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备课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8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3)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
(2)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
(3)通过讨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物,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也应当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中国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外交活动,从而加深对当前我国一心一意发展经济这一国策的理解,激发学生认真学习、报效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难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
另一方面,美国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适当补充一些史实(主要是二战后美国、西欧经济发展的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史实总结出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特点,并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了解美国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导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方法一】复习提问法:复习提问:有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导致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促使德意日三国走上使用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道路。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知识提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二是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全球化发展历程第一步:全球市场的形成,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动力:工业革命使列强殖民扩张加剧。
从而使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应该说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
表现:商品输出、国际分工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使列强间的贸易更加密切,英、法、德等国纷纷减少关税,推行自由贸易的原则,对这一世界贸易中的共同规则有理性的认同。
第二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列强扩张程度加深。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突出表现:资本输出,跨国公司产生,国际分工向深度广度发展,国际贸易进一步第三步: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的共同规则的制定。
共用一个规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程度表达,表明国际贸易中的相互关系更加理性化,这种对同一种经贸规则的认同,对共同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尊重,是经济全球化的高层次表现。
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世贸组织)。
第四步:90年代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使地球各地的联系更紧密、更方便,是十分典型的经济全球化时期。
一方面是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与两大阵营的解体也有关。
表现:跨国金融交易急剧增长;全球贸易额急剧增长;生产的全球一体化即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与普及。
在20世纪后半叶的50年中,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认为是支撑世界经贸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
这三大支柱实际上都肇始于1944年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在习惯上,后两者被称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有时候还加上国际清算银行。
2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认识美国在其中的地位和特权, 探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本单元阐述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本课分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一子目承上启下,讲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第二子目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构成了战后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第三个子目讲述了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本课是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既是对本书前面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内容的呼应与深化,又启领本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内容,因此本课上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般规律,下启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总趋势。
在处理本课教材时我将遵循两个指导思想,分别是:注意线索清晰,使知识的呈现系统化;结合二战后美国、西欧经济发展的数据等学生现实可以感知的内容,加强中外联系,便于认知和体会。
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难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识记《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以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内容,认识美国在其中的地位和特权。
培养学生的识忆、理解能力;运用具体史实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最全版第一章:战后的经济废墟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2 欧洲和日本的战后经济状况1.3 美国的战后经济状况和马歇尔计划第二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1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和目的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和原则2.3 美元与黄金的直接挂钩和固定汇率制度第三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3.1 IMF的成立背景和目的3.2 IMF的机构和职能3.3 IMF对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第四章:世界银行的成立与发展4.1 世界银行的成立背景和目的4.2 世界银行的机构和职能4.3 世界银行对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第五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成立5.1 GATT的成立背景和目的5.2 GATT的谈判和协议5.3 GATT对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第六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6.1 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广6.2 国有化和混合经济的兴起6.3 经济计划的实施与效果第七章: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7.1 欧洲一体化的动力与进程7.2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立及意义7.3 欧洲共同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八章:日本的战后经济复苏与对外经济政策8.1 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历程8.2 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8.3 日本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九章:石油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波动9.1 石油危机的背景与影响9.2 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原因与后果9.3 国际经济政策调整与应对第十章:全球化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发展10.1 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经济体系10.2 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流动10.3 新一轮全球经济治理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战后经济的重建解析:战后经济的重建是理解整个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基础。
学生需要关注欧洲和日本的战后经济状况,以及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的援助,这是理解后续国际经济组织成立的重要背景。
重点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关键。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最全版第一章:战后的国际格局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2 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1.3 战后的国际经济格局第二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1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和目的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和主要内容2.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和意义第三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3.1 IMF的成立背景和目的3.2 IMF的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3.3 IMF的作用和影响第四章:世界银行集团的成立4.1 世界银行集团的成立背景和目的4.2 世界银行集团的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4.3 世界银行集团的作用和影响第五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成立5.1 GATT的成立背景和目的5.2 GATT的主要内容和原则5.3 GATT的作用和影响第六章: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6.1 战后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6.2 欧洲复兴计划(ERP)与战后金融重建6.3 国际金融市场的演变与挑战第七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的发展7.1 战后世界贸易的重建与发展7.2 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谈判7.3 战后世界贸易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变革第八章: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与演变8.1 战后国际经济组织体系的建立8.2 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与局限性8.3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组织变革第九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9.1 欧洲共同市场的成立及其影响9.2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及其影响9.3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挑战第十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与展望10.1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成功之处10.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足与挑战10.3 未来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战后的国际格局难点解析:理解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对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难点解析: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过程以及其对于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影响。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最全版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1.1 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形势,包括胜利国的分布和势力范围的变化。
分析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2 战后的国际经济格局探讨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包括欧洲和亚洲的经济破坏。
介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运作2.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分析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和重要内容。
解释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安排。
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作机制讨论固定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探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角色和功能。
第三章:战后资本主义贸易体系的形成3.1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成立介绍GATT的成立背景和目标。
分析GATT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3.2 战后资本主义贸易体系的特点探讨贸易自由化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影响。
分析贸易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协议和安排,如多边贸易协议和区域贸易协定。
第四章: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变化4.1 战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讨论战争后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和变化。
分析国际银行体系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4.2 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探讨资本流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包括资本流入和流出的波动。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应对措施。
第五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挑战与变革5.1 全球化对战后经济体系的影响讨论全球化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冲击,包括贸易、资本流动和生产国际化。
分析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不同影响。
5.2 战后经济体系的变革与未来趋势探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分析未来国际经济关系的趋势和挑战。
第六章:全球化对战后经济体系的影响6.1 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分析全球化如何推动贸易自由化,以及这对战后经济体系的影响。
探讨全球化下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如多哈回合。
高一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集体备课教案高一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集体备课教案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
2.知道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4.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金融体系(一)建立背景:1、世界:经过1929年和二战,原有的崩溃,为了战后经济,有必要建立新的国际协调机制。
2、美国:战后美国实力,积极筹建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二)建立过程:1、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1)参加国家:、、法等44国。
(2)通过的协议:《》主要内容(双挂钩):A、美元直接和黄金挂钩。
B、(IMF)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年,依据《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和:美国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
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
世界银行(WB):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初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其使命是:与贫困做斗争,为成员国提供货款和技术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货款(三)建立影响:1、美国:以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有利于美国战后经济扩张。
2、世界: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一)建立背景:1、世界:1929年中和二战后初期,各国纷纷推行政策,导致国际贸易萎缩,为吸取教训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美国:二战后美国为进一步拓展,积极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
(二)成立:时间:年,国家:、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三)宗旨:削减,减少贸易壁垒,在互惠与非歧视的基础上促进(四)作用:1、世界: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
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金融、贸易、工业、科技)1945-20世纪60年代末重难点: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授课设计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1)和二战的惨痛教训,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重建战后世界秩序(必要性)1929年经济危机-- 转嫁危机(关税壁垒)--倾销战、关税战、货币战--危机加重--资本主义世界不断分化--德意日结成了法西斯联盟--战争(2)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德意日战败,英法实力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积极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3)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秩序混乱。
(4)美苏英中等国的合作仍存在。
▲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的比较怀特计划规定建立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一个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稳定基金,二是联合国家与联系国家复兴与开发银行。
重点在于稳定基金方面。
就稳定基金而言,计划规定通过各国认缴筹集资金50亿美元,包括黄金、各国本国货币与政府有价证券。
由各国组成的董事会及其选举产生的总裁和执行董事会管理。
……基金的资金只用于向处于临时性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即用于纠正暂时性的不平衡。
各国货币按黄金定值,汇率固定,只有在“纠正根本性不平衡”,而且只有在成员国投票权的五分之四赞成时,才能改变汇率,在基金规定的狭小范围内即1%的变动除外。
关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凯恩斯所提建议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国际清算同盟。
其“实质是银行业务的基本原则向国际领域的扩展”,“就是借贷的必要平衡”。
所有的外汇都集中在各国中央银行手中,国际交易则在与国际清算银行设有黄金账户的中央银行之间结算。
各中央银行应控制其本国居民购买外汇,但必须准备向其他中央银行出卖本国货币,以抵付其清算账户上的贷款。
各国货币按清算银行发行的货币班柯(Bancor)定值,班柯则按黄金定值,非经协议不得改变。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2012、6、10课程标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页36: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如果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那么它的途径主要就是殖民主义扩张(在东方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两次工业革命(对西方)及其扩展(对东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4、15世纪,意大利、尼德兰等地一些城市先后出现地球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视为起点;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促其最终形成。
二战之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英镑成为世界货币,成为国际结算的主要工具和国际储备货币,伦敦成为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
总之,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主要的主导国家。
一战以后,英国的经济地位有些动摇。
一是英镑地位发生了动摇,英镑不再是唯一的世界货币,多数国家开始以英镑、美元、法郎等为储备货币,世界货币体系不再受单一货币——英镑的统治;二是伦敦不再是唯一的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对英国地位的有力挑战。
但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仍然保持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40%左右的国际贸易仍用英镑结算,英镑仍然是最重要的世界货币,伦敦也仍然是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
二战中英国遭到重创(本土受到打击),遂最终确立了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最重要的主导力量。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就最终形成了,当时英国是最主要的主导国家。
本课名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只是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国家由英国变成了美国。
所以重点是讲“美国是怎样成为主导国家的”,不是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二战后,美国凭借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最大的债权国,建立了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是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此奠定美国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二是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由此奠定美国在战后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联系组合的整体。
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背景与目的:背景:(1)二战使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特别是英国遭到重创,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结算手段、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
一战前,世界货币主要是金、银和英镑。
一战后,世界货币主要有英镑、美元、法郎等。
但英镑仍是最主要的世界货币,40%左右的国际贸易仍用英镑结算。
二战中,英国本土遭到重创。
二战后,英国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又在高涨。
这导致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在下降,英国已经沦为二流国家。
用英镑作为国际结算主要工具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越来越少,英镑的世界货币功能自然而然在丧失。
二战中法国本土也遭到重创,特别是德国一度占领了法国,所以战后法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下降,法郎也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
某一种货币成为世界货币,是公认的结果,不是某一国强制的结果。
而公认则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
实力包括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
一国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发行这种信用货币的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或统治的地位。
只有当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各国有着广泛的贸易、金融联系时,它的信用货币才会在国际间被广泛使用,并顺利地被接受。
②这种信用货币必须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而由于任何信用货币本身都是没有价值的,要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与黄金发生联系,即能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汇价兑换成黄金。
因此,有关国家必须具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能保证其信用货币的稳定性。
③某个国家的货币虽然可以在彼此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之间充当支付手段,但要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取得储备货币的资格,还要得到所有国家的确认,这就必须通过国际协议来实现。
如果上述条件发生变化,它就不能再当作世界货币来发挥作用。
因此,与黄金不同,一国的信用货币当作世界货币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是包含着矛盾和危机的。
历史的发展正是这样。
(任何一种主权货币充当惟一世界货币,都存在“特里芬难题”,后述)二战后的英镑、法郎已经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2)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最大债权国页104“历史纵横”。
1945年美国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9%,工业产品占全世界的50%以上。
1948年黄金储备占74.6%,工业生产占56.4%。
美元具备了成为最主要世界货币的实力基础。
同时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自然希望偿还美元。
(3)金本位的瓦解使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基础,出现了汇率混乱,不利于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30年代大危机中,作为反危机的主要措施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发行的纸币(如美元、英镑、法郎等)不与黄金挂钩,导致各国纸币之间的兑换失去了统一的参照物和标准,所以出现了汇率混乱。
相对稳定的国际汇率制度是世界货币制度的核心内容。
汇率: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
是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即兑换率。
没有相对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就难以兑换。
这既阻碍世界货币的出现,也阻碍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由于利益驱动,靠一国之内的自律(减少货币发行量),不太现实。
而当时也没有统一的国际组织对国际货币进行监管。
这就需要大国坐下来协商,对大家都有好处。
协商就需要方案,需要会议。
目的:(1)建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这通过“怀特计划”可知。
1943、4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提出了一个稳定国际货币的计划,史称“怀特计划”。
其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各国货币要与黄金挂钩。
怀特计划既有“公心”成分,以黄金作为货币发行的基础符合历史惯例,也难以找到其他公认的替代品。
又暗藏“私心”,可以突出拥有黄金储备垄断权的美国作用,可以建立美元的世界货币的绝对地位。
黄金多,就可以多发行美元,美元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国内需要,更可以满足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货币的需要。
没有一定的黄金储备,发行的货币量,顶多满足国内贸易、储备的需要,不可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
这样也可以把英镑、法郎排挤出“世界货币”之列,因为英国、法国黄金储备很少。
当时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拟订了“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即“凯恩斯计划”。
凯思斯计划是基于英国当时的困境,尽量贬低黄金的作用。
这个计划实际上主张恢复多边清算,取消双边结算。
当然,也暴露出英国企图同美国分享国际金融领导权的意图。
(2)推动战后世界贸易、世界经济的恢复与自由发展如果各国货币与黄金挂钩了,黄金成为各国货币发行的基础和标准,就容易确立稳定的国际汇率,国际贸易的结算从技术手段上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2、标志: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时间:1944年7月地点: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与会国:44个(世界主要反法西斯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主题:讨论重建国际货币制度(核心:国际汇率制度)目标:稳定世界各国货币;推行贸易自由化成果: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会议文件统称。
特点: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即各与会国最终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美国人制定了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大家的游戏规则)3、主要内容:(1)建立两个国际性金融机构:根据《协定》,建立两个永久性的国际性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系体系运行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
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黄金—美元本位制”(美元和黄金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黄金则是最后的国际清偿手段。
美国规定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用美元向美国政府按法定价格兑换黄金。
)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成立时间:1945、12、27(1947、3、1成为联合国的专营国际金融业务的专业机构之一,创始国包括中国在内29国,现有成员国180多个。
1980、4、17新中国代表得以恢复)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核心:稳定国际汇率)任务:其一,稳定国际汇率(意在促进国际贸易)阻碍国际贸易的技术因素:一是汇率混乱;二是外汇管制,国家控制外汇兑换的数量,外汇管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之一。
所以,保障国际贸易自由发展,一是要稳定国际汇率,“布”体系的主要办法是确立“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是要消除外汇管制,实行汇兑自由化。
汇率制度历史上四次变化:1880—1914年,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大多数国家货币与黄金挂钩,含有固定的含金量,从而建立了国于国在金本位基础上的固定的汇率制度。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混乱的汇率制度。
因为大多数国家陆续放弃金本位制,大量发行纸币,纸币不与黄金挂钩,货币兑换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造成了汇率的混乱,影响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70年代初,带有固定性质的汇率制度。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双挂钩”,汇率基本固定。
1973年至今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鉴于各国对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不一样,该制度又有诸多分类。
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按浮动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
等等。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并不是纯粹的自由浮动,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汇率进行或明或暗的干预。
由于汇率的变化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因此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波动要频繁,而且波幅大。
其二,消除外汇管制(意在汇兑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外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信用工具,一般包括外国货币(如纸币、铸币)、外国有价证劵(如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全球第一。
外汇管制:一国政府对外汇买卖、国际结算、资金流动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措施。
目的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本国货币汇率稳定。
短期目的: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种类和来源地,改善国际收支;防止资金外逃;稳定汇价。
长期目的:把外汇资金控制并集中在政府手中,由政府决定对外贸易;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内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