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推荐5篇)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3篇1一、旋转、平移时针旋转1小时是30度二、因数与倍数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得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3、奇数与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个位是0,2,4,6,8的数。
奇数:个位不是0,2,4,6,8的数。
4、倍数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2,4,6,8。
3(或9)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是3(或9)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各位是0,5。
5、质数与合数: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奇数与偶数的运算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个偶数相加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7、质因数: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数的因数,那么这个质数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成的方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100以内的质数表: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1.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第五、六、七单元读读背背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二、统计1.众数和平均数一样也是一个统计量,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一组数据可以有1个众数或多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3.数据中有极端偏大偏小数据的时候,我们如果看到中间的数据比较集中,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情况比较好。
4.中位数偏高了,众数却偏低了,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好。
5.当一组数据相差不是很大时,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6.如果有偏大偏小数据出现,而中间的数比较集中,可以用中位数来表示;7.如果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超过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时候,用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比较好。
8.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很难说用哪个统计量是对的,只能说用哪个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更合适一些。
所以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9.一组数据中只有一个中位数,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最中间的那个数据;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10.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都是先找到点,再写数值,最后连线。
11.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12.打电话1)逐个法:所需时间最多;2)分组法:相对节约时间;3)同时进行法:最节约时间。
三、找次品的最优策略:(一)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二)能够平均分成3份就平均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如果不能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1、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子上,从不同角度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或说成:最多同时能看到3个面)。
2、给出一个(或两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3、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4、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因数和倍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又如整数a能被b整除(a÷b=c),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因数: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或用除法找。
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自然数。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分为:奇数偶数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3、5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同时是2、3、5的倍数,个位上是0并且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同时是2、3、5的倍数。
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最大三位数是99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数。
如4,6,8,9都是合数。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1:只有1个因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4、100以内的质数(共 25 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5、奇数+奇数=偶数(如:5+7=12 3+5=8 ……)奇数+偶数=奇数(如:1+4=5 7+2=9 ……)偶数+偶数=偶数(如:2+4=6 8+6=14 ……)奇数×奇数=奇数(如:5×7=35 7×9=63 ……)奇数×偶数=偶数(如:5×8=40 7×8=56 ……)偶数×偶数=偶数(如: 8×12=96 14×24=336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一、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1、教会学生:平移:弄清向什么方向(上、下、左、右),平移了几格。
旋转:清楚围绕哪一点,向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了几度。
轴对称:对折,完全重合。
(对称轴)2、轴对称的意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旋转,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同的度数。
4、图形旋转特征: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5、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因数和倍数(记住定义和方法,是判断和解答问题的关键)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办法:(1)列乘法算式;(2)列除法算式;4、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办法: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的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5、因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3页)6、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4页)5、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7、奇数、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8、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9、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必须是0,其它各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
最小的是30。
(19页)(22页)10、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1、质数和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他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他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1、艺术家们利用几何学中平移、对称和旋转变转,设计了许多美丽的镶嵌图案。
2、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图形或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5、旋转三要素:点、方向、角度(如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6、旋转的性质:(1)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变,位置变了;(3)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叫旋转角;(4)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 因数和倍数:在整数乘法里,如果a×b=c,那么a和b是c 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2.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但是0也是整数。
3.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4.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如果两个整数(a、b)都是另一个整数(c)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整数的和(a+b)也是另一个整数(c)的倍数。
5.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6.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7.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8. 四则运算中的奇偶规律: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9.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
2、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注意点1)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2)站在任意一个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4)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
5)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也可能是不同的。
6)如果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不一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站在任意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不一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数的因数个数有限,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数本身。
-数的倍数个数无限,最小倍数是数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特定数字的倍数特征,如2的倍数末位为0、2、4、6、8;3的倍数各位数之和是3的倍数等。
-自然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两类,偶数是2的倍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的6个面相同,12条棱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4×(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为棱长×12。
-表面积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为(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为棱长×棱长×6。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长方体的体积为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为棱长×棱长×棱长。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表示份数,分母表示分数单位。
-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分子与分母的比较确定。
-分数可以是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或带分数(整数和真分数组成)。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分数的大小不变。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的知识点包括:
1. 小数的加减运算: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2. 分数的加减运算: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包括相同分母和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
3. 相识图形:认识平行四边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特殊的图形。
4. 圆的认识:了解圆的性质,如直径、半径、圆心等。
5. 平行线和垂直线:认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能够判断两条线段是否平行或垂直。
6. 长度的换算:了解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进行换算。
7. 面积的认识: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8. 时钟和日历:认识钟面的读数,能够使用时钟和日历进行时间的计算。
9. 数学四则运算: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灵活运用四
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0. 数据和概率:理解统计图表的读取和解读,能够分析和比较数据的大小或概率的大小。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教材和教学计划有所变化。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五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如果a×b=c(a、b、c都不为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数与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用这个数除以1、2、3…..能整除时,所得的商和除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1、2、3…..相乘,所得积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一个数倍数的特征: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因数的特征: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注:一个数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它本身2、3、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数都是2、5的倍数.。
同时是2、3、5倍数的特征:(1)个位上是的数,(2)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
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分为:奇数和偶数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或个位上是、2、4、6、8的数),最小的偶数是。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或个位上是1、3、5、7、9的数)最小的奇数是1.注:自然数中除了偶数就是奇数。
数的奇偶性: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质数和合数按因数的个数把自然数(除外)可分为:质数、1、合数三类质数:一个数,假如只要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如许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 整数的认识在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整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我们要明确整数的概念,整数是由正整数、0和负整数组成的数集。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整数无处不在,比如温度、海拔高度、欠款等都可以用整数来表示。
对整数的认识和理解对我们进行数学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2. 整数的加减法学习整数的加减法是整数的基本运算,也是数学五年级下册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在进行整数加减法运算时,需要根据正负数的加减法规则来进行计算。
同号两个数相加,取相同符号的绝对值相加,然后用原符号;异号两个数相加,取绝对值相减,结果的符号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
3. 整数的乘法整数的乘法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在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时,需要根据同号或异号的规则来进行计算。
同号两个数相乘,结果为正;异号两个数相乘,结果为负。
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规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4. 整数的除法除法是整数运算中比较复杂的一个部分,但同样也是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必考知识点。
在整数的除法中,需要注意被除数、除数和商的正负关系。
同号两个数相除,商为正;异号两个数相除,商为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整数除法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对负债的还款情况等。
5. 小数的认识学习了整数运算后,小数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小数是介于两个整数之间的数,通常用于表示一些精确的数值,比如长度、重量、面积等。
在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小数的读法、写法以及与整数的关系等知识点。
6. 加减小数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加减小数是非常常见的运算。
我们需要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规则,比如对齐小数点,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法规则来进行计算。
通过加减小数的练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7. 乘除小数乘除小数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在进行小数的乘除法运算时,需要保持小数点的位置,然后按照整数的乘除法规则来进行计算。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从任意一个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可能看到的形状不同。
3.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从物体的右面观察和从左面观察看到的不一定完全相同。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2.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3.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与最小倍数都是这个数本身。
4.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5.2、3、5的倍数特征:1) 个位上是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 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或5.6.自然数可以分为偶数和奇数两类。
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2是最小的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1是最小的奇数。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x奇数=奇数奇数x偶数=偶数偶数x偶数=偶数7.按因数的个数对自然数分类,可以分为质数、合数、1三类。
1) 质数(或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2)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和3.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5) 关系:质数x质数=合数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至少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2个面是正方形。
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通常包括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单元知识点概述:1. 分数的加减法:- 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规则。
- 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需要先通分,再进行计算。
2. 小数的加减乘除:- 理解小数点的位置对数值大小的影响。
- 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注意对齐小数点。
- 学习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包括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和简化结果。
3. 几何图形:- 识别和描述基本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 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4. 比例和比例尺:- 理解比例的概念,包括比例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性质。
- 学习如何使用比例尺将实际距离转换为地图上的距离。
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学习如何收集数据,包括使用问卷、调查等方法。
- 掌握数据的整理和描述,如制作条形图、折线图等。
6. 简单的代数概念:- 引入变量的概念,理解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 学习简单的代数表达式和等式,包括解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
7. 应用题:- 学习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8. 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 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结尾:五年级下册的数学课程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引入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年级下册全部知识点数学一、因数与倍数。
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 = 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 注意: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因数或倍数。
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 找因数: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
例如,18的因数有1、2、3、6、9、18。
- 找倍数:用这个数分别乘1、2、3……。
例如,3的倍数有3、6、9、12……(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 2、3、5的倍数的特征。
-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偶数)。
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奇数。
-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例如,123各位数字之和为1 + 2+3=6,6是3的倍数,所以123是3的倍数。
-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 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
4. 质数与合数。
- 质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例如,2、3、5、7等。
- 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例如,4、6、8、9等。
-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分数的意义。
-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例如,把一个蛋糕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1)/(4)。
-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例如,(3)/(5)的分数单位是(1)/(5)。
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a÷ b=(a)/(b)(b≠0))。
例如,3÷4=(3)/(4)。
3. 真分数和假分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最多可以同时看到三个面。
2.如果我们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方向的观察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只有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3.当我们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时,有多种摆法。
4.为了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我们需要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整除是指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如果一个大数能被小数整除,那么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来分为奇数和偶数。
奇数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个位上是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如果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为质数、合数、1.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1只有1个因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1.由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可能会看到相同的图形,也可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
因此,同一个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2.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绘制,可以得到几何视图。
3.根据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可以确定所使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但是,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注意: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3.找因数的方法有两种:通过乘法和除法。
找倍数的方法是逐次乘自然数。
4.(1) 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是相等的,都是它本身。
3) 1是所有非自然数的因数。
也是任一自然数(除了0)的最小因数。
4) 一个数的因数至少有1个,这个数是1.5) 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等于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都大于等于它本身。
5.因数≤它本身,倍数≥它本身,最大的因数=最小的倍数=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的说法是错误的。
一个数越大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多,一个数越小它的因数个数就越少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6.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7.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8.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个位上是3、6、9的数都不一定是3的倍数。
9.2和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018年5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重要知识点2018年5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重要知识点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1.观察物体时要注意观察的位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2.在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某个固定的位置最多能看到3个面。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1.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2.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一说一个数是倍数或者因数。
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5.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6.6的因数有1,2,3,6,这几个因数的关系是:1+2+3=6.像6这样的数,叫做完全数(也叫完美数)。
7.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8.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9.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10.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1.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2.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4.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5.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16.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2既是质数,也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
17.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是: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 ⑵进一法; ⑶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a÷b÷c=a÷(b×c)a÷(b×c) =a÷b÷c第二单元位置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
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
1、教会学生:
平移:弄清向什么方向(上、下、左、右),平移了几格。
旋转:清楚围绕哪一点,向什么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了几度。
轴对称:对折,完全重合。
(对称轴)
2、轴对称的意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3、图形旋转的性质:图形旋转,对应点、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同的度数。
4、图形旋转特征: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5、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二、因数和倍数(记住定义和方法,是判断和解答问题的关键)
1、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3、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办法:(1)列乘法算式;(2)列除法算式;
4、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办法: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的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5、因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13页)
6、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4页)
5、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
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7、奇数、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8、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9、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必须是0,其它各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
最小的是30。
(19页)(22页)
10、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1、质数和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他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他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3、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述出来,就是分解质因数。
如:12=2×2×3
三、正方体和长方体(动手,切实在学生大脑中建立空间图形,以不变应万变。
)
1、长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
2、长方体的长、宽、高: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棱长之和=(长+宽+高)x4
3、正方体的特征:6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的长度全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棱长之和=棱长x12
4、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5、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6、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8、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v=a3)
9、容积单位:升和毫升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0、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物体和水的体积-水的体积
四、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强化理解、运用与训练,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
1、单位“1”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可以看做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述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被除数字母关系式为:
4、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被除数÷除数=
除数
A(B≠0)。
既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A÷B=
B
商相当于分数值。
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5、真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真分数都小于1.
6、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7、带分数:由整数(不包括0)和真分数合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
8、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
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整数,当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能化成带分数,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时与商不变规律紧密联系)
10、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11、教会学生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最大公因数乘半边,最小公倍数乘半圈”。
12、互质数的意义: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3、约分和通分的意义: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
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4、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分母不是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又叫即约分数)。
15、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他们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16、两个数互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
17、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82页)
18、小数化成分数的办法:有限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能化成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
19、分数化成小数的办法:不是十进制分数的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加强训练,做好辅导)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两个定律并不限制加数的个数。
分数加减法,得数不是最简分数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六、统计(明确方法,训练有数。
)
1、众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这组数
据的众数。
它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中位数的意义: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注意:和众数不同,中位数不一定在这组数据中。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表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七、数学广角
找次品的方法:把待测物体分成3份,要分得尽量平均,不能够平均分的,也应该使多的一份与少的一份只相差1.
要辨别的物品数目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得次数(137页)
2~3(1)
4~9(2)
10~27(3)
28~81(4)
82~24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