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欣赏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9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乡韵悠悠——中国优秀民歌赏析篇一:中国优秀民歌赏析民歌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大地上流传。
民歌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在中国,民歌的种类多种多样,如《青藏高原》、《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
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几首优秀的中国民歌,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它们的美妙之处。
第一首是《青藏高原》。
这首歌由李健演唱,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
歌曲以高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热爱和向往。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它高耸入云,被誉为“世界屋脊”。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青藏高原的热爱,表达了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第二首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首歌由王洛宾演唱,是一首经典的民歌。
歌曲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遥远地方的向往和思念。
遥远的地方可以是远方的故乡,也可以是心中的追求和梦想。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遥远地方的向往,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第三首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由张信哲演唱,是一首极具影响力的歌曲。
歌曲以豪放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黄土高坡的热爱和感慨。
黄土高坡是中国最著名的地貌之一,它广袤无垠,被誉为“中国的脊梁”。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黄土高坡的热爱,表达了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以上三首歌曲是中国优秀民歌中的代表,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民歌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今后的生活中,民歌将继续传递着人民的心声和美好的祝愿。
篇二:中国优秀民歌赏析民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歌的种类繁多,有的地方民歌高昂激越,有的地方民歌轻柔婉转,每一首歌曲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乡韵悠悠——中国优秀民歌赏析《茉莉花》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简洁易懂,描写了茉莉花的美丽和纯洁。
这首歌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常被用作各种场合的背景音乐。
中公民歌鉴赏一:名词解说民歌: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经过口授心授在民众世代相传中获得加工捏练,拥有集体创作和不停变异的特色。
小调:又称小曲,时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唱的歌曲,形式较规整、表达形式多样,音乐波折而又仔细。
劳动号子:简称呼子,是产生并运用于劳动,拥有协调解指挥劳动公用的民间歌曲。
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情表意的民歌,山歌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久,是劳感人们抒发感情的民歌之一。
二:简单题(1)小调的种类?吟唱调{儿歌、摇篮曲、、};歌谣曲{构造完好,韵律悠久};时调{茉莉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2)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渔船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时号子},山歌{放牧山歌、田园山歌},小调{吟唱调、歌谣曲、时调}三:问答题小调的艺术特色?小调的表现方法波折细腻,构造和节奏规整,选法波折多样。
劳动号子的艺术价值与适用价值的关系?劳动号子拥有激励精神、调理情绪、组织和协调劳动的适用价值,同时具备必定的艺术价值,二者互相限制,互相排挤。
四:歌词默写《割莜麦》哥哥在山以上(嘶罗)割莜麦,小妹妹在山里、坬里、沟里、岔里刨山药。
《尕老汉》一个(麽就)尕老汉(哟哟)七(呀)七十(来麽)哟哟,再加上四(呀)岁(叶子青呀麽),八十一(来麽哟哟)《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可是她,我居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把我骂。
《巧看戏》姐儿巧妆扮,去把喜来端,模样长的巧,胜过天仙,(哎呀)妆扮起来多么风光(呀呀)《上去高峰望平川》上去高峰到平川(啊哟),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五:民歌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① 教育和传承作用;② 人生礼仪功用;-出生、成年、婚姻、祭祀③ 祭祀驱邪功用④ 社交功用。
中国民歌演唱与赏析有一首题为《女娃担水》的民歌:红格丹丹太阳落西山,十七八的女娃把水担;小担儿闪,担钩钩响,快步来到井台儿上。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东照西照没有个人;手摇桶摆挹起猛然闪出个“冒失鬼”!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他一把拉住奴的手。
奴要喊来他不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洋冰糖甜,浑身上下热汗淌!哎哟哟,哎哟哟。
邻居家干妈来得巧,他一骨碌爬起大跑了。
赏析: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十七八岁的女娃挑着走在通往水井的小路上,铁质的担钩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
女娃的心情轻松而快乐。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的异常,在女娃娃的心头罩上迷团,“东照西照没有个人”使“轻松而快乐”的心情顿然消失,一种惊慌,甚至是手摇桶摆挹起一担水”,渴望发生,又害怕发生的的事情终于发生:在她的面前!“冒失鬼”、“勾魂鬼意”,而在陕北民歌以及日常生活中,却是女性对自己称谓,类似现代男女青年约会时,男的拥抱或者亲吻女友时,姑娘佯作生气,或者不愿意,撒娇地说“你真坏!”、“讨厌”,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既描绘他们之间拉扯的状况,还有一层引深的含意,她从未体验过的那种事情,今天注定是躲不过去了。
在她的潜意识中渴望那种“体验”。
可是,这种“体验”的突然降临,又使她惊慌失措:“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一把拉住奴的手;奴要喊叫他不让,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
”尽管她渴望与异性的交合,尽管她心中明白,这个事情的发生已成定局,但她反反复复地表白:她要走,她要喊,这个事的发生,是“冒失鬼”的强迫而致,这种“表白”是对自己的“理智”的交待,对社会传统观念的解脱”一个“甜”字,道破她显她潜藏在心底的意识。
即将发生之际,“得巧”还是“来得真不是时候”?“他一骨碌爬起来大跑了”,是“庆幸”,还是寻味!。
民歌《》艺术赏析
民歌《青海湖》艺术赏析青海湖是中国著名的一个湖泊,位于青海省西部,是中国第四大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
《青海湖》是一首民歌,歌词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青海湖》的歌词流畅舒缓,清新优美,把青海湖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歌词中穿插着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如林荫深处的小鸟唱响,湖中泛起的朵朵浪花,湖面上烟雾缭绕的彩虹,以及湖边清澈的河水,这些景色既有着浓郁的原始风貌,也有着和谐的美妙景色。
《青海湖》的旋律简单悠扬,悠久而柔和,使人流连忘返,把青海湖的自然风光传达得淋漓尽致。
它的旋律节奏活泼,曲调优美,唱出了青海湖的壮丽和美丽,让人有一种放松的心情。
《青海湖》的演唱者也赋予了这首歌曲更多的魅力,他们用他们深厚的声音唱出了青海湖的美景,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情感,让人犹如亲临湖畔,体验到湖泊的美丽。
总之,《青海湖》是一首经典的民歌,它把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流连忘返,让人仿佛亲临湖畔一般,感受到青海湖的美丽。
中国民歌赏析中选择一篇欣赏600字《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极富于创造性的歌曲。
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
现在唱起它,仍然会感到今天的革命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们去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更加努力地奋斗。
作曲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
首先,他成功地把这首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1、前奏: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
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
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全曲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和音域概貌。
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这是很值得我们在欣赏中加以注意和分析的地方。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
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2、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结构。
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3、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
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趋势处理,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中国民歌的鉴赏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调优美动听,歌词贴近民生,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
中国民歌的鉴赏需要从曲调和歌词两方面进行。
首先,曲调是民歌的灵魂,它通过旋律的起承转合、音域的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民歌的情感和内涵。
有的民歌旋律平缓婉转,给人以深情的感觉;有的民歌节奏欢快活泼,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同时,民歌的曲调还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和风格,如蒙古族的呼麦、藏族的格桑花、北方农民的《江洲司马青衫湿》等。
因此,了解曲调的风格和特点,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民歌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民歌的歌词也是评价一首歌的重要指标。
民歌的歌词通常以生活为题材,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对爱情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等。
歌词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的生活,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出真情实感。
例如,经典的《茉莉花》歌词“假如你要爱别人,就请你不要爱我”,表达了爱情中的痛苦和无奈;《敖包相会》歌词“胡笳乱,姑苏行,千古兴亡多少事?”抒发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祖国的忧虑。
通过欣赏歌词,可以深入感受到民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总体而言,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听众。
通过对曲调和歌词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中国民歌鉴赏800字中国民歌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是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中国大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民歌的鉴赏。
一、中国民歌的定义中国民歌是中国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劳动、情感等方面创作的歌曲。
它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是反映人民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进步、传递情感、唤起共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民歌的分类中国民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按照地域分,可以分为东南沿海、西南山区、北方平原、西北高原等四大地域类型。
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民间工艺歌、民间爱情歌、民间婚姻歌、民间劳动歌、民间节日歌、民间祭祀歌、民间战争歌、民间英雄歌等多种类型。
按照形式分,可以分为古老的散曲、新落成的歌曲、吟诗歌、断章等。
三、中国民歌的特点1. 多样性中国民歌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非常丰富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地方的民歌风格、主题、乐器、演唱方式等方面。
2. 民间性中国民歌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民生活、传递了人民情感、记录了人民历史。
它不是高雅艺术,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3. 日常性中国民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歌曲,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记录。
因此,它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4. 艺术性中国民歌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性的音乐形式。
它不仅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而且演唱技巧也非常高超。
四、中国民歌的鉴赏1. 歌词中国民歌的歌词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歌词,我们可以了解民歌的主题、情感以及创作背景等。
因此,在鉴赏民歌时,需要重点关注歌词的意义和情感。
2. 乐曲乐曲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鉴赏要素。
中国民歌的乐曲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旋律,通过乐曲,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歌的情感。
中国民歌鉴赏与演唱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它以其朴实、自然的旋律和深沉、含蓄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中国民歌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欣赏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从民歌的旋律中感受到中国特有的音乐语言,如五声音阶和对音。
这些旋律在质朴中流露出悲欢离合之情,既让人感到亲切又令人回味无穷。
其次,在演唱方面,中国民歌的演唱需要发挥个人情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正确运用气息和声音的技巧,演唱者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并将其传达给观众。
此外,演唱时还需要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语调的自然流畅,以保持歌曲的原汁原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歌的演唱还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这就要求演唱者要真实地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
只有将真情实感融入到演唱中,才能将民歌的内涵和精髓完整地展现出来。
最后,中国民歌的演唱也需要与伴奏的协调。
演唱者需要注意与乐器的合奏,保持节奏和音准的统一,以达到演唱的整体和谐与和美。
总之,中国民歌的鉴赏和演唱需要我们对民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演唱中国民歌,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力量。
一.山歌、信天游(陕北)、爬山调(内蒙古)、花儿(西北)答:山歌是人民群众在山间野外抒发出来的小曲;陕北各地信天游曲调各有差异,信天游地音乐具有高亢、悠扬特点,歌词七句居多,随内容可多达十字或六字一句,旋律以双四框架为特征,常出现5-1-2-5等,节奏自由悠长,常在乐节、乐句末尾有自由延长音;结构多为上下结构,上句分为两个乐节,下句一气呵成花儿(甘肃、青海、宁夏)也称“少年、山曲、野曲”意在田间,山野演唱的歌。
山曲和爬山调:陕西西北部,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一带山歌的艺术特征:1,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2,节奏,节拍的自由性 3.山歌的歌词 4 山歌的演唱花儿的风格特点音乐形态1.河湟花儿节奏自由,有自由延长的乐音2.陇中花儿旋律以5612四音为主3.氵兆岷花儿调式多六声阶徵,商调式多用真假声结合的声音演唱,常出现滑音陇中花儿特点:曲调分为快慢两种,快调一字一音,无拖腔,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动听,慢调深沉婉转,抒情优美二.三种版本《茉莉花》对比答:江苏的一项以旋律清力婉转,河北南平旋律的起伏大些,色彩上更名亮些,词曲的配制上江苏的更密集,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并且在演唱速度上也比河北,东北略快些,在整体风格气质上。
江苏的曲调更具有抒情性质。
河北的更具有叙述性质,这是汉族南北方民歌中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地域性音乐风格的表现,相对于北方民歌来说,河北南平的《茉莉花》显得柔媚而细腻,速度缓慢,大量的五声音阶级进式进行,结尾有一个较长的拖腔,旋律材料取自吕剧四平腔,东北《茉莉花》在旋律上接近河北的茉莉花,曲调显得平直,朴实,跳进多,旋律上下行幅度大,有菱角不细致,结尾的拖腔与河北的旋律骨干音相同但风格不同,显示出东北人豪迈,直爽,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
三.江汉色彩区江汉色彩区指汉族民歌音乐的地方性风格方面,具有某些主要共同特征的民歌流传区域。
形成原因:1.地理背景2.早期文化背景3.语言背景4.社会背景音乐特征:1.多种形式的单一“三声腔”的运用2.两种三声腔的混合或并置3.几种三声腔混合的四声,五声音阶民歌四.西北色彩区答:西北色彩区:范围:山西,甘肃,宁夏,陕西中部,北部,青海东部,内蒙西部,河南西部背景因素五.民歌、民歌的作用答:民间歌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应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歌曲通过歌颂祖国山河壮丽、民族英雄无私奉献的情感之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中国民歌。
沂蒙山小调的歌词由林家瑞和陈钊所作,曲调则由林家瑞创作。
这首民歌旋律悠扬、琅琅上口,以山水、民俗为背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浪漫主义情怀。
歌曲的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协调性和激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歌曲中,沂蒙山被称为人民的摇篮,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歌手在歌曲中深情歌唱着:“沂蒙山在哭泣,今天是泪水,明天是血泪;沂蒙山在喊叫,呐喊着号召,我们努力前行。
” 歌曲中的这种和故乡山水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命的珍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沂蒙山小调以朴素、感性、描绘性语言表现情感,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歌词中包含了对沂蒙山波澜壮阔的山水背景、对人民英雄的颂扬、同时也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态度,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拯救祖国,珍惜当下,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奋斗终身。
总之,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它通过富有情感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爱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得人心。
这首民歌能够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对中国民歌的珍贵贡献,也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国民歌欣赏感悟收获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欣赏中国民歌不仅能够领略到美妙的音乐旋律,还能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
从中国民歌中,我感悟到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旋律,展现出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每一首歌曲都承载着民族历史、地域特色和生活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和审美观念。
中国民歌也让我领略到了民众生活的真实情感。
民歌是普通人的歌,是他们的心血和感悟的结晶。
无论是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还是表达青年的思念之情,民歌中蕴含的情感都是真挚而深刻的。
通过欣赏中国民歌,我更加了解了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
在欣赏中国民歌的过程中,我也收获到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基本认知和技巧。
中国民歌的音乐特点在于古朴、自然、舒缓,常常运用民族乐器和旋律模式,给人以清新宜人之感。
通过学习和欣赏,我对民歌的节奏、音调和技巧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将对我的音乐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中国民歌的欣赏是一种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拓展和体验,从中我不仅得到了审美享受,还感受到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积淀。
通过欣赏中国民歌,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尊重和珍视我们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民歌赏析总结中国民歌赏析总结在大二课程选修时,我之所以选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原因有四,一是班级里大部分的人都选了这门课;二是觉得中国民歌赏析这门课应该会很轻松;三是我本人还是蛮喜欢音乐的;四是自己对于风格迥异的中国民歌的好奇。
在上第一节课时,吴勇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中国民歌的概念,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还特地说明了民歌的几个特征。
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
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
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各具特色的民歌。
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后来又说了中国民歌的分类,分为:号子、山歌(包括一般山歌、小调三大类,教授了我们《起蓬号子》,《对鸟》,《马灯调》三首浙江民歌。
这三首民歌对应的地区分别是象山,温州和宁波。
对于《起蓬号子》还特意播放了视频给我们看。
还提及了《澧水船夫号子》,这一船工号子。
然后还告诉我们中国音乐的音阶只有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西方七声音阶的12356。
其中还说起了在后来的课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吴勇老师以《沧海一声笑》为例,教授了我们通过听音符发现中国音乐和西方国家音乐,日本音乐的区别,十分典型。
在教授《沂蒙山小调》时,告诉我们《沂蒙山小调》并不是小调,而是山歌。
在教授不同地区的民歌时,就说了在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近的地区的民歌,我们越是容易体会;而因为地理环境、方言等原因,离我们浙江地区越远的地区的民歌,越是难以学会。
而我们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就像安徽的《凤阳花鼓》我们唱起来就朗朗上口,但是四川的《黄杨扁担》,甘肃的《下四川》就让人觉得诘屈聱牙。
至于对吴勇老师的感想和老师需要改善的地方,我觉得老师教授的还不错,每节课吴勇老师都是先示范,领唱,再让我们唱。
每节课都在教同学们这一类民歌的音阶的唱法,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对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来说,吴勇老师十分称职,也很到位。