱和权利,“有钱就有爱”的社会风气在本书中得到了极高的印证,而此书中的主人公高里奥(高老头)就是这种社会风气中最大的受害者。
是拜金让他从“二楼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整个冬天屋子里没有生火取暖的次等房间”;是拜金让大家从称他为高里奥先生,变成把他当作“恶癖、无耻、低能所产生的最神秘的人物。
而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
读完《高老头》,让人不禁为巴黎上流社会只以金钱为中心、人情之间的冷漠而悲哀。
在巴黎上流社会无所谓亲情、爱情,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那种“父亲爱女儿,女儿爱金钱”的可悲,正是这部书最大的讽刺。
在19世纪的法国,封建王朝的专制阴影还未消退,人们却又迎来了“吃人的资本主义”,这使得人们为了能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站得一席之地,将资本主义阴暗恶心的一面彻底的释放。
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而本文的主人公的经历,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而众人从原本的“叫他高里奥先生”向“当作恶癖、无耻、低能所产生的最神秘的人物”的转变,也成为了本文的一个效果甚佳的讽刺。
金钱\文化的悲剧\现代性体验作者:蒋竞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6期摘要作为“第一个论现代性的社会学家”,①齐美尔的现代性碎片论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试图截取其中“金钱”、“文化的悲剧”、“现代性体验”三个典型片断,在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的同时,尝试勾勒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的理解乃至“还原”齐美尔的现代性分析。
关键词齐美尔货币文化的悲剧现代性体验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6-291-02“病态的大众吞噬着工厂的烟尘,在棉絮中呼吸,任由机体组织里渗透白色的铅、汞和一切制作杰作所需的毒物……;这些忧郁憔悴的大众,大地为之错愕;他们感到一股绛色的猛烈的血液在脉管中流淌,他们长久而忧伤的眼光落在阳光和巨大的公园的影子上。
”1851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为这幅图景加上标题“现代性”,并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天才的说道“现代性,是过渡的,短暂易逝的,偶然的,是艺术的一半,它的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②如果说波德莱尔是第一位以敏锐、犀利的目光洞穿现代性的诗人的话,那么,在经典的社会学家中,齐美尔则率先表达了在新的文化和新的社会空间组织(都市)中理解现代生活体验的企图和尝试。
在他看来,生活世界的现代性问题不能仅从社会经济结构来把握,还必须通过人的体验结构来把握。
因此,齐美尔说道,“现代性的本质是心理主义,是根据我们内在生活的反应(甚至当作一个内心世界)来体验和解释世界……一切实质性的东西都被心灵过滤掉,而心灵形式只不过是变动的形式而已。
”③与其现代性碎片论相一致,齐美尔的主要思想是由若干片断组成的,下面就截取三个典型片断:“金钱”、“文化的悲剧”、“现代性体验”,分别加以阐释和论述。
一、“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20世纪初问世的《货币哲学》是齐美尔结构较为完整的一部论著,其基本思想反映在1896年发表的“现代文化中的金钱”一文。
与马克思关心作为商品的货币不同的是,齐美尔更为关注的是作为文化现象的货币。
齐美尔并非不知道货币首先是一个“历史现象”,但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货币政治经济学并没有触及货币“对内在世界——包括个人的生命力、个体命运与整个文化的关联的影响”,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熟视无睹,“哲学的方式”,在齐美尔那里是生命哲学,才是探究现代成熟的货币经济与真正人的历史现象的关联的那把钥匙。
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在韦伯那里,凸显为理性化机制的形成。
而在齐美尔的眼中,货币成为了编织现代社会之网的蜘蛛。
④在审美层次上,货币也是现代性的象征, “作为一个具体可触物,货币是外在实际世界中最短暂的东西;然而,就具体内容而言,它又是最稳定的,因为它处于世界中所有其他现象之间的中立点和平衡点。
”⑤“货币代表了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最独特的特点。
……现代社会就像一张网,它的精细的、无形的丝线……把人和人编织到了一起。
但同时,这张网的客观单元又排空了它们的主观社会关系内容,尤其是排除了特定的人格品性之间的关系。
”⑥货币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和文化最基本的特点和基础,齐美尔认为,关键在于货币本身作为通用的一般交换媒介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
他指出,货币本身没有性格,惟其没有性格,它才能作为纯粹的交换媒介而能与所有东西相交换。
“货币使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得到了平衡,通过价格多少的差别来表示事物之间的一切质的区别……货币挖空了事物的核心,挖空了事物的特性、特有的价值和特点,毫无挽回的余地。
”⑦所以,当现代成熟的货币经济以货币为中心角色和压倒一切力量的时候,在带来社会诸要素更加紧密结合的效果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以下情况:货币残酷的化约了,更准确的说,夷平了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所有本质的差异,并最终导致了“物的文化成为一种凌驾于个体文化之上的优势力量”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催生了与主观心性和个性品质决不相容的客观性,并将其无情的注入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
于是,对齐美尔的现代性分析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对成熟货币经济后果的思考。
当越来越多的东西可以用货币这一最无个性色彩的交换工具来支付的时候,齐美尔惊呼:“金钱是‘低俗’的,因为它是一切的等价物,任何东西的等价物。
只有个别的才是高贵的……当千差万别的因素都一样能兑换成金钱,事物最特有的价值就受到了损害。
”⑧作为“通向最终目标的一系列步骤中的一个环节”的金钱,在现代生活中却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成为这个时代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成为现代人生活最直接的追求目标。
对于这种将手段和目标倒置的社会图景,齐美尔生动的比喻道“货币给现代生活装上了一个无法停转的轮子,它使生活这架机器成为一部‘永动机’,由此就产生了现代生活常见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
”⑨结果是,“生命的核心和意义总是一再从我们手边滑落;我们越来越少获得确定无疑的满足,所有的操劳最终毫无价值可言。
”⑩二、“一个巨大的由各种事物与力量构成的组织,割裂了所有的进步、灵性和价值,以便把它们的主体形式转换成一种纯然的物质生活的形式,而个体在这个组织里仅仅变成了一个齿轮。
齐美尔对成熟货币经济后果的思考突出表现在其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的货币文化哲学上。
文化,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中将其定义为“对生活的精致化、生活的精神化形式,内在劳动和外在劳动在生活身上的成果。
”在此意义上,“文化”显然与“自然”是相对的,是自然倾向和趋势在更高程度上的展现,是对于纯粹自然性质的发展、丰富和分化所能达到的程度的超越。
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的过程。
“我们在培养事物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这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从我们这里出发,又返回到我们身上。
”也就是说,文化的过程,可以视作一个反馈的过程。
从个体创造文化,经过客观的文化体系之后,再回到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精神……使自身进入了一种更高级更进步的状态。
豙自此,齐美尔区分了客观文化(物质文化)和主观文化(个体文化)。
客观文化就是“经过精心制作、提高和完善的事物,可以引导人类的灵魂走向自身的完善,或者指明个体或集体通向更高存在的途径。
”而主观文化则是“通过这种方式而达致的个人发展程度”,即个体吸收客观文化并将其整合进自身人格结构的程度。
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协调发展是齐美尔对于两者关系的一种期许和愿望,然而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现代社会却变得难以维继:现代社会中,客观文化不仅总量在绝对增长,且成分也出现了新的分化,更为重要的是客观文化的各种要素变得越来越交织一起并且日益脱离行动者的控制。
令人忧伤的是,面对客观文化的日益扩张,主观文化却出现了相对的萎缩和枯竭,它“绝对没有以同等程度前进,事实上,它还经常出现倒退。
”于是,出现了这样令人尴尬而忧心的局面:“创造性生命不断的产生出一些不是生命的东西,一些会摧毁生命、用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对抗生命的东西。
……这一悖论是真正的、无所不在的文化悲剧。
豛许多学者都曾指出齐美尔的文化“异化”论缺乏历史的维度,是以一种非历史的方式把文化的异化从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中抽离出来,将其视作文化本身不可避免的普遍命运,从中引出了一股“形而上的悲情。
”然而,本着忠实文本的角度去解读齐美尔的若干著作,便会发现齐美尔眼中文化自身的宿命,或许在现代社会才表现的更触目惊心。
比如,在《桥与门》中,他谈到“希腊人对哲学、科学、战略决策及生活享受等领域所作的贡献,使每个受过教育的人或多或少能够掌握。
他可直接将大量客观文化应用于自己的主观文化建设,使主客观文化同时得以和谐发展。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齐美尔的文化宿命——文化的悲剧固然寓于文化自身的逻辑发展之中,但是这种矛盾、冲突以至于最终爆发上演人类的悲剧,则是在现代社会这个独一无二的社会大舞台上展开的。
与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不同,齐美尔坦诚自己是“忧郁的栖居者”。
他在给韦伯夫人玛丽安娜的信中说道:“我就是在这种心情与修道院般被隔绝的堪称荒凉的局外性的存在之间的矛盾中生活着。
豜或许生活上的磨难和困境,对于这位社会的旁观者和局外人,仅是外在的打击,而现代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客观文化的冲突、文化的悲剧以及对这种悲剧根源的看破和某种程度的无可奈何,才是影响齐美尔精神抑郁的真正原因。
三、“如果主问我:‘梅尔,你为何没有成为梅尔?’,那么我将如何回答呢?”在《现代人与宗教》一书中,齐美尔举了一个犹太法学家梅尔与其弟子的故事,以此阐释以个体生命的内在实现为目标的“后宗教。
”梅尔对弟子说:“如果主来世问我,‘梅尔,你为何没有成为摩西?’我会回答说:‘主,因为我就是梅尔。
’如果主继续问我,‘梅尔,你为何没有成为本·阿吉巴(犹太中的智者和犹太法学奠基人)?’我同样会说:‘主,因为我就是梅尔。
’可是,如果他问我:‘梅尔,你为何没有成为梅尔?’,那么我将如何回答呢?”其实,齐美尔关心内心救黩个体的灵魂,与其关注成熟的货币经济在多大程度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方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现代性的体验是齐美尔现代性话语关注的焦点。
对于其的详细描述,主要体现在齐美尔的《大都市与精神生活》一书中。
那么,在以货币和货币经济为主导和特征的现代文化形态之下,个体的生活感觉和心性质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齐美尔又是对上述的变化作出如何诊断,开出了何种处方呢?齐美尔指出,在现代社会,个体对于生命意义的感受发生了改变。
如上所述,当货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上帝,成为人人渴望得到的红色玫瑰,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变成了现代社会个体的目的意识本身——人们追求意识在通往最后目标的桥上停留了下来——昆德拉式的自由主义伦理美其名曰:最后目标根本就不见了。
然而,齐美尔指出,金钱充其量只能给人一种负面的、消极的、空洞的自由,但不能给人以充盈的意义,不能给个体生命以价值方向从而积极的发展完善自我。
因此,这种“虚假的幸福”所孕育出了两种现代人特有的生活感觉:“理性至上”的理性性格和厌倦症(倦怠)。
在货币成为生活的压倒性目标以后,就“给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刺激……由此就产生了现代生活常见的骚动不安和狂热不休。
”在详细的厘清现代人的生活感觉变化种种之后,或许是出于无奈,或许是因为看破,齐美尔并没有开出以克服现代性货币生活方式来应对这种危机的处方。
出人意料的是,他通过生命哲学这一“新的底楼”,将目光投向了内在的感性生命,投向了现代生活的审美。
“现代文化光怪陆离的现象似乎都有一个深刻的心里特点。
抽象的讲,这种心里特点可以说是人与其客观对象之间距离扩大的趋势。
它只有在美学方面才有自己最明显的形式。
豝“艺术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总体,一个从现实的偶然性碎片中产生的自足的缩影,它和该现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豞齐美尔通过提出“社会学美学”的概念,传达了他对于审美在个体生命的实现和解放功能方面的强调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