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
- 格式:ppt
- 大小:767.00 KB
- 文档页数:16
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第一节走进微观1.认识了解世界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有大有小。
2.晓得物质就是由分子或原子共同组成。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4.晓得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
5.了解一些物理学家发现微观粒子的情况。
重点:分子原子的共同组成。
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
难点: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教法:三疑三探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具:太阳系的结构图一设疑自探(10分钟)(一)创设情境引入崭新出示太阳系结构图,告诉学生,同学们让我们仰望天空,你知道宇宙有多大吗?你知道宇宙的结构,除了我们周围物质的结构吗?这文言我们就去自学这些问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看了这个课题,你想要晓得什么?恳请大家深入细致看电视明确提出你的问题。
1.学生看书。
2.老师回答几个学生。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大都跟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也有关。
下面老师按学习的顺序,将大家明确提出的问题,整理补足为我们的自探问题,期望对大家的自学提供更多协助。
(三)出示自探问题1.我们周围的物质就是由什么共同组成的?2.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3.原子就是由什么共同组成的?4.什么是原子的核式模型结构?5.原子核由什么共同组成?质子,中子由什么共同组成?质子、中子、电子各拎什么电?二解疑合探(15分钟)(一)大女团寻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具展现与评价分工。
(由高程度的学生提问)(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现与评价2.教师点拨与精讲(结合学生回答情况)三批评再寻(3分钟)(一)再探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化解了自探的问题,下面我们再VM288一下,已经开始我们明确提出的问题除了哪些没化解?你除了什么问题和见解想要明确提出去?在网上或其他书籍中看见过的与本节内容有关的也可以。
(二)再探提示基准:1.你能够打声图画出来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吗?2.既然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正电那么为什么我们平时摸物体不感到有电(麻手)?四运用开拓(17分钟)1.根据本节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回答。
十 小粒子与大宇宙(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二)物质由分子组成1. 物质由分子构成。
(大量分子,分子直径1010-m )2.分子间存在着空隙。
(1010-~910- m )3.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易错:分子的运动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运动。
不要把某些细小颗粒机械运动当作分子运动,如灰尘飞舞。
4.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注意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当压缩物体时,分子闻斥力起主要作用,当拉伸物体时,引力起主要作用。
5.比较 物质固、液、气三态中的分子注意 通过比较可知,固体、液体、气体所表现出来不同性质,是由分子间作用力决定的。
(三)分子由原子组成19世纪70年代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管实验发现了电子,20世纪初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科学家们还相继发现了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到了20世纪中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夸克粒子组成。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比较 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结构。
(四)扩散现象1.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固体扩散:墙角堆煤,时间长了,墙壁会变黑;粉笔的字迹渗入黑板中。
液体扩散:向清水中滴入红墨水,整杯水变红。
气体扩散:在花店里闻到花香;液化石油气泄露时,闻到异味。
2.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3.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就是这个道理。
1、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水分子变大了B.水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c.水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膨胀D.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2、自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
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下面哪个最相似? ( )A.西红柿 B.西瓜 C.面包 D.太阳系3、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往每杯水中滴入两滴红墨水,杯中水变红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热水杯中的红墨水扩散得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粒子与大宇宙【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原子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道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3.知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4.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知识网络】【要点梳理】要点一、走进微观1.自然的尺度:宇宙的大尺度、我们眼前看到的是尺度是宏观尺度,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是微观尺度。
2.物质的组成: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3.微观粒子:(1)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单原子分子”;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
(3)原子核的结构: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4)质子和中子有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5)借助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Λ超子、Σ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
要点诠释:原子核的体积小,密度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要点二、看不见的运动1.分子的热运动:(1)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如: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吸引力:铅块挤压吸引;拉断铁丝比棉线难;两滴水银靠近会自动结合成一滴。
排斥力: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2.物质中的分子状态:物质状态分子间距分子间作用力特征固体比较小比较强有体积和形状,不能流动。
液体比较大较弱有体积,无形状,能够流动。
气体更大更弱无体积,无形状,能够流动。
要点诠释:1.不同物质内部分子间空隙的大小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也会不同,比如温度、压强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分子间的距离。
2.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称为热运动。
1. 让学生了解小粒子和大宇宙的基本概念,理解物质构成的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宏观世界。
2. 让学生掌握原子、分子、元素、核反应等基本知识,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让学生掌握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基本知识,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粒子:原子、分子、元素2. 物质的微观结构:电子、质子、中子、夸克3. 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4. 大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5. 宇宙的演化:恒星演化、星系演化、宇宙膨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原子、分子、元素的概念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的基本知识。
2. 难点:核反应的原理,宇宙的演化和膨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微观世界和宇宙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小粒子和大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 第一课时:小粒子——原子、分子、元素2. 第二课时:物质的微观结构——电子、质子、中子、夸克3. 第三课时:核反应——核裂变、核聚变4. 第四课时:大宇宙——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5. 第五课时:宇宙的演化——恒星演化、星系演化、宇宙膨胀六、教学内容1. 宇宙的密度:宇宙的平均密度,宇宙中物质和暗物质的分布。
2. 宇宙背景辐射: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意义,宇宙的早期状态。
3. 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星系团、超星系团、宇宙的蜘蛛网结构。
4. 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的性质和探测,暗能量的性质和宇宙加速膨胀。
5. 宇宙的未来:宇宙的命运,宇宙的终结。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宇宙的密度、宇宙背景辐射、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概念及其对宇宙的影响。
2. 难点: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意义,暗物质的性质和探测,暗能量的性质和宇宙加速膨胀。
【一线教师整理】八年级物理沪科版全册导教学设计: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粒子与大宇宙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理解宇宙的组成及宇宙的起源。
3.掌握常见的宇宙观测方法。
4.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11.1 小粒子:粒子的发现•11.2 中微子:神秘的小粒子•11.3 物理宇宙和粒子世界•11.4 用什么观测宇宙?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导入时可以通过问题、图片或实物等进行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引导问题: - 你知道物质由什么构成的吗? - 你了解宇宙和粒子世界的关系吗?3.2 知识讲解与讨论(20分钟)3.2.1 小粒子:粒子的发现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PPT、讲解及实物等方式介绍粒子的发现历程、粒子的分类以及粒子的性质等内容,让学生对粒子有初步的认识。
3.2.2 中微子:神秘的小粒子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实验故事的方式,引入中微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中微子的特性、作用以及科学家对于中微子的研究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讨论。
3.2.3 物理宇宙和粒子世界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图表、例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宇宙和粒子世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宇宙的组成和粒子的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3.2.4 用什么观测宇宙?在这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观测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宇宙观测方法和设备,如望远镜、卫星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观测来研究宇宙的。
3.3 讨论与总结(1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本章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宇宙和粒子世界的疑问,并解答。
3.4 拓展与应用(1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拓展与应用。
可以给学生布置小组或个人任务,例如设计一个宇宙观测方案,或就某个具体的宇宙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汇报。
3.5 布置作业与反思(5分钟)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小粒子与大宇宙要点归纳一、走进微观1.分子17世纪以后,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特别是对物质化学性质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假说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科学家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对此要明确三点:(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微粒(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如果把分子再继续分下去,得到的更小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分子由原子构成。
2.微观粒子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卢瑟福在总结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他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绕着这个原子核高速旋转。
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原子核外的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呈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等。
科学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
二、看不见的运动1.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说,后来被许多实验事实所证明,逐渐形成一种理论。
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拆力。
注意:在阳光下会看到许多尘埃在飞舞,煮粥时米粒在沸水中翻滚,这些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中。
因为分子的体积非常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人的肉眼是看不到分子的。
2.扩散现象(1)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会发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物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2)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扩散现象都是分子运动引起的,扩散现象说明组成物质的一切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3)墨水在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日心说”的人文意义:它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开创了科学史上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