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蛇》王瑀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04 KB
- 文档页数:5
《蛇》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蛇,相信大家都见过,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或感觉呢?大家一起来说说?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冯至也对蛇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冯至对蛇的感受是否与你们一样?二、读一读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基调。
要求:1.学生自由诵读。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再读。
三、想一想1.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哪个是主要意象?明确:意象:蛇、草原、乌丝、月影、花朵(板书)主要意象:蛇2.作者借“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寂寞(板书)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过:“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二者有哪些相似性?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咬噬心灵……3.作者因何而“寂寞”?明确:童年阴影:幼年丧母、家道中落(作者介绍)青年时期的苦闷:工作不顺、朋友甚少、对异性的渴望时代印记:环境恶劣、社会混乱(板书):青年时期的苦闷4.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明确:第一节:用“万一”一词,表明作者希望抒情对象会“梦到”“蛇”,同时,也希望抒情对象梦到“蛇”不会“悚惧”,借此表达抒情对象的关心。
第二节: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思念草原,再用比喻的手法把“草原”喻成姑娘的“乌丝”(分析此处“只写姑娘的乌丝而不是其他部位的好处”),以此表达“我”对心爱的人的思念的感情。
这一节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借助古诗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感知谐音双关手法的妙处)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第三节: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蛇》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三中学校徐永华【教学背景】《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三单元“爱的心语”的第一课,此诗以其意象的智化选择在海峡两岸都拥有极多的注目和掌声,对于此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理解作者新奇的创作手法,体味本诗的奇特之美。
本课参与授课的学生是文科普通班学生,他们语文的基本素养较好,理解能力较强。
【本课分析】在冯至的《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特征,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又创造性的融合了象征派诗歌的要素,是代表性极强的一首诗歌。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教学难点】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创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发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蛇”的习性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与“蛇”有关的成语及故事,进而总结出“蛇”在人们心里的一贯印象---冰冷、狠毒、无情。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多媒体展示) |1、冯至代表作品《十四行集》《杜甫传》,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2、背景:社会背景与个人创作历程相结合。
三、诵读全诗1、教师范读2、散读3、随机抽人读,教师点评。
四、讲授新课1、研习第一节(多媒体展示)(1)指生读、齐读(2)小组研讨五个问题,公布答案,教师依次点播。
2、研习第二节(多媒体展示)(1)指生读、齐读(2)重点分析谐音双关这一手法的运用 3、研习第三节(多媒体展示)(1)指生读、齐读(2)小组研讨五个问题,重点研讨“梦境”与“绯红的花朵”的隐喻 4、思考: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诗人为什么把“蛇”写成一个可爱、亲切的形象?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5、探究艺术手法(1)奇特幽深的比喻(2)兼具中外诗歌特色(3)结构富于波澜、诗趣(4)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五、拓展延伸徐玉诺的《跟随者》中“蛇”的隐喻探究六、作业阅读冯至的另外一首爱情诗《我是一条小河》,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蛇
冯至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寂寞是人人都会有却又难以捉摸的情绪,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90多年前,一位著名诗人写了一首诗。
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因何而寂寞又是如何写寂寞的。
二、诵读感知
“爱的心语”,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把爱情的寂寞比作“蛇”;把爱情的期待比作“年轻的女神”;以
“窗”“你的名字”“神女峰”等具体物象表达心中的追求和爱情观。
诗人采用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论是成功的爱情,还是失败的爱情,都抒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对爱情的尊重,都表现了爱情诗创作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
1、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2、这里有台湾的一道大学入学试卷上的题目,出的刚好是这首冯至的《蛇》,我们一起来做做看。
来检验一下读明白了没有。
①本诗是一首情诗,诗中之“乡思”即“相思”之谐音。
下列叙述最符合本诗诗旨的选项是(
)
A. 描写双方热恋之爱情
B.描写双方相互之关怀
C.描写一己暗恋之情思
D.描写一己绝望之悲哀
②诗人在诗中藉长蛇衔来“你”的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一种对“你”的心情。
下列四则流行歌词中,若仅就文意来看,最接近诗人此种心情的选项是(
)
A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的选择
B所有的爱情只能有一个结果,我深深知道那绝对不是我
C我多么希望知道你的心里怎么想?年轻的心,是否拥有一样的愿望
D心中想的念的盼的望的不会再是你,不愿再承受,要把你忘记。
明确:C、C
三、诗歌梳理,合作探究
学生诵读第一节:蛇的游走
讨论小问题: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明确: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
|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 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学生诵读第二节:蛇的乡思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
明确: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
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
③学生诵读第三节:蛇的归来
讨论小问题: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明确: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
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四、意象探究
诗人用怎样的词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明确: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伴侣,害着热烈的乡思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五、总结
蛇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这首诗中,诗人一改我们心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
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爱得抒情诗极易写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六、课外拓展
阅读徐玉诺的《跟随者》,比较《蛇》与《跟随者》两首诗在主观情思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