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流域调水的若干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92.73 KB
- 文档页数:2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谈跨流域调水作者:鲁爱华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3年第02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跨流域调水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而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一般从多水的区域调入缺水的地区,以此促进缺水区域的经济发展、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
一、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1 三条调水线路的具体分布(如右图)。
东线工程: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中线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2 长江成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的地理条件分析。
(1)水量大:干流长、流域广、流量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单位耕地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的丰水区。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径流的季节分配也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自西向东流经我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与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相邻。
3 三条引水线路的优势与劣势。
4 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实施后,将有效缓解调入地区水资源的紧缺状况,促进调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长江径流量减少,尤其是枯水季节海水入侵,河口盐度升高,使地下水质变坏;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对江淮地区输水沿线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在地势低洼、天然排水条件较差的地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导致水质降低。
二、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1 不同功能划分的调水工程。
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的跨流域调水有着不同的功能:①以航运为主体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等。
②以灌溉为主的跨流域灌溉工程,如中国甘肃省的引大入秦工程等。
跨流域调水的利弊得失因为气候的原因,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地区雨量充沛,水资源极其丰富,有的地区却常年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其匮乏,于是人们尝试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水导引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这就是跨流域调水工程。
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这种工程,例如吐鲁番人例用地下暗井将天山的雪水引入吐鲁番,俗称坎儿井,是一个中国古人的伟大工程,再比如京杭大运河,也是一个中国可以引以为豪的巨大工程,泽被后世上千年。
在世界各地,跨流域调水工程也很常见,这些工程大多给水资源引入地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也常会伴有一些不利影响。
澳大利亚就有澳大利亚雪山跨地区调水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将东部的水调至西部干旱地区引水灌溉和发电。
其每年平均向内陆输送水量11.3亿m3,不仅在于水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型水库的调节,可保证在最严重干旱期间,调水量不低于平均流量的85%。
干旱期间,通过电站的保证下泄量和拟定的灌溉水量,经过调蓄,每年平均可为马兰比吉河和墨累河下游增加23.6亿m3的灌溉水量。
但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有许多弊端显现。
引水后,各个坝下游的流量已大大减少,枯水期时必需放水以维持沿河居民生活用水。
河流水量减少影响了两岸树木的生长,原来规定在这些河段要大量种树。
另外,由于这些河流上游调节大大减少了洪水,下泄流量仅为十年一遇。
且由于担负峰荷使水电站的泄水波动极其激烈,同样也使较小调节池的水位变化也激烈起来。
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是以色列最大的工程项目,也是以色列国家输水工程,将以色列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起始水源地位于以色列东北部的太巴列湖。
该工程既改善了以色列水资源配置的不利状况,缓解了制约南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改善了严酷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南部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该工程把大片不毛之地的荒漠变为绿洲,扩大了以色列国的生存空间。
虽然它耗费巨资,但是得到的回报是不可估量的。
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调水工程是美国为解决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和南部地区干旱缺水及城市发展需要而建设的4项调水工程之一,其部分目标与中央河谷工程相同,并把调水范围延伸到加州南部的洛杉矶地区。
进行大规模流域间输水项目,是公园内无法步行的。
这就像试图在骑单轮车时拼凑十几把火炬——这需要认真的规划,协调和管理技能。
这些项目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事就是需要进行超彻底的可行性研究。
我所说的研究,不仅集中于技术方面,而且还考虑到项目会如何影响环境,地方性,以及现有的水权。
这些研究需要让所有大人物参与进来,如政府机构、地方政府以及会直接受项目影响的人。
这就像拼凑出一个巨大的谜题,并确保所有的棋子都完美配对。
底线,当它到重大水转移项目,它不只是移动水周围—这是关于确保每个人的需要和关切得到认真对待。
我所学到的另外一件事是,参与该项目的所有不同团体之间建立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和团队精神是多么关键。
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法律,财务,体制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到位才能使项目长期成功。
我们必须做好免疫工作,共同努力避免任何冲突,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可持续和公平地管理水资源必须成为实施流域间供水项目的首要优先事项。
全面了解所涉流域的水文、生态和社会动态至关重要,制定政策和机制以确保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转移的水也至关重要。
持续监测和评价项目的影响和业绩对于确定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产生的任何潜在问题或关切至关重要。
必须坚持这些原则,以确保在流域间供水项目中负责任地有效管理水资源。
世界水日国内跨流域调水的经验与挑战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水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干旱地区。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国内开始实施跨流域调水的工程。
本文将介绍国内在跨流域调水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并讨论所面临的挑战。
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一些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开始进行跨流域调水的工程。
跨流域调水是指将水资源从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以满足目的地区的用水需求。
二、经验总结1.引水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的第一步是进行引水工程的建设。
这包括对水源地进行调查和评估,选择合适的引水渠道和水库位置。
调查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水源的可行性和水量的充足性。
建设合适的引水渠道和水库可以有效地储存和分配水资源。
2.水质保护与治理在进行跨流域调水时,需要注意水质的保护和治理。
水源地的水质可能会受到污染的影响,在引水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水质。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治理,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可靠。
3.水资源管理与分配跨流域调水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配。
这包括对水资源的量化和分析,以及对各地区的用水需求进行评估。
通过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分配,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利用,避免浪费和争议。
三、面临的挑战1.生态环境影响跨流域调水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些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可能因为跨流域调水而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因此,在进行跨流域调水时,需要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2.社会经济影响跨流域调水涉及到不同地域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协调。
调水工程可能会影响当地的农田和生计,引发社会经济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并进行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3.工程技术难题跨流域调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
包括水资源的长途输送、引水渠道的建设和维护,以及水库的设计和管理等。
这些技术难题需要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支持。
浅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文章首先简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结合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措施,从而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
标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南水北调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作用分析,对确保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流域调水的概述1、调水工程的技术特性一般来说,任何调水工程都是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和供水工程所组成的,亦即都包括取水、输水和用户供水的各种水工建筑物。
根据调水量、调水距离、用途、实现调水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调水系统某些环节的工程技术方案可能很不相同。
(一)水源工程在人口稠密的丹江口地区,水利枢纽在河口范围内以调节河川径流以尽量减少淹没土地。
在克服水水源工程中,根据地形条件,有时需要设置水泵站提水进入渠道,用水泵汲水来头差。
在供水河流不能保证所需要的调水量的情况下,要建水库甚至是梯形水库,以便进行季调节和多年调节河川径流。
(二)输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为长距离输水,因此主要采用渠道输水。
从保持调水水质和水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看,渠道中有无防渗护面和何种防渗护面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输水干渠上做防护层,甚至做混凝土防护层,以减少水量散失,为将高水质大量的湖水输送至北方缺水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供水工程在水被送到农业灌溉用水区后,再用水区要按照干、支、斗、农、毛的灌溉渠道等级体系,建设大量的灌溉配水区网。
为了选择最佳的调水线路和工程结构方案,一般要进行多方案的设计。
从水的调配来看,设计每一局部调水系统时,考虑其在大区或国家统一水利系统中的位置,用调水渠道把国家主要水源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统一水网。
2、中线优缺点中线的优点是水质比较有保证,可以供水的范围比较大。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与教
训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经验:
1. 统筹规划: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需要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水质问题等。
2. 强化工程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
态环保,强化工程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对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 科技支持: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利用新技术进行大规模
调水的节能和减排,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教训:
1. 生态环境问题: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可能会对当地的
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仅要在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同时,也需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重视生态环保,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
和评估机制,以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
2. 社会效益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通常需要耗费大量资金
和人力,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
要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以确保工程建设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
3. 工程安全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规模较大,需要使用大量的
设备和技术,因此需要从工程建设前期开始就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工
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
4. 经济效益问题: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需要经济和社会的支持。
因此,需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成本
管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平衡,适当控制工程建设规模,减少财政负担。
关于跨流域调水的思考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地球表面的水有97%是人类无法直接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有三分之二分布在冰川中,仅有三分之一可供人类开发利用,且分布不均衡。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近2.5亿居民常年处于缺水状态,有近4亿人口面临“水荒”。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污染、浪费等造成的利用不合理因素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严重性。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与人类社会需水不均衡的客观存在使得调水成为必然。
利用跨流域调水的方法,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短缺,重新分配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缓和以至解决缺水地区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一、国外部分现代跨流域调工程情况20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埃及等出于供水、航运、灌溉、发电、防洪等各种考虑,都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兴建调水工程,进行尝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350余项调水工程,年调水规模超过了50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半条长江。
放眼世界各地的大型河流和湖泊,如尼罗河、印度河、墨累一达令河、北美洲五大湖等,都分布着或大或小的调水工程。
但同时,其中的某些大规模调水工程也引发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河流入海经流量的降低引发海水入侵、河流水质下降、水生生物系统的破坏、大面积土地淹没、非自愿性移民及第三方影响等问题。
随着上述影响问题的出现以及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日渐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修建的调水工程都严格考虑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并越来越注意第三方利益保护及水资源地居民的利益补偿问题,以求水权再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一)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开工于1949年,将斯诺伊河水调至澳大利亚东南部,输水干线长224公里,年调水量30亿立方米。
雪山工程是澳大利亚雪山跨地区调水工程,把雪河和尤坎本河的水经尤坎本湖调节后,穿过隧洞向西引入墨累河流域,以发电、灌溉为主并解决澳大利亚南部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的跨流域引水工程。
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主要包括水资源调度、水源调整、水利工程改建等方面。
通过建设输水渠道、水库和泵站等工程设施,将源头丰富、浪费的水资源转移到需水严重、缺水的地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跨流域调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水资源的供给,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跨流域调水的实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首先,需要进行水资源调查评价,分析不同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和需求情况,确定目标流域和水源地。
其次,需要进行水资源调度研究,确定水资源的调度方案和调度周期,以保证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同时,还需进行水利工程设计,确定输水渠道的线路和施工标准,确保输水工程的安全可靠。
跨流域调水的实施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水的输送和调度。
不同流域的水质、水位、径流量等差异巨大,需要合理安排水源调度,使水能够平稳地输送到目标地区。
另外,还需要考虑水的质量问题,防止水质受到污染、变质等影响。
此外,跨流域调水还需要解决水资源的定额划分和利益分配等问题,确保各流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跨流域调水的实施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问题。
建设水利工程会对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例如,可以采用退耕还林还草、修复湿地等生态修复措施,减少水资源调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跨流域调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水利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跨流域调水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有效运行。
只有在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跨流域调水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指在不同流域之间进行的调水工程。
它是为了解决流域内水资源短缺或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而进行的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开发水源、修建水利工程等方式,将丰水流域的水资源调到缺水流域,以解决缺水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建造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或者通过建造蓄水工程,在丰水流域蓄水后输送到缺水流域。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水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
建造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这种方式通常是通过修建水库、水电站、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来实现的。
例如,建造水库可以将丰水流域的水资源蓄存起来,然后通过引水渠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
建造蓄水工程:这种方式通常是通过建造堤坝、河道改造等蓄水工程来实现的。
例如,建造堤坝可以在丰水流域把水资源蓄存起来,然后通过河道改造将水资源输送到缺水流域。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
水资源保护□2004年第2期 作者简介:陈玉恒(1950—),男,辽宁营口人,主任编辑,从事水利水电科技发展趋势研究.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的利弊分析陈玉恒(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简要介绍了美国、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印度的大规模调水工程,从经济、生态、防洪方面分析了调水的效益;同时认为,尽管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对有关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还不甚明了,但大规模、长距离调水造成的淹没损失、投资量大、调水区干旱化、受水区消耗水量大并易盐碱化等弊端不容忽视。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利弊;调水效益中图分类号:T V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Ο6933(2004)02Ο0048Ο03 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十分悬殊。
以干旱著称的非洲,虽然有一半面积平均降水量在500mm/a 以下,但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海湾沿岸一带降水量却超过1500mm/a 。
前苏联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其河川年平均径流量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稀少的北部和东部寒冰地区却占前苏联水资源总量的88%,而集中了3/4人口和4/5工农业产品的南部和西南部水资源量却只占12%。
美国东部湿润,水资源较丰富;西部干旱,降水量多在550mm/a 以下,其中有的地区不足100mm/a 。
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东部湿润,降水在1000~2000mm/a ,其中墨脱地区降水量多达3000~4000mm/a ;西北地区干旱,平均降水量只有164mm/a ,占全国的915%,其中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部分仅为10mm/a 。
于是,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成为人类重新分配水资源、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1 概 况河川径流是人类最早利用的水资源,也是上、中、下游地区重新分配水资源的必由之路。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
于是,在19世纪中叶,跨流域调水规划便应运而生。
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管理体制的思考跨流域调水工程是指将一个流域的水资源通过引导、输送的方式调拨给另一个流域,以满足该流域的用水需求。
由于涉及不同流域之间的水资源调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应该充分考虑各个流域的利益平衡。
不同流域的水资源分布情况不同,有的流域水资源丰富,而有的流域水资源匮乏。
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应该确保各个流域的利益能够得到平衡和保护,避免因为调水工程而给一些流域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应该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
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水量、水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以确保调水工程的运行不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同时,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监测还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及时调整和优化水资源调配方案。
再次,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应该建立协调机制。
在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过程中,涉及多个行政区划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协调。
因此,应该建立起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确保各方能够就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问题进行有效协商和解决。
此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还应该注重公众参与。
跨流域调水工程涉及广大公众的用水需求和生活环境,因此公众对调水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应该得到重视。
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起公众参与的机制,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利益和生活环境。
最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应该注重科学决策。
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各项指标和参数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
因此,相关部门和管理者应该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完善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流域的水资源需求和管理要求。
综上所述,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体制应该兼顾各个流域的利益平衡,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协调机制,注重公众参与和科学决策,以实现调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管理。
跨流域向黄河调水的必要性与方案张玫杨慧娟陈红莉摘要:黄河流域及邻近地区在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但水资源短缺是区域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家“四横三纵”水资源配置格局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缓解黄河流域缺水问题、保障流域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从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维护河流健康、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论述了跨流域向黄河调水的必要性,分析了各调水方案的特点,以及西线一期工程的优越性,从保障区域供水安全、能源安全、城镇化进程、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论证了西线一期工程建设的紧迫性。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水资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黄河流域中图分类号: TV68 文献标志码:ANecessary and Precept of Inter-Basin Water Diversion to the Yellow RiverZHANG Mei1,YANG Hui-juan2,CHEN Hong-li1Abstract: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pla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ecological security,food security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but the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biggest bottleneck restricting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West-Route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s an main component of national four transverse and three lengthways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pattern,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and ensuring the water supply security. The necessity from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to the Yellow River was discussed by several aspects,such as reduc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maintaining river health,and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diversion schemes,as well as the advantages of the first stage of the West-Route Project was analyzed,then the urgency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first stage of the West-Route Project is demonstrated in such aspects of regional water supply security,energy security,the urbanization process,food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Key words: inter-basin water transfer; water resources; West-Route of the 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Yellow River basin黄河流域土地、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粮食基地,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21.44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王先达 王峻峰规划与治理我国一些跨流域调水工程由于规模较小,涉及地区范围不大,环境影响问题不突出,建设时间较早,社会的关注度也不高,如:(1)东(江)深(圳)引水工程(从东江下游左岸建梯级泵站逐级抽水到深圳水库向香港和深圳供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建设,目的是向香港供水。
随着香港用水量增加和向深圳市供水,又扩建了几次)。
(2)引黄济青工程(从黄河打渔张灌区引水口引黄河水,通过4级泵站扬水输送到青岛市。
设计年引水量1.1亿m 3,1989年建成)。
(3)引滦入津工程(在滦河上修建潘家口和大黑汀2座调蓄水库,从大黑汀水库下游建引滦入津输水渠,途中用于桥水库调蓄,再送水到天津。
设计年平均引水量10亿m 3,建于1981—1983年)。
(4)引黄济冀工程(从黄河位山引水,经过聊城、临清送水到河北省邢台、衡水和沧州市。
设计年引水量5亿m 3,1995年建成)。
而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中、西三条引水线)由于工程规模大、跨越水系多,其环境影响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南水北调工程环境评价工作简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环境评价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八九十年代,由于发生水污染逐渐加重等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上下普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与此对应,南水北调前期工作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也逐步地更加重视、更加完善。
1952—1961年,南水北调工程研究初期,对环境影响问题研究得比较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天津市和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
1973年成立了水电部南水北调规划组,并于1976年3月完成了第一个东线工程规划——《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初稿)》。
在编制报告期间,对一部分环境问题作了初步调查研究。
1980年,水利部组织了中线(丹江口水库-北京段)工程查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